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双重人格 地下室手记

[俄国] 陀思妥耶夫斯基 译林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4-5  

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作者:

[俄国] 陀思妥耶夫斯基  

页数:

297  

字数:

226000  

译者:

臧仲伦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陀恩妥耶夫斯基是俄罗斯的伟大作家。《双重人格》的主人公戈利亚德金为人比较正派,行为还算高尚,在自己的想像中幻化成另一个与他生得一模一样的人。这个人不仅行为与他大相径庭,他的内心有“天堂”,但是还有一个“地狱”。这病态心理搞得他精神分裂。《地下室手记》中“地下室人”向往美与崇高,可是又偏偏净做坏事。他认识自己卑劣,却又甘心堕落。世界是复杂的,人心也是复杂的,同大海一样深不可测。

书籍目录

双重人格 地下室手记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双重人格 地下室手记 PDF格式下载



  恕我淺薄,我是在The Life of Pie里看到的。這是一部優秀的電影;但朋友不以為然。我在年輕的Pie看書的一個短暫鏡頭里搜出了這個書名,友人說,如果你看過這兩部小說,那你會覺得電影就是一堆狗屎。
  
  我迄今還沒有看過地下室手記。但雙重人格卻令我震驚。在我的印象里,藝術常矯情,小說常柔弱。但像雙重人格這般閃著智慧尖峰的,如此罕見。
  
  請從文化中抽離出來,你將不會抱怨冰冷,因為,這就是真實。


   其实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无法由我们中国读者做一公正客观之评论!
  我曾经看过地下室手机的中文版,也看过英文版,发现两种版本的一些故事情节细节有着细微的不同,而这不同导致了我的双重解读,也可以说是双重的误读。跨文化评论并不是我的专长,但是我要说的是,我要划重点下划线的是:跨文化翻译的文学作品,特别是陀翁这种描写深入人心,思想深刻的文学作品是会给不同文化,不同语言的读者留下不同的理解的。这也就是我总是痛惜自己当时没有学习俄语,现在也没有毅力去学习俄语的原因。我多么想要通过俄语,来这位伟大的文学家的智作啊!可惜。
  
   依稀记得,当时在学校图书馆借阅的地下室手记还是86年出版的。译者在序言上就已经很坦白地告诉了我,这是英译版的中译版,中间跨了一层文化!这是多么大的不精确啊!
  
   然而当近来阅读了陀翁的双重人格的英译版后,也就是the double,感到用和俄语有着更大的语言结构相似性的英语,更能表达好作者要传达的精神和描写的动作细节。(别担心,我不是在夸夸其谈,我是英文专业的,之前也读过陀翁的诸多作品)
  
   最后,我还是要真诚地表达自己对于陀思妥耶夫斯基,这位文学星空中的一颗最明亮的星的挚诚热爱!感谢您,给我了解您思想的机会,哪怕是我仅仅了解了一些些的皮毛,我也感到了自己内在精神与过去的不同之处,自恋的说,这是一种精神上的升华?


   不是太像一个大家的手笔,场景的描写比较乏味,给人的印象不是太深刻。作者故意为之的混乱的语言以及人物让人看了之后感觉有娇柔造作的嫌疑。不过这一切都不重要,因为作者的想法很奇特,思想很新奇,很喜欢。虽然我只是很快的度过,不过给我的印象还是有的。
   感觉还可以,时间多的话可以读下,如果时间不多,还是算了把。没有太重要的价值。


  发现陀思妥耶夫斯基就好象发现爱情、发现大海那样,是生活中值得纪念的日子。”
  
  ——博尔赫斯
  
  
  
  博尔赫斯的话总是说得那么好。他深懂克制的艺术,所以谈及陀思妥耶夫斯基,他用了比喻隐藏起内心的激动。对《地下室手记》,我更愿意用纪实的方式:当第一句话跳进眼帘,我就感觉到刀锋的森然与凉意,第一段话看完,我清晰地感到了刀锋准确地插进心脏,疼痛的快感蔓延全身——
  
  
  
  “我是一个有病的人……我是一个心怀歹毒的人。我是一个其貌不扬的人。我想我的肝脏有病。但是我对自己的病一窍不通,甚至不清楚我到底患有什么病。我不去看病,也从来没有看过病,虽然我很尊重医学和医生。再说,我极其迷信;唔,以至于迷信到敬重医学。(我受过良好的教育,决不至于迷信,但是我还是很迷信。)不,您哪,我不想去看病是出于恶意。您大概不明白这是什么意思。可是,我明白。当然,我向你们说不清楚我这种恶意损害的到底是谁;我非常清楚,我不去找医生看病,对他们丝毫无损;我比任何人都清楚,我这样做只会有损于自己的健康,而损害不到任何人。但是我之所以不去看病,毕竟是出于恶意。肝疼,那就让它疼好了,让它疼得更厉害些吧!”
  
