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你的錢,為什麼變薄了?(修订版)

Rothbard, Murray N. 經濟新潮社
出版时间:

2010-9  

出版社:

經濟新潮社  

作者:

Rothbard, Murray N.  

页数:

240  

译者:

陳正芬,高翠霜  

前言

  前言  極少經濟主題比「貨幣」更糾纏不清、更令人摸不著頭緒。舉凡「緊縮貨幣政策」相對「寬鬆貨幣政策」、聯邦準備體系相對於財政部的角色,以及各個不同版本的黃金本位等,辯論之聲不絕於耳。政府究竟該把銀根注入經濟體系,還是抽銀根?由政府的哪個機構來做?政府該鼓勵貸款,還是加以約制?該回歸黃金本位嗎?如果是,以什麼比率?無數的問題愈滾愈大、沒完沒了。  貨幣問題的各種歧見,或許是源自人類的「務實」傾向——只想研究跟自己切身相關的政治經濟問題。但是,如果讓自己完全沉浸在日常瑣事,不再探究根本的差別,也不再問些真正基礎的問題,久而久之,基本問題就會被遺忘,而漫無目標地隨波逐流將取代了對原則的堅持。人們往往有必要取得某些觀點,跳脫日常事務,以便獲得更完整的理解,對於經濟體制尤為如此,體制中的交互關係是如此錯綜複雜,以致必須將幾個重要因素孤立出來並加以分析,而後追蹤它們在複雜世界中的運作情形。以上是「魯濱遜經濟學」的重點,也是最受古典經濟理論喜愛的情節,儘管許多評論家認為,分析孤島上的魯濱遜和星期五的經濟行為,實在與現實世界脫節,但它其實有個極有用的功能:突顯出人類行為的基本原理。  在所有經濟問題中,貨幣可能是最糾纏不清,也是最需要採取某種觀點的。此外,貨幣這個經濟領域,覆蓋交織著數百年來最多的政府干預,許多致力研究自由市場的經濟學家,卻刻意略過貨幣,堅稱貨幣不一樣,一定要由政府供給、受政府約束。他們從不認為國家管制貨幣形同干預自由市場,貨幣的自由市場是他們無從想像的,政府必須鑄幣、發行紙鈔、界定何謂「法定貨幣」(legal tender,譯註:法律賦予在一國境內有強制流通能力的貨幣)、創造中央銀行、調控貨幣供給、「穩定物價」等。  由歷史觀之,貨幣是政府最先控制的事物之一,十八、十九世紀的自由市場「革命」,對於貨幣少有著墨。因此,現在是回歸基本面,來到「貨幣」這個經濟體系命脈的時候了。  讓我們先問自己:貨幣能在自由的原則下被組織或安排嗎?我們能夠擁有如財貨、勞務一般的貨幣自由市場嗎?這麼一個市場會是什麼樣子?各式各樣的政府控制會造成哪些效果?如果我們偏好其他方向的自由市場,希望消除政府對個人和財產的侵犯行為,當務之急就是:去探索貨幣的自由市場有哪些做法與手段。

内容概要

貨幣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但也最錯綜複雜:不僅各國有各國的貨幣,有時貨幣還會貶值,讓我們覺得「錢變薄了」。為什麼錢會貶值?為什麼會有通貨膨脹?本書1963年首次出版,歷經多次改版,如今已是第五版。四十多年來,它發揮巨大的影響力,啟發了兩個世代的經濟學者,以及許多投資人和企業人士。讀過這本書之後,你不僅會更懂得世界經濟,面對景氣的變化也可以形成自己的看法,不再人云亦云。本書清楚介紹貨幣發展的歷史,對通貨膨脹做了深入淺出的解說。作者深入剖析中央銀行制度和固定匯率制度、通貨膨脹的關係,揭開通貨膨脹的真相,以及它讓少數人得利的事實。書中認為,我們的貨幣體系存在著根本缺陷,如果不能從制度面來改善國際貨幣體系,未來的通貨膨脹速度將越來越快,甚至無法收拾。例如一碰到金融危機,政府就灑錢救市,更會造成通貨膨脹。作者也帶領我們思考,如果貨幣跟其他財貨一樣,完全自由化,價格由市場決定,將可減少政府侵犯個人權利及其財產的種種行為。當前,通貨膨脹似乎變成全球性的壓力。如何才能恢復貨幣體系的穩定?我們是否需要一個國際性的貨幣體系?那是什麼樣的貨幣體系?從這本書中,您可以得到深刻的啟發。書中提到一些重要觀念:1. 社會上的錢越多越好嗎?錯。貨幣和其他商品不同的是,貨幣增加對人們沒有好處,貨幣所能買到的商品或勞務,才會帶給人們幸福,過更好的生活。中央銀行如果任意增加貨幣供給量,後果就是:通貨膨脹。2. 「貨幣政策」是除了戰爭之外,國家擴張權力的主要工具。貨幣政策常被用以確保政府財政無虞、融通赤字、圖利特殊利益團體並鞏固選票。貨幣制度不僅容易遭到政客濫用,也會造成通貨膨脹和景氣循環。3. 在政策方面,作者主張,自由市場有能力、也應該主導貨幣的供給與分配,兩者並無必要由中央銀行所獨佔。★★此書為《為什麼我們的錢變薄了》新增訂版,新增有第五版序,以及本書作者羅斯巴德教授的一篇論文〈一個百分之百黃金本位的案例〉。

