势道
2008-9
鹭江出版社
邹纪孟
308
无
对于政治人物的生存和活动空间,有各种比喻性的称呼,如政坛、政治舞台、官场、宦海、仕途等,写书人取了最后一个喻义。几千年来在这条路途上前仆后继的跋涉者,何止千万!有的人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步一个台阶,顺利到达终点,但这样的幸运儿为数极少;更多的人则历经坎坷,大起大伏,跌跌撞撞,鼻青脸肿,满身伤痕;还有不少人,虽尽力挣扎,却终于跌入陷阱,摔下悬崖,落得个粉身碎骨。以写书人比较熟悉的中国古代作家为例:屈原自沉汨罗;司马迁身体被残;苏轼一生颠沛流离,死后多年也未能翻案;曹雪芹更是终生布衣,在“举家食粥酒常赊”的凄凉境况中消磨岁月……而另一些人,如李林甫、秦桧之流,虽志行贪鄙、心地险恶、祸国殃民,却一辈子高官显贵、大红大紫,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古希腊一位哲人有句名言:“性格就是命运。”这句话有道理,但不全面,难道真如一位现代诗人所说“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难道卓越人物的悲剧命运竟然是性格注定或咎由自取?不,这既不符合现实,更不公平,它完全否认了客观的、外在的因素对命运的巨大作用,这会为悲剧制造者逃脱责任提供借口。一粒优良的种子,如果没有适合的光照、土壤、水分、肥料和精心的培育,未必能结出鲜美的果实。相比之下,倒是马克思的认识更为深刻-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命运,当然也就是一切社会关系综合作用的结果。这里所说的“一切社会关系”,其覆盖面相当广泛。写书人通过对众多历史和现实人物生平遭际的考察、剖析,深切地意识到,决定人物命运的除了性格外,天时、地利、人和是几种最为重要的因素,从而得出了这样一个公式:天时+地利+人和+性格=命运。至于各因素的具体含义,则因人物社会角色性质的不同而各有差异。仕途时而坦坦荡荡,时而险象环生。本书所展现的,便是跋涉在这条路途上的人的不同命运及造成这种命运的主客观原因。
意识形态领域的“百家争鸣”,源于政治领域的“百家争权”;而当政治领域变成一家独裁时,意识形态领域也就只能是一家独尊。无论是秦始皇的“以吏为师”,抑或汉武帝的“独尊儒术”,都是“家天下”的必然产物。 没有了春秋战国时期那种独特的历史背景,而人为地来提倡“百家争鸣”,那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充其量也就是在一些枝节问题上小打小闹、彼此辩驳,而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百家”,更无所谓“争鸣”了。 “百家争鸣”只能是相应历史的产物,靠权力的意志推行,所“鸣”出来的,也只能是权力意志的心声。 时势使然:“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历史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任何人只有按照这个规律去生活、去行动,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才能有所成就,否则就会身败名裂。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便是相应的历史产物。 庙堂之高:“庙堂”是权力的核心,集中着权力机构的上层人物,也是通往上层最具优势的立足点。但这里并不是遍地锦绣,而是陷阱密布、是非丛生。,只言固可以动君,片语也可以致祸。苏轼的“高处不胜寒”,代表了大多数人对“庙堂”的体验。 君臣相依:“君臣际遇”乃君臣关系融洽的写照,即君臣双方有共同的政治理念、共同的政治目标和共同的追求,彼此间相互信任,终于成就一番事业。君臣际遇之最佳者,当数齐桓公与管仲、刘备与诸葛亮。
邹纪孟,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东方文化研究所教授,主攻中国古代政治文化和官场问题,是研究中国历代官场和权术问题的专家,也是这一领域的主要开拓者。
邹纪孟教授积数十年学问之功力。潜心于对中国历代官场奥秘的探索,对中国历代官场的权力得丧之因、忠奸贤愚之辨、官际关系之道、荣辱升沉之由的研究,尤为致力。至今,围绕中国历代官场这一主题。邹纪孟教授已有数百万字的著述面世。
