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新编大学语文

周探科,张峰,成远镜 著 湘潭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8  

出版社:

湘潭大学出版社  

作者:

周探科,张峰,成远镜 著  

页数:

443  

前言

  大学语文是我国高等教育中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从京师大学堂创办时起,大学就普遍开设“国文”课程。1952年,我国照搬前苏联的做法,将高等学校的文科、理科、工科分开,加强专业技术教育,大学语文这门课程被取消了。1981年,经“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倡议,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数十所高校率先在全国开设大学语文课,并得到了很多学校的响应。2006年9月,我国颁布了《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强调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语文课。于是,大学语文这门以提高学生语文素质和人文素质为目的的基础课程,几乎走进了全国所有高校的课堂。大学语文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大多数高校不仅开设该课程,而且规定为必修课程。  大学语文虽被重视,但其教学效果不佳,由此引发了一场大讨论,焦点是大学语文的学科定位和课程性质问题,由此派生出教材的编写、课堂的教法等一系列问题。许多高校同仁开展了大学语文教学改革试验,教材的重新编写就是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据有关资料统计,全国大学语文教材有1450余种,编写模式和体例各有千秋,各具特色,但不同教材的知识体系和具体内容相去甚远。对于大学语文这门课程究竟何为,究竟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从教师到学生都感到茫然。这种状况无疑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编写出一部有新创意和时代感,能够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好教材就显得非常重要。  教材编写首先要明确课程的性质才能有正确的编写理念。大学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素质教育课程。大学语文培养的综合素质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语言素质,即对汉语言文字的理解、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它是每个社会成员一天也离不开的;二是人文素质,一般认为,语文的“语”指语言文字,“文”是指人文,即人类文化、民族精神。要让学生在学习母语的过程中接受民族文化和人文精神的培育;三是审美素质,即通过对优秀文学作品的品味,培养学生对语言美、艺术美、自然美和人性人情美的欣赏能力。  基于上述认识,大学语文教材的编写应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同时也应考虑到新世纪青年学生的兴趣爱好。大学语文的教学对象大多是20世90年代出生的青年。他们是在我国社会转型、日常生活审美化成为时代潮流的后现代语境中成长起来的,他们的知识结构、精神追求与生活方式构成了后现代文化语境的一部分。

内容概要

  大学语文是我国高等教育中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从京师大学堂创办时起,大学就普遍开设“国文”课程。1952年,我国照搬前苏联的做法,将高等学校的文科、理科、工科分开,加强专业技术教育,大学语文这门课程被取消了。1981年,经“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倡议,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数十所高校率先在全国开设大学语文课,并得到了很多学校的响应。

书籍目录

上编 汉语之美第一章 源远流长——汉字起源的传说第二章 因因相生——汉字的形、义联系第三章 雅韵流香——汉字语音的承传第四章 千年翰墨——汉字的书写艺术第五章 汉语的特点第六章 汉语是重意会的语言第七章 现代汉语词汇发展的一般趋势第八章 汉语学习的三个阶段中编 文学之窗第一章 《诗经》选读第二章 庄子和他的寓言故事第三章 李白诗文选读第四章 李商隐和他的诗歌第五章 苏轼和他的诗文世界第六章 李清照和她的婉约词第七章 汤显祖和他的《牡丹亭》第八章 四大名著选读第九章 鲁迅和他的小说与散文第十章 曹禺和他的《雷雨》第十一章 陈忠实和他的《白鹿原》第十二章 当代散文选读第十三章 当代诗歌选读第十四章 荷马与古希腊神话第十五章 《圣经》选读第十六章 莎士比亚和他的《哈姆莱特》第十七章 司汤达和他的《红与黑》第十八章 马克·吐温和他的《高尔斯密士的朋友再度出洋》第十九章 海明威和他的《蝴蝶和坦克》下编 写作之门第一章 求职材料的写作第二章 演讲稿的写作第三章 申论写作第四章 对联鉴赏与写作第五章 影视鉴赏与影视评论后记

章节摘录

  言族群来说,除人口因素外,其维持和发展要受其语言态度、亲和力、市场价值的制约。以新加坡为例,新加坡的华人从情感上首认是汉语方言、其次是华语;但在功用上认为权威和有用的是英语,方言最差。从使用情况来看,华语的使用比其他语言或方言多。另一方面,新加坡政府态度鲜明,坚持鼓励母语教育。此外,新加坡吸收许多中国新移民和永久居民,也加强了新加坡华语。再如马来西亚。马来西亚华人对自己的民族语言具有强烈的感情。100多年来,为了继承中华文化,马来西亚华社坚持母语教育,他们通过各种手段来维护自己的民族语言,取得了很大成绩。马来西亚政府也认识到华语在国家的和谐和建设中的重要性,实行了多语教育的政策,并在一定程度上鼓励华族和友族学习和使用华语。目前,有80%以上的华人子女进入华小学习;同时,非华人进入华校的人也越来越多。这对于华语在马来西亚的维持非常有利。当然,海外华语的存在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的因素,这就是作为华语大本营的中国的发展。语言的市场价值决定了社会主动地学习和使用某种语言。因此,中国全方位的发展、中国政治和经济地位的上升将是海外华语得以维持和发展的强大动力。这些情况无论是感情因素,还是政府努力的结果,均一定程度表明华语的生命力。当然华语要继续发展我认为一是要逐步靠拢汉语,否则不是为其他语言所取代就是形成偏离汉语更远的另一种华语。  三、汉语真正走向国际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语言推广是世界各国提升自身“软实力”的一个重要途径,中华民族要想走向世界、更好地参与合作和沟通,推广汉语是实现这一构想必不可少的重要举措。即要让汉语真正走向国际化。在国际化的征途中,汉语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看看中文在联合国的地位。作为联合国六大官方语言之一的中文,在联合国的处境一直非常尴尬。除中国外,汉语在联合国内的使用频率和流通率最低。联合国总部三层是新闻媒体资源中心,那里的新闻稿甚至安理会报告鲜有中文资料。另外,汉语在世界上所处的地位虽然重要,但我们对照本文图表,从使用情况、通用范围、受重视程度上汉语占不上前3名,与其他语言如英语、法语、西班牙语、俄语等语言相比,汉语在世界上的地位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而且外国人普遍都认为学中文非常难,汉语的声调发音很难,学写汉字最难。许多外国人公认:“学汉语汉字,唯一的办法就是到中国本土。自学英语、法语很容易,但要自学汉语,基本不可能。”在美国和欧洲,甚至在东南亚,华裔第~代用中文,但是第二代就大多只会说汉语(母语)不大会写汉字,到第三代,基本上不会中文(汉语和汉字)了。这不是“不爱国”或“忘祖宗”的问题,而是汉字与其他文字相比确实非常难学!很少有外国人会熟练地在电脑上打汉字,更少看到老外能够熟练使用“五笔字型”拆汉字,而我们打英文却很容易。这主要是我们推广力度还不够,表明我们汉语要走向国际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除此以外,我认为汉语要走向国际化还要几个方面需要努力。一是克服方言分歧,大力推广普通话。以广东话为例,国人非广东人很难听懂其话语,而且,同为广东方言,高州人听不懂湛江人的话。这种状况如何走向国际化?二是大力推广简化汉字,提高汉语的规范化水平。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新编大学语文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