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南方传媒研究(第13辑)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新闻研究所 编 广东南方日报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6  

出版社:

广东南方日报出版社  

作者: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新闻研究所 编  

页数:

276  

字数:

200000  

Tag标签:

无  

前言

  涨价像高速公路撞车一样连环追尾,股市像恼极羞极的老脸大红大绿。这就是风险,这就是风波,这就是风潮,这就是江湖或者现实。  传媒躲不过江湖,这一点都明白。要说传媒即江湖,很多人会不服。  别以为一直在岸上,客观,超然。处在舆论的交汇处,耳听阵阵江湖风声,传媒早成了其中一个小小江湖;别以为一直在船上,指点,瞭望。名实之争名利之争,风云人物潮起潮落,转眼就成了江湖把式的营生。  不想说江湖义气和书生意气哪种更豪放,不想说赢者通吃和适者生存哪种更霸道。一个简单的事情,说得云里雾里,这不是新闻,是时评。一个简单的道理,因果之间颠来倒去,变成循环论证,这不是评判,是江湖逻辑。  多难、兴邦,道义、担当。5·12带来的变化,刚刚开始。  信息是如此公开透明,灾难是如此真切可怕。5·12让众多凡人改变了人生观世界观,5·12让众多传媒改变了信息观传播观,5·12让众多传媒中人改变了新闻观舆论观。举一个很小的例子,有记者千辛万苦赶到地震灾区采访,感到自己是在添麻烦,竟中途撤回。心理专家则提醒地震抑郁症患者:少看电视新闻少看报纸报道。  新闻暴力、信息暴力,以及网络暴力,从春天的艳照门事件反思开始,在5·12前后被引申到了一个新的层面。两种有意味的新说法出现了:一个叫信息恐慌,一个叫信息恐怖。  恐慌,是因为信息多了还是少了,不知道。恐怖,是因为新闻轻了还是重了,不知道。最起码,灾难新闻不等于新闻成灾。所以,谁也不要幸灾乐祸,谁也不要欺人太甚。咬咬牙,什么都能挺过去,咬牙切齿的,可就伤肝伤肺了。

内容概要

本书为南方传媒研究系列丛书的第12辑,聚焦“传媒对接”这一主题内容,从而为从业人员、学界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包括专稿、专题研讨、专栏推介、传媒人物、记者讲述、博士传媒眼、传媒经营、记者博客、传媒密码等栏目。

书籍目录

卷首 曹轲 从信息恐慌到信息恐怖专题 震灾报道  周虎城 不仅仅为新闻而去 总结   邓 科 只向真相低头——关于南方周末“汶川九歌”  刘 晖 书写大历史——关于“共纾劫难:5·12汶川大地震”连续报道  王云帆 21的19目前和19日后  南香红 汶川,中国媒体的永久性事件  魏海波 南都的一次总动员——汶川地震前线报道小结  胡 键 省委机关报重大灾难报道的机制创新  蔡 伟 ——以南方日报5·12地震报道为例  蒋志高 只有职责没有荣耀 灾难叙事  左志坚 5·12:灾难叙事的媒体反思  杨 磊 谁的现场?  朱红军 惟有真实历经洗练  丁补之 大地震报道碎片  金 杜 从心理救援角度看灾难新闻采访与把握尺度  鲍小东 用报道救灾——我和一位虚拟名记的对话  赵佳月 此时无声胜有声——体验式采访捍卫生命价值与尊严  卫 毅 用不同的角度去感受灾民的情绪  陈小莹 陈欢 人性肯定是第一位的  王世玲 不仅记载现场,更要制度反思——巨灾报道中的差异化路径  杨 潇 生活的细节才是最深切的悲伤 摄影  严 亮 大灾难中捕捉独家视角之我见  郭继红 超级美洲豹上航拍国殇  李 楠 我看汶川大地震的摄影报道 讲述  杨 昱 5·12:连夜赶赴北川  卢 斌 炼狱行记:徒步震中  郑小伶 不是猛人,为何入汶川?  孙 涛 身心俱裂的8天  谢海涛 一些没有实现的想法  胡亚柱 我对复述地震现场有心理障碍  贾云勇 志愿者札记  戎明昌 想用笔给人带来生的希望 网络  易海燕 南都网:南都地震报道的增量 评论  范以锦 是特例还是制度化的良好开端  上官本寂 震灾报道:谁是不可靠的叙述者?  张志安 因为悲情,才更需要理性——由汶川地震谈灾难报道的理念与实践  麦尚文 灾害报道的嬗变与突破——基于“5·12汶川大地震”报道的分析与思考  张晋升 大事件推动新闻报道大突破  杜远远 ——广州纸媒“5·12汶川大地震”报道综述记者博客学者视窗专稿传媒资讯

