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品京都

謝其濬(Vincent H) 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时间:

2010.9  

出版社:

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作者:

謝其濬(Vincent H)  

页数:

240  

Tag标签:

无  

前言

  作家酒井順子曾經撰文提到「京野菜」的魅力,不論是聖護院的白蘿蔔、金時的紅蘿蔔、加茂的茄子,凡是只要掛上「京野菜」的招牌,吃起來就是特別美味,即使市價會比一般蔬菜來得昂貴,也會覺得非常值得。   酒井順子認為,「京」就是品牌,任何事物只要貼上「京」的標籤,立刻就變得閃閃發亮,不只是外國人,即使是日本人自己,對於「京」的迷戀,都是無可救藥。像她,即使知道這只是「品牌迷思」,到了市場,還是不免要買把京都出產的九條蔥回家。   「京」的品牌力究竟從何而來?我覺得,即在「感」一字。   感,是感覺、感受,也是感動,是人跟這個世界建立互動,然而,現代人的生活中,不論是感覺、感受,或是感動,都像是陸地上曝曬陽光的水母,無聲無息地,逐漸乾涸。不知不覺中,我們跟世界的聯繫斷裂了,於是覺得很孤獨,一個人如此,一群人也是如此。   京都提供的「感」,很豐富,尤其是「歷史感」,以及「季節感」。   「歷史感」,不只是感覺古老,而是體認人生在時間長流中的短暫,還有盛衰相生的歷史輪迴。京都有著千年的「景深」,當你從如此遼闊的時空格局,去看自己當下的處境,多少會帶來某種釋懷與了悟。   「歷史感」,也是來自人的風景。京都是一處歷史舞台,從天皇、權臣、武將、高僧,到文人、茶師、畫家、藝匠,太多人物在這裡搬演過他們的人生,我們總是能從他們身上,看到自己有著類似的人性,好或壞,明或暗,而能夠更深刻地省思我們生而為人的價值。   而「季節感」,也就是春櫻、夏綠、秋楓、冬雪,則讓人重新回歸到大自然,感受其中生命的力量。「季節感」強調的也是「變化」,日照的長短,溫度的升降,草木的生長與凋零,都是「變化」中的一環,也因此,每個季節的京都,甚至是每天的京都,都有不同的風貌。   即使對京都一無所知,愛上京都也是容易的。   但是,當我身處京都時,卻不禁思考,如果能夠從「歷史感」和「季節感」切入,再深入瞭解京都一點,旅程就不再只是浮光掠影的印象,而會有更多的感覺、感受與感動,而這些點點滴滴的「感」,其實會為我們帶來很大的療癒力量。   因此,我心中浮現了「品京都」的概念,既是瀏覽自然風景,也是品味人心的風景,然後,重新問自己,我們希望這一生,要走在什麼樣的風景之中。

内容概要

京都的寺院、庭園、佛像、繪畫、美術館…關於,28個美的邂逅~~和風之雅 首選春櫻、夏綠、秋楓、冬雪,美不勝收。品京都 ─ 「品」什麼?◎ 品「名所」室町將軍足利義滿,權力、財富如日中天,打造金閣寺彰顯自身榮耀;智仁親王貴為天皇之弟,雖有壯志,但與權力無緣,只能寄情桂離宮,鬱鬱而終。◎ 品「庭園」夢窗疎石在自然界中開悟,奠定京都庭園的典範;重森三玲從失意畫家蛻變,為枯山水庭園注入新生命。◎ 品「佛像」廣隆寺的微笑彌勒像,是朝鮮半島送給聖德太子的禮物;東寺的不動明王像,是空海從唐朝帶回的密教文化。◎ 品「繪畫」智積院,有長谷川等伯的「楓圖」,藏了白髮人送黑髮人的悲慟;南禪寺,有狩野探幽的「喝水的虎」,展現狩野家族稱霸畫壇四百年的實力。◎ 品「美術館」從山中桃花源的「MIHO美術館」,到藏在長巷中的河井寬次郎紀念館,京都不同美術館的空間與作品,提供了不同的美感體驗。品京都 ─ 「品」四季的風景,也「品」人心的風景。

