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白话坛经

魏道儒 三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2-10  

出版社:

三秦出版社  

作者:

魏道儒  

页数:

337  

字数:

163000  

译者:

魏道儒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红楼梦》第22回写到“宝玉悟禅机”,薛宝钗向他讲了一个慧能与神秀呈偈比试的故事,对于贾宝玉形成消极遁世的人生观有重大影响。凡读过这部伟大作品的人,都不会陌生。这个故事就出在《坛经》中。   从已经发现的材料看,《坛经》出现在中唐八世纪晚期,是禅宗中主张心学一派最具代表性的典籍,对于此后的士大夫产生过相当大的影响。这种影响,不只反映在像《红楼梦》这样的文学作品中,还表现在更深刻的心”,“不立文字”,而《坛经》则以文字传世,应该说是大违慧能宗旨的。然而,《坛经》恰巧就在大树特树慧能的宗旨,并且规定,惟有“递相教授”一卷《坛经》,才是“不失本宗”。它否定了一切权威和言教,全是为了肯定自己的权威和言教。它缺乏自我批判。   据传,《坛经》是慧能所说。但慧能其人与禅宗的鼻祖达摩一样,那形象是几经塑造的。仅慧能的籍贯、出身、民族,就有多种说法。禅宗需要的是理想化的领袖,而不完全是真实的历史人物。至于制造伪经、篡改原典,更是佛教史上常见的现象。从禅宗讲,佛祖言教,无非是哄弄愚夫小儿的空拳黄叶,所以,作假于道德无碍,教义上也通得过。《坛经》迭经修正,就证明它与慧能本人的思想不全是一回事,所记事件也不能视作信史。它反映的是一种思潮,一种存在于中唐以来,值得研究的思潮。 《白话楞严经》是三秦出版社出版的佛教文化精华丛书之一。《白话坛经》注释力求简明,紧扣原文,不作繁琐考证,以有助于理解原典为目的。作者将《白话坛经》逐字逐句进行翻译、注译和解释,以方便广大学者和佛经爱好者阅读收藏。

作者简介

魏道儒先生:一九五五年生。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著作:《中国华严宗通史》、《宋代禅宗文化》、《白话坛经》、《禅宗无门关》及《佛教史》(合著)、《中国禅宗通史》(合著)等。

书籍目录

序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行由第一  般若第二  疑问第三  定慧第四  坐禅第五  忏悔第六  机缘第七  顿渐第八  宣诏第九  付嘱第十注译后记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白话坛经 PDF格式下载



此书若放在现下首次出版,大约书名要换,腰封要加,推荐语要全。书之名目,或为《坛经笺注》,或为《坛经智慧》,另有小标“使万千心灵得以解脱”云云;腰封部分,则与封面之装帧颜色契合,且又有小标“听大师讲智慧”云云;推荐语方面,找寻几个时下颇负盛名、广为人知的编辑或作者写就,精简倒不必,赞誉定要有。诸般齐备,才能打开市场销路。盖因以前那种酒藏深巷的法则,在今世已不行。诸公都忙,忙着恋爱装修争权夺利,想翻翻书看时,自然是买宣传到位的书。他没功夫在书海中淘金。然而可怜现实情况是,这本好书出版也早,导致书名平常,无腰封,无推荐,所以最终只能成深巷之酒。就连缺了货,商家也不爱补。
余也愚昧,读《坛经》,总觉得最妙处是《行由品第一》。其它部分的文字都需思量,而且即便思量了也未必能获知什么叫真如之境。独此篇不然,此篇着意在讲故事,说前因。不要求读者心多么澄静,带双眼睛、带些注意力就足以知晓六祖由出家而承衣钵的过程。并且此篇跌宕起伏,又是五祖、六祖言语之中的机锋,又是五祖给六祖、六祖给惠明下的谶语,又是外传之衣连一个将军都提不动的神通,只看得读者一颗心忽上忽下,过瘾非常。
作者在书中评说《坛经》:就历史事实方面而言,可信程度是很有限的。虽然有限,但慧能这段故事却流传甚广,他写的那首“本来无一物”的诗句更是如此。可见后期禅宗为使先师脸上有光,为文章贴金纸的作法十分有效。其实传法之书,达意即好。有如庄子,开篇《逍遥游》里面就写广大无边的鲲鹏,但鲲鹏是否真有,大家心中其实都知晓正确答案。《坛经。行由品》,大可取其意,而将其故事性的东西,当成民间传奇来看。信或不信,原不影响对禅宗理论的领悟。
禅宗比佛教别宗有几个显著的特点。其一为当下可期性,不必来生,现世就能脱离生死苦海。其二为应用的广泛性,不必非要识文断字,亦不必非要遁世苦修,平常生涯,一样成佛。其三为快捷性,只要机缘一到,瞬间可成。其四为简便性,别宗坐禅参禅、敲木鱼晨钟、日夜伏首经文之中,一步一步才能渐渐亲近或迈入佛的行列;禅宗之旨,却在衣食住行间贯穿本性具足的道理就好,求成佛不向佛求,只是由师傅领进佛门后立刻反躬自身。
此书序言亦颇有趣,有一句大意是说禅宗微笑着掉眼泪。这话有调侃意味,却真实。绝大部分人,靠近禅宗的原因不是因为学术问题,爱好问题,信仰问题,而是人生问题。为了不掉眼泪而寻向禅宗,又在信解之后,在微笑的行证中品尝悲欣的眼泪。


