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时间机器

[英] 赫·乔·威尔斯 太白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

1999-10  

出版社:

太白文艺出版社  

作者:

[英] 赫·乔·威尔斯  

页数:

273  

字数:

170000  

译者:

傅俊,张晔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时间机器  一个科学家发明了时间机器,于是他来到80万年后的世界,人类已分为食人者与被食者。科学家又来到几百万年后的世界,此时人类已不知去向,只有巨蟹在海滩上爬行。  隐身人  一个旅店老板发现。一个旅客在脱下衣服后竟然一无所有!原来他是一个隐身人。隐身人企图成为超人,但结果他发现隐身也有不利的一面……

书籍目录

威尔斯和他的科幻小说(代序)时间机器隐身人 第一章 陌生人来到伊平 第二章 特迪·亨弗雷先生对陌生人的初步印象 第三章 上千只瓶子 第四章 库斯先生拜访陌生人 第五章 邦廷牧师家被盗 第六章 家具也疯了 第七章 陌生人剥去伪装 第八章 逃跑途中 第九章 托马斯·马维尔先生 第十章 马维尔先生走访伊平 第十一章 在“车马旅店”里 第十二章 隐身人大发雷霆 第十三章 马维尔先生请求辞职 第十四章 在斯托港 第十五章 拼命奔跑的人 第十六章 在“快乐的板球手”旅馆里 第十七章 肯普医生的客人 第十八章 隐身人睡觉 第十九章 几项基本原理 第二十章 住在波特兰大街 第二十一章 在牛津街上 第二十二章 在商场里 第二十三章 在德鲁里巷 第二十四章 计划失败 第二十五章 追捕隐身人 第二十六章 威克斯蒂德惨遭杀害 第二十七章 攻击肯普的住宅 第二十八章 玩火者必自焚 尾声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时间机器 PDF格式下载




  如果有时光机器,也只能回到过去,不能穿越未来!许多科学家包括科幻电影存在一个误区,认为穿越过去就是回到了真实的过去,可以改变历史,实际那不过是一个虚幻的影像,如同看一部老电影,你不可能进去改变人物情节!也就不存在回到过去杀了自己的爷爷自己也不存在的悖论!


  注意电影的结尾:他的仆人说要等着她的主人回来,也就是电影人认为主人公的同时代都认为这个人已经失踪了,而他其实已经去了未来,别人都不知道真相。这是一个很美的传说,是不是可以寓意我们的心有多远就可以飞到多远?(比如这个科学家想象并且这样做了所以他看到了未来并且活在了未来,而他的同年人没有象他那样去想去做所以留在了当代)
   然而在主人公每到达了一个未来的时间,我的心情也和主人公一样充满了期待和好奇,就如亲身经历着。但是,当到达了未来却发现我们的未来并不是自己想的这样。主人公和那个地下人类的对话很让人沉默。 地下人告诉他现在的时代是人类蚕食的时代地面上的人仅仅是他们的食物,他们虽然野蛮但也注重脑力,不管地面上的还是地下的只要脑力好就会做上级阶层去控制下面的阶层。这个就如我们今天的社会有脑力的总是在控制有武力的,所以”猎人”是充担工具。强大的掠夺没有道德没有责任只有血腥,而被掠夺方总是逃跑躲避“忘记痛苦”,同样也不知道责任,他们是弱者残酷的现实使他们的社会没有老人,所以这群人不知道自己的历史,因为他们选择忘记总是在忘记!所以在他们眼里历史就是个传说,图书馆的悲哀也成了自然。自上到下就是个没有责任没有爱的野蛮境界。
  地下人能洞察科学家的心。几次说道“如果”,是的正因为这个”如果”的诱惑,人类走上了条不归路。“如果”一词使人类充满了想象和挑战,但是在夸大理想的同时却没有把自身软素质,价值提升到和科技等同的高度。随着片中“如果”的一个又一个实现,世界也变得越来越糟糕,因为“如果”的潜台词是掌握,控制,称王,权利!这些会代替目的。片中地下人有一句“敢否认XXXXXXX年来的文明成果..”,无疑这个怪物是尊重文明的,但是没有道德理智责任的文明,下场会把原本的世界颠覆了,他们在过着一种野蛮原始血腥的社会,这是对文明的最大讽刺。所以科学家选择了不削,机器只是机器(科技也只是工具),时间机器毁了他不再心疼。
  科技的诞生是为了让世界更美好(正如主人公刚造机器的目的),但是诞生了却不能给我们美好的感受(正如主人公发现并不能解决问题),可是我们总会不甘就如这个科学家要问个为什么,然而这种行为的背后却是野心,狂放,欲罢不能的失落,这其实是悲伤——快感的转变,成就满足的心理明显高于了初时失去爱人的痛楚。要不然科学家在得知不能改变后就该停下。可我们却往往忽略自己的这一点,正如片中的科学家,目标在潜意识转移改变自己都不知道,因着好奇和征服驱使着前进强大的动力.
  从表面上看悲伤——造机器——研究为什么——...?这个过程很正常,但却是不正常很容易就把我们带到了追逐达到上,就像一个猎物发现了目标,是否想过我们的确需要?是否想过是我们原来要找的那个东西吗?是否想过这个目标带领我们去那儿?我们是人不是动物,不是见了撒腿跑的兔子就要追赶的动物,我们可以选择需要和不需要。
  最后科学家选择了不需要把机器毁了,留下了爱和责任,重新书写人类的天空..
  


