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齐鲁文化

王勇 时事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1  

出版社:

时事出版社  

作者:

王勇  

页数:

326  

Tag标签:

无  

前言

“齐、鲁”二字最早起源于西周初年的两个封国,那就是齐国和鲁国。据史料记载:武王灭商、建周后,东部沿海地区的殷人和东夷人不服西周的统治,屡屡发动暴乱。武王为了巩固新生的国家,派周公旦率兵东征平定了叛乱。随后,为了更好地统治这一地区,将姜太公和周公旦封于今山东东北部和东南部,分别建立了齐国和鲁国。当时,齐国居泰山之阴,定都营丘;鲁国居泰山之阳,定都曲阜。两国的属地各百里,虽然思想文化各不相同,但都是西周在东方代行统治权的重要阵地。至春秋战国时期,两国的疆域不断扩大,基本上控制了今天的山东地区。随着实力的不断壮大,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联系得到加强,齐、鲁两国由此逐步“亲密”起来,并由国家概念向地域概念过渡。到了战国后期,“齐鲁”两国由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融合,逐步走向意识形态上的趋同,最终成为含有统一文化特点的地域概念。但是,当时的“齐鲁”与“山东”还没有完全划上等号,因为“山东”两字在不同历史时期所代表的地域范围是不同的。有关学者通过研究发现:“山东”二字的地域范围自春秋起逐步缩小,并呈东移趋势。例如:春秋时期,人们将太行山以东称为“山东”;战国时期,当时的西方大国:秦国占据关中(又叫关中平原,是指中国陕西秦岭北麓的渭河冲积平原),将崤山和华山以东的地区称为山东,有时也泛指秦国以外的六国领土。可见,当时的山东并不特指齐国与鲁国。到了汉代,由于国家的空前统一,人们开始根据地域特点对不同地区进行划分,将齐鲁之地称作山东,自此山东才开始与齐鲁划上等号。唐和北宋年间,山东这一词汇的外延再次得到扩大,成为包括现在山东地区在内的、太行山以东所有地区的代名词。当时,宋朝统治者出于统治的需要,将全国划分为十五“路”(“路”代表现在的省),现在的山东分属于京东西路与京东东路。宋朝灭亡后,元朝统治者虽继续沿用宋朝的“路”制,但已有了些许变化,将原来的京东路改称山东。有关学者考证:就此开始,“山东”成为独立的行政区域。到了清代,齐鲁之地被正式称为山东省,且一直沿用至今。如今,山东地区主要是指中国东部沿海与黄河下游等地,总面积为15.67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6%,分为半岛(山东半岛)和内陆两部分:山东半岛在渤海与黄海之中,与辽东半岛遥相呼应;内陆分别与河北、河南、江苏、安徽等四省相接壤。齐鲁文化是中国传统地域文化之一,其起源可追溯到距今约四五十万年前的“沂源人”时期。在西周到春秋战国的长达六七百年时间里,齐文化和鲁文化是沿着各自道路发展的:齐文化以东夷文化为主、周文化为辅。经济上,以农业为主,提倡农、工、商并举;政治上,“举贤而尚功”;文化上,主张宽松自由、兼容并包,表现出强烈的革新性、开放性和包容性。鲁文化则以周文化为主、东夷文化为辅。经济上,特别重视农业生产;政治上,强调宗法制度;文化上,采取“变其俗,革其礼”的方针,用周文化强行改造土著文化,是一种重仁义、尊传统、尚伦理、贵人和的道德型文化。由于地域上的接近,齐文化和鲁文化在各自发展的道路上免不了要相互碰撞,以致逐渐融合。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开始,中国历史进入诸侯兼并时代,鲁国由于在疆域和实力上无法与齐国抗衡,国土不断被齐国兼并,从而黄河下游地区得到了政治上的局部统一,齐、鲁文化开始融合,并逐步走上一体化道路。春秋时期,齐鲁文化的核心:儒学产生于鲁国,由孔子开创,孟子、荀子等继往开来,并向齐、卫、燕、赵、魏等国进行程度不同的辐射式传播。战国时期,稷下学宫(我国最早的官办大学堂,为诸子百家争鸣的重要场所和齐鲁文化交融的重要阵地)开展得如火如荼,各种思想纷纷登上历史文化的舞台,全面呈现出兼容并包的特色和百家争鸣的盛况。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齐、鲁文化进一步融合,同时兼收并蓄地吸收了其他地域文化的长处,逐渐成为一种具有完备自我调节更新功能的混合型文化,并在之后的漫长岁月里慢慢地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为中华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一种地域文化竟然能成为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思想、文化的主流,并至今产生着重大影响。这不能不说是一个谜,一个让人费解的谜。为此,我们不得不打开这本书,在文字的指引下穿过历史的迷雾,对齐鲁大地的历史、风俗、宗教、遗迹、人物等进行一次彻底的探寻,从依稀存在的蛛丝马迹中一窥历史的真相,以满足我们对齐鲁文化长久以来的好奇之心。

