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与情人
2003-8
译林出版社
戴.赫.劳伦斯
无
儿子与情人,ISBN:9787806574706,作者:(英)戴·赫·劳伦斯著;杜瑞清,方华文译
无
在图书馆把寒假看了一半的《儿子与情人》看完了。心情好还是不好呢,反正没有读完别些书舒畅。看到最后几页,真是舍不得看完,看一会儿,闭上眼想会儿。如果是去影院看电影的话,不容你思考的吧。最让人着迷的是劳伦斯笔下人物的心理活动,那么细致那么古怪,你得不停地更换自己的角色,设身处地琢磨每一个角色的心理。每一个角色都是悲剧吧。我并不要是站在多么高的道德层次上来怜悯他们,悲凉的是,人物的命运似乎就是天注定。人若不能作自己灵魂的归宿,怎么欢欢喜喜爱别人?
看到最后,也没找到作者表明态度观点的语句,遂往前找,抱着死也要找到一句作者评价人物的决心。没能发现,于是找到了书前的序言,果然它就像高中语文试卷的答案一般,挑出了背景、线索和作品的中心思想等等。这种行为是不是太蠢了,看完书思考不一会儿就急着去找答案。
保罗的原型是劳伦斯自己吧,对母亲的依恋、性与爱的迷茫、在阶级面前的自卑......这也是劳伦斯有过的情感吗?他千万个读者心中有千万个保罗,因为读者也是结合了自己的人格来读的。这大概就是艺术的魅力, 也许作者不一定是最了解自己作品的人,不然要那指挥家们有何用。
在书中也不免看到了一些自己的影子,和那些人翁相似的品行。对自己所烦恼的也有了更明了的认识,啊,原来我是因为这样才苦恼的,原来是因为你有这样的个性!你的烦恼是合理的,你看劳伦斯都有过,他还能把它下来呢。人这样的社会动物,不可能完全听从自己的安排,你以为是你自己的安排,其实也是受了社会的教育的吧。你在黑暗中寻求光明,却被自己内心的黑暗打败。夜空那么深、那么广,你又不是月亮,凭什么拥有光亮。就是月亮,也有阴晴圆缺呀。
阶级地位这种东西什么时候都存在的呢。保罗说他是不会接受任何比他地位高的女人。你说这会是劳伦斯自己吗?人是否是悲观的个性肯定是打娘胎里就注定了的,因为你还是个婴儿的时候你父母就成人了。他们已被社会塑成了个性,难改变,也别提为你改变了。除非你的父母很幸运,他们的幸运就是你的幸运,哪怕幸运的只是其中一个。保罗的命运大概早已注定,你看看前几章他的童年生活就知道。
聪明人得不到满足也会悲伤的吧。大概两类人过得快活,猪一样活着的和上帝一样思考着的。中间人啊,无法得到上帝的眷顾,又在生活中得不到满足。保罗想要肉体和精神的双重欢愉,当这看似了不起的小愿望却得不到满足时,人就痛苦了。
写得自己一头雾水。从图书馆回来的路上,自己感觉似米丽安超凡,屁颠屁颠回寝,可只要自己一张嘴,装13的格调——所谓13格,就瞬间全无吧。无论如何,享受一个人能自以为是的想,因为书不会讲话,只有我来这里教训它的份儿,不必要担心它反过来批判我。绝不可将它爱到极致,因为我还要混口饭吃的呢。又,这翻译夹杂浓郁东北味儿,看着真真忍不住笑了。
他给你加了一道魔法
却没有送你花
你以为你什么都不怕
其实心都被融化
就让你爱爱爱他吧
海风昨晚没回家
她代你吻过他的发
两个月的时间,总算断断续续读完,母亲的不幸是儿子恋母的主因,这位不幸的母亲,多少有些自视清高,你看她走路时高昂的姿态,不愿与周围邻居为伍的心理,都能说明这个女人对自己的婚姻、生活都抱有很高的期望,也自视高人一等,然而现实却相差太远,于是让儿子继承自己的遗志边成了她终身的目标,这种现象在生活中比比皆是,只是深浅程度不同罢了,我们说婆媳永远有闹不完的矛盾,真正原因就在这里。
就像书中所写,儿子的每一个成功都能让这位母亲欢天喜地,似乎她比他更享受他的成功。她能承受儿子的一切:愤怒、暴躁、喜悦。。。却无法忍受别人对儿子的爱,哪怕只是一点点的好感,更无法忍受儿子对他人的关注,在这位母亲心中,丈夫是靠不住的,不理想的,只有儿子才是爱自己的,靠的住的,她既希望他能找到一位意中人,又时刻阻止儿子的爱情,她嫉妒那些吸引他的年轻姑娘们,憎恨她们的一颦一笑,儿子深知这种变态的情感,却又始终摆脱不了,他恨母亲,暴躁起来就要同母亲决裂,可只要看到她,再深的伤害都会消失再坚定的决定都会动摇,纠结的情感缠绕着保罗,在对母亲的爱与恨中慢慢颓废下去。
这本书写的很真实,直到现在仍然有许多不幸的婚姻、不幸的家庭存在类似的情况,我们是否应该反思,不要让自己生活的不幸去影响下一代?我们生活中有许多这样的人,喜欢将种种不幸挂在嘴边,跟孩子说的话里话外都是父亲的不是、无能、暴躁等等,结果孩子对父亲充满敌意,对母亲则一味的想要保护,久而久之,这畸形分裂的爱和恨发展的越来越严重,以至于儿子不能正常去结婚生活,女儿不能正常与异性交流,所以结果是上一代的不幸继续延续,悲剧继续上演,生活陷入无限的怪圈循环,所以我想真正伟大的父母,往往善于克制自己的情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不让自己的不幸去影响下一代,所以如果今后的生活遭遇不美好时,我们一定要善于寻找合适的宣泄方式,不要让孩子成为受伤情感的回收站。
二十世纪初最受争议的,被誉为情色小说之父的D.H.劳伦斯(1885-1930)的第一部带有自传式的小说《儿子与情人》,向我们展示了他自己过去的影子,讲述了莫瑞尔太太把自己身上涌动的激情倾注到了自己儿子(保罗)身上,获取因婚姻缺陷而得不到的爱情感觉.这种特殊的甚至可以说畸形的爱深深影响着她的儿子(保罗),保罗无法承认自己对别的女人的爱,无论是比他小一岁的米丽安还是比他大五岁的道斯太太克莱拉,或者说另一方面在母亲无形的阻挠下而告吹。保罗依然回到母亲身边,它既是母亲的儿子,又是母亲的情人,这样双重身份几乎让保罗无法选择生活。母亲死后,保罗有过轻身的念头,最后还是朝着城市那灿烂金光走去,才长大成人。
故事的梗概就这些,本人看完后有些无名的小感动,忽然涌到脑子里的是一种只有男孩才有的“恋母情结”。的确,年幼的男孩会更喜欢母亲而不是父亲,我也实在有经历过。或许,母亲和和男孩在某段时期真活似一对“情人”,男孩依偎在母亲怀里,母亲说些哄他的“情话”,这些片段永远留在男孩和母亲的记忆里,父亲不会知道,女孩也不会知道。总之读完《儿子与情人》之后,我自然而然地想起了幼年时与母亲在一起的情景。为什么会这样?因为这部作品本来就采材于作者的童年生活经历,几乎是描写作者自己,一般认为小说中的儿子(保罗)就是劳伦斯的化身,而莫瑞尔太太就是劳伦斯的母亲莉蒂娅,保罗的女友米丽安就是劳伦斯的初恋情人杰西,所以这部作品才会唤起人们埋藏在心底的真实感受。
劳伦斯擅长写情色小说,赤裸裸的性爱场景描写在他一生中的作品屡见不鲜(他的一系列作品曾一度被列为禁书),那么这部作品适合我们吗?毫无疑问是可以的。这部劳伦斯早期的作品相比起之后的作品还是较“保守的”,可以说几乎没有那种过激的描写,或者可以这样说,大多那些画面都被诗意的语言带过了,或许没有过硬的鉴赏水平还真意会不了背后的“淫秽”(当然我不想用“淫秽”这个词来形容)。如果劳伦斯的作品当靠“淫秽”的伎俩而卖座,可能新鲜感过后没有人会在提起他的作品。劳伦斯是非常擅长对角色的心理描写的,这深受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学影响,所以他创作的人物(特别是女性)都有很细腻的情感,因此他的作品在文坛上一直占着重要地位。
说回《儿子与情人》,它发表于1913年,也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人们生活在战争前夕的压抑中。劳伦斯希望人们回到本性,他赞同弗洛伊德性是人的本性的观点,所以他的作品都以男女之间的性为主题。《儿子与情人》以独特的视角对人性中隐秘的“恋母情结”有深刻的、形象的挖掘,没有人会否认母爱的伟大。但母爱是单方面的,如果母爱可以得到回报,那只能来自儿女的儿女的爱,劳伦斯却对这一观点进行有力的挑战,母亲与儿子存在爱情吗?至少,劳伦斯认为,最有人伦(母亲与儿子)的不伦之爱,这是一种爱情,最起码也算爱情之树上的一个分叉。
好好珍惜我们的母亲吧!