三秦出版社这套白话经,在同类解译当中是属讲解易懂,书中佛教普及知识很统一,关键是话语比较严谨的,很高兴推荐大家翻看,会帮助我们深入了解经文真正含义地。


修身养性必读!


可惜有几本当当缺货了,不知何时能补齐。


非常收益


挺喜欢的~受益匪浅~阅读中……


这个书写的不错去旅游的可以参考这个书


  很多人喜欢禅宗,因为有更多的人讨论禅宗,甚至包括一些并不是专业研究佛教的西方人士。于是喜欢禅宗渐渐变成了一种抬高自己修养的方法,好像能够背出那两首偈颂,知道风动幡动的典故,就拥有了进入这个高雅小群体的通行证。能附庸风雅,人们自然趋之若鹜,身边免不了会碰上几个可以把禅宗故事说得绘声绘色的人。然而当一个概念被世俗化,甚至娱乐化以后,像我这样本来对它毫不知情的人就很容易被引入歧途。为了防止这样的事发生,我干脆读一下《坛经》。
  
  为什么要把佛与人的本性等同起来?
  大胆猜测一下禅宗刚出现时候的情景。那时,大小乘的各个部派佛学对于成佛涅槃争论得不可开交。对于同样一部经典,会生出好多种不同的解释,而为了把各自的解释自圆其说,又要断章取义其他的经典。如此下来,佛学的发扬反倒成了化简为繁。当初佛还在世时,他的话就是标准,所有人只在一个标准下学习和修行,一切都还运转正常。但是当佛涅槃以后,就轮到人们自己解读他的话了。我们必须承认人与人之间的智慧存在差别。这种差别不是高下的差别,而只是智慧本身的差别,就好像对于一个雕塑,有的人欣赏整体感觉,而有的人喜欢琢磨细节。这样的差别没有优劣之分,但对于解释原本含唯一的佛说而言,却带来了麻烦。不同的理解都标榜为正道,于是写出三藏。你有三藏我也有三藏,你为你的三藏做注解我也为我的三藏作注解,再后来发展到为注解作注解,层层叠加,好像一片片的云彩把太阳遮住,以至于世人纠结于不同宗派的说法,连太阳是什么样子都不清楚了。
  这里我不禁想到,在地心说和日心说的争论中也有过类似的一段经历。当时很多人支持地心说,但越来越多的观测结果无法与地心说的理论预测吻合,于是支持者们就进行了修正,比如认为行星运转观测与理论的偏差来源于一种影响,即还有更小的行星也在围绕着行星运转。这个解释刚开始勉强可行,但后来越来越多的不吻合迫使人们不断往大行星身上加小行星,甚至于往小行星上再加小小行星,如此循环把行星系统弄得繁杂异常。这个系统,按照爱因斯坦的说法,是不漂亮的。而不漂亮的系统多半是有问题的。同样,当初被各种部派搞得纷繁复杂的佛学应该也是有问题的。要解决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直捣黄龙——与其花时间和精力拨开云彩,不如一上来就宣布太阳原本就不在天上而在每个人的心里。同时为了防止云彩再度出现,不如把产生云彩的可能性也直接去掉(没有偶像,不立文字)。这样一来,禅宗把一个本来外化的问题内化了,由此可以产生很多好处。
  