  作为以时间为题材的科幻小说的开山鼻祖,足显作者的睿智和勇气。敢为天下先,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气魄。小说中关于时空的讨论、人类命运的描写以及对社会发展、人性的论述都引人深思。而且,作者通过时间旅行者给我们展现了个星体在未来的变化,更能突出威尔斯的科学涵养。不过就纯文学上看,小说写的确实不怎么样。各个情节之间过渡得不自然,人物内心活动描写得也很粗糙。


  《指环王》、《时光机器》的小说原著皆经典,二者的电影版本亦经典,都非常值得一看。但由于媒介和受众的不同,两种文本诠释形式便出现了差异,根本原因源自小说作者的相对小众性追求和魔幻电影的大众化市场取向。
  
   首先在主题展示上,电影突出爱情和友情等普世情怀,弱化故事作者的批判意图,这样才能全球通行。比如,《时光机器》小说所要表达的主题是对现实的批判,作者H.G.威尔斯的情怀颇似《美丽新世界》的赫胥黎。即男主借时光机器去往未来,看了人类社会两极分化极端化的恶果——高高在上的阶层为追求“美”的生活表象而把生产/手工/苦力阶层赶入了地下,人类社会裂变成两大类:一类生活于地面上,锦衣玉食却惶惶不可终日;另一类生活于地下,丑陋却身躯强壮。随着男主的历险,谜题渐渐揭晓——原来是地上人类由于无体力无技能,沦为了地下阶层所圈养和猎杀的“羊”,即他们的食物。而在《时光机器》电影版本中,这一H.G.威尔斯所竭力表现的社会冲突主题,被爱情和天灾化解掉了。电影版本编剧以爱情贯穿全篇,男主为了挽回女主的生命而制造出时光机器以回到过去,却无法阻止女主的死亡,便走向未来寻求答案;人类裂变成地上地下两大族群的原因则被归为“人类对于月球的过分开采,造成了月球的分裂,星球间引力的变换使得地球表面没有足够的资源共所有人类生存,所以一部分人被迫转入地下”。在男主来到未来世界之后,原著中所没有竭力呈现的、西方电影精髓之个人英雄主义被加强,男主不但获得了新的爱情,更改变了未来,拯救了地上人类。并终于明白既然是女主的死亡导致了时光机器的诞生,那么怎么可能违抗因果律。最后,男主在未来世界和新的爱人过上了他一直渴望的平淡幸福生活。
  
   最重要的区别已如上述,接下来仅是一些细处对比。第一、电影大量削减原著中的对话和思考,《指环王》中的普世情怀和《时光机器》中的严肃思考力度都被大大削弱。第二、文字的韵味被削弱,这玩意儿很难解释,《指环王》小说被诟病为情节拖沓言语啰嗦,但如果静心品味,这些重重复复貌似与情节无关的描写却如同淡淡的茶香沁人心脾;而电影本来就是严格限制时间的,大家多半是在忙碌的工作学习中抽出固定的时间前去,抱着被感动被刺激的预期。如果说文字阅读是不受时间限制的纯私人行为,电影就是披着私人行为表皮的公共行为。第三、但是,电影画面对战争和打斗场面的展示是文字无法触及的,不知其他人是不是这样,反正我看到《指环王》中的战争描写就头疼,虽然文字优美、文笔流畅,但我脑海中无法形成战争画面,只能感受到人物的英雄豪情;看《时光机器》小说对男主与地下人的打斗描写也晕头转向,基本就忽略不看。第四、演员的挑选和表演非常重要,我是先看了电影再读小说的,于是在看《指环王》小说的整个过程中,影片中的主角配角都鲜活地在我脑海中跃动。
  