近期看的一本书,让我很难堪它就像一部人格分裂的电影那样,让我无法判断人物的性格。总所周知这本书的作者劳莱斯与其母亲之间畸形的爱。这也是他这本书原型与素材所在。书中的莫瑞尔夫妇的结合无奈变成了悲剧。在婚前他们无疑是相互爱慕的,小姐高贵美丽有学识男子活力帅气开朗。可是婚后在物质压力以及两人之间精神层次的不一样导致二人争论到破裂。莫瑞尔太太只能将情感寄托在儿子身上。众人会评论这本书有严重的恋母情结或者母亲对儿子有强烈的控制欲。可我不以为意或是选择的书中重点不一样。我所看到是二儿子保罗在米丽雅特和克莱拉之间的情感。这也是我无法深度理解的部分,保罗的心理很难把握住。对于米丽雅特我更多的是同情与可怜吧。她向往高贵希望得到尊重不想本认为是牧猪女,所以总是与人保持冷淡的距离。她的美是一种羞怯、任性、十分敏感的,他藐视粗俗的男子唯一对她有吸引力的只有保罗其聪明伶俐、温雅时而温柔时而忧伤,他们在交往中交谈的是关于文学、哲理、法语等高深风花雪月的东西。保罗在米丽雅特面前是可以得到尊重可以找到骄傲与价值的。可是在克莱拉一个与丈夫分居的年龄较大的女人身上,也许是找到了母亲的气息吧也就是所说的恋母情结。我认为保罗之所以放弃了米丽雅特是因为他的怯懦。是的,保罗是一个很懦弱的人,他渴望得到尊重与注意恐惧被鄙视瞧不起所以他不与贵族来往不敢独当一面而在米丽雅特面前他就不得不保持广博多识的形象所以当他知道在他信口开河时米丽雅特明明清楚没有揭露他时,他心里是恨他的,他恨米丽雅特去分析他解剖他我想他是怕米丽雅特知道他的浅薄而已。实际上,这个世界上没有比米丽雅特更了解他的人了。
处于个人与米丽雅特性格相似,心中不得不为米丽雅特悲哀。她深爱保罗哪怕知道他粗陋浅薄依然爱他,为他消耗了青春委屈了自己。在爱情面前孤傲的自己不得不放下自己的尊严,可是我们都知道这是不值得的。
最后,莫瑞尔太太去世,保罗可以说是经历一个重生的过程。在探悟生存与死亡这个问题后,最后一新的心态面对未来的一切。祝福他吧。
而我所能体会到的是婚姻不是儿戏决不能因为一时的热情而毁一生。彼此要确立在相同的平台上有相同的话题方能长久啊。不然一切归于平静之后剩下的竟是无言以对。
这也是对这本书的一知半解吧,也许而后阅历丰富了可以有比较深度的领悟了。
摘取些比较喜欢的句子:
她(米丽雅特)灵魂深处最隐秘的行为动机就是自我怀疑。她的行为动机埋藏得很深。她既不敢去认识也不敢去承认。也许她就是有缺陷的。这像极为强烈的羞耻感那样,使她总往后退缩。
玩命冒险是男人报复女人的一种方法。(不能理解)
只要你敬重这些花,就不算伤害花,重要的是你采花的心情。(赞同)
一个人从中产阶级那里能够获得思想,而从平民百姓中能获得生活的热情,你能感到他们的爱和恨。(不无道理啊)
说实话,我看完了没什么触动,这些东西在生活中是多么的平常,心高气傲的母亲与不争气的父亲,不富裕却也饿不死的生活,刻苦努力的小孩因看不惯父亲而与母亲形成了更为亲密的关系,儿子的恋爱中母亲的反对,所有这些,在我的生活中太常见了,以至于当我看到这本书时,并不觉着它是本老书或者名书,这一切太平常,导致在我眼中,这本书也太平常——这样的内容,有什么可看可论、可圈可点的呢?至于文字,则是另外一回事儿了,文学的表述,跟照片有一样的功能,能够让平平常常的事情显示出一种无可名状的美丽。
不知道是所有读中文的人都会这样,还是我太敏感,进入一本书后,就深陷其中,心情低落。书的内容也不尽是悲伤的,令人开心的东西总会有些,无奈文中的句子老是让我不知不觉思考自己的人生,担忧自己的未来。
有时候,我担心自己会太落魄,担心自己没办法过得好一点,担心自己不能让家人幸福,担心会迷失自我……书中尽是细节,尽是内心情境的描摹,透露出了作者嘲弄世人,解剖自己的倾向。并不是每个作者都像巴尔扎克那么精力充沛,也并不是谁都有梅里美的节制。然而,不管他们怎么极力隐藏,或是通过喧闹的句子掩饰,都依然能读到其中的愁绪。是我太过悲观,还是生活本就是悲剧,喜乐都是被放大,被扭曲的悲哀?
人心情一低落,就容易胡思乱想,这不好,是病。我看不起,却老犯。
忘了自己什么时候借的书,似乎看得时间略微久了些,至于为什么看这么久?嗯······大概是觉得这书看得让人心情不好。
书中的几个主要人物的性格都让人觉得不舒服。一切由莫瑞尔太太不幸的婚姻而展开,因为仓促地决定了结婚的对象,没有过多的相处,没有对双方性格的仔细考量,也没有对彼此的生活方式、价值观过多地关注,总得来说就是在非常不谨慎的情况下非常迅速地决定了结婚的对象,所以悲剧开始一点点蔓延在生活的角角落落。
作为中产阶级并习惯用中产阶级的思维思考问题面对生活,莫瑞尔太太很难和一个生活在下层的矿工丈夫有心灵上的契合,起初也许她还试图缓和矛盾,迁就丈夫的粗鲁,但是事实证明她只是徒劳而已,然而孩子成了她离开丈夫的羁绊,她容忍着对丈夫的不满,只为了把几个孩子抚养长大,她一次又一次地安慰自己说,就这么安静地过日子吧。那个名义上是她丈夫的人,她只需要每天做饭洗衣一类就可以对付。
莫瑞尔太太以为自己处理得很好,孰不知一个没有爱而勉强构建的家庭是不可能平平静静、安安分分得像普通人一样的。也许婚前和婚后的短时间内夫妻间还是有爱情的,日子也过得去,却不知道思想上的、生活方式上的种种矛盾冲突只是寻着一个点爆发出来,于是爱没有了,关系激化、僵化,最后连孩子们也仇恨着莫瑞尔先生。
于是,形同虚设的丈夫使莫瑞尔太太的爱情难以自处,无处安放。人永远是感情的动物,不论理智怎样呼唤,感性地行为依旧大行其道,只是有时候它选择悄悄地发生。这是一种变了形的爱情,变了形的亲情。保罗作为儿子承受了来自母亲的异样的情感,以至于他有时候都分不清这个娇小可怜的女人是情人还是母亲。保罗莫名其妙地拒绝了那个和自己有着心灵契合感的女孩,他觉得自己谈恋爱是对不起母亲的,最后他也发现了自己的异样冲着母亲说到:“只要有你在我永远找不到合适的。”
莫瑞尔太太是痛苦的,在养育儿子的过程中,她不知不觉地把对丈夫的爱连同对儿子的爱都给了保罗,在无意识中,她为自己失落的爱情找到了支点,看见儿子带回来了女朋友,那是个乖巧的女孩,在她看来却是把保罗从她身边抢走的恶魔。她努力克制自己对这个女孩子的厌恶和仇恨,可是那只是徒劳,每当想到儿子和这个女孩在某处散步、交谈甚至一些亲密举动时,她都心如刀绞,这哪里是一个妈妈对儿子应有的感觉?!