天时篇 第一章 时势使然 各司其职的历史人物 唯一的百家争鸣 如果家有两顷地 两个成都才子的不同遭遇 前忠后乱司马懿 第二章 改朝换代 历史转折关头的两难选择 垂钓老人的奇迹 时需英雄,使竖子成名 身披袈裟的谋士 钱谦益情有可原 第三章 太平年月 历史的不同需要 功臣的末日 曹参的独特贡献 开元盛世第一相 两位能臣,一对冤家 第四章 艰难时世 善政少而乱俗多 屹立的高峰 唐德宗过河拆桥 无力的劲草 第五章 关键时刻 善于抓住历史机遇 皇权易手之际 后妃选立之时 国家多事之秋 帝王困危之中 第六章 生不逢时 时代的牺牲者 背时的圣人 “超前”的才子 远志何以成小草 我是一粒铜豌豆地利篇 第七章 朝秦暮楚 人才流动的黄金岁月 人才为何西行 植根本土的巨匠 流落异域的才子 第八章 龙兴之地 亲不亲,家乡人 萧何的先期投资 小同乡免遭大祸 功臣与贰臣 第九章 门第出身 百丈松与径寸草 一个私生子的发迹 “王与马,共天下” “斯人不出,如苍生何?” 第十章 庙堂之高 高处不胜寒 一株扭曲的大树 大厦将倾,独木难支 鱼儿离开了水 第十一章 宫闱之近 不可或缺的蛀虫 相声界的始祖 不服丈夫胜妇人 鸡倌成了宠儿 又一个乳母 第十二章 江湖之远 “何似在人闻!” 金陵王气黯然收 得之江湖,失之庙堂 失之庙堂,得之江湖 失去权力便失去了一切 第十三章 山林之隐人和篇 第十四章 君臣相依 第十五章 君臣相争 第十六章 君强臣弱 第十七章 君弱臣强 第十八章 站队跟人性格篇 第十九章 忠 第二十章 奸 第二十一章 正 第二十二章 邪 第二十三章 智 第二十四章 愚 第二十五章 庸后记
各司其职的历史人物(1)天时篇所谓“天时”,重点在一个“时”字,即一个国家、社会的一定历史时期。对此,古人也有用“天”这个概念来表述的,如孟子所说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中的“天”,指的就是“天时”。人离不开天时,就如同人离不开地球和地球上的春夏秋冬、寒暑冷暖一样。对于从政者来说,天时实在是决定其得失成败、荣辱祸福的第一要素。关于天时对从政者的重要,古人早就有着十分深刻的认识。《易传?系辞下》说:“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何不利之有?”《荀子?宥坐篇》也说:“今有其人,不遇于时,虽贤,其能行乎?苟遇其时,何难之有!故君子博学深谋,修身端行,以俟其时。”即使有再大的本事(即“藏器于身”)、再高的德行(即“虽贤”),也要“待时而动”、“以俟其时”,这样才能取得成功;否则将一事无成。这个意思,还有一种人所共知的说法-时势造英雄。其实,时势不光是造英雄,也造坏蛋、造庸人,任何政治人物都是时势的产物。与此同时,这些政治人物也在造就着时势。第一章时势使然各司其职的历史人物人和历史,大致表现为以下三种关系:一是人推动了历史的发展;二是人顺应了历史的发展;三是人逆历史的潮流而动。历史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任何人只有按照这个规律去生活、去行动,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才能有所成就,否则就会身败名裂。有一句话说:“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这里所谓的“世界潮流”,其实就是历史潮流,只不过是从纵向来说罢了。可见,能否顺应历史潮流,不仅关系到能否建功立业,还关系到生死存亡。所谓“历史潮流”,指的当是这种规律吧!可是,这种规律究竟是什么样的,恐怕谁也说不清楚。历史不是道路设计师手下的蓝图,起点在哪里、途经哪几个车站、止于何处,可以规定得一目了然。历史不会听从任何人的指挥,它有自己的走向和路径。苏轼在论及文章的做法时,有一句名言:“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历史的发展大约也是这样:它并没有固定的目标,但却不断地在发展着,“行于所当行”;一旦它的发展受到遏制,也会“止于所不可不止”,出现暂时的停顿甚至倒退;但它绝不会就此不前,它最终会以“砰崖转石万壑雷”的巨大力量,冲破一切障碍,寻找新的出路。各司其职的历史人物(2)那么,历史的发展是盲目的吗?不,它虽然没有固定的目标,却有明确的走向。