   最近在迷魔幻和科幻,今天把《暮光之城1》电影咬着牙看完,太无聊了,而且女主那张精美的脸除了纠结没有其他神情实在令我难受,还是《盲点the blind side》里的莉莉·柯林斯清新可人。室友小鹿揭示得好:所有伟大的爱情,不就是原始人的气味相吸呗。。。《暮光之城》系列是会很快被取代的,无论小说还是电影,如同小鹿所说“换汤不换药”。《时光机器》和《指环王》在较长一段时间内,是无法被取代的啦,无论原著还是电影,因为H.G.威尔斯和托尔金的情怀不是普通畅销作家所能匹敌的。
  
   畅销作家为市场而写作,他们为人类而写作。
  


  不愧是科幻小说鼻祖之一,写得真够……原始的。读起来和其他19世纪末的科幻或者类似科幻的小说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说通篇第一人称,比如说大段大段独白,比如说主人公主观推理猜想段落比剧情超出一大截。这些让这本书读起来难免有些乏味,不过还好篇幅不长。这可能是作者是英国人的原因吧…… 另外他本身不是作家出身所以文笔粗浅也可以理解。不过既然是鼻祖之一,它一定有超越其自身时代的预见性。个人认为第一段四维空间的理论即把时间坐标化的阐述应该是给后来的科幻小说树立了一个很好的榜样,即使今天读来,我给我带来了不少新鲜感与思考


   书中有很多观点让我很是惊讶,也觉得确实很有道理,比如,时间是空间的第四维,“力量是需求的产物,安逸助长虚弱”,“人类终将毁了自己”。
   基于现代科学技术水平蒸蒸日上,我从未想过人类会走向衰落的尽头。我们的社会一直把共产主义作为追求的最终目标,我也对共产主义充满信心和期待。在看《时间机器》的过程中,我越来越坚信共产主义是必定会实现的,但它的到来却也无奈地标志着人类衰落的开始。因为事物的发展总逃脱不了这样一种永恒的规律——由弱变强,由强走向顶峰,最后走下神坛,慢慢滑向衰败的深谷。事物会有鼎盛时期,必定就有衰败时刻!
   人类在几十万年以后是否真的会分化成埃洛伊和摩洛克两支十分极端、对立的物种,我不得而知,但我想《时间机器》的最终目的并非是想帮助我们推测未来人类的演化形态,而是要告诫我们,人类花尽世世代代所有心血以追求安逸舒适的生活,当一切都成为现实,人类不再需要面对恐惧、困难的时候,就会变得无欲无求。没有了需求,就不再需要力量,大脑退化、身材矮小、无知、愚昧、虚弱的小人儿遍地都是。那些因被迫长期生活、工作在地下的凶狠、残忍的摩洛克族则是人类剥削同胞所带来的恶果。有什么比费尽心力创造幸福未来却仍然摆脱不了整体走向衰落让人类更加可悲?
  时间旅行也许在下一代可以实现,也许永远只是个梦想。但我觉得时间的问题不是最中心的,人类自身、个人自身的发展问题才是最主要的,衰败避免不了,但我们可以用尽全部的力量延缓衰败的到来,给足人类、给足自身充分发展的力量与时间。