保罗的痛苦更是明显得几乎可以在书中随意一页都能找到,小时候他没有得到家庭完整的爱,他痛恨父亲,他怜惜母亲,有时候这种感情似乎超出了界限。再大一些,他和米丽安相识相知,他们聊绘画,探讨生活中的问题,外出散步逛街,多么轻松自在啊,但无形中总有个东西像一层膜似的把他们隔开。米丽安是他美好纯洁的精神寄托,他们之间是一种神圣的没有任何瑕疵的灵魂式的交流,这让他觉得和米丽安发生性关系都是一种亵渎。然而他始终没有过得了母亲这一关,任何有损母亲和他美好关系的他都不能容忍,终于他放弃了米丽安,尽管他们在一起已经七八年了。然后他喜欢上了有夫之妇克拉拉,在她身上保罗饱享了性爱的欢愉,可是这并不能让他坚定自己爱克拉拉的决心,这种肉体的交流比之他和米丽安的相知仍有不及,他只是把克拉拉当成一种虚无飘渺的爱情的寄托罢了。他在挣扎,时时刻刻都在挣扎,在母亲和另一个女人之间,他实在没有办法处理好这个复杂而怪异的关系。他想要爱,却不能爱。因为他早在很久以前就把自己的爱作为对母亲爱情的回馈奉献了,以后每当他要说爱的时候,他都会想起母亲,在爱情上,他早就不是自由之身了。
或精神的,或肉欲的,他都没有寻找到自己理想的爱情。直到莫瑞尔太太去世。我想保罗在感到巨大的伤痛的同时也感到了解脱,可是经历了之前种种的他再也没有力气去经营一份真挚的爱情了。
再一次说,人是有感情的动物,人的感情需要安放就如人的灵魂需要被安放一样,得不到安放的感情是可悲的亦是可怜了,就如下雨的天没有雨伞又寻不到屋檐,雨水打在心上,生冷生冷的。
人穷其一生都在寻找一个感情的支点,爱情、亲情、友情皆是如此,这个支点,也许更像一个港湾,它让人安歇、放松,随后才能精神抖擞。找不到支点或是找错了都是一场悲剧的开始,就像莫瑞尔太太一样,自己铸就了悲剧不说,把儿子也带进了悲剧的旋窝。
劳伦斯的《儿子与情人》中,保罗是个身体羸弱、心思细腻的孩子,对母亲有着强烈的依恋和爱。父母的关系是母亲对父亲的冷漠和厌恶,家庭关系是全部子女都跟随母亲一起厌恶父亲。
于是我们见到了惊悚的一幕:在保罗不小心踩坏了安妮的洋娃娃之后,他提出了火葬洋娃娃的建议,并在彻底毁灭洋娃娃的同时,获得了恶意的满足感。安妮则是看在眼里,惊在心里。“他恨这个娃娃,因为是他毁坏了它。”这是怎样的一种心理啊?!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一个不肯接受自己的错误、过失、不足的人,是一个没有完全成长的人。可以推断,在儿时他非常在意母亲的态度,孩子小的时候,当然会以母亲为全部世界,但是随着成长,他必须独立出来,如果这个独立的过程没有掌握好,他便不会形成正确的自我,对自己缺乏客观的评价,一举一动均被周围人的眼光束缚。
这样的人,不会允许别人看到他的不足,一旦不足暴露,他便产生恨意,恨自己把事情搞得糟糕,被别人嘲笑,因此他恨不得把一切毁尸灭迹,让自己不用去面对难堪的一幕。
对孩子来说,母亲眼中的父亲应该比父亲本身更真实吧?如果母亲对父亲是一种鄙视的态度,那么儿子就缺少男性角色的榜样,以致很难走出母亲的世界,树立自己的男性角色,容易变得怯懦。哥哥威廉死了,保罗没有任何感情地去找父亲,他躲避父亲的悲伤,不去看他。或许,父亲的悲伤才是真正让他痛苦的,父亲是他的软胁。
劳伦斯说:"由于他们母亲的神圣的女性情感曾遭受到他们父亲的粗暴伤害,作为这些母亲的儿子,他们就显得超常羞怯。他们可以轻易地克制自己,而不愿受到女性的责备,因为每位女性都像他们的母亲。"在小说中,有一位女权主义者进入了保罗的视线,保罗的母亲也一直处于对庸俗家庭生活不满的状态中。但是,女人对男人有所不满,有自己的梦想,却还不懂得确立自我价值,只好把全部寄托压在儿子身上,控制儿子的人生。这不是劳伦斯一个人的杯具,因为他看到了周围有一些同病相怜的男人。
保罗的初恋女友是最熟悉保罗的灵魂的女人,但她却很无辜地遭到保罗的恨,因为她的角色触到了保罗的病根。这是一个无法挣脱恋母之情的孩子,与米丽亚姆的感情让他痛苦不堪,他一方面认定这是一份纯粹的友谊,另一方面却要尽力克制来自本能的冲动。母亲像个挥之不去的阴影,笼罩在他的感情世界。
中国古代文人有一种怪异的乐趣,叫做“雪夜杜门读禁书”。既然是禁书,便不为世所容,把这些神秘的文字,带进深夜、带进被窝儿里慢慢欣赏、细细品味,那种轻微的负罪感、隽永的满足感,的确称得上人生一大快事。
古今中外的禁书,品类不一。或因观点犀利,离经叛道;或因内容淫秽,有伤风化……即便使劲儿遮盖着,四处搜罗禁书的却大有人在。你越禁,我越看,这就是人类的逆反个性和偷窥之欲。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任何一个政权,都对民间的价值取向和审美趣味,极为提防。书,成了文字狱的头号剿灭目标,不同朝代,禁书的篇目也有所取舍。《西厢记》、《红楼梦》等坊间小说,有诲淫诲盗的嫌疑——禁!《肉蒲团》、《金瓶梅》等,男欢女爱的色情场面过多——更要禁!索性给了一个龌龊的称号——淫书。
淫书,不是中国的专利,西方人也乐此不疲。据说,钱锺书在清华,有一件著名的逸事:曹禺怂恿吴组缃说:“你看,钱锺书就坐在那里,还不赶紧叫他给你开几本英文淫书?”吴组缃真地照办,想不到,钱锺书一笑,答应了,随手拿过桌上一张纸,飞快地写满正反两面。吴组缃接过一看,上面竟记录了四十几本英文淫书的名字,还包括作者姓名与内容特征。读书读到这个份上,才算登堂入室哩!
