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杭滚灯/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丛书
2009-7
丰国需、 杨建新 浙江摄影出版社 (2009-07出版)
丰国需
127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多姿多彩,内涵丰富,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的民族精神与民族性格,润物无声地滋养着民族世代相承的文化土壤。世界发展的历程昭示我们,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综合实力,不仅取决于经济、科技等“硬实力”,还取决于“文化软实力”。作为保留民族历史记忆、凝结民族智慧、传递民族情感、体现民族风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历史的“活”的见证,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方面。保护好、传承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就是守护我们民族生生不息的薪火,就是维护我们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对增强民族文化的吸引力、凝聚力和影响力,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升“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浙江是华夏文明的重要之源,拥有特色鲜明、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据考古发掘,早在五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就有原始人类在这方古老的土地上活动。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浙江大地积淀了著名的“跨湖桥文化”、“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浙江先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了熠熠生辉、弥足珍贵的物质文化遗产,也创造了丰富多彩、绚丽多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2006年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我省项目数量位居榜首,充分反映了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彰显了浙江深厚的文化底蕴。留存于浙江大地的众多非物质遗产,是千百年来浙江人民智慧的结晶,是浙江地域文化的瑰宝。保护好世代相传的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努力发扬光大,是我们这一代人共同的责任,是建设文化大省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任务,对增强我省“文化软实力”,实施“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建设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意义重大。浙江省委、省政府和全省人民历来十分重视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重视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并为此进行了许多富有成效的实践和探索。特别是近年来,我省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指示精神,切实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领导,制定政策法规,加大资金投入,创新保护机制,建立保护载体。全省广大文化工作者、民间老艺人,以高度的责任感,积极参与,无私奉献,做了大量的工作。通过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抢救保护了一大批浙江的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丛书”对我省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逐一进行编纂介绍,集中反映了我省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的成果,可以说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它的出版对更好地继承和弘扬我省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扩大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教育,进一步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发展,增强全省人民的文化认同感和文化凝聚力,提升我省“文化软实力”,将产生积极的重要影响。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重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保护文化遗产,既是一项刻不容缓的历史使命,更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任务。我们要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保护方针,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保护原则,加强领导,形成合力,再接再厉,再创佳绩,把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推上新台阶,促进浙江文化大省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余杭滚灯是融技巧、体育于一身的民间舞蹈,具有多样性、综合性、竞技性等鲜明特征。其九套二十七个表演动作,有独特的艺术构思和典型的地域特色,展示了中华民间舞蹈突出的创造力,对探索民间舞蹈的发展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总序前言余杭滚灯的历史渊源【壹】余杭滚灯的起源【贰】余杭滚灯的生存环境【叁】余杭滚灯兴盛八百年的奥秘余杭滚灯制作的工艺流程【壹】制作工艺【贰】制作工序余杭滚灯的表演特征【壹】动作套路【贰】表演特色【叁】道具和服饰余杭滚灯的音乐特点【壹】早期的锣鼓音乐【贰】滚灯音乐的发展【叁】奥运版的音乐特色余杭滚灯的艺术价值【壹】余杭滚灯的民俗含量【贰】余杭滚灯的社会影响【叁】余杭滚灯的艺术魅力余杭滚灯的传承脉络【壹】传承形式【贰】主要传承人【叁】传承基地余杭滚灯的保护弘扬【壹】挖掘整理【贰】继承创新【叁】普及推广【肆】对外交流【伍】鸟巢时代附录【壹】余杭滚灯的成功之路【贰】余杭滚灯为自己喝彩【叁】余杭滚灯大事记后记
