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舒茨现象学社会学理论建构的逻辑

范会芳 郑州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9  

出版社:

郑州大学出版社  

作者:

范会芳  

页数:

249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阿尔弗雷德·舒茨(Alfred Schutz,1889~1959年),在国内学术界还被翻译为“许志”、“许茨”、“舒兹”等,奥地利社会学家,师从奥地利经济学派代表人物米塞斯等人。深得胡塞尔的赏识。1932年,出版《社会世界的意义构造》(后又被翻译为《社会世界的现象学》),这标志着现象学社会学的诞生。1939年舒茨移居美国,进一步发展了他的现象学社会学理论。1959年,舒茨因身体状况恶化不幸去世,享年仅60岁。本书是目前国内关于舒茨研究较为系统和深入的成果,全面展现了舒茨现象学社会学理论的脉络和轮廓,同时客观评价了舒茨理论对于当代社会学理论界的影响。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理论创新。本书对于社会学理论的爱好者、研究者和学习者都是一本很好的学术性读物,不仅有助于系统了解舒茨现象学理论的来源、影响,同时还能启发阅读者对于社会学理论的热爱和进一步的学术思考。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与意义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外关于舒茨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二、国内关于舒茨的研究现状及其不足  第三节 研究框架 第二章 舒茨的“生平情景”  第一节 舒茨所生活的时代   一、新康德主义对于实证主义的批判   二、 韦伯和齐美尔对于社会学研究对象的重新界定   三、维也纳大学的传统及其影响  第二节 舒茨的“生平情景”   一、舒茨的家庭及对其影响   二、两次战争对舒茨的影响   三、舒茨的朋友群体及对其影响   四、二元的存在状态及对其影响 第三章 舒茨思想的多重来源  第一节 韦伯的引导以及最初的尝试   一、对于韦伯的兴趣   二、最初的学术尝试  第二节 柏格森之桥   一、走向柏格森   二、柏格森之桥   三、柏格森阶段的收获和影响   四、柏格森之桥的断裂  第三节 以现象学为工具   一、胡塞尔的现象学对舒茨理论的启发和贡献   二、胡塞尔对舒茨的持续影响  第四节 舒茨思想的其他来源   一、舍勒的影响和启发   二、普莱斯纳的人类学   三、舒茨与符号互动论的联系 第四章 舒茨现象学社会学理论的构成  第一节 现象学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及其范围   一、现象学社会学的研究范围及研究对象   二、舒茨现象学社会学的研究内容  第二节 舒茨的行动理论及其评价   一、舒茨对于韦伯“社会行动”理论的批判   二、舒茨关于“社会行动”理论的基本观点   三、对于舒茨行动理论的评价  第三节 生活世界及其结构   一、生活世界的含义   二、生活世界的结构   三、生活世界的社会学:批评及其影响  第四节 生活世界中知识的来源、构成和分配   一、知识库存、关联性与类型化   二、知识的社会起源   三、知识的社会分配   四、舒茨对于知识社会学的贡献及影响 第五章 舒茨现象学社会学应用理论的构成  第一节 研究视角的转换  第二节 舒茨对于文学文本的现象学社会学分析   一、三种文学艺术形式及分析的维度   二、文学艺术作品内的社会关系   三、“唐·吉珂德”与多重实在   四、 舒茨关于“文学的微观社会学”理论及其意义  第三节 舒茨的音乐社会学思想   一、音乐的本质及其特征   二、音乐知识的社会起源   三、音乐内社会关系的构成   四、音乐内社会关系的实质 第六章 舒茨的社会科学方法论  第一节 舒茨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基本立场   一、方法论的个体主义和主观主义的立场   二、对待实证主义和人文主义的基本态度  第二节 理解的方法   一、舒茨对于理解方法的理解、运用和发展   二、作为一种方法的理解  第三节 社会科学的两级构想及“傀儡”模型   一、社会科学的两级构想及其重要性   二、“傀儡”模型的建构及其意义  第四节 社会科学的三个假定及存在的问题   一、三个假定的提出及其内容   二、适当性假定的含义及其意义   三、适当性假定之对话体的特征   四、科学与社会性的两重矛盾  第五节 对于舒茨社会科学方法论的评价 第七章 舒茨理论的贡献、局限与影响  第一节 对舒茨理论的总体评价:贡献与局限  第二节 舒茨理论对其后社会学界的影响   一、舒茨对于瓦格纳的影响   二、舒茨对于伯格和勒克曼的影响   三、舒茨对于加芬克尔的影响   四、小结 参考文献 后记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舒茨现象学社会学理论建构的逻辑 PDF格式下载



这么好的书 绝对值得推荐 国内关于舒茨的书太少了!


此书介绍“本书是目前国内关于舒茨研究较为系统和深入的成果”。但事实上,台湾地区早已有人在2002年就已写出博士论文《舒兹的现象社会学及其教育蕴义之研究》,2005年该文修改后以专著的形式出版,名为《舒兹的现象社会学与教育》。2006年由谭光鼎等人编的《教育社会学:人物与思想》由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其中第四部分有专文述论了舒茨的现象学社会学。因而,《舒茨现象学社会学理论建构的逻辑》一书怎么可能是“弥补了国内系统研究舒茨现象学社会学的空白”呢?除非承认,台湾不是中国的一个地区。而且,历来做学问搜集文献进行文献综述时,港台文献不可能不进行梳理分析,所以,这本书不仅不是弥补了空白,反而未必比台湾地区的学者郭谕陵对舒茨现象学社会学的研究深入多少。况且,郭某通德语,不知范某是否也通德语。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