  内化的佛有什么好处?
  浅层次的好处,一是杜绝崇拜偶像,二是防止计较经文。偶像崇拜,我以为永远是不好的,因为偶像本身变化无常——不同的人、宗教理论或政治力量都可以按照他们的需要改变偶像。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观音由男变女。如果偶像是可以被其他的力量改变的,那么偶像本身就不能代表最崇高的形象。与其崇拜偶像,倒不如去崇拜那些改变偶像的力量。偶像崇拜只是一出戏罢了。
  同样,经文也是一个可以被随意打扮的小姑娘。这一点在《坛经》中也有表现。惠能大师用一种在我看来颇似诡辩的方法把《涅槃经》里的“佛性常”说成“佛性无常”,把世间万物的无常说成常。惠能大师公然“曲解”佛经的文字,只是想传递这样的信息,即执着于经文中的说法是没有意义的。他亲自表演了一出把黑说成白,把白说成黑的戏。如果他需要,其实再把说成了白的黑重新说回黑,或者把说成了黑的白重新说成白也不是一件难事。如果经文可以被如此玩弄,那么日夜研习经文的意义何在呢?高明的人一瞬间就可以颠覆一个死读经书的人一辈子的价值观,这只能说明经书的价值其实是很有限的。禅宗伊始告诫信徒“不立文字”,实乃一大重要改革。只可惜禅宗的发展敌不过历史的车轮,后来对此只能缓和处理,要不然也就没有《坛经》了。
  深层次的好处在于把人们的注意力拉回到自己身上,这很具有现实意义。一方面,由于承认了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当人们探讨佛学问题遇到意见不一致的时候,他们首先想到的不是孰是孰非,而是这个不一致很有可能来源于各自修行过程的不同。此时,他们的心态是平和轻松的——反正两个人本身就不同,要达到明心见性所用的方法出现不同是很正常的。另一方面,人们意识到要得解脱,需要信自己,而不是其他佛啊,哥啊什么的。这是一个很积极的信号。当一个人需要依靠外在力量时,他可能对自己自暴自弃,因为即使我自己努力了也有可能达不到外在力量的欢心,不如不努力了吧;他也有可能抱有侥幸心理,也许外在力量本身就喜欢我呢,那样我不努力也没问题。这都不是佛所期望看到的,所以最好的办法还是把选择权交还到每个人手中。这个世界上什么最实际?不是为了某某事业而奋斗,而是为了自己脱离苦海去修行,禅宗非常犀利地抓住了矛盾的关键。
  
  为什么要行善?
  这个问题困扰了我很久。为什么佛教要把行善当做是修行的基本方法呢?行善与行恶之间到底有什么差别?禅宗说,差别在于是否执着。禅宗强调明心见性的根本条件是不执著,所有执着的事情都不能做,所有不执着的事情都鼓励做。不知是否出于巧合,所有的恶事都是由执着造成的,而所有的善事(除了那些以求福报为目的的善事外)都是不执着的。
  “愚迷”这个恶事,是对某一种说法的执着——不管这种说法本是是否正确,只要执着于它,就会不分场合地应用它。然而没有一种说法是放之四海皆准的,所以执着于一种说法总会带来谬误,是为愚迷。
  “骄诳”这个恶事,是对自己的执着——因为执着于自己,所以才认为自己所作所为都是对的或者高于别人的。然而没有人可以在任何时候、在任何场合都正确,所以执着于自己总会带来谬误,是为骄诳。
  “嫉妒”这个恶事,是对别人拥有的而自己得不到的东西的执着——因为执着于那个东西,就要想方设法得到它,于是便容易忽视道德准则;或者绞尽脑汁不让拥有那个东西的人享受它,于是便无端妨碍了别人的生活。所以执着于那个东西总会带来谬误,是为嫉妒。
  以上几个例子都说明:对外相或者自己的执着,导致人们行恶。
  相反,那些不执著的事情,都是善的。惠能大师的《无相颂》里,包含了不少指点人们修禅的具体作为。要不寻人非而觅己过,要多站在别人的角度去看问题,要谦虚待人。为什么有的人会对别人指指点点而从不自省?因为他执着于自己比别人高明,是的,也许他的确大多数时候更聪明睿智,但当他执着于这个想法时,就把自己永恒地凌驾于别人之上,而忘记了自己跟别人一样,也有犯错的可能;为什么有的人会在不了解详细情况的时候就对别人妄下评判?因为他执着于自己的经验和认识,是的,也许他阅历丰富、处变不惊,但当他执着于这样的念头时,就把自己的人生观等同于举世皆准的法则,把自己的认识强加于所有人身上,而忘记了人与人之间的不同;为什么有的人会骄傲自大?因为他执着于自己比别人更优秀、更尊贵,是的,也许他的确有九五之尊,能统领八方,但当他执着于这样的身份时,就把自己永久地放在了那个位置上,而忘记了地位不可能永存,人不可能永生。
  要平等待人,尊重别人。什么叫平等待人?就是我对别人没有特殊的执着,不会因为喜好或厌恶某个人而对其特别对待。尊重别人并不代表我推崇这个人。我尊重你,表示我接受你的行为,但同时并不给出正面或负面的评价,这同样也是对他人言行的不执著。
  要尽孝道。赡养老人并不是一件完全让人高兴的事,毕竟那会打扰自己的生活,剥夺自己享乐的时间。然而一旦这么想了,就是对安逸生活的执着。如果不在乎自己的生活是否安逸,也就无所谓花时间尽孝道。
  要帮助穷困之人。助人并不是一件完全让人热心的事,毕竟那要求散财散精力。然而一旦这么想了,就是对财富和安逸的执着,如果不在乎自己的钱财和时间,也就无所谓花代价助人。
  要听逆耳忠言。逆耳的话并不让人高兴,毕竟人们总喜欢得到赞美。然而一旦这么想了,就是对赞美的执着。如果不在乎由于听到好话而产生的愉悦, 也就无所谓别人的话是否逆耳,别人说什么自己都能够接受。
  要知错改。人们,尤其是男人,不愿意承认自己犯错,或者即使知道自己错了也不愿意改,毕竟那会伤自尊,丢面子。然而一旦这么想了,就是对自尊和面子的执着。如果不在乎丢脸所带来的尴尬不快,那么知错就改立刻就变成一件与吃喝拉撒一样再平常不过的事了。
  这样的分析可以无穷无尽。其实,禅宗所界定的善事和恶事都是约定俗成的,没有新意。但是在过去的系统里,为善事和恶事做注解的是纷繁复杂的伦理道德,从来没有一个全局的认识把善恶加以统一。禅宗做到了,用“执着”统一了善恶。从此,当人们遇到某件事情不知所措时,只要思考做这件事情会不会让自己产生执着,就可以判断该不该做。而在做这样的判断时,如果又不去念想做或不做的后果,便真的在修禅了。
  
