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中国通史故事

李守鹏 安徽师大
出版时间:

2011-5  

出版社:

安徽师大  

作者:

李守鹏  

页数:

175  

内容概要

  《中国通史故事》的内容从远古开始一直讲到民国时期,把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和人物都讲到了。内容丰富,涉及政治、军事、经济、思想、科学、技术、文学、艺术、民间生活等各个方面,反映了各时代的基本面貌。

书籍目录

第一章 皇觉寺小僧投军第二章 挥师南下夺金陵第三章 刘基定计战鄱阳第四章 朱元璋开国登基第五章 削藩封燕王“靖难”第六章 郑和七次下西洋第七章 英宗被俘土木堡第八章 于谦保卫北京城第九章 安乐堂纪妃育子第十章 除“虎”患刘瑾伏法第十一章 严氏父子留骂名第十二章 清廉刚正的海瑞第十三章 戚家军威震东南第十四章 毕生心血著《本草》第十五章 张居正辅政改革第十六章 努尔哈赤的崛起第十七章 科学先驱徐光启第十八章 袁崇焕血战宁远第十九章 李白成占领北京第二十章 闯王败北山海关第二十一章 皇太极开创清朝第二十二章 多尔衮摄政迁都第二十三章 守扬州可法殉国第二十四章 郑成功收复台湾第二十五章 康熙帝平定“三藩”第二十六章 雅克萨大战沙俄第二十七章 雍正帝力革旧弊第二十八章 残酷荒唐文字狱第二十九章 画家知县郑板桥第三十章 一代文宗纪晓岚第三十一章 大贪官和坤破产第三十二章 林则徐虎门销烟第三十三章 三元里抗英斗争第三十四章 太平军起义出师第三十五章 陷天京天国悲歌第三十六章 洋务运动的兴起第三十七章 冯子材英勇克敌第三十八章 卫海疆中日决战第三十九章 图改良百日维新第四十章 风雨飘摇清王朝