内容概要

本书从探寻齐鲁文明的初曙入手,一路追随齐鲁文化发展的脉络,深入分析了齐文化与鲁文化的渊源、衍变、交流、融合与延续,并结合齐鲁大地的文化遗迹、民俗风情、神话传说、先贤英杰、名山古寺、鲁菜美味等,多角度地再现了齐鲁文化风貌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巨大影响,使读者能够站在一个更高的视角感受齐鲁文化的厚重与博大、深远与嬗变,堪称一部全景式展现齐鲁文化的优秀读物。

书籍目录

第一章 齐鲁文明的初曙 第一节 最早的“齐鲁人”——沂源人 第二节 齐鲁文明的前奏——东夷文化时期   一、后李文化时期  二、北辛文化时期  三、大汶口文化时期  四、龙山文化时期  五、岳石文化时期 第三节 东夷人的原始宗教 一、鸟崇拜 二、太阳崇拜 三、桑树崇拜第二章 齐鲁史话 第一节 齐国史话   一、受封齐地  二、逐渐强大的齐国  三、走向衰微的齐国  四、田齐取代姜齐  五、再次雄起  六、一灭国战争  七、最终败亡  第二节 鲁国史话   一、鲁国的建立  二、动荡不安的鲁国  三、庆父之难  四、三桓专政  五、鲁国灭亡 第三节 秦代以后的山东第三章 齐文化与鲁文化 第一节 齐鲁文化概述 第二节 齐文化   一、“齐”名的来历  二、齐文化的特性:功利性和空灵性  三、功利观念在社会生活中的具体体现  四、黄老之学与齐文化 第三节 鲁文化  一、“鲁”名的来历  二、周公的文化方针——“变其俗,革其礼”与“亲亲上恩” ……第四章 齐鲁文化遗迹第五章 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第六章 齐鲁英杰第七章 齐鲁选贤遗迹第八章 齐鲁名山古寺第九章 巍巍泰山第十章 食不厌精话鲁菜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第一章 齐鲁文明的初曙第二节 齐鲁文明的前奏:东夷文化时期一、后李文化时期“后李文化”发现于1992年,主要分布在泰沂山系北侧的山前地带。当时,山东省文物部门在临淄齐陵镇的后李家村进行考古发掘,于古车马遗址中发现了许多古代的陶器碎片。经文物专家鉴定,这些碎片距今约8200—8500年,是迄今为止在中国北方地区发现的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物之一。由于是在临淄后李家村发现的,所以叫做“后李文化”,那段时间也被人们称作“后李文化时期”。后李文化遗迹主要包括房址、壕沟、灰坑等。房址均为半地穴式,平面多圆角方型或长方形,面积一般30-50平方米,大者50余平方米。居住面有的经过烧烤,有灶址和一些陶、石器等生活用具。陶器以红褐陶为主,红、灰褐、黑褐、青灰褐陶次之。制作工艺为泥条盘筑,器表多素面,器形以圆底器为主,仅有少量平底器和圈足器。器类主要有釜、罐、壶、盂、盆、钵、碗、形器、杯、盘、器盖和支脚等。由此可见,“后李文化时期”的生产力发展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和规模,能够制出造型古朴、质地松软的陶瓷器皿,并对颜色有了很好的认识和使用。二、北辛文化时期北辛文化是在1978-1979年间的考古中被发现的,因发现于滕州官桥镇北辛村附近而得名,距今已有7000多年的历史,是原始社会开始趋向繁荣的重要阶段。据考古发现:当时的北辛地区是一个氏族部落的聚居地,部落中的人们已经能够手工制作鼎、罐、釜、钵、碗、盆、壶、支座等多种类型的陶器,还会在器物上刻画窄堆纹、蓖纹、划纹、压划纹等饰纹;石器磨制的工艺已非常精细,如斧、铲、镰、磨盘、磨饼、凿、匕首等的器形非常规整,有很好的光滑度;懂得了农耕,会使用石铲、鹿角锄等各种石器翻松土地,从事农业生产,而且会使用石磨盘来加工粮食;手工业生产出现萌芽,开始使用野生纤维和动物毛绒进行纺织、缝纫、编织;建成了半地穴式的圆形房屋,居住条件较后李文化时期的人类有了很大进步;家畜饲养、狩猎、捕鱼等也比较发达,这一切都说明:当时的人们已经真正走向了定居生活,农业与手工业有了很大发展,熟食制作技术非常进步。


编辑推荐

《齐鲁文化》由时事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齐鲁文化 PDF格式下载



这书不错很好


文字语言比较涩.


介绍得很详细,对了解各地文化有很好的帮助


主要是感觉写书的人没有感情,很教科书。也可能是因为我们经过那场革命后,出现了文化断代。很遗憾。


对于要了解齐鲁文化基本情况的读者来说,这是一本值得一看的书,对于我这样一个山东人来说依然如此.它不仅包括了道德,礼仪,哲学等狭文化方面的论述,还涉及到历史,城市,山川,人物,旅游,物产,民俗等方方面面.应当说体现一个地方的地域文化的各个要素都涵盖了.当然,要了解齐鲁文化更为深邃的东西,还应该补看一些更专业的论著.


齐鲁文化博大精深,算得上中华文化的母体文化,《齐鲁文化》一书,虽然系统介绍了齐鲁文化,但不是很全面,有些地方显得比较简单。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