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春华秋实

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编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8  

出版社: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作者:

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编  

页数:

493  

前言

  上海社会科学院创建于1958年。半个世纪以来,全院科研人员为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理论,为使学术研究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经受了历史的检验,赢得了良好的学术声誉。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后,我们审时度势,明确定位,提出把上海社会科学院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社会主义新智库”的目标,以此为导向,切实推进重点学科和特色学科建设,使上海社会科学院的科研工作和科研水平获得了进一步的提升。  社科院511年的学科建设与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作为哲学社会科学的专业研究机构,上海社会科学院成立伊始就以扎实深入的学术研究为各项工作的重心。我院的科研人员广泛开展社会调查,积极投入对社会主义现实问题的理论探讨。1959年4月,经著名经济学家孙冶方倡议,在上海召开了以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作用为主题的全国第一次经济理论讨论会。为此,经济所成立了三个调查组,兵分三路同时开展社会调查,写出了11万字的6个调查报告。这些研究成果密切联系社会实际,记载了有关价值规律作用的许多生动资料,引起学术界的重视。1961年,姚耐、雍文远等主编的《政治经济学教材(社会主义部分)》出版,它是我国在“文化大革命”前公开出版的第一本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著作,发行量达20多万册。  在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方面,我院的科研人员也做了大量工作。1958年9月,由经济研究所科研人员编撰的《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史料》、《恒丰纱厂的发生发展与改造》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同年10月,《大隆机器厂的发生发展与改造》、《上海解放前后物价资料汇编》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光明日报》、《学术月刊》、《新闻日报》及国外学术刊物对此作出了积极的评价。1958年以后,历史研究所的科研成果《上海小刀会起义史料汇编》、《鸦片战争末期英军在长江下游的侵略行为罪行》、《五四运动在上海史料选辑》、《辛亥革命在上海史料选辑》。

内容概要

  《春华秋实: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论文精选》收录了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的经典论文。全书共分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毛泽东思想研究,中国哲学史研究,科学哲学研究,价值与伦理研究,美学研究,宗教哲学研究,中西哲学比较研究等八个部分。《春华秋实: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论文精选》内容丰富,论述透彻,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书籍目录

序一/童世骏/1序二/俞宣孟/5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百年探索的正确结论——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胜利/赵庆麟/3马克思关于把握主要矛盾的辩证方法对于革命和建设事业的伟大意义/陈伟明/11实践检验与逻辑论证的联系/王耀垄/21试论社会科学的哲学本质/周昌忠/29论科学技术进步对人权发展的影响/孔幼贞/40认识人权的科学方法/孙纪成/47人道与异化的对立——对文艺复兴人道主义的一个考察/孙月才/56人的解放问题散论/周耘/67马克思主义的精神文明观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陶明波/72毛泽东思想研究中国哲学的“合题”——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哲学意义和历史地位论析/吴 军/83毛泽东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的思想及其当代意义/胡振平/92试论毛泽东哲学思想中的“否定之否定”/徐垄/103毛泽东的文化哲学与中国文化的现代化/李庆云/112从毛泽东到邓小平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陆云彬/123解放思想仍然是当前的一个重大政治问题/周 抗/132中国哲学史研究古代宇宙论的一场探索——从《天对》和《天问注》看柳、朱宇宙论的异同/翟廷晋/139《礼运》大同与孙中山的天下为公/徐顺教/147周易与类比推理/周山/157追忆无端——李商隐《锦瑟》解读/李若晖/164论康有为哲学思想的特点/郑克强/173儒学之性情形而上学/余治平/182近百年中国学术思潮反思/方松华/197科学哲学研究语境中的科学——兼论两种文化的冲突与融合/成素梅/213论库恩的“范式”概念/纪树立/223会聚技术及其社会审视/赵克/238文化哲学视域中的技术/郑晓松/247价值与伦理研究亚里士多德论快乐、思辨和幸福/范明生/259可持续发展与现代社会文明/张华金/271中国人的精神定位:民族文化心理与民族凝聚力/王克千/283论可持续发展价值观/钟月明/292法治与德治学理思索九题/吴晓江/299论经济伦理学的研究框架和学科特征/陆晓禾/311良心的心理机制/蔡子文/323市场、主权与人权/曹泳鑫/327“生死俱善,人道毕矣”——中国古代的生死观及其现代意义/沈铭贤/336美学研究美育与构建和谐社会/蒋冰海/351论城市形象特色的营建/刘天华/357东西方审美观念的并存与互补/陈超南/371作家艺术家童年记忆的启示/姚全兴/381从系统论来思索原始艺术的起源/卢颂江/391宗教哲学研究略论宗教伦理与市场经济的适应性/翁绍军/405演化与“灵化”/吴宗英/412在社会道德规范与佛教伦理之间/夏金华/425新兴宗教团体存在的心理因素分析/张龙华/431中西哲学比较研究在比较中发展哲学/俞宣孟/44l中西科学思想的相应性初探/王淼洋/452从比较到创新——寻求中西哲学比较研究的突破口/何锡蓉/464跨文化语境中的中国文化——由卜松山教授上海系列讲演引发的思考/王才勇/474亚里士多德“德性伦理学”的理解问题——基于孟子哲学立场的一种比较视野及其明代启示/马讯 杨宏声/483

章节摘录

  百年探索的正确结论: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胜利  一定历史时期的哲学是这一时期社会经济和政治、文化的反映,它集中反映了当时社会各个方面最本质的东西;也是这一时期一定阶级、集团的意志的反映,代表了这一阶级、集团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及他们的利益。它既是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因此每当社会基本矛盾非常突出,阶级斗争十分尖锐的历史变革时代,哲学思想上的斗争也就显得特别活跃,加速了哲学革命的进程;而一种新的哲学观点的产生,往往代表了新的生产力、生产关系和新的社会阶级集团的要求,代表了社会发展的趋向,成为政治变革的前导。这是已为历史证明的普遍规律。  中国近代的政治变革遵循着这一规律。自1840年起,中华民族陷入了深重的灾难。中国有识之士纷纷探寻中华民族求解放的真理。“中国向何处去?”成了中国近代史上理论探索的焦点。经过了近百年的历程,千百万志士仁人的奋斗,在反复的理论探索和政治变革的实践中,中国人民才认识并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从此走上了民族解放的道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就是“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的答案,这也是百年探索的正确结论。  最早对“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作哲学思考的是龚自珍、魏源、林则徐等。龚自珍借“公羊三世”说论述了他的“变易”史观。他指出“欲知大道,必先为史”,从研究历史来探索社会的发展规律。认为一个王朝必经“治世”、“衰世”、“乱世”的发展过程。他在1816年,鸦片战争前二十多年就指出衰世已经降临,已是“左无才相,右无才史阃无才将,庠无才士。”甚至也无才偷、才盗的无才状况,面临着“履霜之屦,寒于坚冰,未雨之鸟,戚于飘摇,痹痨之疾,殆于痈疽,将萎之华,惨于朽木。”对现状深感忧虑。(见《乙丙之际箸议第九》)他揭露了统治集团日趋腐败。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春华秋实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