  禅宗能与社会共存么?
  禅宗对社会是有积极意义的,因为它强调人们通过不执著的生活方式,发觉本性,而这是有益于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反过来,一个繁荣的社会又是禅宗弘扬自己教义的肥沃土壤。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要把禅宗推广需要一个能供养得起佛教徒的社会基础?过去的统治者已经指出,佛教徒的“好吃懒做”,只消耗而不创造社会财富的行为早晚要遭到非议,所以平白无故养一群有口无心的僧尼,于弘扬教义是无益的。从另一个角度讲,在一个尔虞我诈,物质不丰富的社会,又有哪个普通人会一下子接受禅宗关于不执著的教义呢?为什么人们愿意不执著于自己,因为他们可以信赖别人,这在一个尔虞我诈的社会现实么?为什么人们愿意不执著于财富,因为他们知道财富进进出出,今天散了明天还会有,于生活是无忧的,这在一个物质不丰富的社会可能么?因此,禅宗的发扬光大必须建立在一个适宜的社会土壤。不知是否是出于巧合,禅宗倡导的不执著,都有利于社会发展。禅宗讲行住坐卧皆是修,出家在家一个样,这不是既招揽了信徒,又解放了他们的生产力么?禅宗后期讲人们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就是在修禅,这不是直接在鼓励人们参与社会劳动么?所以禅宗的确与其他佛教宗派不同,它绝不是简单的消极遁世,它教导信徒修行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建设社会的过程。而对于那些已经明心见性的人,《坛经》里在解释五分法身香中也指出“解脱知见香,自心既无所攀援善恶,不可沉空守寂,即须广学多闻,识自本心,达诸佛理,和光接物。”社会和禅宗是相互影响的,其结果就是后者促进前者的发展,并以此肥沃自己扎根的土壤。
  那么对于我们现在社会而言,禅宗的思想可以不加区分地应用么?我以为事情并不简单。禅宗倡导的不执著,其中就有对善恶,要不追求不效仿,对眼前发生的都采取无所谓的态度。这跟麻木不仁没什么两样,我们还应该奉行么?讨论这个问题必须兼顾禅宗在社会上有多大的影响力。举一个例子,如果有一个不会游泳的人掉入了会让他淹死的水里,岸边的人是救还是不救(这个例子是建立在当今社会中的,如果在禅宗理想化的社会,这样的事情基本上不会发生。首先那个人是不会掉入水里的,因为他知道自己不会游泳,就不会执着于玩乐而出现在水边。其次,如果他出现在水边是完全合乎情理的,那么肯定会有相应的措施和工作人员防止他落水或者把他救起,即拯救落水者的责任已经很明确,不会落到围观者身上。只有当这个事件完全是意外,人们才会按照下文所讲的方式去考量)?按照禅宗的认识,救和不救是没有差别的,因为生和死是不应该执着的。有人去救是可以理解的,没人去救也是可以理解的。同样对于那个将要淹死的人而言,他应该不执著与自己的生死,如果有人救他那就生,不应有感激,没人救他那就死,也不会有怨恨。这样的思考与我们的道德观是相悖的,我们当下显然不能采用那样的方法来对待这件事。那么这是说明禅宗“麻木不仁”错了么?是也不是。我们之所以不能“麻木不仁”并不是因为“麻木不仁”本身错了,而是社会上修禅的人太少而不修禅的人太多。不修禅的人可以用人数的优势制造足够的舆论压垮修禅者的价值观,而这种三人成虎的定理,尽管让人厌恶,却也颠扑不破。禅宗思想在社会还没有成熟,没有准备好的情况下是不能够完全用到极致的。
  悲观地说,禅宗想要形成足够强大的势力,几乎是不可能的。换言之,虽然禅宗不规定修禅的人要出家避世,但是远离红尘的确是那些真心想要明心见性的人唯一的选择。对我们普通人而言,留在社会里就不能完全按照禅宗给的路子走。禅宗要为我所用,其中最重要的“不执著”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很多问题,消除很多烦恼。我的建议是,学会“不执著”这个本领,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运用它,但在特殊关头谨慎使用它。虽然这无法让我们解脱,但也许可以让我们活得更贴近本心。
  