  
  
  这是什么话?这是在我自己心里一直潜藏着、浮动着,我极力寻找、朦胧看见却总也抓不住的话。“我是一个有病的人……”,这就是我想及写作时早已想好的开头。这是我的开头!那么多年了,我想继续下去,我没有勇气,没有力量,没有信心,我在混沌中呼唤词句……
  
  
  
  我不知道别人会怎么看,我要说:正是这些文字,巩固着我作为一个艺术者的信仰。——这样的话,对这篇小说是绝对准确的,唯一不准确的可能是我个人,我深怕因为自己的不争气而削弱了这话语的份量。那么,拿作家本人的作品来比较一下也是很有意思的,我想起了《穷人》、《被侮辱与被损害的》,我想说:就算陀思妥耶夫斯基写出了一千部这类的小说,他也算不得什么大艺术家。——毫无疑问,单就这些作品而言,他也足以成为比无数作家好得多的作家。但是,如果没有自《地下室手记》开始的创作(准确地讲,应该是自《双重人格》开始,不过这篇东西形式上不成熟,拖沓,作者在这里还不够自信),他就不算个真正的艺术家。——我知道很多人会愤怒反驳我的这些谬论。他们会指着我的鼻子说:“如此感人的作品如果还不算好的艺术作品,那只能证明你不是人,没有心肝!你没有资格说艺术!”——是了,我想说的正是这个。感人(这里个词已经被用成了可怜的同义词)!——文字为我们描述了辛酸的生活,多么令人惊诧的生活啊,这是我们想象不到的辛酸的生活——多么可怜的生活,多么可怜的人啊,我们被感动了,我们流泪了……是的,我们流下了感动的泪水!我们一再地拿起书,期待着感动——期待着看到这个世界还有比我们更卑贱更值得可怜的生命,然后我们一次又一次地贡献我们的泪水、我们的憎恨与同情。经过泪水的洗刷,我们得以洁净,重新确认了我们是一个好人,一个有着高尚情操的人……
  
  这就是我们认识的文学。我们一心追求感人和优美。似乎我们在生活中已经找不到同情,要作家来把苦难告诉我们,好牵引出我们的一点同情的泪水,似乎我们已经再也感觉不到诗意,要作家来制造一些风花雪月的诗意,让我们也来摇一摇那文雅的纸扇。而作家们,他们自觉入座,以一生来挖空心思地收集优美和苦难,以期教化人民,争当好老师……
  
  多么荒谬!
  
  好啦,不想再说废话了。借由《地下室手记》,我说说我的艺术标准:
  
  
  
  一、 一切单一地优美流畅、感情纯洁、爱憎分明、道德高尚、悲戚感人的文字,都不算真艺术。一切自我感觉良好、下笔无所怀疑的作家都算不得真艺术家。
  
  二、 真正的艺术家是分裂的(贪婪现实而又鄙弃现实),失去了自我的良好感觉的,这个世界和他自身对他都是一个陌生,他怀疑这个世界,也怀疑自己,为了求得一种活着的真实感,驱除这份虚幻的恐惧,为了抵制一种发自体内的狂热的爱与恶心,他像救命稻草一样抓住了文字。他要借由文字这把锋利的刀把疯狂与理智演绎至极限(他可比任何人都更迷信造物主呢,这不?他像个小孩子一样向上帝撒娇,企图以自虐的方式来进行报复。相信吗?他之所以嗜好鲜血,成了不折不扣的自虐狂,完全是因为他迷信上帝的结果。)
  
  三、 因为爱,所以他恨。他渴望生命无限的可能性,渴望战斗。他憎恨怯懦,憎恨怯懦掩盖下的和平。他憎恨肉体和一切局限。换句话说,他对造物主有最复杂的感情,既爱又恨并且嫉妒,他最大的兴趣就是扮演造物主,为此不惜请来魔鬼帮忙。
  
  四、 真正的艺术家对文字总是充满最复杂的感情。文字可以在同一瞬间表达现实与梦想、热爱与憎恨、美好与丑陋、迷恋与恶心、理智与疯狂、痛苦与幸福吗?可能吗?如果不可能,那么他写下的每一句话都是自打嘴巴,未及写出他就要忙着否定,而他要表达的远不是肯定和否定……天哪!文字是他唯一的爱人与仇敌!
  


