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黄河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学分析与评价

雷仲敏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2  

出版社: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作者:

雷仲敏  

页数:

313  

前言

  黄河发源于青海巴颜喀拉山北麓卡日曲,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九省区,由山东垦利县注入渤海,全长5464km,流域面积75.24万km2,占我国国土面积的7.68%,流域总人口为1.3亿,约占全国人口的11%,是我国第二大河。黄河流域特殊的人文特征和自然地理环境孕育了中华文明,黄河自身特殊的水沙特性也给中原大地带来了无尽的灾难。近年来,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和国家西部开发战略的推进,黄河日益严峻的水生态危机、极为紧张的水供需矛盾、十分脆弱的水承载环境再度引起人们的关注。为此,有必要从可持续发展角度出发,以经济学研究的视野,重新审视和分析黄河治理开发及其流域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各方面问题。  黄河经济问题研究与我国其他流域经济问题研究相比无疑有着极为明显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除了历史、文化、民族、政治、社会等非经济因素所决定外,更为重要的是取决于黄河的自然特性及其流域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特殊性。其主要表现为:①黄河灾害及其防治的特殊性。黄河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害河,其灾害主要表现为洪水、凌汛、改道、崩岸等,特别是其下游洪水始终是威胁国家安全的“心腹大患”。②黄河生态与环境问题的特殊性。其主要表现为黄河上游的生态破坏、黄河中游的水土流失、黄河下游的泥沙沉积和河水断流、黄河入海口三角洲的生态保护、沿黄及其支流日趋严重的环境污染等。③黄河水资源合理配置的特殊性。黄河沿线的水资源供需矛盾近年来日趋尖锐,其主要问题包括黄河水资源管理体制、配置机制与配置效率、综合利用规划、不同区域和行业水资源利用效益的比较评价。④黄河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特殊性。为综合整治和合理开发利用黄河水资源,国家在黄河先后投巨资建设了许多大型基础设施工程,包括黄河水利水电工程、引黄工程、灌溉工程等,连同各支流的水利工程,黄河已成为世界上受人类扰动最剧烈的河流之一。⑤黄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特殊性。包括黄河上中游地区的贫困问题、沿黄国家大型能源建设项目社区规划与发展问题、黄泛区经济社会发展问题、黄河三角洲经济社会发展问题、黄河流域经济发展与区域合作问题。⑥沿黄矿产、生物、旅游等资源的合理开发与保护的特殊性等。

内容概要

  《黄河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学分析与评价》通过对黄河的自然特性、黄河流域的社会经济特征和黄河可持续发展面临主要问题的分析,从经济学的视野出发,综合应用资源经济、技术经济、生态经济、管理经济、数量经济、区域经济、经济地理等经济学科和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方法,构建起一个从黄河自然特性出发,以黄河为研究对象的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研究平台。对黄河本身的可持续发展等问题进行了实证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黄河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学分析与评价》在内容结构和逻辑框架上分为四个层面:第一层面为基础现状与实证分析,主要对黄河特征及可持续发展的现状进行了论述分析;第二层面为理论探索,是在对传统的黄河经济学研究理论评述的基础上,对黄河可持续发展从经济学角度进行了探索,以构架起黄河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分析框架;第三层面为实证评价,对黄河本身的可持续发展和黄河流域的可持续发展进行了评价分析;第四层面为区域评价与对策应用,对上游源头区域、中游晋陕峡谷区域、下游三角洲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和经济社会对策进行了研究。

书籍目录

第一章 黄河与黄河可持续发展第一节 黄河流域的自然特性第二节 黄河流域的社会经济特征第三节 黄河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第二章 黄河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学探索第一节 黄河与黄河经济学研究第二节 黄河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学探索第三章 黄河可持续发展分析的理论框架第一节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第二节 黄河可持续发展分析的一般理论框架第三节 黄河可持续发展评价的理论分析第四章 黄河可持续发展的实证分析及战略选择第一节 黄河可持续发展状态的实证分析与评价第二节 黄河可持续发展的要素分析第三节 黄河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第五章 黄河流域可持续发展评价及其战略对策第一节 流域可持续发展评价模型的选择第二节 黄河流域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导性问题第三节 黄河流域可持续发展的压力与状态评价第四节 黄河流域可持续发展的响应与动员能力评价第五节 黄河流域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对策第六章 黄河上游源头地区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研究第一节 黄河上游源头地区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特征第二节 黄河上游源头地区在黄河流域的战略定位第三节 黄河上游源头地区可持续发展状况的分析与评价第四节 黄河上游源头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与对策第七章 黄河中游晋陕峡谷区域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研究第一节 区域自然经济特征及其发展定位第二节 区域开发建设背景及其经济社会发展基础第三节 区域综合开发的总体战略第四节 相关政策与配套措施第八章 黄河下游三角洲区域产业结构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研究第一节 黄河下游三角洲地区概况第二节 黄河三角洲地区产业结构转型第三节 黄河三角洲地区产业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第四节 黄河三角洲地区草产业发展的战略构想第五节 黄河三角洲草产业发展的对策附录A 黄河水资源影子价格选取的若干问题附录B 黄河可持续发展评价数据基础:

章节摘录

  湿度小、蒸发大黄河中上游是国内湿度偏小的地区,例如吴堡以上地区,平均水汽压不足8hPa,相对湿度在60%以下。特别是上游宁夏、内蒙古境内和龙羊峡以上地区,年平均水汽压不足6hPa;兰州至石嘴山区间的相对湿度小于50%。黄河流域蒸发能力很强,年蒸发量达1100mm。上游甘肃、宁夏和内蒙古中西部地区属国内年蒸发量最大的地区,最大年蒸发量可超过2500mm。  冰雹、沙暴、扬沙多冰雹是黄河流域的主要灾害性天气之一。据统计,黄河上游兰州以上地区和内蒙古境内全年冰雹日数多超过2天,其中东经1000以西的广大地区多于5天,特别是玛曲以上和大通河上游地区多达15-25天,成为黄河流域冰雹最多的区域,也是国内的冰雹集中区。沙暴和扬沙主要由大风所引起,并且与当地(或附近)的地质条件及植被状况密切相关。据统计,流域的宁夏、内蒙古境内及陕北地区,由于多年平均大风日数均在30天以上,区域内又有腾格里沙漠、乌兰布和沙漠和毛乌素沙漠,全年沙暴日数大多在10天以上,扬沙日数超过20天;有些年份沙暴最多可达到30-50天,扬沙日数超过50天。此外,在汾河上游和小浪底以下沿黄的河南省境内,还各有一个年沙暴或扬沙日数超过20天的区域,后者主要与黄河较大范围沙滩地的存在有关。  无霜期短黄河流域初霜日由北至南、从西向东逐步开始,并且同纬度的山区早于平原、河谷和沙漠。如黄河上游唐乃亥以上初霜日平均在8月中下旬,而黄河中下游一般在10月上中旬,流域其余地区在9月份。流域终霜日迟早的分布特点与初霜日正好相反,黄河下游平原地区较早,平均在3月下旬,而上游唐乃亥以上地区则晚至8月上中旬,其余地区介于两者之间。由此可见,黄河流域无霜期较短,即使是黄河下游平原地区,其无霜日也只有200天左右;而上游久治以上地区平均不足20天,可以说基本上全年有霜:流域其余地区介于两者之间。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黄河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学分析与评价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