“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是句人所共知的俗语,前半句“人往高处走”,便道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走向,这也可以算是规律吧!求生存,这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的基础;求发展,则是人类社会得以进步的动力。向什么方向发展?“往高处”。吃不要“瓜菜代”,要有米有面,有鱼有肉,不仅要吃得饱,还要吃得好,吃得精;穿不应止于遮体防寒,还要穿得舒适,穿得美;住不应止于遮风避雨,还要住得宽敞明亮,环境优美;行不应止于跋山涉水,还要有马有车,有自行车、小汽车、飞机……这还只是物质生活方面的。精神方面,不应止于歌呼“杭育杭育”派的下里巴人,还要高山流水样的阳春白雪。科技方面,不再使用结绳、甲骨、竹简记事,而要使用计算机。思想意识方面,不安于行尸走肉,还要做一个有文化、有教养的人;不安于做供人驱使的牛马,要做自己的主人……如果说到规律、潮流,我看首先源自于民心,因此,我们也可以说,民心就是潮流。对于这个规律、潮流,真是“顺之者昌,逆之者亡”。任何人,无论你是政治家、科学家,还是思想家,只有顺应这个潮流,才能够建功立业,否则就会一事无成,就会身败名裂,甚至自取灭亡。英雄可以创造时势,就是由于顺应了时代的潮流,建立了丰功伟绩,但有些人的行为却未必同潮流合拍,甚至有时逆历史的潮流而动,也会在历史上留下自己的足迹,如昏君奸臣。其实这也并不奇怪,所谓潮流云云,不过是事后诸葛亮们的高论,置身其中的人,当时大多是浑然无知的。人们投身政治,有各种各样的原因、动机,有的是为形势所迫,有的是由于身份所致,有的是为了建功立业,有的是为了升官发财,有的就是为了混碗饭吃……当然,也有一些优秀人物,有着出国家于水火、救百姓于涂炭的明确目的。这些人汇集到一起,相互撞击,就形成了历史。除了那些优秀者外,绝大多数人未必了解自己在历史中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但由于他们在历史中扮演了一定的角色,历史也就不能将他们抹去。如果将历史真的比成一座大舞台,这座舞台上不能只有一种人,而是应该生、旦、净、末、丑各司其职,每种角色都不可缺少。除了英雄和奸邪,在这两者之间,还有一片极其广阔的地带,众多的历史人物便是在这片地带中大显身手,对历史做出了自己独特的贡献。唯一的百家争鸣(1)唯一的百家争鸣恩格斯在论及欧洲文艺复兴时曾说,那是个需要英雄也产生过英雄的时代。其实,这样的时代在中国历史上早就出现过,那就是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社会大动荡的年代,频繁的改朝换代、社会制度以及统治秩序的破旧立新是这一历史时期的主要特征。无数的小诸侯国在激烈的兼并战争中被吞并、消灭,最终形成几大强国争霸的局面。奴隶制的灭亡已成定局,社会到了“止于所不可不止”的境地,需要打开一条新的出路,而新的社会制度又尚未定型,未来的社会将是一种什么样式,谁也不知道。为了在新一轮的竞争中成为新的霸主,或者取得有利的地位,至少不被淘汰出局,列国的掌权者都在绞尽脑汁地寻求办法。那时,他们的头脑里没有框框,不管黑猫白猫,能富国强兵就是好猫,可是权势者有权力却没有思想;士人们也在各显神通地出谋划策,那时也没有什么先圣前贤可作准则,每人都是独出机杼,可他们有思想却没有权力。权力需要思想的指引,思想需要权力的支持,双方一拍即合,于是,便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那真是一段辉煌灿烂的历史、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为了确立治国的指导思想,涌现了分别以老子、孔子、韩非子、墨子为代表的道、儒、法、墨各派思想家;为了富国强兵,涌现了李悝、商鞅等一批改革家;为了争霸图强,涌现了孙武、孙膑、吴起等一批军事家;为了治国理民,涌现了管仲、晏婴、李斯等一批良相能臣;为了搞好政治外交,涌现了苏秦、张仪、范雎等一批纵横家……当时这一大批在历史上留下显赫名声的巨人,究其出身,大部分都来自社会底层:老子不过是个国家档案馆的管理员;孔子放过牛,当过乡村小会计;孙膑被剔掉膝盖骨,是个“刑余之人”;管仲穷得连老娘都养活不起;苏秦落魄得连父母都不以其为子、兄嫂不以其为弟;张仪还得靠苏秦的援手才有碗饭吃;范蠡更是从茅厕里拣回一条命……这些在历史上留下显赫名声的巨人,有许多在当时却很不得志,有的不知所终,有的终身碰壁,有的不得其死。