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包法利夫人

福楼拜 福楼拜、 罗国林 三秦出版社 (2009-06出版)
出版时间:

2009-6  

出版社:

福楼拜、 罗国林 三秦出版社 (2009-06出版)  

作者:

福楼拜  

页数:

157  

译者:

罗国林  

Tag标签:

无  

前言

古今中外,多少真正伟大的文学艺术作品,一经问世,即遭到无情的非难、攻击、批判,甚至查禁、焚毁,仅仅凭仗历史的公证,才最终获得其应有的地位,成为人类共享的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瑰宝,彪炳千古。居斯塔夫·福楼拜的传世之作《包法利夫人》的遭遇,就是典型的一例。福楼拜动手写《包法利夫人》,是1851年9月19日在卢昂近郊的克罗瓦塞别墅。经过将近五年呕心沥血的创作,直到1856年5月才完稿。但誊写人誊得一塌糊涂,他又不得不仔细校正,至5月31日,才寄给《巴黎杂志》他的朋友杜康。《巴黎杂志》是一家半月刊,将手稿搁置了3个月,才决定从10月1日至12月15日,分6期连载《包法利夫人》。但该刊审读委员会致函福楼拜,认为他的小说需要删节,请他把删节的全权交给编辑部。福楼拜未予理睬,仅在来函背面写了“荒谬透顶”4个字。从10月1日至11月15日发表的几部分,倒是未作删节。及至12月1日那一期准备付印之时,编辑部一位负责人对出租马车里发生的场面(即莱昂与爱玛从卢昂大教堂里出来后,乘出租马车疯跑全城那一段),忽然感到担心,说:“这一段不合适,我们还是把它去掉吧。”福楼拜对此十分气愤,但为了不使编辑部为难,便说:“你们要删节,悉听尊便,但你们必须说明你们作了删节。”于是,编辑部加了一条脚注:“审读委员会认为有必要删去此处的一段,因为它不符合本刊的编辑方针。特此说明。”事情并未到此止步,接着12月15日那一期,编辑部又决定删去几处。福楼拜确实恼怒了,经交涉,在小说正文底下刊出他的抗议:“《巴黎杂志》出于我不赞同的某些考虑,在12月1日那一期里已删去了一段。在编辑这一期时,他们又顾虑重重,认为必须删去好几处。因此,我声明对后面发表的部分不负责任,读者看到的仅是片断,不是整体。”《包法利夫人》一发表,立刻在文学界和读者中引起了轰动。当时负责严密检查所有出版物的帝国检察署,看到这部轰动性小说,《巴黎杂志》在发表时竟“顾虑重重”,多次删节,该刊审读委员会还特地声明,所删去的部分“不符合本刊的编辑方针”。这还了得!检察署高度警觉起来,对陆续发表的每一部分仔细研究,很快决定对这本书的作者福楼拜以及《巴黎杂志》发行经理洛朗·比沙和印刷商比耶提出公诉。福楼拜等很快收到传票,审判于1857年1月31日开始。负责宣读公诉状的是代理检察长埃内斯特·皮纳尔。此人是帝国政府豢养的一条鹰犬,后来出任内政大臣。他在公诉状里,指控《包法利夫人》“败坏公众道德,诽谤宗教”。其重点打击对象是作者福楼拜。公诉状最后要求法庭从轻处理杂志发行经理和印刷商,“至于主犯福楼拜,你们必须严惩”。这篇公诉状尽管十分蹩脚,许多地方十分可笑,但至今仍值得一读。它使我们看到,在资产阶级极权制度下,检察机关怎样不择手段,罗织罪名,扼杀真正优秀的文学作品,达到钳制舆论,巩固专制统治的目的。它是一个时代的回声,不仅说明了那个社会制度及其专制政权的反动,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偏见和狭隘。出庭为福楼拜辩护的是儒勒·塞纳尔律师。他在辩护词中肯定《包法利夫人》是“一本好书”,“一本诚实的书”,“这本书的思想,从头至尾是一种非常合乎道德、合乎宗教的思想”,“它是通过揭露令人发指的道德败坏来弘扬道德”。塞纳尔是巴黎律师公会成员,曾任国民议会议长,可谓声誉卓著,而又雄辩机警。