作者简介

  莫瑞.羅斯巴德(Murray N. Rothbard)  (1926-1995)是奧地利經濟學派(Austrian Economics)的代表人物,生前主要擔任內華達大學經濟學S. J. Hall講座傑出教授。他曾擔任米塞斯研究院(Ludwig von Mises Institute)學術事務副會長,也曾任《奧地利經濟學評論》(Review of Austrian Economics)的編輯。羅斯巴德教授在哥倫比亞大學取得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師承約瑟夫?朵夫曼(Joseph Dorfman)。他也長期參與紐約大學舉辦的米塞斯研討會達十多年。羅斯巴德教授為文上千,重要著作包括:《1819年大恐慌》(The Panic of 1819)、《人、經濟與國家》(Man, Economy, and State)、《美國大蕭條》(America’s Great Depression)、《權力與市場》(Power and Market)、《金融體系的祕密》(The Mystery of Banking)、《自由的道德》(The Ethics of Liberty)、《在自由中孕育》(Conceived in Liberty)共四冊等。

书籍目录

〔評論〕誰來印鈔票? 黃春興第五版序第1章前言第2章自由社會中的貨幣一、交換的價值二、以物易物三、間接交換四、貨幣的好處五、貨幣單位六、貨幣的形狀七、私人鑄幣八、「適度」的貨幣供給九、「囤積居奇」的問題十、穩定價位?十一、並存的各種貨幣十二、貨幣倉庫結論第3章插手管錢的政府一、政府的收入二、通貨膨脹的經濟效應三、強行獨占鑄幣權四、降低貨幣成色五、格雷欣法則與貨幣制度六、摘要:政府與貨幣制度七、允許銀行拒絕付款八、央行制度:取消對通貨膨脹的檢驗九、央行:導演通貨膨脹十、黃金本位的消失十一、強制貨幣與黃金問題十二、強制貨幣與格雷欣法則十三、政府和貨幣第4章西方貨幣制度的崩潰階段一:古典黃金本位,1815 ~ 1914階段二:一次世界大戰及戰後階段三:金匯本位(英國與美國),1926 ~ 1931階段四:波動的強制貨幣,1931 ~ 1945階段五:不列敦森林與新金匯本位(美國),1945 ~ 1968階段六:不列敦森林的崩解,1968 ~ 1971階段七:不列敦森林的結束:波動的強制貨幣,1971年8月 ~ 12月階段八:史密松寧協議,1971年12月 ~ 1973年2月階段九:波動的強制貨幣,1973年3月 ~ ?〔附錄〕百分之百黃金本位制的論述前言一、百分之百黃金本位制的論述二、貨幣與自由三、美元:是獨立的名稱或是重量的單位?四、從「重量」到「名稱」:獨占鑄幣權五、從「重量」到「名稱」:鼓勵銀行膨脹六、百分之百黃金本位制七、反對百分之百黃金本位的論點八、伊格教授與百分之百黃金本位制九、百分之百黃金本位的傳統十、未來的路關於米塞斯研究院 索引