   Coincidence has that I come across this book in a lazy afternoon for mistaking its author as George Orwell. What’s worse, I have already fell in love with it when I find out the fact.
   To travel in time tends to be a dream of everyone. If I could travel in time, I would bother no more about everything I am doing now for I have the opportunity to reexperience and change it. If I could travel in time, I would foresee my destiny and avoid numerous mistakes as well as follies I am making now.
   Upon seeing the topic Time Machine, I was occupied with those fantasies above. However, with the whole story gradually unfolding, I realized the story was out of my imagination. The author is just a story-teller, who reveals to us the acquaintances of the scientist and time machine builder. The scientist invented the machine and tried it on his own by travelling to the year 802701.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eople as ordinary as me, I can only conceive that people in future are doomed to be smarter, stronger, and happier than us to date. But in the eyes of the time traveler, it turns out to be different. Facetiously, those future people are indeed enjoying much better environment. Anyhow, this doesn’t lead to their happiness. They are all dread of night, because the Morlocks, once their servants might catch and eat them at night. Moreover, because of lacking in labor, they grow feebler and smaller, to such extent that they have no strength to get out of water once they fall into it. Besides, we could almost hold them on our palms.
   To describe our descendents in this way, the author maybe want to remind us of the dangerous aspects of capitalism and industrialization, which not only enable man to do less and less work but also make their tools or servants swifter and stronger.
  


  当我读《1984》《黑客帝国》《美丽新世界》的时候
  总是冒着冷汗
  同时也佩服作者、编剧的想象与对未来社会的思考
  直到看了H G 威尔斯 《时间机器》
  才发现
  原来一切不是无源之水
  来找在百年之前
  就有一部反乌托邦文学
  
  时间机器为我们描绘的未来
  极其荒诞 但又让人深思
  作者对进化论的把握 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 对当下社会的担忧
  都有体现在了这本书里
  600万年之后
  人类不光是分为两个阶级的事
  而是两个阶级按照不同的路线进化
  最后劳动阶级的人变的只能在地下生活不能见阳光
  而有产阶级的人智力和体力都慢慢退化
  最终
  资产阶级成了无产阶级圈养的食物
  (就和《黑客帝国》中机器人和人的关系一样)
  
  同时还有意思的是
  作者在里面设计了一种未来的语言
  细细观察其语法
  不难看到1984中的newspeak何其的莫中关系
  
  


  此书描述了80万年后未来世界神奇优美而落寞的景象以及那时早已不是“人”的人类。那时,人类的一切活动,所有的传统、复杂的社会机构、国家民族、语言文学,都被一扫而光,取而代之的是地上居民那种寄生虫似的生活和地下居民冷酷凶残,毫无人性的落寞的世界。地上居民长期不劳作,失去了体力和智力,地下居民长期生活在残酷的生存环境也使他们变的冷酷。这种情景无不使人感到恐惧和悲伤,但书中描写的一段友情给这冷色调的书添了一丝暖意,一丝希翼。在人类心智和体力衰竭的时候,感念之情和彼此的温存依然铭记在人类的心中。威尔斯认为人类日积月累的文明只不过是愚蠢的堆积,它最终坍塌下来压倒他的创造者,把他们彻底毁灭,但还没有失去对未来那一丝希望的曙光。


  这个科学家是极其理智和冷静的。女人的感性思维很少。他喜欢威娜也很冷静。很男人。有点太清醒了 呵呵。
  但对我过于感性的我 还是很实用滴


  The future of mankind is not at all admirable, I guess, for anyone who finished Wells' "The Time Machine". The sympathetic account of the Eloi world is an poignant allegory pessimistically indicating the tradegy of our future. The Morlocks, however, even bear more appalling symbols in the story where these descedants of human species eventually destroy the civilisation created by mankind. Unlike Jules Verne's novels, Wells' cynical tone permeates from cover to cover. "Fin de siecle" was a prevelant theme in late Victorian writings, people began to smell the uneasiness though often implicitly, and writers like Wells inquired "will our future be really better?" in that glorious time where natural sciences flourished much more prosperously than any time in history.
  
  Wells was catogorized by Woolf as "materialist" in tandom with other Edwardian novalists, for their over-emphasis on the depiction of external, ephemeral, treacherous matters. Wells was criticized mainly for his over-compact narration with equally detailed portrayal of almost every events, no matter major or minor, within the whole plot. It's true when you read this work, and definitely you will get blase when being confronted by a myriad of similar descriptions of the scenary. Fortunately the intriguing development of the story saved him from that blemish: when the boredom nealy falls down, a new event unfolds, then you get refreshed and move on.
  
  Despondantly though Wells sees the future, he flings to us a gleam of hope at the end. The bouquet Weena put into the Time Traveller's pocket leads to the conclusion of the entire story: "even when mind and strength had gone, gratitude and a mutual tenderness still lived on in the heart of man."