作者简介

  謝其濬(Vincent H)  政大新聞系畢業,英國蘇格蘭史特靈大學出版研究碩士,曼徹斯特都會大學視覺傳播碩士。喜愛觀察、學習、體驗、研究。期許寫作有著透明感的文字。  曾經擔任媒體記者、出版社寫手多年,寫過許多人的故事後,希望未來十年能為自己所喜愛的主題,創造出多元、可讀性高的作品。

书籍目录

【推薦序】日本旅遊中毒者 林氏璧日本美學創意觀察家 蒼井夏樹影像工作者 許培鴻【前言】為什麼要品京都【印象詩】京都の水 京都の祈京都の憩京都の豔【歷史的劇場】尋找飛鳥時代--法隆寺大佛與小鹿的百年孤寂--東大寺極樂淨土的風景--平等院從清水舞台跳下去--清水寺炎上的鳳凰--金閣寺失意將軍的月亮庭園--銀閣寺貴族的黃昏--桂離宮【庭園的密碼】開門見山的秘密--天龍寺誤闖潘朵拉星球--西芳寺豐臣秀吉最後的華麗緣--醍醐寺三寶院禪之庭、詩之庭--大德寺謎樣「石頭記」--龍安寺重森三玲的石頭--東福寺【佛像的低語】微笑的菩薩--廣隆寺「彌勒菩薩半跏思惟像」「數大」的力量--三十三間堂「千手觀音菩薩像」 三D版曼陀羅 東寺--「五大明王像」 【時代的映畫】父親的眼淚--智積院 長谷川等伯的「楓圖」稱霸畫壇四百年--南禪寺 狩野探幽的「喝水的虎」【美術館散步】繁華夢一場--細見美術館山中桃花源--MIHO美術館陶藝大師的真面目--河井寬次郎紀念館留得枯荷聽雨聲--大山崎山莊美術館 【平安風流】美麗與哀愁--源氏物語【私房感官】共飲一杯綠--京都喝茶參考文獻

