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全球化视野

詹庆华 中国海关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9  

出版社:

中国海关出版社  

作者:

詹庆华  

页数:

619  

Tag标签:

无  

前言

  中国近代海关是近代中国一个极其特殊的机构:它名义上为中国政府属下的一个管理部门,但其管理大权却长期为在华外籍人士所操持。它名义上为监管中国对外贸易的一个职能部门,但却长期染指近代中国的港务、邮政、教育以至外交领域。正是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机构里,形成了近代中国社会一个活动能量颇为可观的特殊群体——海关洋员。这一社会群体的成员来自20多个国家,以至中国近代海关素来有“国际官厅”之称。随着中国近代海关机构与职能的不断扩展,这一群体的即时规模,从最初的数十人,发展到20世纪初的千余人。直到20世纪30年代,才开始有所萎缩。若就洋员把持中国近代海关的近百年而言,其总数当有数万人之多。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由于陈诗启先生的开拓性研究,中国近代海关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问世一批学术成果,但对海关洋员这一特殊群体,却鲜有学者涉及。有感于此,我在1996年撰文对中国近代海关史研究做学术史回顾时,写了如下一段话:  “海关人物的研究有待突破。这一突破不但指应对一些重要的海关人物作更深入细致的探讨,而且指更应当把近代海关洋员作为近代中国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来加于考察,从总体上把握这一社会群体的成员构成、社会心态、行为特点、社会功能等各方面的特点。这一社会群体虽然人数不多,但由于近代海关的特殊地位,他们具有很大的活动能量。

内容概要

在进入近代以来的百年间,中国与西方国家除了在外交、军事、经济方面的不平等交往外,中西之间的文化交往始终没有中断过,各种人群在其间发挥了不同作用。海关洋员作为一个具有跨文化背景的群体,在中西文化交流历史中扮演了一个特殊角色,他们的活动也促成了既有现代资本主义气息又有传统封建特色、中西文化合璧的中国近代海关文化。本书探讨的核心问题是:中国近代海关洋员群体与中西文化传播。创新之处在于:首次系统地研究中国海关洋员群体的文化传播活动;首次从全球化视野解读海关洋员群体在中西文化传播方面的历史活动。该项具有丰富学术价值和理论创新意义的研究,有助于改变传统中国海关史研究中偏重政治经济角度进行海关制度沿革史研究的现象;有助于填补中国海关史及中西文化交流史研究中的某些空白;有助于拓展和推进中国近代史尤其是中国近代海关史和中西文化交流史研究。同时,对西方学界流行的“历史终结论”、“文明冲突论”、“西方中心论”进行了适当回应和批判,不仅为全球化理论体系提供丰富的历史实证和思考,而且对当今文化全球化进程中中国的和谐文化建设不无启示。 本书主要从九个方面展开论述:先是总体分析海关洋员群体的组成和功能,然后从文化维度依次考察海关洋员在西洋物质文化东传、西学东渐、西医传播、制度创新、汉语学习、国际汉学、海关贸易报告、世界博览会等方面的历史活动,最后从文化全球化视角分析解读海关洋员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作者通过对翔实历史资料分析后认为:海关洋员所处的正是西方对外殖民扩张的早期全球化时代,其文化传播活动对中西方社会起到双重历史作用,一方面促进了中西文化间的对话、交流与相互沟通,另一方面也未摆脱早期全球化进程赋予的西方强权色彩。因此,既不能因文化传播方面的积极因素掩盖其对当时中国的侵略性和危害性,又不能因文化传播方面的消极因素而片面强调其文化侵略和霸权色彩;既不能将海关洋员等同于“文化侵略”者,又不能将其美化成“文明使者”,而应视其为“桥梁”中介角色。 关键词:中国海关洋员;文化传播;桥梁;全球化视野