他的辩护词很有特色。当时,他如果不从肯定《包法利夫人》非常合乎道德和宗教这个前提入手,而从维护言论自由和维护艺术之于道德的独立性人手来进行辩护,那将是非常笨拙的。他不仅论证了《包法利夫人》是一本好书,而且肯定了它的艺术成就,强调它是作者长期深入、细致观察生活的结晶,赞扬了作者独特的艺术风格,甚至大胆肯定现实主义的描写方法。作为一个律师,在当时做到这一点是难能可贵的。就在开庭前夕,当时影响很大的诗人拉马丁,约见年轻的作者(福楼拜那时年仅35岁),对他表示支持。福楼拜问他:“先生,我因为写了这部作品,正受到轻罪法庭追究,指控我违背了道德和宗教,这一点你想得通吗?”拉马丁斩钉截铁地回答:“亲爱的孩子,在法国没有一个法庭能给你定罪。有人如此误解你的作品,并下令对它提出起诉,这非常令人遗憾。不过,为了我们国家和我们时代的荣誉,任何法庭都不能给你定罪。”事实证明,拉马丁的断言是真知灼见。面对《包法利夫人》这部杰作,面对德高望重的塞纳尔律师逻辑严密、雄辩有力的辩护,面对许多著名作家的声援和抗争,巴黎第六轻罪法庭在“判决书”里虽然指出,“在本庭受到起诉的这部作品应该受到谴责”,但不得不承认,公诉状所指控的段落,“无论从它们所阐述的思想还是它们所描写的情景,仍属于作者试图塑造的人物性格的范畴”。因而宣告作者福楼拜以及《巴黎杂志》发行经理和印刷商“无罪”,“不予追究”。这是一个了不起的胜利。它不仅是福楼拜的胜利,也是整个文学界的胜利。福楼拜本人充分意识到这个胜利的重大意义,他说:“我这场官司是整个当代文学的官司。人们攻击的不是我的小说,而是所有小说连同创作小说的权利。”统治者的倒行逆施往往产生与其愿望相反的结果。这场官司不仅为《包法利夫人》做了广告,使它在两个月内销售量达15000册,此后又一版再版,而且进一步确立了这部作品的历史地位。《包法利夫人》描写的,是一位小资产阶级女性因不满夫妻生活的平淡无奇而通奸,最后身败名裂,服毒自杀的故事。这样一个桃色事件,无论在实际生活中,还是在向来的爱情小说里,都是司空见惯的。何以经福楼拜写出来,便惊动了帝国政府检察署,立即对作者提出公诉,给他加上“败坏道德,诽谤宗教”的罪名,要求法庭“必须严惩”呢?这个问题的答案,只要分析一下这部作品的思想内涵,便昭然若揭。福楼拜写包法利夫人,着眼点不在写她的爱情故事,而在写她从纯真到堕落,从堕落到毁灭的前因后果,揭露资本主义社会戕害人性,腐蚀人的灵魂,甚至吞噬人的罪恶本质。爱玛出生于外省一个殷实农家。和许多乡下女孩子一样,她聪明伶俐,天真淳朴。可是,在19世纪上半叶的法国,无论巴黎还是外省的中上层资产阶级,都把女孩子送进修道院接受一段教育,培养贵族式的思想感情和言行举止,为日后进入上流社会打下基础。爱玛的父亲鲁俄老爹爱女心切,也赶时髦,把她送进卢昂的修道院。爱玛生性敏感,感情热烈,想象丰富,在修道院里,“修女们在训诫时,反复拿未婚夫、丈夫、天国的情人和永恒的婚姻这些概念进行比较,在她的灵魂深处,唤起意想不到的柔情”,而宗教音乐课上所唱的抒情歌曲,全都“格调低下,音调轻浮,使爱玛窥见了诱人而又变化莫测的感情世界”。在这种情况下,修道院禁欲主义的说教,只能起反作用,越发刺激她受压抑的情感和对爱情的遐想。不仅如此,1830年前后风靡人心的消极浪漫主义,配合天主教卷土重来的活动,也渗透进了修道院。正是在修道院里,爱玛接受了浪漫主义传奇小说的熏陶,成天满脑子情男、情女、眼泪与吻、月下小舟、林中夜莺、凭窗盼望白翎骑士前来幽会的女城堡主。这些东西与她出身的环境和她日后的家庭生活,格格不入。正是社会提倡的修道院教育,腐蚀了爱玛稚弱的心灵,在她灵魂深处播下了淫糜的种子,做成了堕落的温床。试想一想,如果没有这种教育,日后的爱玛及其生活道路,必然会是另外一种样子。由修道院陶铸出来的爱玛·鲁俄小姐,怀着对爱情的憧憬结了婚,成了包法利夫人。