   卓玛同学推荐,说是看完以后会思考很多。果然,这个地下室的疯子有一大堆的为什么缠绕我。于是自问自答的想明白了关心的疑问。
  
   1.地下室人越自卑,越自大。自卑的原因是穷,不会讨喜。自大的理由是掌握了真理和崇高的美德。在假装的自大中,逐渐远离真实的自己,甚至越来越讨厌自己,人格开始分裂。
   2.他无情,因为他缺爱,从未被爱过,也造成了他爱无能。成长环境导致了消极的心态,害怕受伤从而更加封闭内心,读书是心灵唯一的出口。
   3.他理性,他分析时弊、存在的意义,生活的本质,似乎看透了亲情、友情、爱情。但是他一事无成。
   4.他懦弱,非常在乎别人的看法,"肉体上的勇敢是有的...但却少了精神上的勇敢",他在怕什么呢?
  
   直到看到最后一段有一句话:把"活的生活"当成是劳动……离开书本,我们立即就会晕头转向。
   我的理解是,大多数人都在一定的社会规则下生活,除了特权阶级可以不遵守这个规则,即“随心所欲”,剩下的人都必须“二二得四”,地下室人认为这样的生活是虚假的,宁可不要。但是,他选择了读书,读书不会改变农奴制度和阶级不平等的现状,书本上不会告诉你如何改变残酷的现实,书本上有的只是崇高的美德和所谓的真理。生活中的问题只有去生活中解决,地下室人试图用照本宣科的方式改变现实生活是不可能,但是这种教条主义已经植根于他的血肉,如果他选择"勇敢",那么他的价值观将从根本上颠覆,这正是他害怕的,也是无法做到的。
  
   生活的本质是什么?
   这是作者在第一部分讨论过的东西,书中提到“人类活在世上追求的整个目的,仅仅在于达到目的的这个不间断的过程。。。目的本身就是二二得四。。。人喜欢的不仅是幸福。。。我的主张是随心所欲”。对于以上观点我还是比较认同,但是很奇怪,地下室人知道这个道理,但却放弃了追求过程的权利。也许他太自卑了,认为自己没有这个权利。
   如果我们认为活着是为了体验过程,那么为何必要在乎别人的看法,何必要自卑,何必要崇拜或鄙视,即使活在封建农奴时代,即使社会上有多少的不公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活法,只有自己才是生活的主人。
  
  
  


  早年我曾经深深的怀疑过在陀思妥耶夫斯基长篇累牍的说教之中,我们到底能得到些什么呢?好些人认为在《地下室手记》里,除了谵妄,疯癫和喋喋不休之外什么也没有。我险些也没越过他那狡猾的说教陷阱。这个地下室里的疯子不信理性,妄想在作恶中获得乐趣,还想抽那个蔑视他的蠢货兹韦尔科夫一记大耳光,准确的说,他简直想抽全世界的大耳光,因为世界对于那个潮湿阴冷,满是污秽的地下室就是个巨大而且冷酷的敌人。老实说,这种疯狂的叙事节奏让我十分的不适应,我开始质疑他的经典性,开始讨厌那种自以为是的疯言呓语,我开始拼命的找陀思妥耶夫斯基狡诈的地方。它似乎拒绝了这个时代急功近利的人们迫切寻找答案的企图,它就要在兜圈子中把当时甚至一百年后的人们送回原地。
  
  但是在地下室里,陀思妥耶夫斯基也知道外面,彼得堡的涅瓦大街上下雪了。那是湿雪,又黄又湿的雪。在雨雪霏霏里,地下室的人能在某些“热情的规劝里,从迷雾的黑暗里救出一个堕落的灵魂吗?”涅克拉索夫的诗伴着这样阴郁的天气,叩响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真正的无与伦比的叙述和情感可能对于我们的启示之声。假如抛开叙事方式不谈的话,这是我看过的最出色的小说。阅读的欲望被前所未有的开启。而这种欲望又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叙述时光里立即变得五光十色。接下来,除了丽莎和疯子,我不再愿意谈起别人。
  
  那张娇嫩的,年轻的,稍微有点苍白,略带上点惊讶的脸很快出现在所有人面前。一分钟前那个追逐轻蔑他的朋友的疯子,那个茫茫雪夜发誓要向他们报复的地下室里的疯子忽然在发现一切都玩完了之后,一下喜欢上了这个妓女,于是他“下流卑鄙无耻”的径直的走到了她面前。
  