  借了朋友的《时间机器》来看,如同书的封面一般的冷色调文字,最正统的郁蓝。
   我似乎看到“时间旅行者”的身影交织在时空中来回游荡,从前院飞一般地穿过无限衍生的空间。到废墟一般的未来世界中跌撞游荡,迷惘地交叠在时光的沙漏中,幻化在世界落幕之前的光晕里。
   整部小说的核心在于描述人类灭亡前的世界,主角来到87021年的未来,看到的并不是想象中的繁华与忙碌,那是一片灿烂废墟,繁艳明灿却是废墟,地上是空旷的世界,人类已由于长时间的安逸退化成为五岁孩童般的模样与心智,而地下,仍残存着一个由人类一手打造的邪恶而又黑暗的世界。
   与地上的埃洛伊人不同,地下的莫洛克人可以说是世界如今底层劳动力的繁衍化身,长时间的劳作与恶劣的生活环境使得他们无法接触光明也同时丧失了人性。冰凉苍白的肌肤,布满红丝的眼睛与诡异的五官,让我们对这些本该被同情的人种厌恶至极,然而,这一切都是人类的自私造成,也许可以说是报复,每到月亮在天际朦胧地晕出微光之际,就是一片罪恶流淌的时候,莫洛克人对自己的同胞大开杀戒,惨状令人不忍目睹。
   时间旅行者的旅程因为自己的埃洛伊朋友薇娜惨死而告一段落,他重坐上了时间机器,见证了如梦般的世界消亡的种种残酷而又模糊的景象。
   作者威尔斯在后记中说:“无论时间怎样变化,人类之间的温情永远都会在。”
   这也许是唯一的籍慰,但永恒。等到世界灭亡那天,我们也可以说:“至少我们还在一起。”
  


   科幻小说接触的不多,雪莱的《弗兰肯斯坦》读过,但没什么感觉;知道爱伦-坡有过类似的探索;知道凡尔纳的各种奇妙的旅行;知道阿西莫夫和他的机器人,但具体内容却一直没有详细看过。
   至于这部《时间机器》,我看到名字首先想到的却是《时间飞船》,或者叫《小双侠》。当然两者完全不是一回事,这本比较严肃的小说里面也不可能有尤里大姐和她手下的活宝。
   评分的时候我多少犹豫了一下,因为匆匆看完,很难判断到底应该打几分,但是犹豫了一下后我还是给了五颗星。理由很简单,这本书除了故事本身以外留给了我很多值得思考的问题。
   英国的作家(男作家)有一个很大的特色,就是在小说中有意或无意中加入很多对于社会的思考。狄更斯、乔治奥威尔、威尔斯都是如此。而且威尔斯在书中对于未来的思考还确实是发人深省。
   凡尔纳小说中对于未来的思考在于很多异想天开的想法和机器,同时他的很多想法都被社会的发展所证实。而威尔斯的奇思妙想更多的是对于人类生存问题以及宇宙宏观的哲学问题的探索。虽然威尔斯的很多说法让人觉得太遥远太天马行空,但是有逻辑的角度出发又却是有发生的可能性。
   书中描写的遥远未来我们既不可能见到,也无法想象,但是从逻辑上出发,他故事中人类社会所具备的问题是绝对有可能发生的。这让我不禁会想共产主义这个设想到底何不合理,而世界真正达到共产主义又会是怎样的局面。
   据我所了解的关于共产主义的概念,社会发展到共产主义后是没有国家这个概念的,而世界上不同国家的发展水平不同,欧美国家又怎么可能和非洲同时完成共产主义的进化呢?因此即便发达国家达到了共产主义,那肯定还是有没达到共产主义的国家,那共产主义又怎么让国家这个概念消失呢?
   同时,人类劳动的目的是为了生存,而共产主义社会又是按需分配,从人性的角度出发,人类真的会很自觉的劳动吗?在按需分配的社会人会不会变的更懒惰?这些都是有可能的。
   读到书中的很多情节时,我都种阴森森的感觉,似乎被带入到了小说的情节之中去,我甚至觉得有些害怕。这种恐惧和看惊悚小说而来的恐惧是完全不一样的,我很难描摹,但大致与看《1984》时给我带来的恐惧是相近的,是一种对于未来社会的恐惧吧。
   人类之所以不断进步就是在于大家对于未来的思考、探索,而中国人却非常缺乏这样的精神,所以我们不会有威尔斯,不会有奥威尔,不会有凡尔纳,也不会拍出《星球大战》、《后天》和《2012》。还真希望中国出几个关心人类社会未来的作家和导演。


