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中国工艺

陈丽华 主讲 中央编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8  

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作者:

陈丽华 主讲  

页数:

316  

Tag标签:

无  

前言

中国工艺美术品涉猎门类广泛,品种繁多。广义上说,在各类古代文物中,诸如玉器、青铜器、金银器、陶器、瓷器、漆器、珐琅器、竹木牙角雕、玻璃器以及织绣等,都可归为工艺美术品。但因玉器、青铜器、金银器、陶器、瓷器工艺自成体系,因此均单独成卷。而将上述类别以外的漆器、珐琅器、竹木牙角雕刻、玻璃器以及织绣合为工艺卷。中国工艺美术不仅门类繁多,产生的历史更是悠久。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漆器的国家,最早的漆器可追溯到距今七千年前的新石期时代早期,并应用到人们的生活中,在战国、两汉及明清时期出现了三次制作高潮。竹木牙角雕刻最早也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经过漫长的发展,到明清时期成为一门独特的工艺。中国更是世界上最早开始养蚕,并发明缫丝、织绸、印染和刺绣工艺的国家,从此,中国的织绣工艺以先进、复杂的技术,精致优良的性能,丰富多彩的花色品种而著称于世界,被誉为“丝国”。玻璃虽然是在青铜冶炼中偶然产生的,而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一直是玉器的代用品,但也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工艺,并逐渐吸收西方的玻璃配方及先进的成型工艺,制作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玻璃器。金属珐琅器虽然出现较晚,而且是自国外传入的,但它自诞生那天起,就成为皇家贵族的专用品,在皇家的支持下迅猛发展,并与中国传统艺术结合,成为中国文化善于吸收外来文化精髓变为己用的文化精神的有力证明。从祖先留下来的难以计数的古代工艺珍品中,可领略它们所具有的品种丰富、技法多样、纹饰富丽、制作精湛的特点。它们不仅在工艺美术的百花园中绚丽夺目,成绩斐然,而且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灿烂的文明史以及中国人民伟大的创造力和聪明才智的见证,在中国艺术史上占有重要的一页。但是,因为工艺门类繁杂,作品存世量少,与传统的青铜、陶瓷、玉器等重器比较,属于少有人关注的小项,在历来的文物研究和收藏中缺乏应有的重视。因而在今天国家提倡保护传统工艺、古代工艺品收藏渐热的时代背景下,为广大藏家提供全面系统的关于古代工艺品的知识显得尤其重要。因此,敦请故宫博物院陈丽华(漆器)、刘静(竹木牙角雕刻)、李永兴(金属珐琅器)、冯乃恩(玻璃器)、李英华(织绣)等多位在研究中国古代工艺品方面颇有建树的专家学者开讲,可算是对于中国古代工艺研究、鉴赏的补阙之作。特别需要说明的是,本书的主讲者之一李英华女士,已于2004年因病去世。她长期从事古代织绣工艺的研究,发表了大量的有关著述。本书第五讲“织绣风华灿烂”改编自她生前的著作,借着本书的出版,也算是对这位耕耘一生的专家的纪念吧!

内容概要

在中国古代文物中,漆器、珐琅、玻璃、竹木牙角雕刻、织绣等,皆为中国独特的工艺美术门类。这些古代艺术珍品品种丰富、技法多样、纹饰富丽、制作精湛。但由于门类繁杂,作品存世量少,较之传统的青铜、陶瓷、玉器等重器,属于少有人关注的小项,在历来的文物研究和收藏中缺乏应有的重视。在国家提倡保护传统工艺、古代工艺品收藏渐热的大背景下,为广大藏家提供全面系统的关于古代工艺品的知识,正是本书主旨所在。

作者简介

  陈丽华,女,毕业于辽宁大学历史系。现任故宫博物院副院长、研究馆员、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委员。
  出版专著有《古漆器鉴赏与收藏》、《漆器鉴识》等,参加了《中国漆器分类全集·明代卷》、《中国美术全集.清代卷》、《中国美术全集·中国金属胎珐琅器》等图书的编撰工作。
  刘净,女,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现任北京故宫博物院副研究员、中国宝玉石学会会员、中国文物学会培训部鉴定委员、中国东方书画收藏鉴定委员会委员、文化部市场发展中心艺术品评估委员会委员。参与《中国美术全集》、《故宫大典》、《国宝大典》、《故宫珍品全集》、《中国百科全书·文物博物馆卷》等书的编著,主编《故宫雕刻珍萃》等。
  李永兴,男,现任故宫博物院古器物部工艺科科长、副研究馆员。主要从事中国古代金属胎珐琅器的研究工作,著有《珐琅器鉴赏与收藏》等书。
  冯乃恩,男。毕业于南开大学博物馆系,曾供职于故宫博物院陈列部、古器物部,从事古代工艺文物的研究。专著有《古玉鉴赏与收藏》、Ⅸ古玻璃器鉴赏与收藏》、《中国古代手工艺术家志》,合著《中华艺术通史.明代》、《中国美术’明清至近代》,《古玉精粹》、《中国工艺品杂项投资与鉴藏》等。
  李英华(1936—2004),女,曾长期供职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曾任故宫织绣组科长、副研究馆员。著有《中国古代织绣艺术》,发表论文数十篇。