  为什么要寻求解脱?禅宗的宗旨应该并不是来普度众生的,因为有这样的宗旨就会产生执着。禅宗希望通过每个人自己发觉本性之后自然而然达到解脱。禅宗说,人要发觉自己的本性,一旦发觉了就是解脱。但同时他们不把解脱当做最根本的目标来标榜,最根本的目的是明心见性。然而要做到明心见性又不能直接追求明心见性,要通过行善逐渐使自己达到那种状态,而一旦达到了,就是解脱。而有趣的是,达到了那种状态以后,人们其实也就无所谓解脱与否了,因为解脱与不解脱其实也都是一样了。我猜,这个大概就是禅宗的最高境界。
   • p4:“但用此心,直了成佛”。“成佛不需要长期的修行,不需要经过若干修行阶位,这个从凡入圣的转变过程可以在瞬间完成”
   • p5:“但持《金刚经》,即自见性,直了成佛”词语出自弘忍。
   • p10:“。。。别的僧人没有他这样精妙的理论,就要记恨他甚至杀害他。在佛教寺院中,好些整天嘴上讲名利如浮云的僧人,却能够不择手段的明争暗斗,以便置身与宗教界的上层”
   • p11:“自性若迷,福何可救”如果你们不认识自己的本性,做功德善事又怎么能拯救你们脱离生死苦海?
   • p12:“佛教各派为人们‘出离生死苦海’设计了不同的方案”禅宗的方案是“识心见性”。禅宗讲究在现世,通过现实的社会活动,可以瞬间逃离苦海。
   • p23: “祖见众人惊怪,恐人损害,遂将鞋擦了谒”“五祖见大家看过谒以后都十分震惊,唯恐会有人伤害惠能,就脱下鞋来,用鞋底把谒文擦掉”
   • p25:“一切万法,不离自性”
   • p27: “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无情即无种,无性亦无生。”来自弘忍的谒颂,意思是有精神活动的人有佛性,而没有精神活动的诸如草木土石连佛性都没有,就成不了佛。
   • p29:禅宗讲究以心传心,心就是佛心。又因为每个人的自我本心就是佛心,所以“禅僧们常以没有什么可以传授来解释‘以心传心’”,以此来强调人们自己的顿悟是比从佛那里听到教诲更为重要的修行。
   • p37:不二,指对一切现象都不加区别地认识。不二可以看做是佛教的真理。
   • p44:“世人性妙本空,无有一法可得”。世上除了人的本性以外,所有的一切都是空的,不真实的,变化无常的。只有本性是真实的,但是人的本性本身就是空的,换言之,世上唯一不空的事情就是人的本性是空的。空的本性又是具足,所以无法获得任何东西,也不需要获得任何东西;即使获得了,获得的东西自然也是空的,那为什么还要去获得呢?所以唯一的目标不是去为本性增添什么,而是了解本性。
   • p46:静坐下来,什么都不去思考的空只达到了空的一个层面,即不辨善恶。但同时这样的空是虚妄的,而实际上的空是包含一切的。换言之,不执著于空并不代表什么都不想,而是要把空悟出来。
   • p47:坛经中宣扬对于善恶,要不追求不效仿。见自性的人是没有任何是非善恶观念的,对眼前发生的一切都采取无所谓的态度。其实就是麻木不仁。
   • p48:“一切即一,一即一切”。一切事物都是由人心派生出来的,而这些派生出来的事物反过来又都体现着人心。所以说,只要能在这万事万物中的一种上面把握了心,那么也就把握了自性,也就把握了一切事物的本体。
   • p50:水有波浪(因为受到阻碍),谓之此岸;水无波浪(因为奔流畅通),谓之彼岸
   • p55:将大海比作人的本性,将佛经的教导比作降雨。所有那些教导本来就是来源于本性,只是在回归本性,因此听闻教导实际上什么都不可能获得。但更要强调一点的是般若智慧本来就在每个人的本性中。本性就是大海。佛经的作用在于点拨。
   • p55:佛经是人创造出来的,如果没有人,那么所有的佛法也就不存在了。换言之,佛法本身并不是般若,般若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有的人悟得早,就是智者;有的人悟得晚,就是愚者。智者为了让愚者也顿悟,才写出了佛经。
   • p63:“百物不思”的方法是错的,因为此时人会执着于这种什么都不想的状态。而真正达到般若三昧是不执著于任何事情的。
   • p65:“法即无顿渐,迷悟有迟疾”佛法没有顿渐之分,但是人们理解和接受确实有速度上的差异
   • p67:“欲得见正道,行正即是道”想要认识真正的佛道,自信无偏执就是佛道。这里强调不能由执着。“若真修道人。。。。。。我非自有过”这段讲的是实实在在的修行方法,即不要睁着眼睛去找别人的过错,因为这么去找了就是一种执着,而这种执着是不对的。换言之,我们之所以能看到别人犯错了,归根结底是因为我们跟别人一样,也都执着于某一件事情,于是当我们觉得别人在这件事情上犯错了,潜台词就是我们知道正确的方法来做这件事。那我们为什么会知道正确的方法呢?因为我们也执着于它,而这实际上就是我们在犯错了。
