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故纸犹香

徐雁 书海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4-11-01  

出版社:

书海出版社  

作者:

徐雁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凡是看过根据沈从文先生小说《春桃》改编的同名电影的人,目光一定都会被那个沿途叫喊着“烂字纸换洋取灯儿”的青年女子的背影吸引过,因为她搁下背着的大纸篓以后,后背心衣服上便赫然露出“敬惜字纸”四个字儿。   这捡烂字纸换取灯儿的职业,大概在中国历史上是很有一些年头。   据作家在小说中的描写,春桃到了北平以后,不愿总在总布胡同做侍候洋人的差使,便自个儿找了这个以捡拾废纸为生的事儿来做。三年下来,在北京各处的胡同里寻寻觅觅,也颇做出了些门道来。除了废纸换灯的小买卖,她还不时在“捡来和换来的字纸里”,“抽出些许比较能卖钱的东西,如画片或某将军、某总长写的对联、信札之类”,把这些东西剔出来转卖给晓市的旧货老板转手,甚或直销到北京饭店那几个收古物的铺子里,多赚取一些零用钱。   据说有一次她就捡出了一张康有为的字,一下子卖得了八毛钱。后来居然还得过一点更发财的东西,她在一批由故宫扔出来的废旧纸张中,意外地发现了一包当年高丽王上给明代皇帝的奏章,还有两张钤有大宋“端明殿御宝”大印的宋纸呢,那可是好几百块钱的身价哪! 在中国,“敬惜字纸”的观念起源甚早,恐怕要同蔡伦造纸的年代一样古老呢。不过这一观念的产生和流行,在说明了中国文化的结构性残缺——在历史社会里,具有断文识字的先民犹如凤毛鳞角。普遍缺乏通过字纸来传承文化、记录知识和表达思想的能力的人,要真正认识字纸的时空价值是困难的,因此“敬惜字纸”只能成为一种思想上的倡导,进而者则趋于观念上的迷信,而难以化为普遍行动上的真正自觉。   要知道,“敬惜字纸”观念的长期存在,在整体上看,并非中国传统文化之福呵。   余生也晚,不及见先辈仪型;爬梳文献,有志寻昔贤心路。年来鉴于华夏书海前潮后浪,追新逐异,恐有既忘来路、渐迷前途之虞,于是珍惜风晨雨夕,成此《故纸犹香》一编,略分为“读旧书的心得”、“访书的小风景”和“高高的故纸堆”三辑,以示中国书卷文化不仅渊源有自,而且源远流长也。   旧年岁尾,承京中先辈陶铠先生盛邀,于新年起在《中国图书评论》杂志开设“雁斋书事随笔”专栏,掇拾书林故纸,表彰先辈言行,与本集旨意大差也不差,故将先成诸稿一并阑入——“文章毕竟是自家的好”。   可当今日春分,这一摞子清样即将付梓的时候,检视一周却不禁哑然自笑。“俗儒好尊古,日日故纸研”(黄遵宪《杂感》),在下虽自诩故纸情钟,键盘指勤,实亦卑之无甚发明,更不必说字里行间有什么高明的见识了,因而同道诸君或亦视之为书海一朵泡沫可也。不过从实自招,敬惜字纸之意,倒也是情透了纸背的。拙著之可读,或者不过在此四字耳。   “敬惜字纸”,呵呵。

作者简介

徐雁:上世纪六十年代生于江苏太仓,八十年代毕业于北京大学,是近年来活跃于读书界、学术界的著名学者。主编的《中国读书大词典》获国家图书奖。著作有:《中国旧书业百年》、《秋禾书话》、《苍茫书城》等二十余部。

书籍目录

前记 敬惜“字纸”,呵呵读旧书的心得 《书店风景》 《猎书小记》 《贩书经眼录》 《知不足斋丛书样本》 《书衣集》题外的话 《中国版本文化丛书》 《扫叶山房书目》 《来青阁书庄书目》 《李光明书庄价目》 《汉光明书庄价目》 《汉文渊书目》 《志古堂校刊书目录》 《古旧书刊介绍》丛刊访书的小风景 海上淘旧书记 金陵淘旧书记 北京潘家园淘书记 合肥淘旧书两日记 富阳华宝斋去来高高的故纸堆 “书蠹鱼的一场盛宴” 关于“毛边书”种种 《中国旧书业百年》弁言三章 线装书现代传奇七章回 呼吁复建南京旧书集市的提案 中国文献资源与知识传播纲要 我国当代古旧书刊的收藏与拍卖 廿年来中国藏书文化著述补遗录后记 “故纸尘昏枉乞灵”?

