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中国人的性情

阿瑟·史密斯 长征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5  

出版社:

长征出版社  

作者:

阿瑟·史密斯  

页数:

263  

译者:

王续然  

Tag标签:

无  

前言

  《中国人的性情》(Chinese Characteristics)一书是美国公理会传教士阿瑟.史密斯(Arthur H.Smith)在华传教22年后的一部代表作。其内容最初只是阿瑟.史密斯为上海的《华北海日新闻》写的,文章发表后轰动一时,不仅在中国而且在英国、美国和加拿大等地都引起了极大的反响。1894,年。作者把这些文章汇编成册,由美国纽约弗莱明出版公司结集出版成书,该书又被抢购一空。后来,该书被译成法、德、日等国文字,使他在国际上享有盛誉。  本书共总结了二十七种中国人的性情,引证丰富,文笔生动,或褒或贬。无不言之有据。由于本书所概括的中国人生活在晚清时期。那时的中国陈规陋俗颇多,故而作者笔触略显低沉,自然不乏针砭之辞,时至今日,读来仍使人警醒与深省。公平地说。在揭示中国国民的民性与中国晚清政体同中国现代化之间的深刻矛盾方面,他的确提出了不少真知灼见。再者,这位博学而且不乏善意的传教士在中国生活了数十年,走访了中国许多的农村和城市,一直从事救灾、医药、慈善、教育等社会公益事业,对当时中国的社会现实状况有较深刻的认识.比较直接地了解到中国及其人民所遭受的苦难,其思想有偏向中国的一面。但由于阿瑟。史密斯是晚清时期西方来华的一位传教士,其立场和观点无疑会受这一身份和时代的局限,其视角与结论摆脱不了西方的文化和价值观的局限,所以其许多论述自然带有明显的片面性,而且也存在诸多矛盾对立之处。  史密斯是位细心而诚实的观察家。忠实而且翔实地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在本书中,阿瑟.史密斯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试图不偏不倚地刻画中国人的性情,但细心与诚实并不意味着客观、准确——在我们自己看来,他的这种努力远远不够,书中的很多描述和对许多事例的理解都失之偏颇。比如,在我们的传统风俗中,往新娘身上撒麦麸或谷麸是取“麸”与“福”的谐音。

内容概要

  《中国人的性情》被译成法、德、日等多国文字,使阿瑟·史密斯在国际上享有盛誉,并一度成为西方世界研究中国、看待中国的依据,也成为来华传教士的必读之书。在本书中,美国传教士阿瑟·史密斯试图不偏不倚地描述中国人的性情,但由于无法超越文化与时代的偏见与局限,基督教的普世精神与偏见、西方中心主义及其文化固有的优越感构成了其观察和叙述中国的既定视野。因此,阿瑟·史密斯描摹在异域文化背景上的中国社会及中国人的性情会变得模糊甚至扭曲是在所难免的。

作者简介

  阿瑟·史密斯,Arthur Henderson Smith,美国公理会传教士,中文名明恩溥。l845年出生于美国康涅狄格州,毕业后开始学习神学。1872年,他接受美国公理会差遣与妻子来华传教,先在天津学习汉语并传教,不久到山东,后又转至河北等地,从事农村布道传教、救灾、医药、慈善、教育等活动,并兼任上海《字林西报》通讯员。晚年,他在北京郊区从事神学方面的写作,1932年去世。史密斯在中国居住长达五十多年,成为著名的中国问题专家,对西方社会产生了很大影响。

书籍目录

编者序阿瑟·史密斯小传导言一 保全面子二 节俭持家三 勤劳刻苦四 恪守礼仪五 漠视时间六 漠视精确七 易于误解八 拐弯抹角九 顺而不从十 思绪含混十一 不紧不慢十二 轻蔑外族十三 缺乏公心十四 因循守旧十五 随遇而安十六 生命力强十七 能忍且韧十八 知足常乐十九 孝悌为先二十 仁爱尚善二一 缺乏同情二二 家长里短二三 株连守法二四 相互猜疑二五 缺乏诚信二六 多元信仰二七 中国的现实与时务附录鲁迅评《中国人的性情》辜鸿铭评《中国人的性情》