   • p70:“功德在法身中,不在修福”功德存在于自我的本性中,并不表现在行善事求福报的种种活动中。换言之,行善事表面上看的确是修禅的一种外在形式,但是如果行善事是有动机的,是想要求福报,那么这种行为其实对于修禅毫无用处。这本身就是一种执着,对于求得福报的执着。
   • p71:“若修功德之人,心即不轻,常行普敬。。。为吾我自大,常轻一切故”这段讲了要修炼功德(这里功德等同于本性)的一种方法,那就是谦虚、平等待人、尊敬他人。为什么骄傲自大的人就无法获得功德呢?因为骄傲自大代表了这个人对于自己的执着。平等待人代表这个人对于其他人没有特殊的执着,不会有喜好某个人而特别对待他的情况。尊重他人,相当于谦虚。所谓不尊重他人,也就是轻视他人,换言之也就是重视别人或者自己,这就是执着。而尊重他人并不代表推崇这个人。我尊重你,表示我接受你的行为,但同时并不给出正面或负面的看法,这就是不执著与他人的一言一行。当然要做到不执著于别人,首先还是要做到不执著与自己。
   • 这里禅宗把功德从一种交易的砝码(施功德于时间,以使自己拥有足够的砝码在后世摆脱轮回),即一种外在的东西,变成了人的本性。功德的作用并没有改变,他还是帮助人们超脱的方式,但是寻求功德的方法变了。原本是对外做善事可以积累功德,但是禅宗说只有对内自省,完成顿悟才算积累了功德。
   • p76:十恶十善。其实所谓的恶,本质上说就是执着造成的。比如杀生,是对由此带来的利益产生的执着。而善,本身就是不带有执着的。换句话说,人们因为有了执着,才出现了恶的行为,所以一旦消除了执着,就是行善了。日常生活中行善是对自我的修行,但是只有当行善是无目的性的才是不执著的,否则就是对修福德的执着,也就没有了修行的意义。
   • 净土在每个人的自性中,不需要依靠别的力量来度。净土在现世就可以到达,方法就是明心见性。
   • p76:“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
   • “慈悲即观音,喜舍名为势至,能净即释迦,平直即弥陀”。这些原本是外在的崇拜对象在禅宗里转移到了每个人的内心。同样道理,净土也从外在的变成了内在,要达到净土只要通过行善来修行,当明心见性之后,“自性内照,三毒即除,地狱等罪,一时销灭”,也就是说只要一个人能够认识到本性,那么他之前的所有罪行孽障都可以一笔勾销。
   • p81:《无相颂》更为具体地阐述了惠能认识到的修禅方法。
   • p86:“道须流通,何以却滞?心不住法,道即流通”所谓死水和活水的区别,所谓稳态和动态平衡的区别。
   • p89:“无相者,于相而离相;无念者,于念而无念”。人可以接触项,人也可以有念头,但同时人必须还要能够摆脱相,能够不执著于念头。对于世间好坏,仇人亲人,恶言表扬,“不思酬害”
   • p93: "无者,无二相,无诸尘劳之心。念者,念真如本性"什么是无?没有的是差别之对立,没有的事尘劳的思想。那念的又是什么呢?念的是本性。因为念的是本性,所以这里禅宗是倡导念的。这个与其他佛教派别讲究无念看似有区别,但实际上其他派别所讲的念来源于眼耳鼻舌之念,其无念就是不用外在的感官去体察。而禅宗的念本身就是来源于本性,所以念也就是不用外在感官去体察。于是禅宗的念和其他派别的不念含义并不是不同的。
   • 那么禅宗的念起会不会造成眼耳鼻舌因为接触万物而收到污染呢?不会,因为“真如自性起念,六根虽有见闻觉知,不染万境,而自性常自在”。自性起念,当然会带动六根,但是由于念的是自性,于是六根也就跟着不去执着。虽然体察到万境,但不会受到沾染。
   • p98:“‘禅’已不是按照一定的程序思考特定的教义,也不是思考‘心’或清净的境界,而是自心不受一切外在现象和自我情绪波动影响的心理状态”
   • p101:五分法身香。其中最后一个“解脱知见香,自心既无所攀援善恶,不可沉空守寂,即须广学多闻,识自本心,达诸佛理,和光接物。。。。。。”我的认识中解脱知见香是最高境界,即当自己可以明心见性之后,并不就此归隐山林,过出世的生活,而是反过来还要回到世间,帮助其他人解脱。这个时候,由于自己已然成佛,也就无所谓世间的种种烦恼,也不会执着于解脱他人。
   • p104:无相忏悔。忏悔的对象主要是“恶业愚迷”、“骄诳”、“嫉妒”