  随后在一个窄小,低矮和拥挤的房间里,疯子开始对丽莎“逢场作戏”般的感化。虽然在丽莎口中,这太照本宣科了。死。命运。棺材。哭泣。像别的妓女一样悲惨。尸体被随意的处理。爱在哪里。擦桌布。冒失鬼。请允许我实在不能将疯子这段在概括中渲染的像他那样感染人。于是,“我”从来没有见过那样的绝望出现了,“她趴在床上,把脸紧紧的埋在枕头里,好像她的心都被撕碎了。她的整个年轻的身体抽风似的不住发抖。积聚在胸口的嚎叫挤压着她,又突然变成嚎啕痛哭和一声声喊叫迸发出来。她咬着枕头,把自己的胳膊都咬出了血或者用手指死命的抓住自己散乱的辫子…”
  
  在疯子之后的慌乱里,我们理应知道,丽莎这种举止的意义。一个无耻卑鄙的混蛋用地下室所能孕育的系统竟然催醒了这位什么也不在乎的姑娘身上的爱。她竟然拿出了她小心翼翼当命保存的一位大学生给他的求爱信。那时她充满羞赧和疑虑问一个疯子,“我还有资格去爱吗”!
  
  疯子傻了,疯子后悔了。但疯子留下了自己的地址。疯子妄想丽莎甚至可能爱上他。几天后他们在疯子那间阴冷潮湿充满污秽的地下室发疯般的拥抱在一起。是的,疯子一如既往的粗暴的对丽莎喊道,我根本不打算救你,我的初衷就是挖苦你,嘲笑一个比我还可怜的可怜虫,一个倒霉蛋,一个活着不如死了的蠢货。
  
  接下来,就是陀思妥耶夫斯基伟大的全部意义。丽莎脸部的恐惧感和受辱感变成了一种悲伤,她站起身来不想让疯子继续歇斯底里下去。“这个逆来顺受惯了,这可怜的姑娘,哪会发火,哪会生气?她突然遏制不住的,冲动的从椅子上跳起来,整个人扑向我,但又依旧怯怯的,不敢挪动位置只敢向我伸出手,这时我的心都翻了个过儿,于是她突然向我扑了过来,两只手搂过我的脖子,哭了起来…‘他们不让我…做…一个好人…’”。
  
  我想,自从那天疯子看到一张面孔之后,他已经理解他在地下室待了四十年的理由。当疯子被丽莎的嚎啕大哭弄得惊慌不已的时候,在一片漆黑中,他企图逃脱,但他只摸到一只蜡烛,而当蜡烛点亮的一刻,他看见的是一张幸福感被唤醒但却依旧在泪痕中扭曲的脸。
  


  没大看明白,而不大明白一直是吸引的继续看下去的最大动力,希望最后一切谜团解开。结果是,书在我的疑惑中就结束了。太意识流了,精神分裂也不带这样的吧,明明就是写的两个人的啊,自己可以和自己吵架吗?自己可以扯自己的领子骂吗?而且别人也都看到两个人了啊。到底是怎么回事嘛。而且大戈的性格怎么会分裂出小戈那么一个坏家伙来呢。到底是不是精神分裂,反正我是看了书评才知道是。


  这算是我读妥氏的第一部小说吧,从开始,一下进入主人翁的内心世界,展示出的是一个极其善良人的心灵,他很包容别人,是吧?他对自己的算是敌人的那个人也比较包容吧,是不是呢?他对自己的仆人,叫做彼得鲁什卡也还行吧,虽然他的仆人对他很不善意,他的内心世界对这些人的仇恨是一个正常人理所应当有的,而他控制自己情绪爆发的力量,那是来自理性呢,或者有人会说那是阿Q般的精神,但我并不认为那是很阿Q。也许是有点吧,反正,作者是赞赏这个人物的。


  我在买到这本书之初并没有读完,而是把它放在一边,过了两三年后才重新拾起来的。
  
  我不得不说文学是某种才华的衍生,像陀氏如此尖锐而充满关怀的作家实在不多见。无论他是个怎样的人,我都要说陀氏在两篇作品内倾注的努力足以让后人受惠无穷,无论你是否承认他作品的不朽以及他个人的才情。
  
  首先说说《双重人格》,由于采用了特异的表达手法也许会让很多人在阅读本书的时候头疼不已,但是如果能掌握一定的阅读节奏及技巧,便很容易进入主人公混乱迷离的内心世界。本作在描写中没有炫技之处,但却非常扎实而准确的对整个故事进行了描述——至于作者对自己、或他人对作者有多少诟病我认为是可以完全忽略不计的,真正重要的是我们每个读者能从作品中是否体会到了什么。
  