章节摘录

  自己的一个交待,也是媒体对读者的交待。  整合、整合、再整合  记者们每天带着一张汗水和着污泥的脸从灾区回来,都会抛出一句相同的话:满地都是新闻,太多了,都不知道该抓什么了!  在到地震前线之前,我们还在设想报道的时段和节奏问题,筹划不同时间做不同落点的新闻,以图报道的递进感和层次感。但一到灾区就会发现,所有的问题都等你去报道和采访。在搜救的同时,防疫工作已经迫在眉睫。露天医院紧急抢救日夜不息,余震坍塌造成的伤员又在涌来;几百万灾民在进行紧急撤离,数不清的灾民还在重返家园;水库的危急、堰塞湖、道路阻塞等等问题一个接一个涌来,包括学校建筑的质量问题、地震的诱因、救灾物资款项透明公开等等深层次的题目都急待展开调查,真的可以说是千头万绪。  汶川地震和救灾呈现了最为复杂纷呈的状态,没有哪一次突发性的报道像此次这样会牵扯到如此多的方方面面。在这种紧急又复杂的情况下,一个记者身在灾区就会感觉到如陷入新闻的汪洋大海,一方面是个人的能力无法穷尽全部,一个人只能做一个新闻点上的事,甚至一个人只能关注这个点上的某几件事;另一方面,单一的事件和单一新闻本身的意义在这种复杂的整体事件面前,其典型的意义大大缩减,也就是说,点上的新闻必须和面上的新闻进行有机的结合,才会增加其价值。  媒体的整体作战能力经历着考验。我想说的是我们应该感谢钱钢和他的《唐山大地震》,32年前个人的新闻操作,放大了就是今天一个媒体所需要的操作和方向,只不过今天不再可能由一个人来完成《唐山大地震》这样的全景式的报道了(或者一两年后会有,但在当时当地是不可能的)。  整合,成为一种必须使用的手段。新闻的操作变成这样一种模式:前方信息的汇总--选题方向策划--操作模式确定--记者分头采访--前方撰写、整合、编辑--后方编辑部编辑--出报。每天晚上,记者都会得到二到三个今后要操作的选题方向,带着主题,记者到了灾区,就不会出现"满地都是新闻,就是不知抓什么好"了,而每个主题确定主要操作的人,大家围绕着这个主要操作者开展工作,人多、信息多、新闻出得快,但并不乱。


编辑推荐

  《南方传媒研究》聚焦“灾难新闻”,精心编选一线记者亲历汶川大地震的感闻和专家学者对此次灾难新闻报道的研究与剖析。视角独特,对灾难新闻报道的理论与实践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南方传媒研究(第13辑) PDF格式下载



这一期相当重要,相当精彩,害得我不得不买。汶川地震是中国媒体的永久事件


每期都买,还帮同事买。本期汶川报道总结值得关注


南方传媒研究系列提供了一个难得的窗口,让爱好新闻写作,关心国家发展和进步的人得以了解一个优秀职业新闻人群体的新闻理想、追求,对中国现实的思考和体悟,以及对新闻业务的研讨。南方周末曾有一句流传甚广的话:“你见到我们的时候,我们在纸张,你见不到我们的时候,我们在路上。”而这套书要告诉你的是新闻操作的幕后故事,新闻背后的布景以及对新闻写作可能性的穷究。在这里,可以读懂“南方”人。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