   • p106:禅宗的“四弘誓愿”。模仿传统佛教中菩萨发誓要完成的愿望,普度众生、根断烦恼、学习佛法、成就佛道,但是这些愿望不再由一个外在的力量去完成,而是要靠每个人自己的明心见性来达到。
   • p109:无相三归依戒。归依佛(觉,觉悟)、法(正,正法)、僧(净,清净),但是在无相三归依戒中,佛、法、僧并不是外在的崇拜对象,而是每个人的自性。故谓之“无相”。归依是对自己的的归依,因为自己身上就有三宝。
   • 为什么要行善?因为行善是不执著的表现。而行恶是执着的表现。
   • p118:“迷人修福不修道,只言修福便是道”所谓的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
   • p124:“前念不生即心,后念不灭即佛”什么是心?不执著于过去的念头就是心,即过去的念头就让它过去;什么是佛?让将要出现的念头自然而然出现,不去刻意压抑或限制就是佛。
   • 声闻,缘觉,菩萨三乘以及最上乘只是适用于不同水平的人的方法,起本质都是一样的,就是通过这些方法达到明心见性。所以无所谓口头上讲哪个乘,也无所谓比较哪个乘更优秀,这些修行的方法都是次要的,最重要的还在于自修,自己去发现本性。
   • 涅槃不是死。涅槃是无生无死的境界,涅槃是超出了生死轮回的状态。涅槃是乐还是不乐是不应当执着的,佛说涅槃是极乐,目的是为了帮助人们逃离轮回的苦海,而如果人们为了享受涅槃之“乐”而企图修得涅槃,那就大错特错了。当一个人达到了涅槃,他是无所谓乐或不乐的,他已经逃出了轮回。
   • p156:“汝甚得无生之意”“无生岂有意耶?”“无意谁当分别?”“分别亦非意”。很好地表现了明心见性之后,对所有现象和事物都不执著。无生是无所谓意义的,而区分别什么是无生同样也是没有意义的。一旦人们去思考这样的意义,也就陷入了执着,从而就达不到无生了。
   • p162:卧轮禅师的偈颂表明他对自己的“伎俩”是有执着的。任何标榜自己有特殊的本领,可以完成某些常人难以做到的事情(比如卧轮所谓的“能断百思想”),都是骄傲的表现,是对自己能力的执着,同时也是对“断百思想”的目的的执着。卧轮禅师还说自己“对境心不起”,似乎是很自豪的样子,但没有了念头,人就跟无情的草木一样,何谈的佛性?惠能说自己“对境心数起”,这是对的。念头肯定要有的,而且在未来念头是不能断的,只有这样人才是人而不是无情。然而关键的关键并不是念头断不断,而是起的什么样的念头。是执着的恶念,还是善念。卧轮禅师显然本末倒置了。
   • p177:惠能在解释《涅槃经》的时候把佛性常说成佛性无常,把世间万物的无常说成常,因为在禅宗的理论里佛,即自性,本身是既非常又非无常的,所以惠能可以既把佛性说成常也可以将它说成无常。具体的分析可以这么来看,佛性为什么会被认为是常,因为它没有生灭,所以看上去是常。但佛性的本质却是无常变化的,否则人们是没有办法从日常生活中悟道佛性的。其次,万事万物之所以被看成常,是因为它们是有生灭的。然而其实万物的本性是常的(比如有情的本性是佛,而佛可以是常的),只是由于它们的生灭使得人们在观察的时候没办法看清楚常的一点,反而把很多常的反复生灭当作了无常,就此造成了认为万物是无常的观点。
   • 其实总结而言,我认为这是惠能在通过诡辩常与无常的概念向行昌传递这样的信息,即去执着于佛性和万物何者为常何者无常是没有意义的。
   • p186:说要使光明无穷无尽,这句话本身已经限定了光明的有穷有尽,因为光明的存在是相对于黑暗而言的,如果存在没有黑暗的世界,那么光明肯定也就不再被称作光明。一旦说出了光明,就已经承认了黑暗的存在,而一旦黑暗存在,那么光明就不可能无穷无尽。由此也可见语言文字在描述法佛上的局限性。
   • 本性的光明与黑暗原本就是一件东西,只是人理解上的偏差才造成了这般不同,而实际上是无二的。真正明心见性之人是可以看出此中无二的本性,他们是不会用般若智慧去驱除黑暗,因为般若智慧就是黑暗,黑暗是去不掉的。
   • p196:从一开始的极端推崇不立文字,到宋以后转为重视佛教经典,这也算是一个佛教顺应时代变化的例子。不过颇为恼人的是,当这种变化发生时,还需要后人将其转嫁到最初支持不立文字的惠能口中,这个实在让人感到信口雌黄。
   • p198:用相对的概念来回答问题(比如问黑暗就用光明来回答,问凡就用圣来答)的目的在于警示别人这样的概念不能执着于任何一方,要圆融到一起去理解。即所谓的中道。
   • p213:“三毒”贪婪、愤怒、愚昧(与七宗罪有些许相似)
  