  另外《地下室手记》这个标题也许会让许多人以为是在描写某些前卫小青年的故事、某种愤青或叛逆者,但实际并非如此。作者描述了一个生活在中下阶级的小市民,并通过其思想对话极为逼真地反映了其生命的处境。我想在这里无须掺杂政治或社会问题——而某个如此别扭的应对过生活的懦弱者或卑微者、那些希冀得到理解但又不断被人误解、结果再度落入悲剧深渊的人们都会在阅读本作时产生深切的共鸣。
  
  至于为什么如此经典的书没有任何人评论——我想可能有两点——一是很多人购买后并没有毅力读完本书,因为与比较抢眼的标题相比,本作的内容实际上厚重而深刻,虽然只是薄薄的一本,但却不易读完。而另外一种可能是——在阅读完毕后呈现出某种无语状态,难以理解书的内容;或与之相反——由于过于深切地沉浸其中而不愿再多说什么了。
  
  推荐喜爱纯文学作品的人阅读。如果你是想从书中获得某种放松,那么本书很可能就无法满足你的愿望了。
  
  P.S.另外我还要提醒一点的是——虽然以《双重人格》为名的这部作品中说到了所谓的“双重人格”,但实际上与心理学上的语义并不相同,并且如果单纯把本作当成一本心理学参考读物来看,未免有些贬低了本作在文学上的价值。而如果你是一位心理学爱好者,希望能通过本书来进行比较研究,也许会大失所望(换句话说,很可能你根本看不懂陀氏写的究竟是什么)。至于这方面比较偏向参考读物的书,我推荐《二十四重人格》,要比阅读本书来得有价值多了。


说得好。语气都有点俄国化了


是吗?老早的文字了。不管怎样,谢谢阅读!我也看过你的文字,比我的好。呵呵!


赞成 特别是第一条


谢谢!多交流。你的空间很空。呵呵!


虽然没有拜读过此著,但我深刻的认同追求目标的意义在于享受过程,完成目标后获得的是极为短暂的喜悦,是一种转瞬即逝的高峰体验,而漫长的拼搏过程却处处闪耀着希望的光芒^_^


“虽然没有拜读过此著”。。。看出来了,有空读读呗~


恩,我会读的,嘿嘿,如果小可读给我听就更好了~


。。。。。。散步去鸟


额.......


自省,但以一种温暖而充满希望的方式


觉得你没有真正理解地下人。地下人精神中最核心的部分是对理性的质疑和批判。推荐阅读舍斯托夫的《克服自明性》。


谢谢楼上的的推荐,并且期待你的更详细的见解,每个读者心中都有一个地下室人。
距我阅读完这本支离破碎的书已经一年时间了,在这一年里我经历了自己的人生转折,获得一些感悟,也在近期纷纷绕绕的大事件中不得不作思考。
我们所追求的真理或者说地下室人追求的真理在哪里。
由于占有社会资源的不平等,我们对于真理,退一步说,对于真相的掌握是不平等的。
特权阶级,超级有产阶级,他们就是小说中所说可以"随心所欲"的人,他们是制定规则,甚至是制造真相的人。
如果我们按照别人的制定的规则去生活,按照别人制定的真相去建立人生观,那么一旦你发现一切都是假的,是徒劳的,自己啥都不能改变的时候,可能就会和地下室人一样崩溃了。
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对理信的质疑,还是对社会制度,对人性的质疑。要知道陀老是干过革命的,失败后被政府流放。他这样的人写东西不深刻也难。
人都有趋利性,趋易性,谁都想随心所欲,于是发展到后来就是通过对多数人的限制以满足少数人的随心所欲,被限制的人一直蒙在鼓里倒不要紧,要是象地下室人一样"理性",那么就导致不满,愤恨,谩骂,发疯,我认为这就是陀老的意图。
地下室人所在1864年的沙俄是如此压抑,你若给他一个奔向光明的希望,他就会给你一场十月革命。


欢迎好书推荐。


陀氏自己也承认<<双重人格>>写得不够好.不过<<地下室手记>>更难懂,要有很多知识才能读懂.譬如:功利主义,社会主义,权力意志,还有很多...


陀氏自己很满意双重人格的


陀大师对双重人格的形式不满意,总体比较满意/........
地下室手记更吸引人,当然也需要相当多的生活经验和阅读经验才能理解里面的精妙之处


这种混乱的效果就是陀氏煞费苦心的叙述形式造成的吧,他确实承认《双》还不够成熟,只是《双》的主题太吸引他了


要是懂俄语就好了。。。。


lz不妨列一张纯文学的单子


^ ^好的。准备列一列了。


纯文学……你在说追忆似水年华?


这两个中篇绝不亚于《罪与罚》,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俄国的大师。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