作者简介

詹庆华,1965年生,浙江东阳人。厦门大学博士毕业。师从陈诗启和戴一峰教授。先后在泉州、厦门、童海等地海关任职,期间曾借调海关总署办公厅、关税司、加贸司工作。多年从事保税监管工作,参与多项国家级课题研究、海关保税监管改革指导方案及分步实施方案的撰写。热爱海关事业。工作之余注重海关管理理论与海关历史研究,理论研究文章多次获海关系统征文一等奖,海关史研究成果发表于多种学术杂志并得到学界关注。曾被评为全国海关保税监管先进工作者、中国海关学会优秀工作者。被聘兼职《海关研究》特约撰稿人、《中国海关通志》编辑。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导论:一个全新视野 第一节 研究缘起 第二节 学术史回顾 第三节 研究意义 第四节 理论视野及方法 第五节 文献资料及相关成果 第六节 概念与框架第二章 大门口的客卿——海关洋员群体组成、分布、地位及其功能 第一节 总税务司募用海关洋员特权的产生 第二节 海关洋员的招聘及来华动机 第三节 海关洋员的分布及群体组成 第四节 海关洋员的生活待遇和社会地位 第五节 海关洋员群体的社会功能 第六节 海关洋员的社会交往关系:文化传播的重要前提第三章 海关洋员与西洋物质文化东传 第一节 海关洋员与西式海务设施 第二节 海关洋员与中国海军舰艇 第三节 海关洋员与中国邮电 第四节 海关洋员与中国路矿 第五节 海关洋员与海关西式建筑群 第六节 其他西洋物品的东传 第七节 小结:现代西方文明的硬着陆第四章 海关洋员与西学东渐 第一节 海关洋员与西学教育 第二节 海关洋员与其他西学传播机构 第三节 海关洋员与游学考察 第四节 海关洋员与新式传媒 第五节 海关洋员与西学译著 第六节 小结第五章 海关洋员与西方医学在华传播——全球化与本土化关系的一个例证 第一节 海关洋员与中国海关医疗管理系统 第二节 海关洋员与中西医对话:透过译著及传媒杂志 第三节 海关洋员与西医教学 第四节 海关关医及其在华医疗实践 第五节 海关洋员与中国公共卫生事业 第六节 海关洋员传播医学的作用及文化意义第六章  海关洋员与海关制度创新——西方制度文化的传播环境 第一节 海关洋员的制度创新 第二节 内班与外班:中国海关人事管理制度分析 第三节 制度与环境第七章 海关洋员与汉语学习——跨文化交流的钥匙 第一节 总税务司对洋员学习汉语的重视 第二节 海关洋员与语言工具书的编纂 第三节 动机与效果:透视海关洋员的汉语学习第八章 海关洋员与国际汉学第九章 海关洋员与海关贸易报告第十章 海关洋员与世界博览会第十一章 结论:沟通中西文化的桥梁附录一 近代中国海关部分洋员名录附录二 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一章 导论:一个全新视野  海关是国家设在对外交往出入口的管理机构,是一个国家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上半叶,中国海关大多设在条约通商口岸或中国自开的商埠,处于中西文化交流和碰撞的交会点上,是西方了解中国、中国走向世界的重要窗口或通道之一,它见证了那个时代中外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交往历史。这一时期,中国海关主要由外籍税务司控制管理大权,海关洋员数量之多、分布范围之广、活动内容之繁杂、组织管理之严密,是同时代中国盐务机构、大学、洋务企业、外资在华企业、教堂等部门或单位聘用的外籍人员无法相比的。众多海关洋员自成一体,构成了一个特殊的洋员群体,他们与来华外籍军人、外交人员、传教士、商人、间谍等有不同之处,作为中国政府聘用的“客卿”也有别于海关华员同人或中国政府其他官僚。虽然这一群体在20世纪中叶已从历史舞台上消失,但是对他们的评价,中外学者至今仍各执一词,有着完全对立的两种观点。一则认为他们是“彻头彻尾的侵略者”,“帝国主义帮凶和代言人”;一则认为是“中国人民福利的代表”,“中国现代化的先驱者”,“西方文明的使者”。其实,中国政府聘用海关洋雇员,并没有要求他们放弃对自己祖国的效忠,因而不应苛求洋员完全站在中国政府立场上肩负“现代化”的职责去做彻底的“爱(中)国主义者”,作为长期在中国工作、生活的“客卿”,要求其彻底站在西方殖民者立场为列强服务、完全违背或不顾中国方面利益也是不现实的。但是中外政府都没有规制他们跨文化生存的权利和剥夺他们促进东西两种文化沟通互动的自由。  ……

媒体关注与评论

  中国近代海关作为19世纪西方全球扩张历史情势下产生的特殊机构,除了政治、经济、军事上对当时中西社会产生影响外,在文化传播、交流方面的作用不客忽视。作者选择独特视角对近代中国海关外籍职员进行全新解读,足以引起人们对这一特定人群的重新认识,有助于推进中国近代海关史的深入研究。该书作为中国海关史和中外文化交流史领域不可多得的最新研究成果,从布局谋篇到学术理论探讨,都凸显了作者求真创新和严谨治学的态度。  (厦门大学教授、原中国海关史研究中心主任 陈诗启)  中国近代海关文化是中西文化冲突、融合的结果,其中既有西方殖民势力东渐带来的文化霸权色彩,又有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和中国传统封建文化的交互传播与认同过程。该书从文化维度入手揭示了一个跨国工作群体在跨文化传播中扮演的历史角色,客观分析了海关洋员群体在中国近代社会变迁中的复杂历史作用,突破了以往从政治经济史角度研究这段历史的框框,弥补了该领域的研究空白。  (中国海关学会会长、原海关总署副署长 赵光华)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全球化视野 PDF格式下载



中国海关是近代最具效率的政府机构,其中很多管理理念值得学习。对中国近代经济史感兴趣的人可以好好研读。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