章节摘录

  一 保全面子  “面子”这个词给人的第一印象是:用它来描述中国人的一种“特性”?这太荒谬了!在中国的语言中,“面子”这个词并不单指人的脸,它是一个集合名词,具有多种复杂的含义,实际上,它所包含的意义远远超出了我们所能描述或理解的范围。  为了理解“面子”的含义,哪怕这种理解是不全面的,我们必须了解这样一个事实,即中国人有非常强烈的表演欲,做戏是其本能。戏剧可以说是唯一的全国性的娱乐活动。像英国人热衷于体育、西班牙人热衷于斗牛一样,中国人对戏剧充满了热情。只要稍加煽动,他们就会摆出演戏的架势,或鞠躬行礼,或下跪叩拜,像模像样地扮演起某出戏中的某个角色。在西方人看来,这有些滑稽和可笑。  在思维方式上,中国人也是很戏剧化的。比如说某个人被人误解,在他要澄清事实时,即使只有两三个人在场,他也会大声地说:“我是当着你们的面说的,你们都在场。”给人一种面对众人的感觉。如果事情解决了,他会很骄傲地走下舞台;如果没有得到解决,他会觉得自己没脸下台。其实仔细想来,我们就会发现,这些与事实毫无关系,只是形式的问题。  在一出戏中,要想获得喝彩声,只要在恰当的时间、以恰当的方式说出一句漂亮话就可以了。我们不需要去探询幕后是什么样子的,看尽世上所有好戏岂不更好?在复杂的现实生活中,一切依照戏剧化的样式行动就能很有“面子”。也就是说,在他们投入剧情进行表演时,或不理,或小看,或喝倒彩,都是让他们很“丢面子”的事。  在正确理解“面子”所包含的意思之后,人们就会发现,这个词本身就是一把打开中国人许多重要特性之锁的钥匙。  捎带着说一下怎样做到有“面子”——这其中的方法和学问远远超出了西方人的理解。西方人常常误入事实领域,而忘记了中国人生活中戏剧化的因素。对西方人来说,中国人的“面子”就像戒律一样,是一种不容置疑的潜在力量,这二者之间的区别是,“面子”没有任何规则可言,可视社会传统或公众常识而反复无常,或取消,或变动。从这个角度讲,我们必须承认中国人和西方人存在着差异,对同样的事情绝不可能用同样的眼光或观点来看待。  在调解村庄间无休止的争吵时,“面子”的平衡问题是“和事佬”首先要仔细考虑的,而且是必须慎重考虑的,就像过去欧洲的政治家考虑力量均衡问题一样。在这样的情况下,对一个东方人来说,要想公正地解决问题几乎是不可能的,即使从道理上来讲,他们抱有这种愿望,但实际上只能是按比例对“面子”进行分配,即平衡各方当事人的“面子”。在诉讼的裁决中,这样的情况也屡见不鲜,其结果多以不分胜负而不了了之。  给人送一份丰厚的礼物,算是“给他面子”。但如果礼物是私人所送的,受礼人应该只收下其中的一部分,全部接受或统统拒绝的情况是很少见的,也可以说是从来没有过的。一些人渴望保住面子的例子足以说明这个问题。因为自己犯错而受到了指责或者自己的缺点被人指出,也算是“很丢面子”的事,这时候,为了挽回颜面,不管证据有多么充分,当事人都会极力否认。  比如,网球不见了,有足够的证据证明是被一位苦力捡到了,可当找到他时,他很生气地予以否认,然后走到丢球的地方,很快发现球就在地上(事实上,球是从他的长袖里掉出来的),并且理直气壮地说:“看,这是你‘丢’的球。”女佣把客人的铅笔刀藏在她主人的房间里,以后在桌布下面发现了,她会得意洋洋地说是她找到的。在这种情况下,“面子”都保住了。一个仆人不小心弄丢了主人的一件东西,他知道自己必须要赔偿,或者从工钱中扣除相当的数目。于是,他主动提出辞职,并故作清高地说:“用来赔偿那银匙子的钱,我不要了。”这样,他的面子没有受到损伤。  一个人明知道有笔债款没有办法收回来,但这个人还是找到欠债人,严厉地斥责对方一番,以此表明他对这件事心中有数,绝不会善罢甘休。这样一来,虽然他没有要到钱,但他保住了“面子”,从而保证将来不会有类似的事情发生。  一个仆人工作失职,或者拒绝做他分内的事,当他确定主人决定辞退他时,他会故意再次犯错,并主动提出辞职,以保住他的“面子”。对我们来说,宁可死了也要保住面子,似乎是很不值得的,但据说,中国的地方官在被杀头时,被准许穿着官服受刑是一种特殊的恩惠,并以此来保住他的“面子”!  二 节俭持家  “节俭”这个词表示持家的原则,尤其是指家庭的收支关系。按照我们西方人的观点来理解,节俭表现在三个方面:控制花销,杜绝浪费,用少花钱、多办事的原则来调节用度。据此来看,不管从哪一方面来说,中国人都是节俭的能手。  中国人的饮食相当简单,这是旅行者对中国最初的印象之一。众多的人口似乎全依赖于几种食物为生,像稻米、各种豆子或豆制品、谷子、青菜和鱼。这些食品,再加上其他一些很少的东西,就是亿万中国人的主要食物,只有在逢年过节或有特别的事情时,才添一点儿肉。  现在,很多人注意到了,西方世界在想方设法地为贫穷的人提供物美价廉的食物,但我们必须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即在中国平常的年景里,每个成年人花不到两分钱就可以得到足够一天食用的食物;即使在灾荒的年月,成千上万的人甚至每天只靠不到一分半钱也能维持生命。从某个角度来说,这意味着中国人的烹饪技术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对于外国人来说,虽然中国人的食物量少、粗糙、乏味甚至倒胃口,但不得不承认,中国人在饮食方面是一流的烹饪大师。在这一方面上,温格洛夫·库克先生把中国人排在法国人之下,英国人(包括美国人)之上。我们不敢像库克先生那么确定中国人有资格排在哪个国家之下,但他们肯定能排在许多国家之上,这是毋庸置疑的。  如前所述,中国人的食物种类很少,但是,即使从生理学家的角度来看,有一点是显而易见的——中国人对主食的选择非常高明。尽管食物原料非常简单,但制成品却花样不断,品种繁多——他们的烹调技术非常精湛,就算是对中国烹饪术一无所知的人对这一点也是有所耳闻的。  另外还有一个事实,虽然我们很少注意到却极有意义,即中国人在做饭时很少浪费,所有的东西都尽可能地物尽其用。几乎所有普通的中国家庭,饭后的剩饭菜都会留着下次用,哪怕是已经分文不值了。看一看中国人的狗和猫的身体状况,就足以说明这个事实了。这些动物挣扎在“死亡线上”,靠着人们的剩饭剩菜苟延残喘。  新兴国家中的人们的浪费是大家见惯不怪的。像美国这样生活富裕的国家,每天浪费的东西能够支撑6000万亚洲人过上比较好的生活,这点是我们完全可以肯定的。我们希望这些浪费的东西能把更多的人养胖,而不是被白白地扔掉,希望他们更节俭一点儿,就像许多中国人“吃饱”后仍把剩余的饭菜收起来留到下次用一样,甚至茶杯里的剩茶也要倒回茶壶里,下次热过了再接着喝。  还有一个事实,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注意,这就是中国人不像西方人那样,对吃的东西过于讲究。对他们来说,几乎没有不能吃的东西,什么东西迟早都会成为他们的网中之鱼,口中之食。  在中国的北方,干活时普遍使用马、骡、牛和驴,有的地区还用骆驼。我们下面所叙述的事实,在读者看来肯定会认为是过于节俭了——牲畜死亡后,无论是死于意外,还是老死、病死的,一般都要被人们吃掉。  不用大惊小怪,这种做法被中国人认为是理所当然的,即使牲畜可能死于胸膜肺炎一类的传染病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只是在他们看来,这种病畜肉比死于其他疾病的病畜肉质量更差。病畜肉吃了会产生某种疾病,但由于出售的价格便宜,人们也就甘心去冒险食用了。  死狗、死猫也像死的马、骡、驴一样被吃掉。我们曾经亲身经历过几起村民煮吃死狗的事,狗都是他们下毒毒死的。有一次,外国医生知道他们这么做,就给他们讲了吃这种肉可能引发的严重后果,但狗“已下锅”,曾经吃过这种肉而又没有得病的人是不可能放弃这顿美餐的,他们不以为意,照吃不误,结果让人大跌眼镜,在狼吞虎咽之后,他们居然真的平安无事!   ……

