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作家笔下的丽水

作家笔下的海峡二十七城丛书编委会 编 海峡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6  

出版社:

海峡文艺出版社  

作者:

作家笔下的海峡二十七城丛书编委会 编  

页数:

144  

字数:

100000  

Tag标签:

无  

前言

  唐国忠  “作家笔下的海峡二十七城”丛书即将付梓出版,并在海峡两岸同步发行。这是两岸出版业界携手合作的又一个重要成果,很有创意、新意、意义,可喜可贺。  由海峡文艺出版社、台湾图书出版事业协会和福建闽台图书有限公司共同策划推出的“作家笔下的海峡二十七城”丛书,对海峡西岸经济区20城市(福建的福州、厦门、漳州、泉州、三明、莆田、南平、龙岩、宁德;浙江的温州、衢州、丽水;广东的汕头、梅州、潮州、揭阳;江西的上饶、鹰潭、赣州、抚州)和台湾7个代表性城市(台北、台中、高雄、台南、新竹、嘉义、花莲)的历史文化,进行审视梳理和系统介绍,充分展示了两岸之间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丛书的出版,融合了两岸文化人的智慧,开创了两岸出版业界合作的新模式。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立足海峡、紧扣时代。丛书抓住海峡两岸27城市历史文化的精彩片段进行遴选还原,用历史的眼光加以辩证审视,用现代的情感进行勾画叩问,用精彩的文字和富有表现力的图片予以生动展示,使时代的主题得到了很好的诠释和表现。  二是选文精当、点面结合。丛书设置了“探寻历史遗存”、“拜访古代先贤”、“感悟绿色山水”、“品味地方风情”等章节,分别从物质文化遗产、历史著名人物、自然山水景观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层面,进行选文组合,将当地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民俗风情、城市面貌生动展示出来,让读者不仅感受到闽南文化、客家文化、妈祖信俗等两岸共同文化之根的深远影响,而且也感受了海峡城市群多姿的历史风貌和独特的现实魅力。  三是形式活泼、图文并茂。丛书以散文的手法探寻历史,注入现代人的情感,赋予较强的文学性和可读性;书中辅以大量精美的图片,图文并茂,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既可作为散文佳作来品,也可作为乡土历史教材来读,还可成为外地读者了解一个城市的旅行读本。  四是两岸携手、创新合作。丛书从文化寻踪入手,由两岸业界携手,在图书的编写、出版、发行等各个环节建立紧密合作,在推动两岸合作上具有典范性意义。  海峡两岸各界对本丛书的出版都给予了高度关注。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为丛书题词。台湾知名人士连战、吴伯雄、宋楚瑜、王金平、江丙坤、蒋孝严、黄敏惠以及胡志强等也为丛书出版题词祝贺。  当前,两岸关系发生了重大积极变化,两岸和平发展处于进一步向前推进的重要机遇期。希望两岸出版业界抓住机遇,开拓进取,以文化为纽带,以发展为主题,以创新为动力,以项目为抓手,携手合作,共同努力,不断谱写两岸出版业交流合作的崭新篇章,建设两岸同胞共同的精神家园,推动两岸关系朝着和平稳定的方向发展。  (作者系中共福建省委常委、宣传部长)

内容概要

  
“作家笔下的海峡二十七城”丛书所介绍的海峡二十七城市,包括国务院文件明确的海峡西岸经济区的20个设区市(福州、厦门、漳州、泉州、莆田、三明、龙岩、宁德、南平、温州、衢州、丽水、汕头、梅州、潮州、揭阳、上饶、鹰潭、赣州、抚州)和反映台湾发展历史沿革的7个代表性城市(台南、台北、台中、新竹、嘉义、高雄、花莲)。
该套丛书以作家的眼光对27城的历史文化进行描绘,抓住精彩片段还原,用历史眼光辩证审视,用现代情感勾画叩问,用精彩文字和富有表现力的图片生动展示。它从一个层面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体现了两岸之间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有利于增进两岸读者的文化认同,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书籍目录

探寻历史遗存
丽水城内的囿山
行走在消逝中的大猷街
处州深山里的廊桥
府城古街——刘祠堂背
古井无波
括苍古道
碧湖堰头古村落
处州厦河塔
青田石门洞
东括名胜白云山
拜访古代先贤
处州知府赵亮熙
抗倭名将卢镗
曳岭脚走出的状元蔡仲龙
想起秦少游
感受松阳“梁祝”
处州道人
汤显祖与遂昌
松竹之气
聆听历史的吟唱
寻访刘基
感悟绿色山水
爱上丽水
缙云仙都好溪纪行
古竹坳的四季
赏荷
天下奇峰——鼎湖峰
烟雨艨胧观音岩
邂逅冷美人
诗情画意大山峰
寨头岭上听风日
诗画大港头
品味地方风情
海溪
龙泉青瓷美如玉
青田石雕艺术
丽水的水龙会
山中之客——畲族
遂昌茶灯
遂昌民俗“秋赛会”
丽水的风味小吃