章节摘录

插图:文献,是知识和物质形式的统一体,这一性质决定了文献的构成要素:(1)记录形式。传统的观点主要认为是不同语种的不同文字,如汉字、英文等或者是同一语种的不同形态,如汉字的文言和白话之别。现代的观点则认为,把知识记录在载体上的形式还有图画、符号、声频、视频、电子刻录等现代手段。(2)载体形式。我国历代使用的主要知识载体,依次有龟甲、兽骨、竹简、木牍、缣帛、纸张。古代文明国家如古巴比伦使用过泥版、古印度使用过棕榈叶片、古埃及使用过纸莎草纸和羊皮等。中国的造纸术发明并传播到世界各地以后,世界各国都先后采用了价廉物美的纸张。如今,胶卷、胶片、磁带和光盘等新型文献载体开始广泛运用。(3)写印形式。在印刷术发明之前,文献主要是以手写手抄的方式传录复制。中国印刷术发明以后,主要是以雕版印刷文献为主流,活字印刷文献和写抄文献只是一脉单传。近代西方印刷技术传人我国以后,中国传统的手工印刷业逐渐被石印、影印、铅印、扫描和摄录等机器印刷方式所取代。(4)装帧形式。我国文献的装帧形式主要有卷轴装、旋风装、经折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平装和精装等。雕版印刷、活字印刷文献和写抄文献,用的是质地绵软的传统中国纸,单面写印,折叶装订成为线装本。近代西方机器印刷技术传人后,纸张和装帧相应发生了变革,能够适应机器双面印刷的西式纸张“洋纸”应运而生,随之产生了新式的平装和精装。用这种方式印刷装订的书籍,当年被称为“洋装书”。文献的形成要经过撰写和制作两个环节。文献的撰写方式有记、传、述、编、注、梳、纂、辑、撰、著等。手稿产生以后,可能被辑录编排,经过内容审订、版面设计、复制(传写或印刷)和装帧等环节(即编辑与出版),流传于世。同一手稿的内容在流传过程中被不断阅读,在辗转复制、多次装订以后,就形成了版本的多样性。不同版本的文献,一般意味着在内容或形式上存在差异。人们常常为了不同需要,依据文献的某个显著特征来划分文献的类型,如因为撰写目的和传播功能的区别,形成了书籍、期刊、报纸、档案、文书等在内容特点和形式特征上互有不同的文献。

后记

我在本书“前记”中,已提及中国文化传统中有一种观念叫做“敬惜字纸”。一部书照例还得有个“后记”,才算得有头有尾。那么,就接着来谈谈这个“敬惜字纸”的话题罢!话说那蔡伦的最大贡献,莫过于总结了肇始于汉代民间的造纸技术,并利用宫廷作坊的财力物力进一步加以试验和改进,否则这“字纸”也就无从说起:“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尚方令蔡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渔网以为纸。元兴元年(105)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 这“造意”,就是今人在口头上常说的“发明”或者“创意”吧?可当年蔡伦这“意”可“造”得了不得。它影响了中国乃至世界文明历史的进程呢。蔡伦对原料的改进为造纸注人了新的技术活力。经由皇帝的表彰和朝廷的推广,从此纸张逐步成为社会上层人士共同使用的书写材料。114年,蔡伦被封为龙亭侯,封地在今陕西省洋县的龙亭铺,“蔡侯纸”由此得名。造纸技术以东汉首都洛阳为中心向四方传播。那时没有知识产权保护的经济观念,只有中华正统的政治文化观念,于是造纸术由中国传至世界各地,蔡伦的名字也随之传扬。于是,在日本有蔡伦宫,在法国有蔡伦博物馆,在美国造纸博物馆内陈蔡伦画像……各种历史著述,凡涉及中国发明造纸术,无不写到蔡伦。


编辑推荐

《故纸犹香》由书海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故纸犹香 PDF格式下载



故纸幽香,捧读喜不自禁!长知识!


韦力先生的水平不用多说。。


故纸堆里约美人,看看还行。
不过当当给我的简直就是一本从垃圾堆里检出来的破烂,品相太差了!


作者文笔太差,行文罗索,话题也没什么可读性,基本上就是一堆青菜当肉来卖了。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