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中的俄美关系
2006-11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袁胜育
291
无
本书试图从转型时期俄罗斯国内政治发展的角度,来探讨转型时期俄罗斯对外政策演变的主导性因素。 作为认为转型时期俄罗斯国内政治的发展轨迹和俄美关系的演变具有极其明显的关联性。这种关联性主要体现为,俄罗斯国内政治的发展既对俄外交战略的定位及对美政策的确定发挥着重要的影响,也是美国制定其对俄政策的基本出发点和重要依据。
袁胜育,1964年出生,法学博士。华东师范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副教授,欧洲研究中心副主任。先后就读于中华师范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获史学学士、硕士和法学博士学位。1999-2000年赴西撒哈拉,任联合国西撒哈拉特派团观察员。在《苏联东欧问题》、《东欧中亚研究》、《俄罗斯研究》、《国际观察》、《世界经济研究》、《世界经济和政治》等杂志发表论文多篇;主编《当代国际关系》;翻译《欧洲的未来》;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普京外交》,教育部项目《转型时代》、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中俄非传统安全合作研究》、中国、欧盟“欧洲研究中心项目”等多个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
序言第一章 国内政治与对外政策的相关性:基于国际关系理论的解释 一 对国际关系主流理论现实解释力与预测力的评介 二 “回归未来”:国内政治与对外政策的关联性第二章 俄罗斯政治文化 一 俄罗斯转型时期政治文化的理论研究 二 俄罗斯政治文化传统 三 俄罗斯政治文化的动态过程 四 俄罗斯政治文化与政治领袖第三章 俄罗斯转型时期国内政治体制的发展演变 一 苏联政治体制的转轨 二 俄罗斯国内政治发展的曲折进程 三 “多中心”向“单一中心”政治结构的演变第四章 国内政治与美国对俄(苏)政策:基于意识形态的研究 一 意识形态的概念与特征 二 国际政治中的意识形态因素 三 意识形态与美国对俄(苏)政策第五章 俄罗斯国内政治发展与对外战略的演变:西方学界的评介 一 俄罗斯政治:民主的“倒退”? 二 俄罗斯外交:俄罗斯在哪里?第六章 戈尔巴乔夫改革与美苏冷战的终结 一 改革的启动与苏美关系的缓和 二 改革的推进与苏美关系的新阶段 三 苏东剧变与冷战的终结 四 戈尔巴乔夫对美政策评析第七章 俄罗斯政治发展进程与对美政策的演变 一 叶利钦时期俄国内政治发展与俄美关系 二 普京时期俄国内政治发展与俄美关系第八章 国内政治与俄美关系的演变:俄美关系领域的重要问题 一 美国对俄援助问题及俄美经贸关系 二 俄美在战略武器上的竞争与合作 三 北约东扩问题 四 国际反恐问题第九章 国内政治与俄美关系的演变:俄美关系中的重要外在因素 一 俄美关系中的中国 二 俄美关系中的欧洲 三 俄美关系中的地区热点问题:以中东为视角的研究结 语参考文献
书评序言 20世纪最后四分之一时间里,几乎在世界各地都相继出现了一股民主改革的浪潮。首先是自70年代中期开始,南部欧洲的西班牙、葡萄牙、希腊等欧洲最后几个权威主义政权发生了更迭,随即拉丁美洲前殖民地国家的军人独裁政权也相继倒台。80年代中期发生在菲律宾、韩国的政权更替则宣告了东亚地区民主化进程的开启;而紧接着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东欧剧变和苏联的解体,标志着这股民主化浪潮发展到了顶峰。在发生在欧洲、拉美、东亚的制度与社会变迁中,当推作为政治范畴的前苏联东欧地区的转型最为引人注目,而在前苏联东欧地区中,自然是作为前苏联的主要继承国俄罗斯的转型使人最为关切。