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合作社·乡村社会
2007-1
上海社会科学院
赵泉民
无
本书试图将20世纪前半期国民党统治区的农村合作运动放在社会转型时期国家与社会、传统和现代、社会分化与整合等之间关系的大背景中进行考察。这一时期,国民党政权统治下的中国社会,就整体上而言,是处于由传统国家向现代民族国家转型的时期。因而国家与社会的关系主要表现为:政府权力的下延,力图对社会实现强控制,“党人”、新官绅日益取代旧时的传统意义上的乡绅。而且在这一过程中,现代性质素逐渐向更深、更广的领域蔓延,传统因子也在此的浸染下开始嬗变(包括人们的政治理念、价值趋向、两性关系等),社会因之呈现出“多元异质并存”的状态,各种力量也开始重新分化、组合。根据这一思路,文中结构安排如下:第一、二章首先分析了近代农村合作运动兴起的社会背地进行了编纂、整理,既方便了后世学人,又有力地推动了史学研究的进展。
赵泉民,1972年生,河南省灵宝市人。先后于河北大学、华东师范大学获得硕士及博士学位,曾在上海财经大学理论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从事研究工作。现任中国浦东干部学院教师。迄今已在《学术月刊》、《学术研究》、《文史哲》、《江海学刊》及《农业经济问题》等刊物上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有近20篇为《新华文摘》及人大复印资料所摘要或复印。参与或主持国家及省部级课题5项。目前主要从事经济理论及20世纪以来中国农村社会经济研究。
导论第一章 乡村社会经济生态与合作运动兴起 一、乡村社会普遍性危机 二、近代中国合作经济思潮:变革社会的一种理念 三、乡村合作运动兴起与政府选择第二章 强制性制度安排:乡村合作运动的权威性资源 一、合作运动制度性准备 二、行政化、官僚化:合作运动行政组织系统第三章 乡村合作社组织“量”的考察 一、国家正规信用系统:乡村合作运动的资金支撑 二、乡村合作社组织“量”的考察 三、合作社组织地域分配与空间布局第四章 乡村合作社组织“质”的剖视 一、合作社组织内部管理 二、合作社组织运行资金来源与贷放第五章 合作运动与近代中国乡村社会 一、国家意志:乡村合作运动价值取向 二、合作社组织与近代乡村社会第六章 政府、市场、社会与乡村合作社组织 一、国民政府与乡村合作社组织 二、国内市场状态与农村合作运动 三、乡土社会传统性与合作制经济困境结语:合作制经济与依附性社会二律背反附录:主要引文及参考文献后记
无
如前面的评论者所说的,该书作者能够在一个纵横交织的网络中去研究政府、合作社组织和乡村社会的关系,并以合作社为例揭示出了经纪模式对强制性制度变迁效率的影响等,这对当前中国新农村建设也不失借鉴意义!
该书作者从乡土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生态角度立体化地对转型时期(从传统国家向现代民族——国家转型)行政力量和社会禀赋对“草根社会”中合作社组织的影响与制约作用做了梳理和剖析,有资于今天的乡村现代化建设。该研究极富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从整体上看,该书是以 社会关注度极高的“乡村合作社”为切入点,围绕着转型时期政府制度供给及其与合作社组织、乡村社会之间关系这样一个立体化研究架构中(国家与社会、传统和现代、社会分化与整合)展开,避免了研究方法上的“就事论事”(就合作社谈合作社)简单化倾向。并汲取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农民学等诸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实施“多元杂交”,尽可能地对合作运动进行全方位的透视。而且在叙述过程中将宏观与微观结合,做到了“森林”与“树木”互见。故书中许多地方的论述很具说服力,给人以启迪和发人深思。这或许也就是该书在研究视野和方法上的,以及对一些问题的剖析和给人以借鉴等方面的成功之处吧。 在学界浮躁功利之风“盛行”和学位“大跃进”的时代,能有这样一部资料翔实、视野开阔且又有大量开拓创新之处的学位之作,实为不多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