章节摘录

  元朝末期至正四年(公元1344年),淮河流域发生大旱,赤日似火。紧接着,又出现蝗灾,蝗虫铺天盖地飞来,眼看着将已经成熟的庄稼吃个精光。正当穷苦的百姓哀叹如何度过难关的时候,不料瘟疫又发生了。被饥饿折磨的庄稼人哪能经受得了,老人、小孩、妇女甚至青壮年男人便接二连三地死去。濠州(今安徽凤阳).一带当然也是一片荒凉景象,由于连续大灾,到处草木凋零,鸡犬不叫。九月的一天早晨,濠州太平乡孤庄村的一座破败的农舍里,一位老年妇女正在跟一个青年后生依依话别。只见这个青年人衣衫破旧,表情凝重,一声不吭地听着老妇人的话,偶尔点点头表示记住了老人的吩咐。老人布满皱纹的手握住了青年人的手,哽咽着说:“孩子,去吧,先寻条活路再说。”这一老一小,并不是母子俩。老人汪氏,是年轻人的邻居。而这年轻后生,就是朱元璋。此刻,朱元璋正准备离开收养他的汪家,到皇觉寺去当和尚,先混口饭吃。朱元璋祖籍原在江苏沛县,祖上几代都以务农为生。由于生计艰难,总想挪个地方,几经搬迁,到他父亲这一代,才在濠州定居下来。他的父亲叫朱世珍,是个道地的农民,老实厚道,一生都为地主开荒地,自家连巴掌大的一块地也没有。朱元璋小时候曾经读过几个月私塾,后来家里实在供不起,只好叫他停学,给村上的地主放牛牧羊。朱元璋从小点子就多,胆量也大,说到做到,敢做敢当,因此在放牧的小孩中挺有威信。有一回,他和一群小孩在山中放牛,太阳还未下山,但这些穷孩子们已经饿得发慌,正在商量找什么东西来充饥。朱元璋眨了眨眼睛,说声“有办法了”,不慌不忙地从牛群中牵过一头小牛,招呼小伙伴们用绳子把小牛的前后腿都捆住,又找来一把砍柴斧,当头一斧就将小牛砍死。于是大家一哄而上,拾柴的拾柴,剥皮的剥皮,就在野外烤起牛肉来了。风卷残云,争着抢着,一头牛崽很快就被吃得精光。饱餐之后,有个小孩突然提出:“回去怎么向财主说?”大伙一时傻了眼,有的讲丢了,有的讲被人抢走了,说法不一。朱元璋伸手示意大家别吵,胸有成竹地说:“一人做事一人当,这事是我出的主意,我来想办法对付。”说着,他将小牛皮和啃下来的骨头挖个坑埋了,将血用泥土和沙掩盖住,将牛尾巴插在一个窄窄的石缝之中。傍晚回去后。朱元璋哭丧着脸对地主说:“小牛钻进山洞,夹在石缝里,怎么拉都拉不出来。”财主虽然生气,也没办法,把朱元璋好一顿毒打。于是,放牛娃更加钦佩他的勇气,都将他视为孩子王。那么,朱元璋与汪氏老母又是什么关系呢?原来,在这年灾荒中,朱元璋的父亲、母亲和大哥在半个月时间里先后病死,连一片掩埋尸首的坟地也没有,亏得村里一位好心人给了一小块地,他才将亲人草草掩埋。邻居汪氏老母是个十分慈善的人,见朱元璋无依无靠,走投无路,就先把他收留下来。老人家里也很贫穷,无法养得起年已17岁的朱元璋。再说,这年头也没人雇工,亲友中也是投奔无门。汪氏老母只好托人为朱元璋找了一个穷生路:去皇觉寺出家当和尚。汪氏老母让自己的儿子汪文送朱元璋上路。临行前,她噙着眼泪,喊着朱元璋的小名说:“重八啊,你大娘这也是穷得没办法啊,你这一出家,我可害了你一辈子啊!”朱元璋此时反倒镇静下来,他擦了擦湿润的眼睛,反过来安慰老人说:“大娘,这总比在家饿死的好。”汪氏老母忍住泪,再三叮嘱儿子汪文说:“见了庙里的高彬大师,要多说好话,拜托他多关照。”汪文领着朱元璋进了庙,找到和尚高彬,呈上香火祭礼,恭敬地说:“请大师收下他吧!”高彬和尚半眯着眼,不停地捻动着一串珠子,打量着朱元璋,见他虽然面容枯瘦,但身材高大,奇骨贯顶,当一名小行童,干些庙里的杂活正好。便说:“好吧,留在这儿先干些零活,明天你就打扫大殿和禅房吧。”从此,朱元璋就在皇觉寺里当一个小行童,开始了他的佛门生涯,整天扫地、侍候长老,还得处处留神,成天小心。其实,佛门之内并不是穷人的乐土,同样存在着不平等。类似朱元璋这样的小和尚要受到各种规矩的约束,违背规矩就要受到惩罚。而地位较高的大和尚们则没有任何法规约束他们。高彬大师是寺里长老,曾经把施主们捐的钱财拿出去放债,还讨了老婆,养了孩子。其他的大和尚,便有恃无恐,在外面胡作非为,寻欢作乐。朱元璋在这种环境中,不仅要服侍好高彬长老,也不能得罪了大和尚,只能忍气吞声,否则就会丢掉饭碗。真是无事生非。皇觉寺的大和尚们实在是闲得无聊,便找机会作弄朱元璋,以此开心和逗乐。寺里惯例都是敲钟吃饭,这一天,他们不声不响地把饭吃光了,然后才敲钟。等朱元璋来时,饭桶已是空空的。朱元璋又气又饿,而那些大和尚们则像什么也不知道,一个个假装正经地念经诵佛。朱元璋恨不得搬起饭桶砸向他们,可他知道不能这样做,便忍耐着出去继续干活。先扫干净大殿,又帮厨房的杂役挑了几担柴,这才拖着疲倦的身躯回房休息,此时已经月出东山了。不料与他同房歇宿的和尚竟然将门从里面闩死了,任他怎么喊,门也不开。朱元璋满肚子委屈,也只得暗自掉泪,返身到大殿中,和衣在地下躺了一夜。和尚们并未因朱元璋的忍耐而收敛,他们仍然不断地变着法子戏弄朱元璋,经常把他饿得头晕眼花。把他折磨得骨瘦如柴,而分派给他的活计,却限定他必须每天做完。有—天,大殿中如来佛脚下的大红烛夜里被耗子偷吃了,值班和尚不问青红皂白,把朱元璋骂了一番。恰好这时高彬大师过来,发现桌案上的供果也不见了,于是大怒,不容朱元璋辩白,便让人把他按倒,用木板将他的屁股打得青一块,紫一块。