包法利是乡镇医生,按理说在乡间算得上一个体面人物,可是他平庸无能,感情迟钝,与爱玛幻想中的骑士相差十万八千里。爱玛所期待的爱情没有到来。而沃比萨尔的舞会却向她展示了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上流社会生活。在这里,她体验到了奢侈豪华的生活的滋味,看到了养尊处优、浪荡调情的贵夫人,看到了曾经在王宫里很吃香、在王后娘娘床上睡过觉的老公爵,还同那位风度翩翩、颇有骑士派头的子爵跳过舞。这次舞会,是涉足社交生活的爱玛所上的第一课,使她在修道院时期所产生的天花乱坠的幻想,变成了看得见、摸得着的生活方式,在她的心灵深处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后来她的一切渴求和梦想的背后,都浮现出这次舞会的难忘情景。包法利夫人本来并不是个坏女人,尽管受了这些教育和影响,在迁居永维镇之后,她还是一度发狠躲避莱昂的追求,力图当一个贤妻良母,甚至试图帮助丈夫在事业上创造惊人的成就,名扬天下。但是丈夫太无能,太不争气,险些断送一条人命,使她受到不堪承受的打击,觉得包法利这个姓氏给她带来的只有屈辱,因此本已岌岌可危的贞操观念,才彻底崩溃了。她也曾一度试图到宗教中去寻求抵御情欲诱惑的力量,可是自称“医治人类灵魂的医生”的本堂神甫,对她心灵苦闷的倾吐却无动于衷,根本不理解,使她的希望归于彻底幻灭。社会给她造成了堕落的温床,而在她本能地一再反抗、挣扎时,在社会上却得不到任何救助。而罗多尔夫、莱昂这类道德败坏、专门玩弄女性的男人,却一再勾引她。这样,她便不可避免地成了他们的虏获物,最终堕落为不可救药的淫妇。显然,包法利夫人之所以陷入堕落的泥坑,祸根不是别的,正是资产阶级的教育,是资产阶级社会的腐蚀和引诱。我们可以说,是那个堕落的社会造成了包法利夫人的堕落。包法利夫人的致命错误,在于她不懂得豪华淫逸的生活和浪漫传奇的爱情,需要物质财富作为基础。她的家庭环境,无论她父亲还是她丈夫的家境,都不具备这种物质条件,而她却偏偏要去追求那种不可能属于她的生活。在她寻求爱情和幸福,却沦为别人的玩物的过程中,她不知不觉地将丈夫的薄产挥霍殆尽。这便给高利贷者提供了可乘之机。唯利是图、精明狡猾的奸商勒乐,看准了包法利夫人的弱点和处境,拿物欲作为诱饵,让她签署一张又一张借据,使她积债如山,而一旦发现她身上再也没有油水可榨时,便串通法院,扣押包法利家的财产抵债,并且张贴布告宣布拍卖。包法利夫人被逼到了家庭破产、身败名裂的绝境。她求助于情人,情人们推诿搪塞;她求助于税吏,税吏无动于衷;她求助于公证人,公证人花言巧语,企图乘其危难占有她。这时的人世,对包法利夫人是那样冷酷无情!在她面前只剩下一条路,就是结束她尚年轻的生命。事实再清楚不过:包法利夫人是被资产阶级社会逼死的——除了这个结论,人们还能得出什么别的结论呢?作品所描写的包法利夫人这个悲剧人物是一个典型,是被资产阶级社会摧残的千千万万妇女的代表。作者本人就说过:“就在此刻,我可怜的包法利夫人,正在法国的十二个村庄里受罪、哭泣!”被逼致死的包法利夫人遭到社会唾弃,而引诱她堕落的情人罗多尔夫和莱昂,却逍遥自在,甚至步步高升。作品结尾的这一笔,更饱含了辛辣的讽刺和血泪的控诉。福楼拜说:“任何写照都是讽刺,历史是控诉。”这种讽刺和控诉,构成了《包法利夫人》强烈的批判效果。《包法利夫人》故事发生的背景是七月王朝,但它所揭露和批判的,主要是第二帝国的社会现实。难怪作品一问世,就立刻掀起轩然大波,“遭到政府攻击,报纸漫骂,教士仇视”,帝国政府迫不及待地要拿作者问罪。这正是这部作品的巨大成功,正是这部作品继《红与黑》和《人间喜剧》之后,成为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又一部杰作的根本原因矗罗国林

