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散论
2006-11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魏南江
353
出版《语文教学散论》,是我近年的一个梦。 然而,当梦想即将成真时,我竟惶恐不安了起来,总觉得眼前这些文字浅陋得拿不出手。竟生出了些许的“近乡情怯”,不敢细看。 于是,就此搁置下来。 一日细雨,散步于秦淮河畔。眼见山色空蒙、烟柳飘曳、水天相接、归鸟斜飞,慨叹不由涌上心头:美景无限,人生不再。过往的一切,无论是辉煌还是失意,无论是成熟还是幼稚,她都是你生活中最美好的一部分。 翻检稿件,犹如读旧日记。字里行间留下了自己成长的足迹,深深浅浅甚而歪歪斜斜;字里行间留下了自己思考的痕迹,激扬文字抑或低咏浅吟 翻检稿件,犹如看旧照片。许许多多远去的“人”和“事”常常会鲜活地翩然而至: 本书开篇的《回归也是一种超越》,写于西藏“支教”的日子。在金碧辉煌的布达拉宫前,络绎不绝的摇着转经朝圣的藏民,洗涤着我的灵魂。乘着雅鲁藏布江的牛皮筏子溯流而上,我追问自己:“你从哪儿来?要到哪儿去?”追问声中,我发现了“本原”的伟大。于是拿起笔参与了上世纪末全国范围内的那场“语文教学大讨论”,面对语文教学本体的丢失,发出自己的声音:中小学语文教学需要返璞归真——多读、多背、多思、多写,重感受、重体悟、重积累、重运用。这种回归并不意味着“复古”,也不意味着“排外”,而是一次自我否定。自我否定需要勇气,自我否定也是一种超越,是哲学意义上的更新、升华,是在汉语文教育传统的框架基础上的一种重构。
《语文教学散论》虽系作者先后发表的教学论文结集,但经过筛选编排,《语文教学散论》自成系统。全书共有八章构成:第一章的“总论”侧重表达了我的语文教学观。第二至八章根据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的教学内容进行分述,每一章又自成体例——由统领本章的理论打头,接着是此章的分论,最后是公开课的实例点评,并附上被点评教师的课堂实录。意在理论联系实际,具有实用性。
自序第一章 总论一、回归也是一种超越二、直面“人世”后的中小学语文教学三、语文教学必须讲究“语文性”第二章 汉语拼音教学一、重新认识汉语拼音教学二、应重视汉语拼音字母名称的教学三、汉语拼音教学艺术十法四、关于修改《汉语拼音方案》的初步构想五、对汉语拼音教学中几个问题的质疑六、在静态声调和动态声调的对比中掌握上声的实际读音七、谈“ong”和“iong”教学八、鼻韵母该如何教九、巧妙的设计,快乐的课堂——评李玲玲《ai ei ui》的拼音教学艺术课堂实录:李玲玲《ai ei ui》拼音教学实录第三章 识字与写字教学一、发掘汉字深厚底蕴,拓宽汉字教学思路二、从“苏教版”的“词串识字”说起……三、评童俐俐《识字与写字》的示范教学课堂实录:童俐俐《识字与写字》(第二课时)教学实录第四章 阅读教学一、对新课程阅读教学的两点认识——兼析当前阅读教学新误区的根由二、阅读教学不要太“多情”三、“诵读、吟诵、朗读”之辨析四、走出朗读教学的三大误区五、基础?基调?技能?语言动作——朗读的基本要求和技巧六、课文朗读实例指导五则七、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创造性地解读课文——张学卫《番茄太阳》教学实录评析课堂实录:张学卫《番茄太阳》教学实录r八、一堂有“语文味儿”的语文课——简评强红权《船长》的教学特色课堂实录:强红权《船长》教学实录第五章 口语交际教学一、关于口语交际教学的对话二、探寻低年级口语交际教学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三、苏教版“口语交际”主要类型简释四、研究口语养成规律 优化教学结构体系五、引题、示范、模仿、创造:口语教学四环节六、体态语言对课堂教学的影响七、日常口语表达艺术两则八、谈口语交际教学的基本特征——兼评刘军《学会祝贺》口语交际教学实录课堂实录:刘军《学会祝贺》口语交际教学实录第六章 课外阅读与习作一、关于城市四五年级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的调查与分析——以南京、南昌、凯里三城市为调查点二、关于农村二年级小学生课外阅读状况的调查与分析三、自由地想像想像地作文——评唐文玲的想像作文教学:《当我插上了翅膀》课堂实录:唐文玲《当我插上了翅膀……》作文教学实录第七章 语文综合性学习一、我所理解的“语文综合性学习”——兼析于冬梅《春联》的课堂教学课堂实录:于冬梅《春联》教学实录第八章 来自课程实验的个问题一、今天我们怎样做教师二、今天我们最需要什么样的教师三、今天的学生最需要什么四、怎样落实课程目标课堂实录:周益民《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教学片段五、“双基”教学还需要吗——对“双基”教学误读的愕然六、现在语文课堂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什么七、如何提高语文教师的语言表现力八、今天我们如何和学生相处附 录 三论两感
第一章 总论 一、回归也是一种超越 1.汉字特点给我们的启示 汉字,是世界上最为特殊的文字之一,是具有表意体系的古老文字。汉字的最主要特点是以形表义、因义而音,字形与声音的关系松散,而多靠形状来表示意义,具有一观即感、一感即觉、一觉即了的特点。你看,“旦”是地平线的太阳,“果”是树上沉甸甸的果实,多么俏丽的自然风光;“泪”是人的眼睛在滴水,“闪”是人在门边的一晃,多么逼真的生活场景;“悟”是我的心,“意”是心之音,充满着灵动的生命体验。汉字起源于图画,又从图画扩展开去。汉字的形象是宇宙万物与人的生理、心理图式同形、同构的“天人合一”的生命现象。据史料记载.古人造字时“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近取诸身,远取诸物”。通过对对象的直接观照来构筑自己的符号,从而以“天文”之形表“人文”的概念。例如“采”字,《说文》云:“辨别也,像兽指爪分别也。”而辨别鸟兽指爪,又恰好是造字的起点,因而产生了诸如“悉”、“審”、“释”等字。《说文解字?叙》云:“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悉”、“審”、“释”这组字似乎透露出中国人认识世界的方式以及这种方式的特点,因为它们都是针对认识感知过程而言的。“審”(审)是对具体感知形态的详细观察,它从宀从采,意指能包覆万物而认识之;“悉”,知也,全也,是对整体的全部的理解;“释”,解说也。这三字一组的“体验”与“把握”.是一种始终不脱离感性形态、整体的非理性的认}只方式,即今天所说的“直观”。 汉字就是这样使所立之象不仅足事物自然形态本身,而且是融合了一定的理解和想像之后的“意象”。识别汉字的人也必须运用想像和联想.才能悟出符号化的“意象”。所以说,认识汉字的过程其实就是以象见意的过程。这种方式长期使用日浸月渍,对中国人的认识机制发生了直接的影响。因此,使用这一文字的人们具有特有的思维方式——意会性的思维方式,他们对事物的把握常常是直观、整体,非逻辑性的;重“体验”而轻“概括”,重“领悟”而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