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宋代诗学平淡理论研究

王顺娣 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
出版时间:

2009-12  

出版社:

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  

作者:

王顺娣  

页数:

310  

Tag标签:

无  

前言

  陈寅恪先生有云:“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年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然宋代文人的审美趣味与唐代的绚丽不尽相同,而多尚平淡之美,然而,此之“平淡”又与陶渊明的东篱采菊,悠然南田之自然平淡有别,其义蕴更加丰厚,成因也颇为复杂。梅尧臣有云:“作诗无古今,唯造平淡难。”(《读邵不疑诗卷》)宋人之平淡往往乃精思苦吟而“造”得,且寄寓着宋人复杂的社会心理、丰富学植的内涵,如黄庭坚所谓“多读书贯穿,自当造平淡”,刘克庄所谓平淡乃“养气”而后得等等。可以说,宋代诗人所尚的平淡的审美理想,包蕴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同时,宋代诗学平淡理论又是经历了一个变化的过程,宋代诗学的平淡理论在不同的文化俊杰那里体现出的风貌又有些许差异,他们共同组成了宋代诗歌美学旨趣相近、风格不同的发展史。  虽然宋代诗学的这一特征已为学界所注意,然尚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王顺娣博士沉潜于此,撰成《宋代诗学平淡理论研究》一书。全书材料翔实丰富,论证严密,对宋代诗学平淡论的内涵、成因、历史轨迹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内容概要

  虽然宋代诗学的这一特征已为学界所注意,然尚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王顺娣博士沉潜于此,撰成《宋代诗学平淡理论研究》一书。全书材料翔实丰富,论证严密,对宋代诗学平淡论的内涵、成因、历史轨迹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书籍目录

序绪论第一章 “平淡”范畴历史溯源第一节 先秦时期:哲学、伦理及政治层面的“平淡”第二节 汉魏时期:对老、庄“平淡”思想的继承和修正第三节 六朝隋唐时期:诗学意义上的“平淡”第二章 宋代诗学“平淡”范畴的基本问题第一节 平淡美:来人心目中普遍的和最高的审美理想第二节 “平淡”的本质内涵及其美学生成第三节 “平淡”的基本特征第四节 “平淡”的生成原因及其理论渊源考察第五节 “平淡”的诗学意义和历史地位第六节 “平淡”与相关性范畴第三章 宋代的代表性诗人的平淡观第一节 柔弱中含刚强、浅俗中见深刻——宋初诗学的平淡观第二节 “文字出肝胆”、“因吟适情性”——梅尧臣的平淡观第三节 “技进于道”、“文理自然”——苏轼的平淡观第四节 “多读书贯穿,自当造平淡”——黄庭坚的平淡观第五节 “乐而平淡”——朱熹的平淡观第六节 “尚气”与“崇味”——陆游、杨万里的平淡观第七节 “穷而后工”、“淡狭瘦弱”——四灵、部分江湖诗人的平淡观第八节 “养气”与“巧拙相参”——刘克庄的平淡观第四章 “平淡”在后代诗学的余绪第一节 金元诗学的平淡理论第二节 明代诗学的平淡理论第三节 清代诗学的平淡理论结语:宋代诗学平淡理论的体系化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为诗学典范,二人地位大致相当。但是细细思索和考察,便会发现其间还存在不小的差异。大致说来,宋人跟中的杜甫是初学阶段之楷模,而陶渊明则代表了终极境界之理想,态度上还是有所轩轾的。而对陶渊明“平淡”诗境的推扬,正表明宋人对“平淡”美的崇尚,也体现出“平淡”于宋代诗学的重要性。  学的“平淡”范畴综合了传统意义上哲学、政治、伦理诸层面,其外延已扩及到人(伦理)、文(诗学)、道(哲学)三方面。在宋人看来,“平淡”正是这三方面最高境界的体现。这就是说,宋代诗学的“平淡”既表征了宋人的人格理想和精神境界(人),又成为他们诗学的最高审美理想(文),同时也是“道”的本体性特征(道),实现了人、文、道的三位合一,形成一套理论体系,具有重要的地位。当然,由于宋人对“道”存在不同的理解,使得人、文、道之间的关系变得错综复杂,呈现出多种层面的统一关系。  总而言之,宋代诗学的“平淡”是在特殊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审美范畴,具有全新的内涵、特征,在宋代诗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和地位,对后世诗学也存在一定的影响。  蔡钟翔、陈良运在《美在自然。总序》中说道:“到目前为止,研究美学、文艺学范畴的论文已大量涌现,专著也有多部伺世,但严格地说,系统研究尚处在起步阶段。发展的前景和开拓的空间是十分广阔的。”本文第一次对宋代诗学的平淡理论展开全面、系统和综合的研究,探讨其本质内涵及其美学生成、基本特征、产生原因、意义、发展脉络及其历史地位,相信会对我国古代文论的建设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宋代诗学平淡理论研究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