章节摘录

  清水寺開放夜間拜觀的那天晚上,我擠在人群中,沒來由地想到了張愛玲〈色戒〉裡的一段文字。  下了台她興奮得鬆弛不下來,大家吃了宵夜才散,她還不肯回去,與兩個女同學乘雙層電車遊車河。樓上乘客稀少,車身搖搖晃晃在寬闊的街心走,窗外黑暗中霓虹燈的廣告,像酒後的涼風一樣醉人。  就是因為這種舞台的魅力,女主角王佳芝決定接下色誘漢奸易先生的「角色」,只是最後假戲真做,栽在易先生手上。  但是,我可以體會王佳芝的心情。那個晚上,我站在清水寺的「舞台」上,燈光從四面八方打上來,我雖不是演員,只是跟著眾人搶最好的角度拍夜景,不知不覺中,情緒就變得高亢起來,深秋夜晚的空氣冷颼颼,臉頰上卻是熱騰騰。  下了「舞台」,還是捨不得走,雖然不餓,還是湊熱鬧地買了一串烤醬油糰子,邊走邊吃,沿著三年坂、二年坂走下來,人潮變少了,還有那麼一點曲終人散的愁悵。  地理位置和建築設計,是「清水舞台」所以聞名的兩大關鍵。  首先,清水寺位於羽音山上,居高臨下,京都的高樓不多,在京都塔出現之前,並沒有超高層的建築,想要站在制高點俯視整座城市的風貌,清水寺是最佳選擇,而每逢櫻花或紅葉季節,寺方再辦「夜間拜觀」,靠著美麗夜景,再賺一回門票的錢。  現存的本堂是江戶時代的建築物,下半部份是由長柱子以格子狀方式架構起來,長柱據說共有一百三十九支,而且沒有動用釘子,外觀上真的就如同一座舞台,所以又稱為「舞台造」。  至於本堂另一邊,則有建在山壁上的「奧之院」,外觀也像是個舞台,和本堂形成兩個對望的舞台。因此,當你身處本堂,望著奧之院的遊客,對方也在看著你,看人,同時被看,既是「演員」,也是「觀眾」。  這種建築樣式在當時相當罕見,不但沒有受到排斥,反而大受歡迎,甚至出現了「清水の舞台から飛び降りる(從清水舞台跳下去)」的說法。根據歷史紀錄,從一六九四年到一八六四年,曾經發生過兩百三十四件「跳清水舞台」事件,明治政府就在一八七二年下令禁止這種行徑,並架起護欄,避免意外發生。  這些「跳清水舞台」的人,真的是因為勇氣使然,所以大膽往下跳嗎?  恐怕並不是如此。  清水寺,觀音信仰的寺。  傳說中,奈良時代末期,某夜,僧人延鎮夢見了北方有一道金色的泉水流過。醒來後,便跟隨夢中的訊息,來到了音羽山。延鎮認為,山中的瀑布,就是他夢中的金色冷泉,於是在此結草庵,此時,白衣居士現身,對他說:「我一直等你到來,希望你能在這裡興建寺廟。」  延鎮遵照神明的指示,在這裡創建寺院,祭祀的對象自然就是觀音菩薩。  有一天,延鎮在這裡遇到了一名武將,即後來大名鼎鼎的「征夷大將軍」坂上田村麻呂。  當時,田村麻呂的妻子懷有身孕,聽說鹿血能讓女人順利生產,田村麻呂便上山獵鹿。延鎮勸田村麻呂不要殺生,而且要誠心向觀音菩薩祈求,結果獵人被僧人所說服,田村麻呂不但把已經射殺的鹿隻安葬,回家後,便和妻子一起供奉觀音菩薩。  後來,田村麻呂因為戰功彪炳,朝廷將原本建在長岡京的宮殿賜給他,田村麻呂再將建物奉獻給延鎮,也就是清水寺「本堂」的前身。  如今,清水寺之所以有「清水」之名,主要是因為音羽山的瀑布,事實上,創建之際,清水寺正式稱號是「北觀音寺」。  「觀音」,即是能傾聽世間之音,包括了各種祈求和心願,由於觀音信仰跟「他力救濟」、「現世利益」關係密切,在廣大民間相當受到歡迎,而日本的佛教宗派不少,不論是天台宗、真言宗、禪宗、淨土宗,都祭祀觀音菩薩。  關於清水寺的觀音菩薩,相關傳說不少,其中一則,說是有名貧窮女子經常到清水寺參拜,後來菩薩果真在她夢中現身,賜給她一幅「御帳(貴族人家中的垂掛的布幕)」,夢醒後,身邊果然有「御帳」,便將御帳縫製成衣裳,穿在身上,真的招來好運,嫁給了好人家。  後來,甚至傳說有女子為了謝罪,將孩子從清水舞台丟下去,因為有菩薩保佑,孩子毫髮無傷。據說又有男子跟人打架,為了逃走,從清水舞台跳下去,也是安然無恙,類似傳聞愈演愈烈,難怪吸引了這麼多人前來,試試觀音菩薩的神力是否也能保佑他們。  於是,就這麼跳?下?去,希望觀音菩薩的慈悲能夠牢牢地接住他們……  用現代的眼光來看,或許會覺得當時的人好傻,不惜拿生命來測試神明,換個角度來看,對於廣大的庶民來說,在充滿苦難的世間,觀音菩薩的慈悲,可能就是他們人生中唯一的希望。  離開清水寺,我還是常常想起那兩百三十四件「跳清水舞台」事件。  那樣義無反顧地往下一跳,除了相信觀音菩薩保佑,是否還有其他的力量,趨動著跳下去的勇氣?  或許也是「舞台效果」吧。當人站在舞台上,成為別人注目的焦點,你可能就不再是自己,而是變成另一個完全不同的人,於是,平常沒有膽量做的事,在那一瞬間,就完全豁出去了。  就像《色戒》裡的王佳芝。不過,換個角度思考,舞台的時空,也可能喚出那個隱藏在內心深處的自我,那麼台上、台下,到底哪一個才是真正的自己呢?這其實又相當耐人尋味了。

媒体关注与评论

  「我好喜歡在京都的自己。  如果不是那天撞見了Vincent這樣優美的品京都文字,馬上順手貼上日本自助旅遊中毒者的臉書頁面和網友們分享,一個東京控是不夠格在這本京都的小書上作序的!其實這僅是我一個喜歡蒐集、管理和分享日本旅遊資訊的人天天在做的事,當天湧入了約兩千人次去看Vincent的好文,並在臉書上引起極大的迴響。  而後,在Vincent的部落格上我看到他寫的感謝函,其中有一段文字:  『這座城市,曾經在我身心俱憊的時刻,帶給我很大的療癒能量,這個說法可能有點奇怪,我好喜歡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品京都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