当然,禁书,和淫书完全不是一回事儿。淫书,充斥着大量的色情内容,但也算另类的文学遗产。欧洲的好事者们曾筛选出了争议最大、遭禁最久的“十大禁书”,书,连同作者,长期以来,备受争议。足见,这玩意儿的确和臭豆腐差不多——闻起来臭,吃下去香。原封不动,拉出欧洲人排列的“十大淫书”清单,请列位上眼:
(一)《儿子与情人》
(英)戴维·赫伯特·劳伦斯
禁毁原因:恋母
这是“性爱小说之父”劳伦斯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众所周知,他是英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大师级的著名作家,以”性爱小说“扬名于世。其作品中的性行为,描绘得直露、赤裸、狂放、绘声绘色性欲的挑逗、肉欲的撩拨,秽亵自端,不堪入目,他由此成为世界三大禁毁作家之一。1961年美国俄克拉荷马发起了禁书运动,在租用的一辆被称之为“淫秽书籍曝光车”所展示的不宜阅读的书籍中,《儿子与情人》被列在首当其冲的位置。
(二)《情欲之网》
(美)享利·米勒
禁毁原因:原始的性爱方式
享利·米勒,一生充满争议,他被称为美国文坛 “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在世界文坛极具影响力。其主要作品一问世就会引起轩然大波,作品中充斥着大胆露骨的性描写,字里行间的污秽语言此起彼伏。他对传统观念的勇猛挑占与反叛,使自己的作品屡屡遭禁,十多年不得翻身。《情欲之网》属于享利·米勒的代表作,被认为是卢梭以来最优秀的忏悔作品之一。米勒试图以原始的性爱方式,寻回人在现代文明社会中失去的自由。这部作品一出版即在美国等许多国家遭到封杀
(三)《春梦之结》
(美)享利·米勒
禁毁原因:丰富的“性想像”
享利·米勒的主要忏悔作品之一,同样也没有逃脱被禁的命运。
(四)《洛丽塔》
(俄裔美籍)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
禁毁原因:恋童癖
尽管中国读者熟悉高尔基、普希金和托尔斯泰,但并不了解这位“颓废派”的掌门人,但他确是世界公认的“二战”后最有贡献的小说家之一。《美国文学简史》中这样评价:“写美国社会的粗俗面,谁都比不上他,比如说汽车旅馆的肮脏和荒废,这是一个非常丰富的写作题材,最后总算找到了一个诗人兼社会学家的纳博科夫把它写得如此淋漓尽致。”纳博科夫的扛鼎之作,为他赢得了世界声誉。此书在美国尽人皆知,是把它当做一本“黄书”来读的。从1955到1982年间,此书先后在法国、英国、阿根廷、南非等国家遭禁。
(五)《贞洁的厄运》
(法)萨德
禁毁原因:性暴力
萨德被称为艳情文学的开山鼻祖。他生前就是一位丑闻不断、惊世骇俗的作家。“性虐待”就是以其名命名的。作为浪荡公子,从少年到晚年,他用一种狂热把本能的性总支发挥到淋漓尽致、不堪言状的地步;因勾引无数女子,玩弄虐待女性及写淫秽小说,他先后八次身陷囹圄,蹲过13处牢房,坐了30多年监狱,3次被判死弄。在狱中,作为制排遣时间的手段,萨德纵其不甘寂寞的活跃想象进行创作,把意淫发挥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巴黎国家图书馆所藏40101号《贞洁的厄运》手稿中,萨德自言创作意图:“两姐妹,姐姐淫荡却奢华富贵,妹妹恪守贞操却屡遭摧残蹂躏”。由于萨德过分渲染妹妹惨遭蹂躏的细节,百年来此书一直遭禁。
(六)《衣冠禽兽》
(法)艾米尔·左拉
禁毁原因:凶杀、乱伦、堕落
艾米尔·左拉,法国19世界最杰出的文学家,自创自然主义文学流派。其写作方法重视实录性的细节描写,要求具有资料式的详尽,摄影般的准确真实。作品随处可见“盯着女性裸体的窥视者的目光”,到处都是“坦率得近乎放肆、甚至是粗俗不堪的语言”,对性生活进行直接了当的描写。其全部作品均被列入罗马教廷的禁书目录。《衣冠禽兽》直露地描写了法国第二帝国时期,社会上的凶杀、乱伦、偷情、堕落、政治上的阴谋、冤狱、草菅人命,为当时上层社会所不容,而屡遭查禁。
(七)《亚玛街》
(俄)亚历山大·库普林
禁毁原因:妓院生活、妓女心理
这是一幅严酷的妓女生活画。列夫·托尔斯泰说:这部作品“是库普林悉心研究妓院生活写作的一部‘妓女心理学’”。十月革命后,前苏联曾封杀此书七十余年之久。
(八)《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捷克)米兰·昆德拉
禁毁原因:性描写
这是使昆德拉赢得世界声誉的代表作。作品描写了主人公既渴望女人又害怕女人,性成了他生活的全部内容。因作品中涉及大量性描写而遭禁。
(九)《好色一代男》
(日)井原西鹤
禁毁原因:嫖娼实录
井原西鹤是日本江户前期诗人,著名小说家,日本“色欲小说”鼻祖。他一生遍访各地花街柳巷,为创作色欲小说积累了大量丰富鲜活的素材。其作品中男主人公明显印有作者自己的影子——沉于色欲。一味追求官能享乐女主人公们则是作者性体验对象的化身,对她们性感受的而细致的描写,更有栩栩如生之感。《好色一代男》是作者34岁丧妻后,以自己遍访各地花街柳巷的经历,作为创作素材的作品。作品中的主人公,通过与3742个女性发生性关系的切身经历,悟出了“色道”的“真谛”。此作品被后世誉为“日本的《金瓶梅》”。
(十)《潘上尉与劳军女郎》
(秘鲁·西班牙)略萨
禁毁原因:军妓内幕
披露了秘鲁军队中建立秘密流动妓院的内幕。由于切中军方痛处,在秘鲁一直被列为禁书。
他们也是经过相识、然后相恋,最后结婚了。
可是只是经过短短的一年时间,两个人的感情就出现了问题。她发现了他其实并不适合他。事实上,他们两个人应该是两个世界的人,完全没有什么共同点的。应该说可能真的是应了那句话,叫做“相爱容易,相处难”。相互的欣赏只是在因为一些小小的细节而已。其实在几年以后,两个人都知道自己的婚姻出现了问题。没有感情,只有争吵了。可是很奇怪的是他们都没有想到说要去结束掉这场不幸的婚姻,为什么会这样呢?从这样的一个矛盾开始,女人细腻,生动,鲜活的心理描写就显的很有必要了,首先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俗话说:贫贱夫妻百事哀。男人的收入根本不高,可是他还常常酗酒,赊账。对妻子和儿女的生活漠不关心的,有时候还会打老婆。
其实女人也早就看透了。她的忍耐力也是有限的。然而,她为什么不选择离开呢?她不是也想过好久了吗?她的理由是为了孩子。没有了男人,她就完全没有经济来源。她会真的饿死的。而且,作为一个母亲,她的孩子绝对是相当重要的。说什么也不能把自己的孩子置于水深火热之中而自己独自离开。没有办法,她只能选择继续忍受。忍受一种在我看来几乎是可以崩溃的生活状态。看到他家里顿时安静了下来。两个人感情冷漠的只剩下了淡淡的几句每天一样的话。只是一些关于吃的内容了。说是不爱了吗?她对他好像又没有恨的程度。因为她还是会心疼他,还是会在一定程度上对他有所依赖。毕竟,他是她生活的一大保障。 其实,她的心里应该来说还是很矛盾的。已经不再相爱了,也许是为了义务吧,尽完该尽的责任,和他勉强的过下去。不过我实在是很佩服那样的一种忍耐。不过除此以外,她似乎也没有什么更好的选择了。首先她是没有工作的,没有收入的女人,就决定她是无法独立的,她对他就是会有依赖。她注定了永远也离不开的。所以,突然间真的是感觉到女性的经济上一定要能够独立,不然的话,稍微遇到点事情就真的无法独立解决了,不靠别人,你才真的可以在这个社会上生存下去的。这个时候你的孩子就是你最终的希望了。你盼着他长大,成才,然后跟着孩子过。可是,真的等到那个时候,真的就可以脱离过去的生活了吗?你的孩子长大了,他和过去不一样了啊。他与你的感情现在是什么样的呢?有人说,母亲会把自己的儿子当作是自己的男朋友。然而,有一天,他是会被其他的年轻女人抢走的。毕竟,孩子对于母亲的爱总是那么不记得。孩子把这看的太理所当然了。这个时候真的很同情一些做母亲的了。辛辛苦苦十几年的努力就这样有点白白送人的感觉。其实这不一定是儿子,不过他们是比较明显的。养大了就是要与其他人分享的。而且还未必能够分享到一半的。如果你有个好的另一半的话,那么儿子爱怎么样倒也是随便的了。不然的话,晚年还真是有点凄惨可怜的啊。一帮没有心肝的孩子。
我觉得这本书里面对人物的心理描写真的是刻画的很真实,很丰满的一个形象。尤其是那位伟大的母亲。她对自己丈夫的感情,对待整个家庭,婚姻甚至孩子的情感都是很真实的。所以,这部书给我的很大的感触就是,他对人物心理的刻画真的是很入骨了,太真实了,不愧是一部关于心理学的书吧。看完这本书以后,你对于人的一些心理都多少有了一点了解的,剖析别人的心理,好像也是一件挺有趣的事情了,人的心理活动真的是很奇妙啊。
有时候觉得人真的是一个复杂体,有时候却又觉得是人的欲望是复杂体。亲情,爱情,有些人享受着他们,而有些人却又被他们折磨着。我们总想在生活中找到一个平衡点,却又总是被彼此伤害着。我们渴望着爱与被爱,殊不知,爱本身就是一个矛盾体,因为你从来都不知道对方的心里在想着什么。我们努力让自己活得潇洒,却总也摆脱不了生活中方方面面的牵绊。我们要求着这个,而你所爱的人只是给了你他能给予你的。因此,感觉就没了,接着,激情就没了,最后的最后爱情变没了。我们又踏上了寻找的道路,徘徊着,考虑着,结果,我们去了异国他乡。祝愿保罗,祝愿他能释放自己!其实,不管怎样,要跟着你的心走,加油,生活的强者——保罗 莫雷尔!