   《时间机器》(The Time Machine, 1895)是韦尔斯(Herbert George Wells)的一本小书,他本身就是很有意思的一个人,是新闻记者、史学大家、也是社会学家、小说家。《时间机器》是他比较早的一本小书,但被认定为“科幻小说的诞生”。
  
   故事适合一口气看完,开篇一群人关于时间的争论就不断带来思维的乐趣,其实他们代表了各种各样的成见。然后故事跟随时间旅行者的线索展开,现实与讲述开始交织,读来非常真实,未来的图景赫然展露,那是一个想象以外的世界(公元802701年)。讲述完之后,时间旅行者再一次出发,直到故事结尾,我们都在等待他归来。
  
   故事的深意众说纷纭,我想他也许提出这样一种思考,只有科技的更新而无人性的提升,难以将这种发展视为社会的进步。那时19世纪即将结束,回望蒸汽革命的浮华烟尘,人类发展的盲目已经显露。故事虽然带着蒸汽时代英伦文化的色调,提出的却是超越时代的问题。佛陀所说的末法时代,人极聪明而无智慧,不也穿透了时间提出同样的忧思。我拿的是东华大学出版社中英对照的版本,个人非常喜欢这种铜版画和手绘风格的封面图案,墨迹清晰赏心悦目。
  
  


  很喜欢时间旅行人讲的这个故事,也非常喜欢薇娜这个角色,虽然这个她没有一句台词,描写的文字也不多,但她蹦蹦跳跳的身影总在脑海中浮现。她是人类美好品质的容缩,更像是具备了中国人的美好品质。她是如此善良和温顺,如此的信任自己的爱人。当那些地下人在森林中触碰到她时,没有任何的尖叫和反抗就失去知觉了,真让人心疼。在我看来,经过六十年的历史,国人的反抗已经丧失怠尽,以至于百姓遇到统治者就像绵羊遇见狮子,而中国的百姓是最善良和温顺的。像杨加和玉娇这些敢于反抗的人更好象是乘时间机器来自千年之前的古人。
  
  