正因如此,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俄罗斯制度转型问题的研究成为近10多年来国际国内学术界一个相当热门的课题。来自各个领域的学者,对发生在苏联俄罗斯的由传统体制向现代民主政治和市场经济的转化以及与此相伴的社会转型进程进行着全方位的探讨,围绕着有关制度转型的起因、动力、机制、路径展开着广泛的争论。作为这些探讨和争论的结果,近年来,无论是俄罗斯本身,还是国内国际学术界都有不少以这一内容为主题的重要著作问世,也不乏主题与之相关的各类国际学术研讨会的召开,为研究转型问题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料。 转型国家国内政治变迁与外部国际环境之间存在着高度的相关性,正因如此,俄罗斯社会转型所引发的国内制度变迁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国际关系的发展,从而使内政与外交处于一个前所未有的紧密的互动过程中。体制转型既是外部环境使然,也是进一步改善外部条件的起因与动力。自苏联解体、冷战体制瓦解迄今10多年里,大国关系也经历了深刻的变迁,几乎所有大国,当然尤其突出地表现于美国,有关外交政策的争论一直不绝于耳,其中在判断俄美关系的现状及未来走向时,不可避免地把俄罗斯的转型问题以及与此相关联的俄罗斯在多大程度上能够与西方合作的问题提了出来。因此,对俄罗斯内部转型及俄美关系的相关性的研究已经开始引起国际国内学术界的注意。相关的研究成果比较著名的有:俄罗斯学者莉丽亚•谢芙舍娃所著《叶利钦的俄罗斯》(1999年)、《戈尔巴乔夫、叶利钦和普京——俄罗斯转型时期的政治领导人》(2001年)、《普京的俄罗斯》(2003年),这些著作都是循着俄罗斯内部体制变迁的轨迹,探寻俄罗斯对外战略的定位和外交政策的调整,并认为俄美关系的未来走向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俄罗斯国内政治的发展演变。美国学者米切尔•麦克福尔在其所著《俄罗斯未完成的革命——从戈尔巴乔夫到普京的政治变革》(2001年)一书中亦高度强调国内因素对俄罗斯对外政策所起的作用;他于2003年9月在美国国会国际关系委员会发表的证词中更是明确地提出:“俄罗斯民主的未来今天已成为俄美关系领域最重要的议题。”美国学者威廉姆•兹莫曼自90年代初一直领导着一个研究小组通过民意测验的方式对俄罗斯不同阶层和群体的政治倾向及其对外交政策的意见进行着实证研究,其研究成果反映在《俄罗斯人和对外政策——俄罗斯精英及大众的观点,1993~2000年》(2002年)一书中。曾任克林顿政府负责俄罗斯及东欧事务的助理国务卿斯特罗伯•塔尔博特所著《俄国通——总统外交回忆录》提供了大量克林顿时期俄美高层外交的内幕。国内学者较早进行俄罗斯内部转型与对外关系相关性研究的是冯绍雷教授,其所著《制度变迁与对外关系——1992年以来的俄罗斯》(1997年)以及《冷眼向洋——百年风云启示录》(2000年)等著作,都注重俄国内制度变迁与对外关系的相关性的研究。而由冯绍雷教授、相兰欣教授主编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转型时代》(多卷本,2005年)则对转型时期俄罗斯的政治、经济、社会、对外战略和外交政策的发展演变进行了全面、系统和深入的研究。 国际国内学术界在俄罗斯国内政治与对外政策的相关性研究方面的成果无疑对本文作者提供了非常有益的启示。但在学习和研究的过程中,本文作者认为,许多研究者似乎是对俄美关系的现状及未来前景做出了过于悲观的描述或判断。在注重结构和体系的现实主义理论中,俄美的竞争和争夺固然不可避免;而即便是在注重国内因素对俄美关系的影响的研究者的眼中,俄美关系也似乎被愁云惨雾所笼罩。但是,如果立足于苏美关系的历史,从社会转型的大背景来考察俄美关系的现状和未来,或许我们就会做出不同的判断、得出不同的结论。本文也认同俄罗斯国内因素对俄美关系的至关重要性,也同意俄罗斯国内政治所表现出的诸如权威主义的政治倾向、对媒体的控制、对车臣的政策、甚至于对待某些企业家的做法等对俄美关系的现状和未来产生的负面影响。