书籍目录

第一讲 漆出千文万华来 1 最早的漆器 2 商周漆器的进步 3 楚国——漆器的社会 4 浪漫与巫术的结合 5 先进的工艺 6 秦汉遍布全国的制漆业 7 新工艺层出不穷 8 丰富的纹饰内容 9 铭文反映的官私工场 10 填补空白的发现 11 工艺化的唐五代漆器 12 民用化的宋代漆器 13 大家辈出的元代漆器 14 明代皇家漆器 15 明代漆器的新变化 16 款识的奥秘 17 清代漆器的仿古与创新 18 工艺集大成第三讲 竹林马角显雕艺 1 历史悠久的雕刻工艺 2 明代金陵派竹刻 3 嘉定三松竹刻 4 工细如画的留青竹刻 5 小中见大的明代木雕 6 多种工艺结合的明代牙雕 7 名贵的犀角雕 8 高手云集的清代竹雕 9 独创竹簧工艺 10 繁荣的清代木雕 11 清代南北两派牙雕 12 牙雕绝技 13 犀角雕的仿古风第三讲 宫廷珍宝珐琅器 1 源自西方的珐琅工艺 2 扑朔迷离的明代珐琅 3 清代掐丝珐琅创高峰 4 錾胎珐琅:古老工艺的新生 5 绘画趣味的画珐琅 6 独家生产的透明珐琅器第四讲 晶莹剔透玻璃器第五讲 织绣风华灿烂

章节摘录

第一讲 漆出千文万华来1. 最早的漆器漆器是中国发明的一种古老的传统手工艺品。以漆液涂在器物的表面,制成日常器具或工艺美术品。漆液是漆树上分泌出的一种半透明状、灰乳白色的液体,遇到空气氧化后变成黑色。漆树生长五至十年后即可割漆,即将漆树皮用刀切口,插入竹管外导,这就是天然生漆,俗称大漆。漆树在中国分布普遍,主要有贵州、四川、云南、湖南、江西、安徽、陕西、河南等地,越南、朝鲜、日本、泰国、印度等地也有生产。生漆的主要成分是漆酚、漆酶、树胶质及水分等。用它作涂料,有耐潮、耐高温、耐腐蚀等特殊功能。生漆直接调灰料、漆糊,用以做漆胎,经过加工提炼可调制成多种色漆,光彩照人。中国古代漆树的种植十分普遍。《尚书·禹贡》记:“兖州、豫州贡漆。”说明远在夏禹时代,生漆就被作为贡品,周代,漆树成为主要的经济林木,纳入林业管理规划之中,政府设有专官管理。战同时哲学家庄周“尝为漆园吏”。(《史记·庄周列传》)《周礼载师》云:“唯其漆林之征,二十而五。”说明漆林利益的优厚。汉代时流传着“陈夏千亩漆,与千户侯等”的谚语,当时私有干亩漆收入的富豪之家,相当于一个千户侯;有干件漆器、千桶漆者,其财富相当于干乘之家的公侯(《史记·货殖列传》)。唐代大诗人王维在其辋川的庄园内就设有“漆园”,今所传宋代郭忠恕所绘的《辋川图卷》画有漆园等。明清两代,对漆树的种植和管理也十分重视。明太祖朱元璋于洪武年问,在南京东郊建立皇家漆园、棕园、桐园,种植漆、桐、棕树各千万株,以建造海军战船。今南京孝陵卫有明代三种园林的遗址。陕西平利县牛王庙保留着清代对漆林管理的碑文。南此可见,漆树自古以来就被作为一种经济作物而加以种植、提倡,在社会经济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在古代,以漆涂物,称为“髹”,用漆绘制图案纹样,称为“饰”。《韩非子·十过篇》云:虞舜“作为食器,斩山木而财之,削锯修之迹,流漆墨之上,输之于宫,以为食器。禹作为祭器,墨染其外,而朱画其内。”现代考古发掘资料证明,漆的使用和漆器的出现,在我国至少已有六七千年的历史。1978年,在距今约七千年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第三文化层中清理出一件木碗,内外都有朱色涂料,微有光泽。据科学鉴定,这种朱红色涂料为调朱色生漆。这是目前所知我国最早的漆器。这说明,至少在六七千年以前,天然漆就已运用于生活用品当中。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早用漆的民族之一。此碗的出土,对研究我国漆器的起源有极其重要的价值,是漆器工艺史上一个划时代的发现。


编辑推荐

《中国工艺》由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中国工艺 PDF格式下载



书很好.原装正版.到货超快.好......!


替别人买的,里面的彩图印刷的挺精美的


本人知道,要了解中国文化,就必须了解一些基本的文化符号,比如瓷器,比如丝绸,中国工艺也莫不如此。该书印制精美,文章又出自大家,很符合本人这样的外行人“凑热闹”,感觉赏心悦目,又有内容,这就够了。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