像我这样孤陋的人其实早应该读这样的书,因为里面大片大片的心理独白。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见人少,对人深入了解的就更少,因而我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不理解别人心理的纠结,或者表现出来的看似的反复无常。
书中主人公儿子保罗在跟两个不同类型的女朋友交往的过程中,作者大段大段地描述了其心态的波动、碰撞、纠结、反复、茫然、无措……,也直白地写了他女朋友对他的行为的理解、评价。
说实在,在男女交往中会有这么大的心理交战、起伏是我所想不到的,也是一般银屏、书籍上没有刻画的,算是又给我扫盲了一下,更让我不得不承认自己有时候是幼稚而过于简单化的。
大学时英美文学课本那几页的引文根本满足不了我的猎奇。抱着阴暗的窥探心思翻看此书,光看前三分之一时居然几度落泪,感觉真像爸爸妈妈还有我的童年。那时候在家里和我妈说说笑笑,我爸一回来我就压力好大,家庭气氛凝沉压抑。爸妈的不和严重影响了我的心情。于是我心里的秤杆越来越严重偏向我妈,直到如今爸爸妈妈上了年纪,突然有了人到暮年相依为伴的惺惺感,他们才越见和谐,我才懂得自己青春期的激烈情怀是多么伤害爸爸,当时的爸爸在外在家得不到宽慰是多么憋屈。
读着读着我想是不是被禁的重头戏在后头。直到我看完我也觉得我看的是删减版。那种小打小闹隐晦含蓄的情致描写根本无关痛痒。记得小时候翻过家里被我爸藏起来的《查太莱夫人的情人》,那里面的描写才是我的“童蒙初启”,看得我面红耳热。若说《儿子与情人》被禁的理由是所谓“俄狄浦斯情结”,可我只看到一个畏缩彷徨优柔寡断的小男子对母亲的依恋黏赖,对责任的避之不及,对爱情的瞻前顾后,却够不上心理畸恋什么变态的。
可能现在这种心理小男子太多了。——独生子女家庭,一个个珍爱的不行,所以结婚后经常在媳妇和母上之间难做人,摇摆不停,甚至无理无条件偏向母上大人。所以我见怪不怪了。
也许正是因为很多很多的见怪不怪、无关痛痒,直到如今,这本书没有理由再禁下去了吧。现在禁的书,都是更“颠覆”的了。
最后吐个槽:觉得劳伦斯这人挺墨迹的,那点儿家长里短成日价念念叨叨的,忽忽悠悠一生就那么地了,就像咕噜噜冒泡儿的沸水冷却成凉白开那样。真的,如果前面那些家庭生活都是为了给最后三分之一的矛盾做铺垫的话,那,真特么是太长太墨迹了!
DH劳伦斯写给加尼特的信里说:当儿子长大起来时,她们的母亲就挑选她们作为情人。首先是最大的儿子,然后是次子。这是儿子们由于与母亲之间的爱推动,儿来到人世。而且一直受到这种力量的推动。然而当他们长大成人时他们却失去了恋爱的能力。因为母亲作为他们生活中最强大的力量牢牢地控制了他们......这些儿子一旦与女人接触,就会趋于分裂。“这部儿子与情人是上千万个英格兰青年人的伟大悲剧。但常常不止如此,从希腊到中国,无不如此。这个古老的悲剧有个名字叫俄狄浦斯,它的新名字叫做芸芸众生。
看这本书之前无意中看到其"官方解释",出于对恋母情结的浓厚兴趣读的这本书。
目前为止,读到一半,但隐约觉得和恋母情结没有太大关系,但母亲在家庭中扮演的角色和对孩子的影响非常巨大。觉得不对劲就看别人对此书的评论,看完恍然大悟。自己给自己先设定了恋母情结的标准,在阅读过程中不断阅读其对比,丧失恋母情结阅读的乐趣。当然这也与我不喜欢细致描写的表达方式有关。就像看渡边淳一的小说,都说是情色文学,第一次读≪失乐园≫是不知所措,过段时间读他的≪爱的流放地≫才发现其作品的深刻之处。他透过独特的性的视角来表达内心,男女之间无论多么亲密,根深蒂固的差别会使两人绝望。追求完美爱情的骗局。再想劳伦斯也是这样,他的写作其实是个性鲜明,最宝贵的是真实大胆,他是认真生活的人。他的作品表达的并非感悟而是困惑。
先入为主害死人啊……
也许是我阅历还不够 也许这是我第一部长篇外国经典读物
我很费解 哪里经典了!
阅读老师极力推荐
说 读了这本书 就会明白感情了
所谓的亲情 爱情 你都会懂了
也许应该说 我的领悟能力还不够吧
还好读的是译本 读原著 我可真的不能2个月完成了!
真庆幸终于能读完一本原著译本!
至于内容
儿子与情人
在母亲眼里 她对他的感情超过对儿子的疼爱
因为她那无能的丈夫
结了婚 才知道被蒙骗了!没有房子 又爱喝酒!
从心底里看不起她自己的丈夫!
所以把更多的爱寄托在孩子身上
如果大儿子没死 也就不会有可怜的保罗了吧
全部的希望都寄托在他身上
然而 保罗也是心甘情愿的
所谓的恋母情节也非 十分明显 刻意
在我看来 是读者太敏感罢了
从自己的角度
看到了 母亲的挣扎
她害怕会有人把儿子夺走
只要是人 无论是谁!
这才是最要命的!
保罗为了迎合母亲 不肯决心要那终究和她发生关系的女子
和有夫之妇 也终究难成正果
保罗内心已经变态 摆脱不了母亲 也独立不了自己
唯有到最后 甚至希望母亲早日归天 才得以解脱
最后的结局 会是怎样
会重新开始呢? 还是找回曾经的女人
还是最后连自己也丢了呢?