但是,我们始终应注意从俄罗斯由传统体制向“自由民主”体制转型的这个大背景来评判这些制约性因素的影响力,可以这么说,所有这些制约性的因素所产生的影响力远远抵消不了俄罗斯体制转型对俄美关系所产生的推动力。本文也同样注意到俄罗斯内部转型的曲折性和国内政治发展的复杂性,以及由此而对俄美关系的演变所产生的影响,并且对俄美关系的未来走向做出了仍将主要取决于俄罗斯国内政治发展前景的判断。 转型期俄罗斯国内政治的演变,大体上体现了一种从苏联传统的社会主义模式向西方资本主义政治模式转变的总的趋势。自80年代中期戈尔巴乔夫开启了苏联政治改革的进程,经过80年代末到90年代的逐步演变,俄罗斯已基本从体制上实现了从苏联传统的社会主义模式向西方资本主义政治模式的转变,议会民主、三权分立、多党政治、自由选举和思想多元化已经成为俄罗斯政治生活的主要方面。俄罗斯的现政权从根本上已不同于推行了70年之久的苏联传统的一党集权的政治模式。与俄罗斯国内政治发展所发生的根本变化相联系的是俄美关系较之于冷战时代的苏美关系也发生了相应的本质性的变化。这不仅在于俄罗斯逐渐摒弃了具有浓厚的意识形态对抗色彩的外交战略及对美政策,而且在于俄罗斯内部变化也契合了美国对俄战略的最终目标,正是随着俄罗斯国内政治从传统模式向资本主义“民主模式”的演进,俄(苏)美关系结束了敌对与对抗的历史,双边关系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展,并大体上一直能够保持以对话与合作为主的总的发展趋势。 俄罗斯的社会转型是一个矛盾和冲突的过程,充满着激烈的斗争。由于俄罗斯的转型是以一种社会制度取代另一种社会制度,如此巨大的变化势必要引发错综复杂的矛盾,势必在社会不同阶层中激起巨大的震荡。代表不同阶层利益的政治势力之间的激烈斗争始终贯穿于整个转型时代。严重的经济和社会危机造成十分明显的社会和族群分裂,代表不同阶层利益的各种政治势力提出各不相同的治国纲领和政策主张,围绕议会选举和总统大选以及国家的内外政策展开激烈的斗争。虽然以俄共为代表的反对派势力未能撼动现政权的执政地位,俄罗斯政治转型的总体发展趋势也没有被扭转,但各种政治势力之间的斗争还是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整个政治体制转轨的进程和方向。代表不同阶层利益的俄国内各种政治势力对于俄未来基本发展道路的选择存在着不尽一致、甚至是针锋相对的主张,它们在俄对外战略的定位和对美政策的选择方面也反映出不同的倾向。因此,随着俄国内西方式的改革走入困境,俄政府所制定的外交战略及对美政策成为一些党派攻讦的对象,从而加剧了国内政权危机,迫使执政者不得不就对美政策做出较大幅度的调整。 俄罗斯国内政治的演变历程,从总的发展脉络来看,这是一个以西方政治模式取代苏联传统政治模式的过程;但在俄罗斯传统的政治文化和特定的历史发展水平的环境下,俄罗斯的政治转型表现出了一种权威主义的现象,这一现象在戈尔巴乔夫改革后期即现端倪,叶利钦时代则确立了“超级总统制”,而普京建立“强有力”政府的执政理念和行为,更是被视为俄国内政治向权威主义回归的重要表现。俄国内政治发展中表现出的权威主义趋向对俄美关系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从长期看,俄国内政治表现出的权威主义趋向有可能成为俄美关系最严重的问题领域。有学者甚至指出:“俄罗斯民主的未来今天已成为俄美关系领域最重要的议题。”未来俄美在世界事务中是成为可靠而稳定的盟友,或者是麻烦不断的、偶尔的合作伙伴,还是双边关系变得紧张、相互竞争,甚至于重新走向对抗,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俄罗斯国内政治的发展前景。 转型时期的俄美关系的发展演变,既取决于俄国内制度变迁,又受到美国对俄战略和政策的影响。而美国对转型时期俄罗斯的战略和政策主要又是基于何种考量呢?