如果说当时的潮流是趋向统一,那么,既做到了合乎潮流又功业斐然的,除了武将们,当数商鞅、张仪、范雎,正是他们的内政外交政策,使得偏处一隅的秦国最终成了统一大业的胜利者。唯一的百家争鸣(2)这批巨人的作用绝不可小视。如果没有他们,春秋战国的历史不过是一场弱肉强食的军阀大混战罢了。正是由于他们,当时的历史才充满了活力,充满了创新,充满了智慧,出现了至今还令中国人为之骄傲的璀璨文明,他们的活动甚至影响了中国此后几千年历史的基本走向。然而,这样的辉煌,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也只出现过这一次,此后虽然也曾产生过诸多大家,但像先秦诸子这样开一代学风、创一家学派,能影响整个历史的大师级人物却再也没有了。后来曹植弟兄在论及他们所生活的东汉末年的建安时代时,曾有过一番夸赞之辞:“当此之时,人人自谓握灵山之珠,家家自谓抱荆山之玉。”(曹植语)“斯七子(指建安七子)也,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以自骋骥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曹丕语)仿佛那个时代曾经有过多么繁荣的文化,有过多么出色的文人。其实都是夸张之辞,是小圈子里的相互标榜。就以大名鼎鼎的“建安七子”而论,他们充其量也不过是在诗文方面小有成就,有的人连诗文也没有流传下来。与先秦时代相比,根本就不可同日而语。为什么会造成这种局面呢?难道华夏民族的钟灵神秀全都集中于春秋战国那几百年,此后几千年出现的全是平庸之辈?非也,此一时,彼一时。后世的中国,虽然改朝换代的事不绝如缕,但大多换汤不换药,制度定于一体,思想定于一尊,像春秋战国那样独特的历史背景,在后来的中国历史上再也没有出现过。在这种情况下,不管你是什么样的天才,也都只能如同戴枷的舞者、笼中的苍鹰,哪里还有自由的天空任你去展示你的雄姿呢?
对于政治人物的生存和活动空间,有各种比喻性的称呼,如政坛、政治舞台、官场、宦海、仕途等,写书人取了最后一个喻义。几千年来在这条路途上前仆后继的跋涉者,何止千万!有的人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步一个台阶,顺利到达终点,但这样的幸运儿为数极少;更多的人则历经坎坷,大起大伏,跌跌撞撞,鼻青脸肿,满身伤痕;还有不少人,虽尽力挣扎,却终于跌入陷阱,摔下悬崖,落得个粉身碎骨。以写书人比较熟悉的中国古代作家为例:屈原自沉汨罗;司马迁身体被残;苏轼一生颠沛流离,死后多年也未能翻案;曹雪芹更是终生布衣,在“举家食粥酒常赊”的凄凉境况中消磨岁月……而另一些人,如李林甫、秦桧之流,虽志行贪鄙、心地险恶、祸国殃民,却一辈子高官显贵、大红大紫,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古希腊一位哲人有句名言:“性格就是命运。”这句话有道理,但不全面,难道真如一位现代诗人所说“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难道卓越人物的悲剧命运竟然是性格注定或咎由自取?不,这既不符合现实,更不公平,它完全否认了客观的、外在的因素对命运的巨大作用,这会为悲剧制造者逃脱责任提供借口。一粒优良的种子,如果没有适合的光照、土壤、水分、肥料和精心的培育,未必能结出鲜美的果实。相比之下,倒是马克思的认识更为深刻-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命运,当然也就是一切社会关系综合作用的结果。这里所说的“一切社会关系”,其覆盖面相当广泛。写书人通过对众多历史和现实人物生平遭际的考察、剖析,深切地意识到,决定人物命运的除了性格外,天时、地利、人和是几种最为重要的因素,从而得出了这样一个公式:天时+地利+人和+性格=命运。至于各因素的具体含义,则因人物社会角色性质的不同而各有差异。仕途时而坦坦荡荡,时而险象环生。本书所展现的,便是跋涉在这条路途上的人的不同命运及造成这种命运的主客观原因。
无
换个角度看看,会有启发的!
和正道一样,好书
不值得买,连评论都不值得写
人的命运为什么各有不同?
名字起的很大气,实际很枯燥乏味,买来后封面还是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