  1809年达尔文出生的时候,拉马克的《动物学哲学》刚刚面世;1831年他登上“贝格尔号”的时候,玛丽•雪莱的《弗兰肯斯坦》被重新修订出版;而1859年《物种起源》发表时,科幻小说只还只是雪莱的婴儿,凡尔纳的世界冒险在等待成功,而威尔斯干脆还在天堂里观察将要投身其中的这个世界。
  尽管如此,在19世纪的后半程中,新出版的科幻作品中,关于未来的想象出现了截然不同的景象,他们远离了自己的文学前辈,抛弃了静止的世界景观,代之以各种不同的动态过程,尽管其看法大相径庭,但差异依然存在。
  让我们快进半个世纪,看一看1909年,或者说20世纪初的科幻小说,出现了什么不同?
  结论是显而易见的,威尔斯出现在科幻小说的领域中。他幸运地通过赫胥黎成为了达尔文的门徒,在他艰辛而丰富的创作生涯中掌握了小说的诀窍,这两个条件促使他将达尔文的影响扩展到了小说中,并最终使这一类型摆脱其他通俗小说,进入了全新而不同的方向。
  英国在威尔斯、赫胥黎、斯宾塞的带领下,不断在文学作品中试验着达尔文的思想。威尔斯的《时间机器》中人类在环境的变化中变成不同的生物,并且明确区分了“进化”和“进步”的概念。同时他们也把社会达尔文主义带了进来,把当时未来战争小说改造成了人类社会重塑的主体。
  在法国,一方面出于某种文化偏好,另一方面也许是故意和英国佬对着干,弗拉马利翁、凡尔纳和比利时的罗斯尼,把拉马克当作招牌,当然拉马克本人文笔不错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但科幻作家们和其他作家或者说文学爱好者一样,有意无意会将素材、事实、逻辑或者无论什么东西,只要用在小说中的,扭曲变形一番,只要最终证明自己的思想就好。因此与我们的习见不同,早期的科幻作家们并不激进,对过于坚硬的理论或者太过激进的创见,他们根本不会去触及。很快,20世纪整个欧洲的科幻(如果说存在这一定义的话)展现出共同的思想。他们更关心“适者生存”的话题,更担心因为这种理论,我们将陷入你死我活的斗争中。讽刺的是,他们中很多人看到了人类进行的第一次世界大战;而幸运或者说不幸的是,他们中很多人没看到第二次世界大战。
  在战争和修整的间歇中,1927年穆勒成功通过辐射诱发了果蝇的变异,这让突变理论成为作家们对未来的想象依据,也对世界毁灭之后的人类有了新的期望,无论是好是坏。泰恩、斯特普尔顿、威廉森、汉密尔顿、库特纳和摩尔夫妇,全部投身其中,想象出各种各样的突变情景。其中必须要提到斯特普尔顿的《最初和最后的人》,他预见性而详尽到华丽地首次设想了未来亿万年的人类历史。
  也正是在这30年中,科幻小说从欧洲大陆飘洋过海,来到了新大陆,电气工程师雨果•根斯巴克赋予这种类型小说以“科幻小说”的名字。在这30年中,美国科幻迅速超过了旧大陆的前辈,同时把他们所有的思想全部收入囊中。到二战后,美国人发现不止是可口可乐,美国科幻小说也开始占领全世界。
  美国人的进化论故事开始并没有超出多少老欧洲的思路,但是他们的故事更刺激,人物更丰满,而且想象的场景更精致。战后进化的相关主题有了较大的发展,一方面因为对世界剧烈变化的深刻认识,另一方面技术的进步也让作家们能设想更多的进化可能。同时由于作品数量的大量增加,进化故事更趋向分类化,进一步影响了三类不同的主题,或者说三种人的主题:人类、外星人、机器人。
  突变的话题仍然没有完结,海因莱因和阿西莫夫都认为这是人类进步的必要步骤,《基地》系列中的“骡子”角色就是典型的突变个体。值得注意的是,从世纪初到现在,突变故事往往带来厄运,人类的反进化也是经常出现的主题,尤其是在一场灾难之后,个体和社会的退化是科幻小说最常见的情节。
  新出现的则是整体进化的概念,克拉克(在这个话题中,三巨头仍然出现在一起)著名的《童年的终结》令人震惊,而斯特金的《不仅仅是人》的视点则介乎个体与整体之间。这种进化很快发展到新的阶段,人类传递进化火炬的使命已经完成,下一个火炬手即将出现。无论是西马克设想的动物,或者更多人相信的机器人(新时代则变成了AI),人类退场的命运反正已经注定。
  反过来,整体的退化又成为新的热点,但这次不是因为生物学的新发现,而是热力学的再发现,或者不如说是60年代社会隐喻的表现。“熵”给了退化故事新的外壳和思路,而相比奥尔迪斯的《丛林温室》、巴拉德的《沉没的世界》这类英国故事,美国人更喜欢用这个完美解释讲述各种具体的社会问题。
  虽然外星人的出现与进化论并没有什么直接关系,但是摆脱了人类形象的外星人则有赖于进化论的普及。作家和读者终于可以想象和接受各种怪异的生物,虽然这些奇怪的东西不太可能在真实的宇宙中存在。而最后则是小绿人占据了中心地位,至少在电影里是这样——虽然近些年更倾向于多利用CAD的发光人形物。进化论至少给作家们的想象搭了一座桥,不至于再摸着石头过河,而过去的一些想象也变成了历史,比如布拉德伯里的《火气球》只能从火星上消失,而转移到了土星、木星,至于拆迁有没有赔偿就不得而知。
  如果想象一整套外星人的生态和进化系统太过于复杂,那么简单的办法就是在进化的链条中再找一个对手,因为坏运气而灭亡的恐龙(虽然现在进化论认为恐龙不止是运气的问题),就成为最好的候补选手,哈里森的《伊甸之西》系列讲述了人类祖先和恐龙后代的竞争与合作。
  到了现代,两种新的趋势日趋明显,一类是对进化论的复杂解释和呈现,其中比较传统的故事例如贝尔的《血里的音乐》,其他大部分故事则在塞博朋克的浪潮中,将进化论运用在网络空间,用日进千里的人工智能取代发展缓慢的人类社会,制造新的故事和未来。在这个未来中,也许没有人类的位置,因为这已经不再是继承的问题,而是淘汰。
  另一类则是寓言、讽刺式的曲解甚至误读。这仍然可以看作是科幻小说的文学前辈们留下的阴影,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变化,仍然根深蒂固地藏在所有文学的基因中,不时提醒我们,无论变成什么样,写些什么东西,文学作品始终是由那些作家们创作的,既不是科学家也不是政客。
  也许,对科幻小说与进化论或者说所有科学理论之间的关系,不妨当作鸟和种子来看。鸟吃掉的种子但也同时完成了植物的传播,科幻小说吃掉所有科学结出的果实,而不必关心科学本身。也许,在某种意义上,社会学的达尔文主义也行之有效。
  