儿子保罗的成长是在一位苦难母亲极端的个人占有欲中蜕化的结果,母亲用爱夺走了儿子成长中的精神和肉体对象,儿子在母亲死后也被母亲的意志包裹在“沉寂中,包罗在天然的幽冥之中”,完成了自我的觉醒,这是一部在分裂意识酝酿下产生的人格完善的黑色喜剧。保罗的成长是一个渐进的领悟过程,与其“在旁人身上找回安宁,”毋宁在时间和空间交替的更迭中找寻那个永远活着的母亲。
如果说恋子是母亲缺乏安全感的情况下对儿子占有欲的表现,那恋母就是儿子对母亲占有欲无意识满足后自足感的体现。《儿子与情人》中保罗与母亲米利安和克莱拉三个女人之间的的关系,是保罗人格的被分裂。很多研究者尤其把这种悲剧归因为工业社会对人性的摧残。但是阅读过程中最领我心醉神迷的不是矿工父亲的暴虐和家庭的拮据上。整部小说除却保罗自我心灵斗争逐渐的蜕化过程,其中保罗与米利安出现的环境中,大段的景物描写星星、雏菊、篱笆••••••浪漫的意象营造了保罗和纯精神对象米利安的浪漫意境,诗意的语境令人为之感动的是,保罗焦虑的状态中仍在渴求的浪漫的精神意境。
母亲婚姻生活的不幸,以至她过早的把爱倾注到儿子身上。受过教育后对爱情的向往让母亲在年轻的时候义无反顾爱上一个工人。丈夫酗酒,儿子威廉的早夭,这位颇有学养的母亲在保罗幼年时就希望把他培养成为自己心目中的完美男人,丈夫角色的缺失使妻子把所有的希冀都寄托在这个漂亮的幼子身上,这是一种心理弥补。随着孩子渐渐的长大,母亲在小说后续发展阶段完全变成了一个多疑的老太婆的形象,一个习惯于把自己伪装起来,把糟糕的家庭收拾的井井有条的妇女的转变,恋子的心态无意中暴露无疑,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恶略。这是一位让人不禁又爱又恨的一位母亲。
少年保罗在农场遇到了米利安。米利安生活的环境是典型的宗教化纯净的诗意营造的一个远离城市的农场。“林子边上,有一段低矮的红色的农场建筑,紧挨着的是苹果园,苹果花纷纷落在魔石上,树篱下有一个深深的池塘,上面有几棵橡树遮掩着,树荫下站着几头母牛。农场和房屋朝着树林的四面,有三面晒在阳光下。这儿非常安静,挨着城堡农场那一边是一排枝叶摇曳的白杨树,煞是好看。山楂从树篱上垂下,小雏菊和仙翁花成片,像是田间的笑脸。”
精神的对象都是美好的纯真的,保罗的精神对象和环境无意也是远离工业社会的极度纯净。可是时间不允许一个正常人一直囿于纯精神的形而上的世界,所以随着成长期的懵懂逐渐使保罗对米利安有了生理的需求。可是米利安的美好和宗教的牺牲意识,让保罗自惭形秽,正是因为保罗理解可是无法做到米利安的高度,所以才会羞于在崇高的米利安面前羞于表露。雏菊和黄色和黄色的大菊花一直是围绕着米利安的美好意象。诗意的产生,诗意的感情始终不能抑制一个人自我的觉醒过程,矛盾的心理和母亲的压力让保罗最后放弃的心爱的姑娘。
两人分手时“黑暗中到处开满象一大颗一大颗裂开的星星似的纯白色花朵。野玫瑰形成一团团象牙球,犹如漫天星斗,在黑沉沉的簇叶、花梗、青草上闪烁着发光。保罗和米利安挨在一起,默默无言,站着观看。从容自若的白玫瑰花的光一点一点地罩没了他们,似乎点亮了他们心灵中某个角落。暮色四合,宛如烟火,但仍掩盖不住那些野玫瑰。”
诗化的环境让诗意的人舍不得去破坏它的美好,所以保罗最后在矛盾中分裂,把肉欲和灵欲彻底的割裂,被米利安“精神阉割”,而与保罗离开家乡来到汉诺丁工厂后结识的女人克莱拉无意让他被压抑的欲望觉醒。
进入工厂后的收入让这个家庭的生活面貌也逐渐改观,保罗却无意间沦陷城市的生活中,在情人和母亲之间艰难的踟蹰,诗意的远去,代之而来的是金钱欲望和责任的重量,成长中必须要面对的永恒的主题,让保罗又一次分裂。失去儿子的焦虑感让母亲三番四次的责难,保罗逐渐意识到母亲对自己的束缚和依恋说“只要你活着,我就找不到任何人。”母子关系恶化,母亲的死亡让保罗幡然悔悟,可怜的妇人在最后临死的时刻都企图把儿子一起带到地狱永生永世。若说恋子是最原始的母与子的情结,那原始的情愫应该在一定程度上蜕化,变成最有利于人格发展的情感,可是母亲显然是让自己在极度的占有欲的趋势下忽略了儿子的健全的发展。西方心理学老师讲过西方哲学家Erich Fromm的存在主义的价值观取向,“having与being”,“ He believed that human beings had two basic orientations: having and being. Now, a person with a having orientation seeks to acquire and possess things, property, even people. But a person with a being orientation focuses on the experience. They derive meaning from exchanging, engaging and sharing with other people.” “占有和存在”当一种感情达到极致的顶峰时,你潜意识时中强烈的占有欲会作祟,“是”什么,符合什么,达到什么。换一种角度,体验存在的价值,或许更是一种合理的情感态度。
保罗在对母亲后期不满中,想要摆脱,在母亲死后,巨大的精神失落感,让他意识到“举世滔滔,她是他的唯一力量”。这不是中国传统的尽孝的观念所能解释的心理落差,后来保罗离开了克莱拉,心中的天枰上肉欲在无形的恋母情节中显得渺小。
精神和肉体在母亲极端的恋子情结中扭曲成自我无形的恋母情结。 “她生他,疼爱他,管着他。而他也反过来把爱倾注在她的身上,以致他简直没有办法摆脱她,独自去生活,真正爱别的女人。”在主人公无时无刻的焦虑中,让这个在溺爱中成长的孩子显得孤独无助,矛盾挣扎斗争后的结果,便是巨大的失落感。小说尾声,保罗的一大段意识流中,让我们看到了这个青年的成长。失去母亲后,“谁能说他母亲曾在活过而现在已不再活着?她曾经在一个地方,如今在另一个地方,如此而已”,其实母亲一直存在,因为他是母亲的关怀备至的杰作,他的影子里永远跟着另一个影子,要用整个生命的意志是去偿还母亲的爱。
一部伟大的小说,不是在于反映当时社会的发展状况,人物置身于特定的环境也是作者生活的局限所致,小说的社会意义在社会学的预见角度已经终止,对于社会科学没有多于的研究价值,但是伟大的作品确是在有限的环境中塑造出人物内心的挣扎,而这些人性心理在任何时候都有一种冥冥之中的共同性,他可以用人性的关怀去解读,同样也能上升到哲学的高度去看待。
他喜欢画画,喜欢晚上和母亲呆在家里,不时抬起头看着母亲那和颜悦色的脸,嘴角便会泛出一丝微笑,低下头继续作画。只要母亲坐在她的身旁,他就能竭力把画画好,她仿佛也感觉如此,心里喜的发颤,她做活或看书一连几个小时不动,隐约知道他在埋头工作。他则激情满腔地挥动着手中的铅笔,他能感受到母亲的温暖犹如一股破竹之力。母子二人都愉快不已,对此却都未察觉到。 他从母亲那里获得的是强烈的热情,亦即创作的力量,他与米丽娅姆接触,从而获得悟力,他的想象力也得以加强。 也许他爱米丽娅姆,也许他的心属于过她,毕竟米丽娅姆是一个从不庸俗的女子,她像修女一般纯洁,而他能给予她的也只是一种精神之爱,他能给她的,就犹如神秘隐士给予神秘修女的一样,他与她交谈,不是通过感官——而是通过灵魂。但保罗毕竟是个凡人,他无法这样超凡脱俗的活下去。也就在这个时候克莱拉的出现让他坠入情焰之中,就在他感觉生活将要不如正轨之时,他最爱的母亲去世了,长久以来问问暖暖的房间顿然间冷清了,所有七零八碎的东西都收拾一净,一片残酷景象。只见母亲躺在床上,身子隆起,床单从她翘起的脚上一瞬而下,好似一片洁白、起伏的雪原,如此宁静。她躺着,像熟睡的少女。他手拿蜡烛,向她弯下腰。她躺着,好似熟睡的少女正梦见她心爱的人。嘴微微张着,仿佛为那痛苦而诧异。她会醒来的,她会睁开那双令他感到幸福的蓝色的眼睛,她仍和他在一起,他决不能让她走,决不能让那最后一抹蓝色消失。 镇子远处,一片迷蒙的灯光,却没有他的容身之地,无论置身何方,他都是形单影只。在他胸前,当着他的面,延伸着茫茫无边的空虚,在他身后,也都是茫茫无边的空虚。街上的人来去匆匆,也阻挡不了他空虚的感觉。 他带着那颗早已破碎的心踏上了回乡的火车,然而无边无际的茫茫黑夜无所不在,充满恐怖,虽然白昼可暂时唤醒它,但它终将回来,终将成为永恒。谁能说他的母亲曾经活在世上而今已不在人世?她曾经在一处,如今在另一处罢了。无论她在何处,他的心灵都永远不会离开她。如今她已远去,走进了这黑夜,他仍与她同在。 “妈妈”他低声喊道。 这一切之中,她是他唯一的依靠,她已不在人世,跟黑夜合而为一了,他要她抚摸他,带他去她身边。 但是不,他不肯屈服,他猛一转身,朝那城市的灯火辉煌走去。他握紧拳,抿紧嘴。他不会朝那个方向走去,不会走向黑夜,不会随她而去。他朝着镇子快步走去,挥之不去的仍旧是是那最后一抹蓝色。
刚刚看完D.H Lawrence的《sons and lovers》, 这本半自传体的小说看到最后有点伤感。
因为一直认为是写恋母情结的书,所以一直很好奇。看完之后才理解在英美文学课上老师对Lawrence的评价----探讨两性之间的关系---男性和女性,其中有性别,当然也有“性”。看完之后才发现这不仅仅是一种情结。
因为婚姻不幸的关系,Mrs.Morel一直把自己所有的关怀和爱给予在自己的三个儿子身上,在大儿子的不幸去世后,发现小儿子和丈夫有着一样的轻狂后,她将所有的生命信念寄托在二儿子Paul的身上---这个人物就是以Lawrence为原型。