在美国对俄战略和政策的制订过程中,其对美国在俄罗斯的需要、利益和目标的确定,对俄罗斯这一外在环境的典型特征的评判,往往也是与俄罗斯国内政治的发展演变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事实上,这种倾向在苏美关系的发展史中就已经有了鲜明的或者说最为突出的体现,不仅体现在“全球范围的冷战实际上是不同社会政治制度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对抗”;还体现在“苏联的国内政治对于冷战的终结所产生的巨大作用”; 而在苏联解体之后,“美国的外交决策者尤为关注的也正是俄罗斯政治发展的轨迹”。俄国内政局出现的复杂局面也迫使美国就对俄政策做出相应调整,一方面竭力维护俄国内“民主化”进程的不可逆转,另一方面,出于对传统体制死灰复燃的担忧,进一步强化其“弱化”俄罗斯的政策。这样,自90年代中期以后,俄美关系进入一个动荡期,双方在一系列问题上产生矛盾和分歧,双边关系时生龃龉。但由于两国关系领域存在的矛盾和斗争较之于冷战时代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使得两国关系有了较大的回旋余地,没有发展到敌对和对抗的地步。 转型时期俄罗斯国内政治发展进程与对俄美关系发展演变的影响,还具体体现在俄美关系领域几乎所有的重大问题上面,如美国对俄经济援助和俄美经贸关系、北约东扩、战略武器问题、国际反恐问题;以及俄美关系领域重要的外在因素,如俄美关系中的中国、俄美关系中的西欧、俄美关系中的地区热点问题。如北约东扩进程的开启,恐怕就与1993年以后俄国内政治的复杂局面大有干系,俄罗斯领导人对北约东扩的强烈反应,也在相当程度上是出于国内政治斗争的压力。再如俄、美、欧、中关系在冷战后时期表现出的相互依赖与制衡的特征,主要也是由转型这个特定的历史背景塑造的。 从长远来看,只要俄罗斯国内政治不出现大的动荡和反复,俄美关系以合作为主的发展趋势仍将保持不变。然而,俄罗斯国内政治的发展态势对俄美关系的发展演变还是存在着并非无足轻重的阻力。90 年代初布热津斯基曾预言:“俄国必须先经历漫长的政治改革过程、同样漫长的民主稳定过程和更加漫长的社会经济现代化过程,然后不仅在中欧、而且特别在前俄罗斯帝国范围内就新的地缘政治现实进行一场从帝国心态到民族心态的深刻变革。只有在这以后,与美国的真正伙伴关系才能成为可行的地缘政治选择。”10年以后,这个漫长的过程似乎还远远没有结束,俄美关系仍然在更大程度上“取决于俄经济和政治转型的前景。俄能在多大程度上融入西方以及成为一个健康和建设性的伙伴取决于这种转型如何继续得以推进”。在这些研究者看来,俄美现在只是具有伙伴关系的肤浅表象,但危险存在着。如果权威主义的倾向进一步在俄发展,如果它的经济继续危险地倚赖于石油和其他自然资源的出口,或许有一天房子就会坍塌下来。因此,俄美关系的未来走向仍然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俄罗斯国内政治的发展演变。 总之,对转型时期俄罗斯总体对外战略和对外政策有着根本性影响的是各种国内因素的作用;其中,最主要的又是俄罗斯国内政治发展所起到的重大制约作用。俄国内政治的变迁既是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美关系发生变化的主要因素,也与90年代到新世纪初的俄美关系的演变相生相伴,并决定着俄美关系的未来走向。
国际国内学术界在俄罗斯国内政治与对外政策的相关性研究方面的成果无疑对本文作者提供了非常有益的启示。本书作者认为,许多研究者似乎是对俄美关系的现状及未来前景做出了过于悲观的描述或判断。本书认同俄罗斯国内因素对俄美关系的至关重要性,也同意俄罗斯国内政治所表现出的诸如权威主义的政治倾向、对媒体的控制、对车臣的政策、甚至对待某些企业家的做法等对俄美关系的现状和未来产生的负面影响。全书也考察了俄罗斯内部转性的曲折性和国内政治发展的复杂性,以及由此而对俄美关系的演变所产生的影响,并且对俄美关系的未来走向做出了仍将主要取决于俄罗斯国内政治发展前景的判断。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