章节摘录

  行走在消逝中的大猷街  傅为新  在多年以前,我们生活的这座城市不是现在这个样子,当你撒开无知少年的双腿奔跑在一条古老狭长的小街上时,洒落的阳光将你的身体拉出一道长长的影子——类似亦真亦幻的影像,虽然从时间上追溯已此去甚远,但是我们并不感到陌生。  我所描述的那条小街,其实就是位于丽水城区南边的大猷街。在街上奔跑的时候,正是我们从小学的校园里放学出来,前往几个同学家中的情景。“大猷街”这样的名称,我们一直都是习以为常的,就如同我们不去追究自己的学校为什么叫“囿山”却不见山,“厦河门”为什么一直看不到门一样。这些名字的出现如同我们自己的出现一样,与生俱来。当然,到了现在,这已经成为了我讲述这条街的故事的资本。  我们不妨走进总是让人产生错觉的历史。从唐代开始,沿着处州古城外围开始兴建城墙,至元朝形成基本格局。我们今天的大猷街,早期称为南横街,就毗邻在城邑南端的古城墙下,跟随处州古城的发展逐渐形成,从东南行春门(厦河门)经南明门(大水门),至西括苍门(小水门),全长约1500米。时光流转,南横街在民国时期以大水门为界被分为应星桥街和南明门横街东西两段。  1940年,日军侵华至丽水,轰炸城区、放火杀人,当时政府为激发广大民众抗日情绪,弘扬处州人民抗击倭寇的英勇气概,把丽水县城内的三条街分别以戚继光、卢镗、俞大猷三位抗倭将领的名字重新命名,即为今天的继光街、卢镗街和大猷街。俞大猷,与戚继光同为明嘉靖时期的抗倭英雄,二人齐名被称为“俞龙戚虎”。  从南明门沿大猷街步行向东直至厦河门,我们依次可以寻访到应星楼、巽峰阁、观前井、老君庙、古城墙等几处重要的历史遗址。  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应星楼,实际上仅剩下一片宁静的土地了。史实中记载的应星楼位于今天丽水中学东南方,为宋郡守王庭芝所建,楼内有《应星楼碑记》,由宋代叶宗鲁撰文,时任参知政事何澹书写。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该楼重建,最终毁于日本人的滔天火光之中。据老人回忆,被毁前的应星楼内共有三层,楼顶供有魁星塑像,魁星即当年处州建郡时与郡对应、寓示处州兴旺发达的少微处士星,应星楼由此得名。假如我们把历史的画卷摊开,应星楼从初建到重建,从重建到再次被毁,应有两次衰亡的过程,如果没有这期间的记载和残留于人们记忆中的影像,时间早已将它从存在的史实中一笔勾销了。  离应星楼不远,有一处民宅,它的下面隐藏着距今700多年的巽峰阁旧基。元朝时期,达鲁花赤斡勒在修建城墙时同时修建起一座楼阁,这便是巽峰阁,它供奉的是儒学大家朱熹。清代陈遇春曾写有《九日巽峰阁即事》一诗,“衣冠共仰前型在,组练欣看列阵豪”。诗中描写的场景就是在巽峰阁上观看城墙外练兵的场景。  民间相传,厦河门有一口神奇的“大井”,这里的人们喝了井底的水,外出打仗吃了枪子儿也没事,小孩不慎落入井中,底下会有关公老爷给他托着。这就是位于老君庙前的观前井。虽然现在的居民再也不用依靠这口井来维系生活,但石井沿口那一道道因绳索深深嵌入而形成的沟痕,见证了他们的祖辈对水井的依赖。大井井口外壁刻有“皇明万历七年重修”等字样,而研究丽水人文历史的老学者毛传书先生推断,井的历史可能比老君庙更为早些,也就是说,观前井也许已经哺育了厦河门1600多年的过往子民。  绕过观前井边上的一个戏台,就到了当年的老君庙,也就是天庆观。这座修建于晋代的道观,经历了唐、宋、元、明四个朝代的更名和修缮,明洪武年间,一场大火将其烧毁,只剩下一座钟楼。后来人们在万象山烟雨楼上看到的那口大钟,就是天庆观的钟。据道光版《丽水县志》记载,这口钟在康熙年间辗转迁移,后曾转至太保庙,由于大钟声音洪亮,在战争年代还被作为全城警戒通报之用。  值得一提的是,北宋书法大家米芾曾为天庆观书写“天庆之观”一额。遗憾的是我们今天已经无法寻找到原迹了。天庆观被毁后,百姓在原址上相继修建了关帝庙和一座新的戏台,成为人们文化活动的中心。  其实,固山是有山的,厦河门也是有门的,只不过世事的嬗变让这些从前的“存在”变成行走的歌谣,慢慢消逝在时间和空气里。幸亏厦河门的老人又一次给了我们见证。在他们的带领下,我们找到了当年古城墙的旧迹,找到了厦河门的“门”之所在。  除了古城墙、观前井这些遥远的历史碎片能够有幸保存下来,时光延续到清末、民国时期,一些陆陆续续修建的场景便在世事的行进中被真实地推到我们的眼前。  1919年,一座风格迥异的建筑在南明门横街(大猷街西端)的小水门附近耸立起来,一位法国人在这里建造了一座欧式建筑,这就是耶稣圣心堂。现在我们看到的天主堂是在其原址上重修的。而比这个时问更早一些的19世纪中后期,大猷街的另一端,成排的民居住宅已经兴建起来,很多建筑一直保存至今。  现在,无论哪座城市的改造和建设都使很多老街区失去原貌甚至消失,时代的列车终将会把陈旧的往事抛弃在一个遥远的车站,但是,人们又是如此渴望那些曾经在岁月中闪亮过的东西能够尾随而来,照进现实。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作家笔下的丽水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