在Paul的生活中有三种异性关系。和Mrs.Morel, 母子之间的依赖,他们无所不谈, 她觉得他是她未能完成的夙愿,他惋惜她未能有丰满的生活,他们像恋人一样,在异乡闲逛,在一天的分隔后,热切盼望着分享一天中的美一个细节。在Morel家,Mr.Morel是个外人,真正的男人是Paul.
第二段关系是和一起长大的Miriam。柏拉图的爱情唤醒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她欣赏并懂得他的画,羡慕他的法文让书本为他打开了另一个世界,她在他的身上看到了不凡。他属于她,所以他难以抗拒一遍遍的接近她,但是却恨她,因为她不愿意奉献自己的贞操。他感觉她不想要他,但却想要就此霸占他。这是一段没有性的精神恋爱。
第三段是和离了婚的Clara. 作者对Clara的描写从来就是就是从性出发的,她的嘴唇微翘,似乎对任何男人都很鄙夷,但却又似乎等着别人亲吻。她对他的吸引从来就是breast,bare arms, pants. 于是他在Clara身上找到了Miriam所不能给的性,于是他决断地离开了Miriam.但是Clara得到了Paul的身体,却也未能就此霸占他。
前者M,Mrs.Morel极其不喜欢,因为她感觉自己的儿子被霸占了,她代替了自己的精神地位; 但对于后者,虽然是个已经离过婚的女人,Mrs.Morel却不是很在意,因为她满足的是她不能和自己儿子分享的----性,而单纯的性爱不会取代自己在儿子心中的精神领袖地位。
母亲得了癌症,躺在自己的病床上迟迟不愿死去,最后, 她成了家里精神的折磨,Paul亲手在母亲的牛奶里下了药静守在病床边看着母亲死去。母亲的离去对他是重重的打击,让他重新省视自己的两性关系,他发现和Clara在一起,两人只是为了互相的满足,当夜晚离去白天来临Clara对他就是"of no existence" , 于是他亲手把她还给了她的前夫。很长时间,他都觉得自己已经和母亲一起死去了,但是他的躯壳还在,他每天游离在死亡和生存之间,备受煎熬。从来不愿意结婚的他,想要和Miriam结婚,重归于好来挽救自己的落魄,却发现自己最深沉的爱被母亲带走了。
Lawrence的作品,儿子与情人也好,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也好,之所以当时被列为“伤风败俗”之列,而现在又被广泛推崇,个人认为是他的作品具有跨时代性。男人就是男人,女人就是女人,时代在变,但是之间的关系本质却没有改变,当初他探讨性,至今这样的探讨任具有深刻意义。
男人需要某个女人给予信念,赋予生活意义; 但是他们的身体需要被满足。在不成熟的时期,性的满足显得更加的重要,就像书中所说"when he start love -making, the emotion was stronge enough to carry with it everything-reason, soul, blood--in a great weep, like th etrent carries bodily its back-swirls and interwinings noiselessly" 这时爱就是性,性就是爱。所以这时Paul觉得他更爱Clara. 但当他逐渐意识到这不是全部是,他开始神游,他不愿意再亲密,于是他在对命运低头的同时,放弃了性。
而女人,Miriam那么爱他,却不愿意奉献自己,因为她需要婚姻。终于当她愿意奉献时,将母亲的精神和伴侣的情爱结合起来时,Paul却拒绝了她。而至于Clara,从来没有想过要和自己的丈夫正式离婚,因为内心深处性爱带给女人的是感情上的满足,亲密,在这一点她觉得自己的前夫更爱自己。于是最后当她面临选择时,她突然觉得Paul的渺小,心智的不稳定,却肯定了落魄的前夫的manliness, 欣赏前夫落魄是因为对命运的低头。
最后Paul就像Lawrence一样,孤独地游荡在他乡。
保罗在感情问题上做不了主,不想结婚,是受母亲的影响吗,还是本身就没想过? 为什么和Miriam在一起时会有挫败感呢? 我觉得保罗本身就缺乏主见,体现在家里父母吵架的环境中,自己就没有坚定得立场,对母亲和父亲间的争吵的态度就不明确。
When I first laid my eyes on this book, I thought it was about incest. But it turned out not after I read the introduction and that was what interested me----what the story exactly wants to tell? Finishing reading the book I learned a lot about marriage.
Paul is an excellent guy who is diligent and intelligent but the deep love and spiritual dependence prevent him to whole-heartedly love another women. In my opinion, people like Paul may live a arduous life because he is too much conscious his existence which results in his excessive care of people around, which is shown when he feels ashamed with some of his mother's action in the public area. And he think too much when he is with Marian which leads to separation of them. Perhaps, the separeation just shows us the importance of distance. They want too much to get the whole heart of each other which just like the author describ that "she wanted to draw me out of my body". And I think that the needed distance between people is not only physical but also, more significantly, spiritual. Well, I confess that I am dream of a relationship and I am a little bit afraid that I will screw it up. I do not know what to expect and what will happen.
About marriage, I even have not think about it yet but I according to the case around me it seems terrible. However smart the people are and however long time they spend together unmarried, they are seldom know what their mate really like before marrige, just like Mrs. Morel. As a result, they will have many unpleasant problem after they got married and most of them divorce soon after having a baby. I keep asking them why them will not know these flawness of each other before their marry but nobody can tell. Maybe there is a hindrance in the marriage and if you pass you will have the rest of the happiness but most of people nowaday tend to give up before them get through.
Well, I think I am better not to think too much and have too romantic expectation towards love and marriage but wait and let them come naturally.
保罗,本书的主人公,有着双重的身份,既是儿子也是情人。当然他也有属于自己的职业、爱好什... 这本书触动了我什么呢?人类感情的复杂,隐秘在内心深处难以启齿的感情,时而流露出...