  题记一:世上没有救世主,只能自己救自己。
  题记二:说来一物似不中。
  
  我是一盏灯
  远处走来一个壮硕男子
  名,普罗米修斯
  灯啊,灯
  你可需要火种
  我,不需要火种
  我就是火
  我就是光明
  
  我是一棵树
  长在你必经的路旁
  我壮硕的躯干
  长满了结疤
  蜷曲的枝蔓
  不合绳墨
  我在乌有之乡
  任意伸展着根骨
  恰在此时
  春和景明
  波澜不惊
  上下天光
  一碧万顷
  万物都契合着道
  清风拂山冈
  明月照大江
  我远眺广漠的大地
  心中没有逍遥
  
  我是一个闹市的茶倌
  周围欢歌燕舞
  流言蜚语
  世态炎凉
  有一掷千金的豪迈
  有落魄失所的萧瑟
  有仇恨
  有嫉妒
  有贪嗔
  有妄语
  我近看市井的无赖
  心中没有嘈杂
  
  我不是灯,树,茶倌
  我是佛


我之所以提出那个问题,是因为看到“不二”的观点。既然“不二”指对一切现象都不加区别的认识,甚至可以看做是佛教的真理,那么为什么又要把行恶与行善作出执著与不执著的划分呢。如此说来,禅宗到底是用“执着”统一了善恶,还是用“执著”区分了善恶。
当然,我的疑问未免太过草率了些,大概当我纠结于这些问题时,本身就是一种执着了。所谓的佛法,把一句话颠过来说,又倒回去说,看似什么都没说,实则它什么都说了。大概我们在阅读经书时是不用太过认真的,认真了就容易产生执着嘛!即便是看过就忘也没有关系吧。若有人想用它来提高修养,那简直是在痴人说梦。
最后,我认为想要活得更贴近本心,就要按照那个当下心底最真实的想法与冲动去处理事情。事后可静静思考我为什么会那么做,我到底是怎么想的,高境界的“静坐”是可以看到自己思想的流动与变化的,那就是所谓的“明心见性”了吧。若想在日常生活中刻意运用“不执著”的本领,这就是执著了,怕是会离本心更远呢
“不执著”学不得,求不得,只能随着个人阅历的增加自然获得。佛法么,也是不能解释,不能信从的。
P•S•其实我对禅宗一窍不通啊,到现在为止只看过一本《金刚经说什么》(还木有看完= =),以上言论如果看起来很扯淡的话,还请多多包涵o(╯□╰)o


对善恶作出的划分,我以为只是一种方便,即佛为了让人们明白什么样的行为是不执著的,故意做出的判断。实际上这种判断在成佛人的心中是不存在的,他们按照不执著的方式生活,无所谓自己的行为是善是恶。佛为了让我们这些尚有执着的人学习或者效仿他们的行为,自然需要做出一个区分,不然我们怎么去学习和效仿呢?于是便出现了善恶之分。这是佛为了我们不得已而为之的。佛教中有一个故事,说的是我们都生活在已经起火的房子里,但却浑然不知。佛看到了,希望解救我们,但我们尚没有智慧,无法看出着火的房子。此时佛只好骗我们说房子外面有金车银车,有我们平日里向往的东西,这样才让我们逃离了房子。这个故事是解释极乐世界究竟存不存在,或者真正的解脱存不存在之类的问题的一个方法,用在解答为什么会出现善恶之分,我想也是合适的。
另外我倡导的学会“不执著”这个本领,本身并没有站在修行佛教的角度上。我并不支持一个人规规矩矩地去信奉任何宗教,但是任何宗教都有各自的智慧,学习这些智慧来处理日常生活,并且从中提炼出属于自己的信仰,是非常有必要的。从我自己经历过的一些事情上看,用“不执着”的态度先去考量一个行为,然后再决定去不去做,通常比直接顺应自己的愿望去做要更安全。你看,我也说了,是更安全,并不是更好。有的时候当然需要冒险,这个就是概率问题了。


好熟悉,果然经书都是相通的。有一个疑问:为什么行善是不执著的表现,而行恶是执着的表现?


今天晚些时候我把这个问题我的理解告诉你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