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现代新诗与文化研究论集

颜同林 巴蜀书社
出版时间:

2008-8  

出版社:

巴蜀书社  

作者:

颜同林  

页数:

312  

内容概要

  《现代新诗与文化研究论集》讨论的问题颇为稳定与具体,新诗作品的细读与体验、比较诗学范畴内的象征主义诗学、方言与新诗之关系以及现代文学与文化的变奏,便是其中最灵动而又响亮的音符。在文学研究日趋向文化与社会研究倾斜的今天,回到语言与作品本身,关注人们繁复的心灵世界,应该是值得留恋与坚持的。

作者简介

  颜同林,四川大学文学博士,现为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在站博士后。自1992年始,在全国各级报刊发表诗歌、散文近百余首(篇)。目前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文化、中国诗歌理论等领域的研究,先后在全国三十余种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五十余篇;参与主研国家、省市级社科课题五项,主持省教育厅等课题四项。

书籍目录

自序第一辑细读与体验从细读中来,到细读中去隐含的女性话语与性别诉求 ——卞之琳《睡车》解读忆念与忘却——重读《干妈》艺术家与批评家的心灵契同——中国现代诗论的一种取向“回到原点”的文学感受与现代文学研究断想第二辑法国象征主义与中国象征诗派百年综论象征主义诗学的中国化——从戴望舒、梁宗岱谈起“新诗潮”与中国现代新诗传统东方象征诗学理论探源略论艾青对惠特曼的借鉴与个人化处理在乡村和城市之间——叶赛宁与臧克家的城乡观比较第三辑新诗版本与汉语方言泛方言写作与普通话写作之消长空间的意义:救亡语境下的方言与新诗土白人诗与新月诗派视觉体验与语言嬉戏——论新诗的形式探索与绘画之关系第四辑何其芳与巴蜀文化传播学视野下的《诗》刊研究批评话语与批评立场——试以闻一多评《女神》为例在使命意识与生命意识的天平上——以李瑛诗歌创作母题的嬗变为例第五辑承传与变奏巴蜀学派与现代巴蜀文化阐释运动的火山与倾斜的天平——“两个口号”论争略论小说《自流井》与盐文化人文主义与“五四”新文化运动现代文学史书写与现代作家的历史形象

章节摘录

  细读与体验  面对作品沿波讨源,我们就会发现,凡是以作品为中心,强调到作品中来、到作品中去的批评活动,“细读”与“体验”似乎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也正因为此,二者常常被人提及,不论是与“他者”交流阅读心得,还是在书面文字的理性表述中。但是,如果将两者并列在一起进入人们的视线时,我们则会发现细读与体验的关系并不如想象的那样简单,也不如一般人所认为的那样容易协调,其间的缝隙、矛盾像一个未兑现的诺言,时刻逼近我们内心,发出种种尖锐的追问。  “细读”与“体验”,作为某种阅读活动流程的链条,可谓自古皆然,但要在概念术语的层面上进行判断、梳理,则是先后自异域辗转而来。细读,严格意义上说来自于20世纪英美新批评文论。它作为一个独立的词条是这样定义的:“美国‘新批评’派的文学主张之一。细读(close reading)指细密地研究作品的上下文及其言外之意,它要求批评家注意每一个词的含义,发现词句之间的精微的联系,包括词语的选择和搭配、隐显程度不等的意象的组织,等等。他们认为,只有经过这样细致的分析,才能见出一部作品的总体,从而确定其艺术价值。”今天来看,新批评显得有点“旧”,然而,“细读”这个关键词仍然有顽强的生命力,这一点在它并未随着新批评自身的繁荣与衰落而失去昔日的风光中得到了鲜明的印证。在层出不穷的方法论阵营中仍有细读的一席之地。由此,本文也几乎是在这一意义上使用“细读”这一术语,虽然它经过本土化后在中国学者手中有所变异。与细读相同的是,“体验”从字面上看是生命主体“以身体之,以心验之”,即体验之,但作为概念可追溯到19世纪后半叶的西方文论家那里。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现代新诗与文化研究论集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