垄断理论的争议
2008-11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龚维敬
305
无
垄断是一种经济范畴,是深入认识社会经济现象的一个关键环节。垄断理论是经济学的一个基础理论,是对经济关系变化的分析和研究,从而为认识经济发展客观规律和历史趋势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武器,为奠定经济学基本原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经济学说发展历史过程中,诸多经济学家对垄断理论进行了大量研究和多方面的探讨,提出过无数理论主张,形成了众多的理论派别,出现过种种影响广泛的有关思潮,他们之间自始至终存在着尖锐的意见分歧,进行过多次大辩论,这样的辩论有的还在继续进行。 在经济学基本原理中,垄断一向成为最有争议的一种理论。长期以来,中外学者对垄断的一些基本理论都持有不同的见解,是有其特定的原因的。 这是因为垄断这一社会经济范畴,具有其本身独特的本质特征,它对经济的发展既有负面的抑制作用,又起着正面的促进作用。垄断能够有效地提高经济效率,对世界经济发展起着积极促进作用,特别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创新,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垄断势力进一步加强,对全球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看不到这一点或对它估计不足,是不对的和有害的。然而,垄断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始终具有由它的社会关系产生的那种自我破坏、自我限制和自我否定的消极因素,这种属性是垄断的本身特征所决定的。
在经济学基本原理中,诸多经济学家对垄断理论提出过无数理论主张,形成了众多理论派别,出现过种种影响广泛的学术思潮。在这些垄断理论中,始终存在着尖锐的意见分歧。 依据垄断理论这一特点,作者在本书中的主要研究思路是,从矛盾中理顺理论脉络,从释疑中找出创新源泉,从争论中总结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冲突中寻求不断发展的内在规律,从而对垄断的内涵、性质、特征和作用等作进一步探讨。
龚维敬,1927年7月生,安徽合肥人,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教授。半个多世纪来,作者在高等学校从事经济学教学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垄断理论,出版了有关垄断理论研究的个人系列丛书共十本,主要有:《垄断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垄断理论的探索》(个人论文集)(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企业兼并论》(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当代垄断资本主义经济》(上海三联书店1991年版)、《美国垄断财团》(与甘当善合写)(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美国垄断资本集中》(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世界大公司一百家》(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美国经济南移》(主编)(经济学译丛第九辑)(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等。在《经济研究》、《世界经济》、《复旦学报》、《学术月刊》、《人民日报》等报刊上发表有关垄断理论论文约两百篇,其中三分之一左右为各种书刊全文或摘录转载。
前言第一部分我国经济学界关于垄断理论的争鸣 一、垄断内涵的不同论述 二、垄断产生与发展的原因之争 三、垄断与竞争的积极效应和消极效应的争论 四、垄断与竞争关系的不同观点 五、垄断与集中问题的探讨 六、大垄断企业与中小企业的优劣及其相互关系的异议 七、垄断与技术关系的争论 八、对兼并形成垄断的经济效率认识不一致 九、混合联合公司是否加强了垄断 十、资本输出和跨国公司的分歧意见 十一、金融资本与垄断财团的不同见解 十二、垄断利润与垄断价格的争鸣 十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不同意见 十四、垄断资本主义存在停滞趋势的意见相左 十五、我国关于反垄断法的讨论第二部分 西方经济学界关于垄断理论的争论 一、垄断理论与竞争理论历史上的大碰撞 二、垄断与竞争利弊之争 三、垄断效率高低之争 四、垄断是促进技术创新还是阻碍技术进步 五、垄断导致社会福利损失多少之争 六、哈佛学派与芝加哥学派的论战 七、在垄断资本积累中是内部积聚还是外部兼并占主导地位 八、关于第二产业垄断程度是否削弱的不同意见 九、垄断与通货膨胀关系的争议 十、对大型跨国垄断公司的地位和作用的看法不一致 十一、垄断与兼并关系的意见分歧 十二、兼并形成垄断的利弊之争 十三、混合兼并的成因与利弊的不同观点 十四、垄断企业高风险兼并的利弊之争 十五、垄断企业的经营者向所有者转移还是方向相反有不同看法 十六、垄断资本与家族关系是否淡化意见不一致 十七、西方反垄断法理论的不同观点 十八、微软公司反垄断法案的争议主要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我国经济学界关于垄断理论的争鸣 三、垄断与竞争的积极效应和消极效应的争论 从我国经济学垄断理论发展过程来看,新中国成立后理论界对垄断与竞争这一对矛盾体有着较为一致的认识,即认为竞争在经济发展中是起着积极作用的,而垄断只会带来负面效应。直到20世纪80年代以后,才有少数学者提出了质疑。90年代下半期,我国经济学界对这一问题开展了一场针锋相对的大论战。在论文方面代表性的论著有吕政、曹建海的《竞争总是有效率的吗》(《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6期),戚聿东的《资源优化配置的垄断机制》(《经济研究》1997年第2期),谢地、乔梁的《为垄断正名与反垄断》(《经济研究》1997年第9期);著作方面有高峰的《发达资本主义经济中的垄断与竞争》(南开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戚聿东的《中国现代垄断经济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孙天法的《理性竞争:市场经济的制度缺陷与调整》(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年版)等。 (一)垄断的负面效应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经济学界对垄断在经济中作用的论述,自始至终都是用大量篇幅描述其负面效应。于光远和苏星主编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中对垄断的作用是这样表述的:“由于垄断加深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资本主义生产的无政府状态进一步加强,……生产所特有的混乱现象更加紧张,更加剧烈。”“垄断组织……变成了生产力的严重障碍,……资本主义的各种矛盾都达到了空前尖锐的程度。”垄断“使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生产的社会性和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极端尖锐化,并引起了资本主义所固有的其他一切矛盾急剧激化”“市场竞争(特别是世界市场的竞争)和生产无政府状态日益加剧,商品大量堆积,造成了企业严重开工不足和工人大批失业,使大量人力、物力不能投入生产而浪费掉。同时,随着市场问题的尖锐化,商品的销售愈来愈困难,资产阶级为把商品推销出去,不得不把更多的人力物力用到专门从事推销商品的活动上去,从而使广告费等纯粹流通费用过分膨胀起来,造成社会劳动的浪费,当发生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时,许多工厂倒闭,失业人口急剧增加,大量商品找不到销路,甚至被成批销毁,社会劳动的浪费更是惊人”。 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学术界对垄断利弊的评价,仍然是以评述其弊端为主流,无论是《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和《微观经济学》教科书还是有关垄断的专门著作,均有大量篇幅论述垄断的消极效应。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