朱元璋浑身疼痛,趴在地上半天起不来,他真想一跃而起与这帮欺侮凌辱他的和尚们拼了。可转念一想,这些和尚们有的曾习武弄棒,身体比自己强壮,自己势单力薄,远不是他们的对手。于是,他心情沮丧,默默地走到如来佛的脚下,双膝跪倒在蒲团上,抱住如来佛的腿,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往下直流。他想,如来老佛,你怎么不发发慈悲拯救我这个无家可归的穷孩子呢?你怎么不讲公平去惩罚这帮无耻的坏和尚们呢?他抬头看了看大殿中的十八罗汉,一个个都凶神恶煞地盯着他,丝毫没有救助他的意思。此时,入寺院以来的屈辱、痛苦、仇恨,突然间一齐涌上心头,一股热血直往脑门上冲,他再也控制不住自己长期压抑和忍耐的感情了。他顺手抄起身边的一把扫帚,一竹柄挥去,一尊佛像“咚”地一声倒地破碎。闻声而来的僧人一看全傻了,慌忙跑去喊来了高彬大师。等高彬长老和众和尚们赶到大殿问罪时,已不见朱元璋的踪影。一名执事和尚到僧房一看,发现小行童朱元璋的行李、瓦钵和木鱼都不见了,赶忙向高彬长老报告:“朱元璋跑了!”高彬长老双手合十,慢慢地摇摇头,气愤地说道:“让他去吧!佛法无边,他是逃不掉的,罪过,罪过!”朱元璋自知闯下大祸,急匆匆离开皇觉寺,顾不上疲劳和饥渴,一气走了很远才停下来歇息。他向老百姓讨了口水喝,洗把脸,喘口气,然后戴着从庙里带出的旧笠帽,背着一床破旧的被子,手托瓦钵,腰里挂着木鱼,一路云游化缘去了;“化缘”是佛家用语,其实就是要饭。朱元璋穿城越村,站在大户人家门口敲木鱼,软化硬讨,到处随缘乞食,风餐露宿,受尽了人间的白眼。三年多的时间,朱元璋一直在安徽、河南交界的地方游来游去。逢到寺庙处,他便在庙里挂单寄食,与当地庙里的和尚们一道做佛事,于是学会了背诵一些经文,文化知识上也有了一些长进。云游过程中,他结交人缘,到处寻师访友,学到了不少武艺。有人欺侮他时,和几十个人对阵搏斗,他也面无惧色。几年的漂泊生活,他走遍了淮西的荒山野岭,游遍了淮河沿岸的通衢闹市,广泛接触了社会下层,接触到私塾先生、长工佃户、陶工铁匠等各类人员,对民间疾苦和人心向背也很了解。当时,正逢彭莹玉在这一带宣传弥勒教,秘密进行起义的组织活动。朱元璋由于深受压迫和剥削,加之对下层社会的接触了解,比较快地接受了起义造反的思想。这段云游生活对他后来毅、然作出投奔红巾军的决定,有着很大的影响。而且,对这一带山川地理形势的熟悉,也为他后来指挥战争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条件。游子思乡。尽管凤阳已经没有什么亲人了,可远游在外的朱元璋还是禁不住思念自己的家乡。至正八年(公元1348年),21岁的朱元璋又回到凤阳太平乡孤庄村时,他内心十分希望能就此结束这飘忽不定的游方生涯。乡亲们几年未见,都十分高兴地看着已长大成人、面貌奇特、身躯魁伟的朱元璋。朱元璋无家可归,又回到了皇觉寺,此时他见多识广,各方面都较以往成熟多了。皇觉寺已非昔日可比,香火寥寥,年久失修。原先的一班僧众,已经离开的十有八九,高彬长老也已死了。留下来的几个和尚,也是得过且过,异常清苦地打发时光。朱元璋回寺同他们互相问安后,便在寺里落了脚。转眼间又过了三年,爆发了红巾军大起义。朱元璋虽然身居佛门清静之地,但心潮难以平静,他不断从过往行人中打听外面的消息。先是刘福通在颍州(今安徽阜阳)揭竿起义;接着,定远人郭子兴在濠州起兵,于是群雄并起,天下大乱。很多老百姓不堪忍受元朝统治者的残酷剥削和压迫,纷纷投奔起义军。朱元璋儿时有个放牛娃朋友,叫汤和,已经投奔在郭子兴的队伍里。他托人给朱元璋捎了一封信,邀他参加红巾军。本来,他就有投奔濠州红巾军的念头,只是一时下不了决心,迈不出造反的一步。接到汤和的来信后,还是犹犹豫豫,鼓不起勇气。就在前几天,朱元璋因看不惯附近的一个财主横行乡里,找上门去狠狠揍了他一顿,财主表面上唯唯诺诺,内心恨透了朱元璋,彼此结了仇。汤和来信的事被这个财主知道后,便悄悄地向元朝官军密告,说朱元璋私通红巾军,还引着一队官军来皇觉寺捉拿朱元璋。恰好这时朱元璋不在庙里,元朝官军扑了个空。  ……


编辑推荐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记录了我们祖先漫长而曲折的奋斗历程,记录了历代王朝的兴衰更替,记录了无数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和可歌可泣的历史事件,也记录了我们民族的聪明才智和发明创造,其中蕴藏的成败之道、历史规律,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仍具有极强的参考价值和现实意义。《中国通史故事(明-清)》梳理中国明代至清代的历史知识,用故事的形式讲述历史,使读者在阅读故事的同时了解历史,学到知识。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中国通史故事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