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纵向一体化反垄断政策研究

宋晶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出版时间:

2010-12  

出版社: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作者:

宋晶  

页数:

154  

前言

在产业经济学研究中,纵向一体化是引起经济学家高度关注的领域。从亚当·斯密的“分工受市场范围限制”命题出发,以斯蒂格勒、威廉姆森等为代表的经济学家围绕纵向一体化的动因、福利效应、垄断效应及纵向一体化的度量等对纵向一体化进行了多视角的研究,并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一直到目前,纵向一体化仍是产业经济学研究的热点领域之一,相关研究成果仍不时出现在国外一流学术期刊上。近年来,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的纵向一体化经营现象也不断出现。作为现实的镜像,中国也有不少学者开始关注纵向一体化并对之展开研究。作为一种产业组织现象,纵向一体化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能使企业降低交易成本,完善产业链,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但凡事皆有利有弊,纵向一体化在给企业带来交易成本的节约等正效应的同时,也毋庸置疑地存在负面影响,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可能引发垄断,妨碍竞争。威廉姆森曾提到:“在有关纵向一体化的政策方面,人们一直主要是关心,一体化有可能被策略性地用以达到反竞争的后果。”其实在中国的市场化改革路径设计中,市场竞争早就已经被明确作为配置资源的基本机制——“通过价格杠杆和竞争机制的功能,把资源配置到效益较好的环节上去,并给企业以压力和动力,实现优胜劣汰”。纵向一体化引发的垄断无疑会妨碍市场竞争机制正常发挥作用。

内容概要

《纵向一体化反垄断政策研究》一书运用产业组织及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深刻分析了纵向一体化的福利效应、垄断效应及纵向一体引发垄断的形成机理,在对美国和欧盟纵向一体化反垄断政策进行归纳比较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纵向一体化反垄断政策的构塑。作者宋晶在书中提出了不少很有新意的观点,如对纵向一体化不宜实行“格杀勿论”或“宁可错杀也不误放”的政策,而应采用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合理推定原则”;纵向一体化反垄断政策的目标,不应过分追求市场竞争的程度,而应定位于“适度竞争”,这些无疑都对今后中国纵向一体化反垄断法律制度的完善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书籍目录

1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主题与研究方法 1.3 研究基础与结构框架 1.4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2 纵向一体化的理论分析 2.1 纵向一体化的内涵 2.2 纵向一体化的特征分析 2.3 纵向一体化的动因分析3 纵向一体化的福利及量化分析 3.1 纵向一体化的福利分析 3.2 纵向一体化的市场界定与量化4 纵向一体化的垄断效应分析 4.1 纵向一体化垄断问题研究的历史演进 4.2 纵向一体化引发垄断的形成机理分析 4.3 纵向一体化垄断问题的综合评价5 纵向一体化反垄断政策的国际比较 5.1 美国反垄断政策的理论与实践 5.2 欧盟反垄断政策的理论与实践 5.3 美国、欧盟横向并购与纵向一体化反垄断政策的比较6 中国纵向一体化反垄断政策的构塑 6.1 纵向一体化反垄断政策构塑的原则 6.2 纵向一体化反垄断政策构塑应注意的核心问题 6.3 纵向一体化反垄断政策的具体架构附录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插图:在经济学研究中,对纵向一体化的关注最早可以追溯到亚当·斯密对社会分工的解释。在那之后,经济学家逐渐开始从各自角度对企业纵向一体化现象进行研究。在这些研究成果当中,最富有解释力,或者说形成了相对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的是产业组织理论与交易成本理论,因此,二者也成为纵向一体化理论最为重要的理论基础。对纵向一体化的研究最早是从斯密的“分工受市场范围限制”的命题开始的。包括斯密创立的古典经济及后来的新古典经济学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都只强调分工和专业化带来的好处,而没有或较少关注到纵向一体化存在和发展的原因。真正分析纵向一体化起因的当属新制度经济学的创始及代表人物R.科斯。他在1937年发表的《企业的性质》中尽管没有直接分析纵向一体化的成因,但在分析作为市场的替代物的企业存在的原因时,实际上也在一定程度上触及了纵向一体化的成因。尽管科斯研究的是企业存在的理由,但是纵向一体化作为一种企业的组织形式也是替代市场的组织形式之一。企业实际上就是纵向一体化的一种普遍的表现形式。研究企业存在的理由,也就是探索纵向一体化的成因。企业的出现和纵向一体化的发生,说明建立企业或实行纵向一体化也能带来经济效益,实现交易成本的节约(周勤,2004)。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以梅森(Mason)、贝恩(Bain)等为代表的哈佛学派学者发表了一系列经典文献,提出了著名的“结构一行为一绩效”框架,即S-c-P范式,对以后的产业组织理论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s-C-P理论认为在注意市场结构对市场绩效影响的同时,应该更加强调对市场行为影响的分析,这是因为只有通过企业的市场行为,才能够影响市场绩效。

后记

纵向一体化是产业组织理论及新制度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围绕纵向一体化的动因、效率、度量及垄断效应,奥利弗·E.威廉姆森、乔治·J.斯蒂格勒及理查德·A.波斯纳等经济学家和法学家分别从产业组织理论、交易成本理论及反垄断经济学等角度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发表了大量理论研究成果。本书正是以前人的研究成果为基础,运用比较研究及案例研究等方法,就中国纵向一体化反垄断政策的构塑框架进行研究。本书是在我的博士论文基础上修改而成的。首先要感谢我的导师王询教授。王老师渊博的学识、严谨的治学态度、儒雅的风度、敏锐的思维、深邃的人生思考给予我极大的启发和帮助,也使我明确了努力的方向和目标。特别是在我身处最困难的“山重水复”之境时,王老师以海纳百川的胸怀给了我“柳暗花明”般的提携,我将终生心存感激并将之化作不断进步的动力。同时,还要感谢于立教授,这些年我有幸多次聆听于老师的授课和讲座,也参与了部分课题的调研和写作,从于老师那里我学到不少治学方法,以及为人、为师与处世之道。在我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卢昌崇教授、夏春玉教授、林忠教授、高良谋教授、郭连成教授、刘庆元教授、赵宁教授、马秀岩教授、张先治教授、郑海航教授等给了我很多指点、鼓励和帮助。东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经济学院、研究生院、产业组织与企业组织研究中心、继续教育学院的领导和同事们,以及肖兴志、王志强、马丽波、姚恩权、于左、张嫂、齐鹰飞等各位同学和朋友在论文写作过程中也给予了我很多关心、帮助和支持。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编辑推荐

《纵向一体化反垄断政策研究》:产业组织与规制研究丛书。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纵向一体化反垄断政策研究 PDF格式下载



体系还可以,深度不足


总的来说,还不错,研究内容很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