  英国人Herbert George Wells在1895年的科幻名作。第一次知道这部作品是通过《科幻世界》。那一期的《科幻世界》上登了一幅彩图,一位英国绅士寂然地站立在海边,身旁是他的奇形怪状的时间机器,而他所面对的则是一轮很庞大很庞大的太阳烘烤下的海水。整个世界成了诡异的紫红色。直到最近几天我才读到这部经典。原来,世界末日的景象只是整部小说的尾声,但小说主体情节所铺垫开来的“人类衰落期”,恰恰印证了这末日的势不可挡。我们无从知道人类在那时是否已经抛弃地球去寻找新的栖息地,但H. G. Wells试图说明的是:你别指望那时还有什么人类在这个宇宙中了。一名悲观主义者的鲁滨逊漂流记,其实中间好些情节有点儿取悦读者的味道:这就是《时间机器》给我的总体印象了。顺便提一句,书中对阶级斗争的戏谑性预测其实很深刻,主人公“时间旅行者”(The Time Traveler)的乌托邦之梦最终破灭了。“现实主义的余波?”贤文同志说,这种说法已经不流行了。


“如果说文字阅读是不受时间限制的纯私人行为,电影就是披着私人行为表皮的公共行为。”
说得不错。但实际上仍然存在或者存在过使电影内化为个人行为的导演。比如黑泽明和安哲罗普斯什么的。艺术形式毕竟只是载体。不过现在逢迎观众的商业片已经是大势所趋,我们也没什么好说的了。


请教外研社此版翻译如何。


居然忘记添加#反乌托邦#的标签。。


我觉得我至少得先看懂一篇英文是什么意思……不然满篇生词让人万念俱灰……考研神马的更无从谈起……


我最近失眠,痛苦得要命,时差都快赶上你那边的了。。。


momo。。。调整好状态呀!


E.M.Forster写过一个短篇的科幻小说《机器停转》,是对Wells早期时代小说中描写的世界做出的反应(包括这篇 时光机器)
“materialist”,我觉得还好吧,细节具体到“象牙、水晶岩”,大概是Woolf大女人所不齿的;
狸猫注意休息、保重身体。


麻痹的,你明明会中文干嘛用英文写?


我觉得吧:我们最大部头的最好的流传最为广泛的手中最为繁多的科幻小说就是共产主义


书评写得很勤快啊!支持一下


公元802701年, 太遥远以后了


在我看来,经过六十年的历史,国人的反抗已经丧失怠尽,以至于百姓遇到统治者就像绵羊遇见狮子,而中国的百姓是最善良和温顺的。像杨加和玉娇这些敢于反抗的人更好象是乘时间机器来自千年之前的古人。
===============
看到这里,我很感动!能说出这两人的名字!啊,我看到,真正的历史,正在深入人心!谢谢楼主!我也喜欢这两位英雄!


这么精彩的书评竟然2年后还能坐沙发,实在是不可思议


看不太懂,当然,原因是我还只是个这个领域的观望着,在门口犹豫着是否要纵身跳入……


可以当成导读了


背景很丰富


您好,我是北京一家图书文化公司的编辑,我很赏识这篇书评,想收纳到我们的一套书中,望不吝赐稿。
稿费及其他细节可以加我的QQ1796729320详议。
打扰了。


您好,我是北京一家图书文化公司的编辑,我很赏识这篇书评,想收纳到我们的一套书中,望不吝赐稿。
   稿费及其他细节可以加我的QQ1796729320详议。
   打扰了。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