小说明显的分成两个部分,在第一部分里主要讲莫雷尔夫妇的生活以及他们的三个儿子一个女儿逐渐成长的过程。重点是在第二个部分,讲述了二儿子保罗的感情经历
保罗在他母亲莫雷尔夫人,米利安和克莱拉之间的感情纠葛。他在母亲的反对下,与米利安共同度过了八年的时光,但是在这八年中,他们只有精神上的交流与沟通,米利安受贞洁观影响,并不愿意与保罗发生肉体接触,这让保罗在这么长的时间中,逐渐对米利安失去了兴趣,另一方面,他迫于母亲的压力,没有果断的处理米利安与母亲的关系,母亲极力排斥米利安,他默认了母亲的态度,并没有反抗与劝说。在这两方面的影响下,另一个女人闯入了他的视线——克莱拉,她是一个已婚的女人,和丈夫道斯共同生活了5年,但是分居了3年,她与保罗在同一个工厂里工作,她美丽迷人而又高傲,起初对保罗不理不睬,但是在逐渐交往中,保罗逐渐被她的美色所迷,在克莱拉身上获得了米利安不曾赋予他的欲望,他心甘情愿的与她在一起,保罗的母亲出其不意般的接受了克莱拉这样的女子,从她身上,母亲有着高高在上的优越感,她可以从高处审视她。可是当感情继续下去的时候,保罗与克莱拉都发现,彼此并不属于对方,他们只是获得了短暂的肉体上的满足,保罗感到内心从未有过的空虚,克莱拉坦诚她不可能与丈夫离婚,因为她明显的感到她与保罗在一起,没有归属感,而与丈夫在一起的时候,她能够体会到道斯对她的全心全意。
这是一段无疾而终的感情,当保罗与克莱拉分开,而想要试图回到米利安身边的时候,他发现一切都是不可能,他突然坠入虚无之中,母亲的去世,米利安与克莱拉的离开,使他自己完完全全成为一个被遗弃的人,喧闹的过程以后是一个冷寂的终结。
it hurt the boy keenly,this feeling about her that she had never had her life's fulfillment ,and his own incapability to make up to her hurt him with a sense of impotence,yet made him patiently dogged inside.it was his childish dream.
----exerpt from "Sons and Lovers"
this is my first time to read D.H.Lawrence,so i can't measure how much he exactly put his own personal and private life in this novel. well Sons and Lovers is always thought of as his autobiography, and i believe this is true because no one can write all those exquisite and uncatchable feelings down without exepericing it first. moreover, when reading this novel, i am constantly amazed by how detailed that lawrence has analysed his life. the fact is that ,in our life, most people are too timorous and weak to look life right in the eye.
in this fiction describes a very common and general family in England. the father is a collier, and the mother is a housewife spending most of her time picking up after her children and husband.everything seems so travial and niggling , and doesn't worth any more words to explain it futher. the mother has 4 children: Willian, Paul,Anne and Arthur.Willian dies in london, away from home,of pneumonia. the mother,Mrs Morel, feels heartreding and agnozing .then his second son,Paul, who is believed as the incarnation of Lawrence himself, gradually feels his debt to his mother.he has that strong and intense emotion to care her, love her forever. he would feel bitter to see his mother becoming older ,or weeping for the unfulfillment of life.
as you can see, while the family is a rather essential clue in this fiction,the budding love between young people(Paul and Miriam) is also of key part . the two, both deepy convinced each other as soulmate, are repeatedly pushing each other into anger and frienzy.Paul thinks that Miriam wants his whole soul but not himself while Miriam ,who is a maverick ,is yearning to love him fully and immaculately.later since Paul meets Cara(a married woman),he is gravated by her natural indignation toward man.to him, she is like a spark in the dibbling river of life. eventually, he comes back to Miriam.
the family and love interweave every now and then in this novel. you can see the conflits and intergrations. this is not one of the most imposing novel with attractive plot, however it takes a heart to see and understand it.
above is a very brief summary of this novel. now i'd like talk about what feelings this novel has triggered me to feel.
the girl, the woman, the mother. what infatuates me most in this novel is the life that Mrs. Morel has had. it is so typical for a woman in 19th and early 20th century, and miserable more or less. they get married to men,and all of a sudden they are changed from careless girls into worring women.they start to feel the regrets of their life for marrying out of whim and sudden satisfaction. the errands of every day life almost suffocate them. the children, the dinner, the cleaning ,the husband,adding up together,weaken her as the time ellapses.there is no way for her to jump out of the ties with familys. all she could do is to tolerate whatever life has thrown to her.Just like Mrs.Morel.she loaths her husband for most of time,but she still prepares for his dinner everytime he comes back from the pit and take care of his life.you may argue that Mrs.Morel is financially dependent to her husband.she can't leave.why couldn't woman have their own job after getting married at that time?it makes me wonder.
the charactor ,Mrs.Morel, reminds of a feminist author called Virginia Woolf. in her novel sees how a woman suffers,tolerates and vanishes from life. imagine, there is a woman who marries a man who she no longer loves. they have a son,but she can't care less about him while she is in overwhelming pain.where does the pain and bitterness come from? one day, she is in the kitchen , baking a cake for her husband birthday,and she tells herself"i am going to leave,just walk away". so after puting the tasty cake on the table ,doffing her apron, leaving her son to another neighbor, she leaves. in a hotel she attempts to kill herself .but in the end, she is survived by herself when she decides she doesn't have a right to deprive the life of the infant in her belly.so she comes back home,everything seems peaceful and unchanged. but after she gives birth to the baby, she leaves, or in other word, abandons the whole family to Canada on her own.
it sounds a simple story to tell. but it is not ,at the bottom. i'll spare myself today to talk about the women's position in soceity back in 19 th century.the point i wanna conclude is that all the things that Mrs.Morel has put up with, all the love she has gave,are of great bitternees, but not in vain. it is so tragic,but of beauty in it.
in the end, this novel is one of Lawrence's materpieces and the thrils of it is gradually emerging out of sudden realization of the truth in our lives. even though the way that lawrence decipits the story is rather mild,i can feel the wave of turbulent and unfettered love in it too.
劳伦斯曾经感叹百年内无人能读懂他的作品,而今看来他真是多虑了。
这本书触动了我什么呢?人类感情的复杂,隐秘在内心深处难以启齿的感情,时而流露出的暧昧,内心的自责与羞耻!人类本来就是禽兽的一种,被堂而皇之的道德所规范所束缚,人人不敢直视自己内心的黑暗与丑恶!那么,必然活得十二分的痛苦!我想这也是人类悲剧形成的原因之一吧!
还有,,,一点都没觉得有情色,相当正常啊
“如果母亲对父亲是一种鄙视的态度,那么儿子就缺少男性角色的榜样,以致很难走出母亲的世界,树立自己的男性角色,容易变得怯懦。”
我觉得挺有道理,但是似乎对于威廉来说又不太适用,有点不解。
个性也有天生的因素吧,我想。威廉也不像他的父亲。
嗯,今天又看到这样的说法:父亲积极参与到孩子成长中,有助于建立孩子的宽容、有责任心的品质。很显然,保罗的父亲完全是个失败的父亲。
看来我看得都是阉割版的
你真该去当外国文学老师,然后课余逛逛菜市场写写小贱文或与我一起把酒欢歌or骂娘!
都挺可怜的,唉
写得好。。。。。。。。。。赞一个!!!!!!!!!
颇有同感。保罗与母亲相处的宁静景象让人印象深刻,一种更紧密的情感交流。
写的好!!!!!!!!!!!!
其实您还可以再读一遍的,也许会有不同的理解。
paul is dependent on his mother,whether or not he realise it/, so he regards marriage as disgusting experience
oh, really, I did not realize that he disgust it. It is a little bit hard to perceive...
和克服拉一起是来自欲望,和米莉安一起为什么会有一种挫败感呢?
it's very useful....
a good report.....
ma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