内容概要

  《包法利夫人》是福楼拜的成名作。小说通过对一名小资产阶级女性爱玛悲剧性的情感生活的描写,描写了一幅19世纪法国的社会风俗史。虚荣的农庄之女爱玛满怀对爱情的向往嫁给了乡村医生包法利,但丈夫的平庸和婚姻生活的平淡使她的爱情理想破灭,从而变得郁郁寡欢。包法利为了她的健康移居永维镇,但这个小镇依然令她不堪忍受。在农展会上,她受到地主罗多尔夫的引诱,不久遭到遗弃。后来爱玛又与莱昂厮混,再次遭到遗弃。爱玛在偷情生活中债台高筑,最后在绝望中吞砒霜自尽。

作者简介

作者:(法国)福楼拜 译者:罗国林福楼拜(1821~1880)法国作家。生于法国西北部鲁昂城一个世代行医的家庭。父亲是鲁昂市立医院院长兼外科主任。他的童年是在父亲的医院里度过的。因此,他以后的文学创作明显带有医生的细致观察与剖析的痕迹。福楼拜从中学时代起就开始尝试文学创作。1841年他就读于巴黎法学院,22岁时因被怀疑患癫痫病而辍学,此后他一直住在鲁昂,专心从事创作,终生未婚。《包法利夫人》是福楼拜用了将近5年的时间于1857年完成的。这部作品开创了文学史上的一个新纪元,也成为他的代表作。随后他又创作了《萨朗宝》(1862)、《情感教育》(1869)和《三故事》(1877)

书籍目录

上卷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中卷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五下卷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一

章节摘录

  永维寺(之所以这样称呼,是因为从前嘉布遣修会在这里建了一座寺院,但那座寺院现在连遗址也看不见了)是距卢昂八法里的一座村镇,地处阿伯维尔大路和波威大路之间、利约尔河盆地底部。利约尔河是一条小河,汇入昂代尔河之前,在河口推动三座水磨。小河里有鳟(zun)鱼,星期天,孩子们常到河边钓鱼玩。  一八三五年之前,去永维镇连一条像样的路都没有,只是在这一年前后,才修了一条村间大路,连接阿伯维尔大道和亚眠大道。马车从卢昂运货去弗朗德勒地区,有时也走这条路。然而,永维镇虽然有了新的出路,却仍然裹足不前。人们不设法改良耕作,依然死守牧场,收入再低也不在乎。这座懒惰的镇子不位于平原边上,自然只好向河边发展。远远望去,只见它平躺岸边,就像一个牛仔躺在水边睡午觉。  街对面的广场人口,便是教堂。旁边不大的墓地,围着齐胸高的围墙,里面坟冢(zHong)遍布,一块块年久依旧的墓石,平躺在地面,整个墓地像铺上石板似的,夹缝里长出的野草,自然地形成了一方方规整的绿畦(ql)。查理十世在位的末年,教堂重建过一次。现在,木头圆顶的上部已开始朽坏,蓝色的顶盖有些地方陷了下去,现出黑黑的坑。大门上方,本来放风琴的地方,辟成了男人祭廊,有一架楼梯盘旋而上,木屐一踩,咚咚直响。  永维镇的大广场,约有一半给菜市场占据了。广场的一角,靠近药店,是镇公所。它是按照巴黎一位建筑师设计的图样建造的,外观颇似一座希腊神殿,底层有三根爱奥尼亚式圆柱O,二楼一条半圆拱腹回廊,尽头的三角楣上绘有一只高卢公鸡,一个爪子托着宪章,一个爪子举着公理天平。  不过,全镇最引人注目的,当推位于金狮客栈对面奥梅先生的药店。特别是晚上掌灯之后,红的和绿的短颈大口玻璃药瓶,把两种彩色的光远远地投在地面,使店面显得光彩夺目。整个铺面上方,横跨着一块金字招牌:奥梅药店。柜台上有几架固定的大天平。天平后面,店堂里端,有一扇玻璃门,上方写着“配药室”,半中间里底金字又一次写着“奥梅”二字。  此外,永维镇上就再也没有什么可看了。仅有的一条街,长超不过步枪的射程,两边有几家店铺,到大路拐弯的地方止步。出街口往右拐,沿着圣一约翰山脚,走不多远,就到了公墓。  自从下文要讲到的事情发生以来,永维镇实际上没有任何变化。白铁皮做的三色旗,依然在教堂的钟楼顶上转动;铺子门口的印花棉布幌(Huang)子,依然迎风招展;药店的胎儿标本,像一束束白色火绒,浸泡在浑浊的酒精里,日渐腐烂;客栈大门口一对古老的金狮,日晒雨淋,早就暗淡无光.,像两只鬈(quan)毛狗望着过往行人。  ……

媒体关注与评论

  “(福楼拜)肩负了开辟一条新路的使命。”  ——(法)波德莱尔    “(福楼拜)几乎像康德一样更新了我们对事物的看法,更新了认识外部世界现实的理论。”  ——(法)普鲁斯特


编辑推荐

《包法利夫人(名家名译双色插图青少版)》是法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大师福楼拜的代表作。《包法利夫人(名家名译双色插图青少版)》是继《红与黑》、《人间喜剧》之后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的又一杰作。作品以极其简洁而细腻的文笔,描写了富裕农民的独生女,美丽的主人公爱玛,因不甘与忠厚老实的丈夫过平庸的生活,两次发生婚外情,后均遭情人抛弃;又因过度消费,债台高筑,终于被迫自杀的故事。福楼拜通过这个富有激情幻想的妇女爱玛的经历,再现了十九世纪中期法国的现实生活,深刻揭示了浪漫主义的追求与庸俗鄙琐的现实生活的尖锐矛盾。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包法利夫人 PDF格式下载



这套丛书翻译较好,装帧和价格也比较实用,关键是名著阅读能让我们受益匪浅。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