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中医临床基础学

本社 中国中医社
出版时间:

2007-10  

出版社:

中国中医社  

作者:

本社  

页数:

267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作为一门古老而年轻的学科,中医临床基础学对整个中医理论体系,具有无可替代的特殊影响。熊曼琪教授等主编的这本《中医临床基础学》,以《伤寒论》、《金匱要略》和《温病学》三门学科整合发展为理论基础,在全面继承既有成就的基础上重新构建理论框架。

作者简介

  熊曼琪,女,1938年1月生,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86年起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中医药学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仲景学说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政协第七届常委,中国女医师协会理事。从事中医学教学、科研、医疗工作38年,善于创新运用《伤寒论》的理法方药辨证论治常见病、多发病,力倡辩病分证是仲景学说的灵魂。率先在中医高校进行《伤寒论》临床教学;并率先开展六经辩证现代化研究。她尤其擅长糖尿病的诊治,开创了泻热逐瘀法治疗Ⅱ型糖尿病的新途径。近年她又提出中医药治疗Ⅱ型糖尿病必须研究胰岛素抵抗的新观点。主编《伤寒论金匮要略教学探索》等专著20部,发表学术论文50篇。开展科研课题10余项。获省以上科研教学成果奖4项,其中“加味桃核承气汤对糖尿病患者及动物模型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二等奖。培养博士7名。  彭胜权,男,1939年12月生,江西波阳县人,出身于中医世家。1964年毕业于广州中医学院中医六年制本科后留校任教至今。现为广州中医药大学温病学教授,博士导师,广东省名中医,国家及广东省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全国第二、三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导师。现任中国中医药学会传染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理事兼热病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从1992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彭教授从事中医教学、医疗、科研工作40余年,成绩斐然,桃李芬芳,先后被广东省人民政府、国家教委、人事部等单位授予“广东省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教师”、“南粤教书育人优秀教师特等奖”、“全国防治非典型肺炎优秀科技工作者”、中共中央组织部“全国防治非典型肺炎工作优秀共产党员”、广东省人民政府“抗非典一等功”等多种荣誉和称号。荣获国家级及省级教学科研成果奖4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主编全国高校中医药规划教材《温病学》、《岭南温病研究与临床》等著作11部,参编《中医大辞典》、《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中医分册)等专著10部。目前主要从事中医药防治病毒性疾病的临床与实验研究。在临床中,善于运用中医药理论结合现代医学研究成果及新理论、新技术、新疗法诊治内科病症,尤其对外感热病、肝病、脑病、咳喘病、肠胃病等疑难病症有独到经验。

书籍目录

第一章 中医临床基础学概述第一节 中医临床基础学科的性质第二节 中医临床基础学科的地位与作用第三节 中医临床基础学科的业务范围与内容第二章 《伤寒论》的历史沿革第一节 《伤寒论》源流及其对后世的影响第二节 《伤寒论》国内外研究现状第三章 《伤寒论》六经辨证辑要第一节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第二节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第三节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第四节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第五节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六节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四章 《伤寒论》研究新进展第一节 《伤寒论》六经实质研究第二节 《伤寒论》辨证论治体系研究第三节 《伤寒论》辨证思维方法研究第四节 《伤寒论》体质学说研究第五节 《伤寒论》未病学术思想研究第六节 《伤寒论》时间医学研究第七节 《伤寒论》腹诊研究第八节 《伤寒论》治法研究第九节 《伤寒论》方药研究第十节 《伤寒论》六经病证关系研究第五章 《金匮要略》的历史沿革第一节 《金匮要略》源流及其对后世影响第二节 《金匮要略》国内外研究现状第六章 《金匮要略》脏腑经络辨证辑要第一节 脏腑经络先后病第二节 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三节 中风历节病脉证治第四节 血痹虚劳病脉证治第五节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六节 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七节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八节 痰饮咳嗽病脉证治第九节 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治第十节 水气病脉证治第十一节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二节 妇人妊娠病产后病杂病脉证治第十三节 其他病脉证治第七章 《金匮要略》研究新进展第一节 《金匮要略》临床应用研究第二节 《金匮要略》学术思想研究第三节 《金匮要略》诊法研究第四节 《金匮要略》辨证研究第五节 《金匮要略》治法研究第六节 《金匮要略》方药研究第八章 温病学的源流和历史沿革第一节 温病学的渊源形成与发展第二节 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的研究现状第九章 温病卫气营血三焦辨证辑要第一节 温病的病因与发病第二节 温病的辨证第三节 温病的常用诊法第四节 温病的治法第五节 常见温病的辨治第十章 温病学研究的新进展第一节 温病辨证规律的研究第二节 温病病因与发病的研究第三节 温病诊法的研究第四节 温病治法的研究第五节 伏气温病的研究第十一章 21世纪中医临床基础学科发展趋势第一节 关于中医临床基础学的学科发展方向第二节 关于中医临床基础学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第三节 关于辨证论治体系的融合与深化第四节 关于经典方剂的研究与开发第五节 关于临床指导作用的强化第六节 关于多学科渗透与交叉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中医临床基础学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