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与发展
2003-12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马俊亚
378
无
作者认为,总体上看,近代江南地区的社会形态是一种混合形态,江南社会始终在向前发展,这一观点非常新颖,也符合江南的实际情况。尤为重要的是,作者对江南具体的社会经济部门中已萌发出许多现代因子,有的还直接过渡成为现代经济的一部分,江南现代经济的发展,在许多方面都是以传统经济为依托,这些结论令人信服。这部书稿对当前发展市场经济、世界经济一体化很有历史借鉴作用。 这部书稿的出色之处在于作者……从理论上高屋建瓴地审视江南社会的发展。更加难能可贵的是作者的创新精神,这些全新的观点在书稿的每一章节都可以读到……这部书稿对目前中国的经济发展很有借鉴作用。
马俊亚,现为南京大学副教授。著有《规模经济与区域发展——近代江南地区企业经营现代化研究》,译著有《史学家——历史神话的终结者》。近年来,在《中国经济史研究》、《社会学研究》、《近代史研究》、《历史研究》等刊物上发表中国社会经济史专题研究论文40余篇。
序一序二导言 混合与发展:近代江南社会经济形态辨析第一章 工商业资本与江南农村社会经济关系 第一节 工商业资本的促动与农村传统经营方式的变化 第二节 工业化与江南农村社会发展 第三节 土地积累与工业资本的关系第二章 江南劳动力市场状况及社会关系 第一节 江南劳动力市场体系的形成与劳动力循环 第二节 劳动力市场状况及属性第三章 近代江南地区传统钱业的功能与演变 第一节 江南传统钱业市场的融通功能 第二节 银(行)、钱(庄)两业与近代新式工业关系比较第四章 典当、商业及手工业的发展与演变 第一节 典当业的运营与近代社会经济生活的变迁 第二节 传统商业的运营与城乡经济的发展 第三节 机器工业的发展与农村经济结构的演变第五章 江南地区收入水平与消费质量 第一节 江南地区农家收入结构与消费水平 第二节 江南地区城市消费的结构与特征主要参考书目后记
费维恺写道: “当中国农民在很小的可能范围内熟练地利用传统农业技术时,19和20世纪的中国农村,在种子、农具、肥料、杀虫剂等方面几乎没有取得什么进步……人力比兽力重要得多,农具——几个世纪几乎没有改进——适用于人力。每公顷土地上花费的人力劳动可能比世界上任何其他国家都要密集。”中国每公顷土地上的出产,已接近于在没有使用选种、化肥、杀虫剂、机器和内燃机及电力水泵、混凝土等先进工业一科学投入的条件下所能达到的极限。 鉴于上述不利条件,中国政府曾进行过一些努力,1921~1927年,各省建立了251个农业实验所,但这些努力很少得到地方政府的支持,因而成效甚微。在政府无力对农村改造的情 况下,工业资本直接或间接地参与了对农村的投资和改造,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下述三个方面。 第一,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大资本多致力于原料品种的改良工作。 就江南地区而言,对棉花品种改良着手较早、致力较多的有张謇、聂云台、穆藕初、荣宗敬、荣德生等棉纺业巨擘。在聂云台等人的呼吁下,江南地区所有较大的纱厂都参与其事。 早在清末,张謇就试图引进美国棉种,分给棉农种植。1914年,穆藕初创植棉试验场于上海。1917年,聂云台、穆藕初等组织中华植棉改良社,进行棉种改良试验。华商纱厂联合会成立后,在聂云台等人主持下, “年拨巨资,分向直、鲁、鄂等省设立植棉试验场”。仅1920年4月,该会及所属各纱厂即为棉种改良做了如下工作:9日,杭州鼎新、宁波和丰、太仓济泰 等纱厂从上海恒丰纱厂购得美种棉子2包、通州棉子2袋,散给棉农种植;13日,该会从常州购买常阴棉子120担,送苏州宝通纱厂3担;17日,该会送宁波和丰纱厂美国棉种20斤、常阴棉种30担,“托其代散宁、绍一带产棉乡农”;22日,该会委托南通农校代购通州棉种100担;28日,德大纱厂送华商纱厂联合会《植棉浅说》30部,托其分赠各厂。 ……
作者对江南的具体社会经济部门进行了研究,认为传统经济部门中已经萌生了许多现代因子。《混合与发展:江南地区传统社会经济的现代演变1900-1950》对当前发展市场经济具有很大的历史借鉴作用。读者对象适合于历史、社会史、文化史、思想史研究者和教育工作者,大专院校文科师生,大中型图书馆收藏。
无
2003年的书,还有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