媒体关注与评论

  我至今还在希望有人译出史密斯的《支那人气质》(即《中国人的性情》)来,把这本书当成一面镜子,看了这些,而自省,分析,明白哪几点说得对,变革,挣扎,自做工夫,却不求别人的原谅和称赞,来证明究竟怎样的是中国人。  ——中国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 鲁迅    书中所历叙的中国人的特性,不但是一个事实,为明氏一般明眼人所见到,并且,就生物淘汰的学理而言之,也确乎是一些无可避免的结果。  ——著名社会学家、民族学家 潘光旦    非常快乐地读了你的大作《中国人的性情》,决非其他书所能比拟,我觉得对中国的了解加深了许多……今日,德国大使对我说,在他读过的所有关于中国的作品中,尊著是最好的。  ——美国前总统 罗斯福    美国人心目中的映像的幻灭,是由一本读者甚多的著作来加以完成的,即明恩溥牧师所著的《中国人的性情》……书中关于中国社会差别的叙述十分引人注目。该书同时标志着一个新的阶段,成为后来的社会学分析的基础。  ——美国著名的中国学学者 费正清


编辑推荐

  一个西方基督教传教士眼中的中国,一部了解中国社会、研究中国人性情的权威之作,一本让美国总统罗斯福盛赞的惊世之书,一部备受鲁迅、辜鸿铭等大师推崇经典名著。点击免费阅读更多章节:中国人的性情。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中国人的性情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