插图:余杭滚灯是一种融竞技、武术、舞蹈于一身的汉族民间舞蹈。它以竹片编成的大型圆球体为主要道具,在这竹编的圆球体的中心悬挂有一个竹编小球,小球中安放有灯烛,舞动起来,滚滚向前,灯光闪烁,形成一只滚动的灯,故人称“滚灯”。由于它最早起源于钱塘江北岸的余杭一带,故又名“余杭滚灯”。佘杭滚灯历史极为悠久,相传它起源于南宋时期,八百多年来,余杭人民父传子、子传孙,将这项传统的民间舞蹈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了下来,使之长盛不衰,近年来更是发扬光大,名声在外。走出余杭、走进北京、出国访问,并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余杭滚灯,已成为余杭对外宣传的一张金名片,成了余杭人民的骄傲。从我们目前所拥有的资料来看,余杭滚灯大约起源于南宋时期。南宋定都杭州,江南一带空前繁荣,各种民间艺术也纷纷登台亮相。滚灯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南宋诗人范成大在《上元纪吴中节物俳楷体三十二韵》中对滚灯作过如下描绘:“掷烛腾空稳,推球滚地轻。”这也许是最早的关于滚灯的诗作,以此推算,滚灯距今已有八百余年的历史。有关滚灯的起源,在余杭民间有着多种说法。一、强身健体抗海盗一种说法,说滚灯的产生是为了强身健体抗海盗。在余杭的翁梅乡一带,流传着这么一个传说:旧时翁梅地处钱塘江北岸,离杭州湾不远,大都是盐碱之地。八百多年前,这一带老百姓就利用钱塘江的滩涂来晒盐,并将晒盐作为主要收入来源,从而使得这里的制盐业十分兴旺。制盐业的兴旺发达,也带动了当地商贸的快速发展,使这一带很快便成了繁荣之地。经济的繁荣同时也给这一带埋下了危机。在古代,沿海一带海盗出没频繁,翁梅地处杭州湾畔、钱塘江边,正是海盗往来方便之处。于时,海盗将这块繁荣之地视作一块肥肉。海盗们入侵这里,掠夺了不少财富,尝到了甜头之后,似乎看上了这块宝地,几乎每隔两年都要入侵一次。每逢海盗入侵,当地便鸡犬不宁,百姓财产被掠夺一空,遭受灭顶之灾。等到海盗们走后,当地一片狼藉,百姓变得一无所有。换个地方吧,可又实在不愿离开这块赖以生存的热土,于是,百姓们只有在当地重新发展生产,重建家园。一两年下来,当地的百姓刚刚恢复过来,积累了一定的财富后,那些该死的海盗却又来光顾了,怎么办?如何对待海盗的入侵成了当地百姓特别关注的问题。为了能与海盗抗争,当地的民众觉得应该强身健体,只要有了强壮的身体和高强的武艺,便有了与海盗抗争的本钱,等海盗来时就可以和他们抗争到底。那么,如何来强身健体呢?有一年,当地有个老人萌生了一个主意,他准备搞一个竞技性的项目,让四邻八乡的乡亲们都参与进来,都来操练,从而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老人是个篾匠,长期与竹打交道,知道竹的柔性。他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用劈开的毛竹片编制成了一个空心的大圆球,在球的中心装一只竹编的球形小灯,内燃蜡烛,舞动起来,烛光飞舞,很是好看,于是取名叫“滚灯”,寓意“圆圆满满”、“滚滚向前”。老篾匠年轻时学过武术,编制好滚灯之后,还特地编排了几十种带有竞技和武术特点的舞动滚灯的套路,并把这些套路一一传授给乡亲们。由于滚灯舞动起来很好看,乡亲们不由得大感兴趣,纷纷跟着那位老篾匠学了起来,通过舞动滚灯,在娱乐中达到了强身健体的目的。那老人做的滚灯体积较大,分量也不轻,没有一定的力气舞不起来。于时老人又制作了一些体积略小的滚灯,使滚灯分为大、中、小三个型号,人们可以根据自身的力量去选择滚灯。从此,舞滚灯的习俗就在百姓中流传开了,当地各个村坊的乡亲们都以舞动滚灯为乐,青壮年男性人人都喜欢去玩几下。村与村之间,还以滚灯来作为竞技比武的项目。随着滚灯的流行,随着滚灯竞技比赛的开展,当地村民们的身体强壮了起来。那些海盗的探子远远发现村民舞动滚灯,晚间还会发出亮光,不知是什么新式武器,从此便再也不敢来犯了。二、滚灯起源于傩舞另一种说法,说是滚灯起源于傩舞。傩舞是我国古代人民在祭神时跳的一种舞蹈,被称为“中国舞蹈的活化石”。傩舞在我国南方一带的省份中流行。在古代,每年特定的时候,或是神灵生日或是逢年过节,民间都流行跳傩舞。老百姓借助跳傩舞的方式来娱乐神灵,求得神灵的庇护。跳傩舞时,舞蹈者每人都戴有面具,装扮成神鬼模样,排列阵势,脚踏八卦方位,手舞足蹈,喜乐齐鸣,被称作“与神对话”。旧时,钱塘江沿岸一直水患不断,受杭州湾大潮的影响,每逢台风或暴雨时节,总是发生溃堤事件。汀堤一塌,水溢四处,沿岸百姓纷纷遭殃。为了减少水灾,钱塘江沿岸的老百姓就求神祈福,以求司管水利的神灵,保佑风调雨顺。百姓们在求神时,往往会跳起传统的傩舞。
知道余杭滚灯要编本书,那还是2006年的事。那一年,“余杭滚灯”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区文化部门专门召开了余杭滚灯的研讨会,在那次会议上定下来要出一木有关余杭滚灯的专著。我有幸参加了那次研讨会,也就是说我第一时间知道了要为余杭滚灯编著一本书。可那时我做梦也想不到,这个编著的任务会落到我的头上。我接到编书的任务是在2008年年底,由于我对滚灯并不是太了解,仅仅是在2008年年初,为编写“余杭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连环画丛书”,曾对滚灯做过一些采访和调查,并编写了一本有关余杭滚灯的连环画脚本。但连环画和一本专著相比,相差实在太大。所以,对我来说,编这本书难度很大。但是,既然领导把编写这本书的任务交给了我,我就得想方设法地去完成。为了编好这本书,我在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的安排下,重新对张长丁、王宝林、罗倩萍、汪妙林等滚灯传承人作了多次采访,积累了大量的采访录音,我又反复查看了区文化馆所拥有的有关滚灯的全部档案,查阅了“非遗”普查中与滚灯相关的资料,从而对滚灯有了详尽的了解。经过近两个多月的准备,在积累了大量的第一于资料后,我开始着手编撰。在编排体例上,按照“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丛书”的编纂出版方案来确定纲目,并将“余杭滚灯大事记”收为附录。在编撰过程中,我得到了张长工、陈乃铨、罗倩萍、戴园丽等人的热情帮助,得到了区非遗办王祖龙、文闻、陈清等人的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表示感谢,没有他们的帮助和支持,编著这本书的难度将会更大。值此《余杭滚灯》付梓之际,衷心感谢领导对我的信任,衷心感谢区文化馆、区“非遗办”为本书提供的照片以及省“非遗办”专家吴露生的认真审读。感谢所有关心余杭滚灯的人,并衷心祝愿余杭滚灯能有一个更加光辉灿烂的明天!
《余杭滚灯》是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浙江省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