章节摘录

  第2章 自由社會中的貨幣  一、交換的價值  錢從哪裏來?魯濱遜顯然不需要錢,他可吞不下金幣。魯濱遜用魚換取「星期五」的木材時也無須為錢傷神,可是當社會上不光只有幾戶人家時,錢就派上用場了。  為了解釋錢的角色,我們得退一大步,問道:人究竟為何交換?交換是人類經濟生活的基石,沒有交換,將沒有真正的經濟制度,也不會有社會。自願交換之所以發生,是因為雙方期望從中獲益,A和B協議將各自的財貨或勞務轉給對方,如此就形成交換。雙方顯然都獲益,因為每個人對換來的財貨或勞務,評價都比所付出的更高。當魯濱遜用幾條魚換取木材時,他認為「買來」的木材,比「賣出」的魚更有價值;星期五的想法則恰好相反。從亞里斯多德乃至馬克思,人類誤以為「交換」代表某種價值均等性,換言之,如果用一籃子魚換十根木材,表示魚和木材之間存在某種均等性(equality)。其實交換之所以成立,只是因為兩種東西在兩造心中的地位不同罷了。  為何「交換」在人類之間竟如此普遍?基本上是因為自然界的多樣性(variety),包括人類的多樣性,加上自然資源散處各地的緣故。每個人有不同的技能和性向,每塊土地有各自的特色和特有資源,交換就從這種自然界的外部多樣性而來。堪薩斯用小麥換取明尼蘇達的鐵礦,某人提供醫藥服務來換取另一人的小提琴演奏,「各司其職」讓人人發展自己最棒的技能,並促使各地區開發其特有資源。如果不能交換,如果每個人被迫要自給自足,多數人想必只有餓死的份,活下來的也不好過。「交換」是生命的活水,不僅對經濟是如此,對文明本身也是。  二、以物易物  話說回來,直接交換(direct exchange)有用的財貨和勞務,幾乎不足以使經濟制度從原始層次開始提升。這類直接交換(或以物易物〔barter〕)比純粹的自給自足好不到哪裏去,原因何在?首先,想也知道,直接交換幾乎不足以讓生產持續,如果瓊斯雇幾名工人蓋房子,他要付給他們什麼呢?是房子的一部分,還是他們用不上的建材?問題出在「不可分割性」和「碰不上自己想要的東西」。所以說,假如史密斯想用犁換幾樣不同的東西,像是雞蛋、麵包和一套衣服,那麼他該怎麼做呢?他如何把犁大卸八塊,將其中一部分交給農夫,剩下的給裁縫?就算東西可以分割,也不太可能讓交換雙方同時找到彼此,假設A想賣一堆雞蛋,而B有一雙鞋,如果A要的是衣服,怎麼可以硬是把兩人湊合起來呢?再想想某位教經濟的老師,要找到一位想用雞蛋換取幾堂經濟學課程的蛋農,會是多困難的事!由此可知,直接交換是不可能造就任何經濟文明的。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你的錢,為什麼變薄了?(修订版) PDF格式下载



  我们都知道政府印太多纸币会造成通货膨胀,但从未想到这是数百年前政府控制货币的必然结果。我们都认为法定纸币的存在理所当然,却从无意识过这是政府敛财的精妙手段。在我看来,本书最值称赞之内容,正是告诉读者这个关于政府控制货币的历史,关于政府干预的阴谋论。从独占金属货币铸币权,到改货币名称,到发行法定纸币,到建立中央银行,再到取消金本位制,各国政府以惊人相似的措施与几乎一致的步伐,淡化原有货币的商品属性,从而让自己的印钞机“创造”货币,让一沓沓毫无价值的纸片成为民众公认的价值符号与财富象征,从而以政治权力入主人们的经济生活。(这也颠覆了高中给我灌输的历史观: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政府一直对经济自由放任直至罗斯福“新政”。西方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其实从它们插手货币时已经开始了)罗斯巴德也由此下了悲剧性的论断:通货膨胀将无法遏止,世界经济周期也将因此愈趋波动混乱。
  但罗斯巴德给出的药方看起来却是那么不切实际且难以实现:恢复金本位制与实行全部准备金制度。也许理论上能一劳永逸的解决现今的货币问题,但实际上真的可行可操作么?会有多少人愿意回到过去?答案显而易见。读完此书不禁迷惘:我们受够了货币主义学派提倡并得以践行的法定货币自由浮动制度所带来的恶果:通货膨胀,购买力缩水,汇率与价格混乱,但又能何时以何法改变这一切呢?
  就本书而言,个人认为从中得到最大裨益莫过于更新自己的货币历史观与经济观。罗斯巴德在书中阐发继承的米塞斯等奥地利学派的商业周期理论与反政府干预的精神,无疑令我等读者顿觉醍醐灌顶。本书作为货币历史与货币原理的入门书,的确是值得一读的佳作。
  
  


  这本货币理论的经典以最简洁的语言向我们展现了“钱变薄”的起因后果。整本书一共才一百多页,一次性读完不成任何问题,但最好还是分开几次阅读,边读边做笔记,原因很简单,它充满了值得推敲的观点,例如: “人们几乎一定会说,希望钱多多益善!可是他们真正想要的不是更多的货币,而是更有购买力的单位货币” “通货膨胀好比......


  “What has government done to our money ”,意思这句英文是美国奥地利派经济学家莫瑞·罗斯巴德本书的书名,不知是因为避开敏感还是咋的,到了中国,被翻译成了《为什么我们的钱变薄了》。虽然针对“通货膨胀”的意味还在,但“通货膨胀”最重要的点“政府”这个点却没了,只能说是一大遗憾。
  
  《为什么我们的钱变薄了》这本书写作于1963年,在中国的出版是2008年10月,正是金融危机在全球蔓延激烈的时候。以莫瑞·罗斯巴德的预判,来关照当今在中国发生的通货膨胀,的确有着很重要的借鉴意义。不过,相对来说,这本书在出版以来的几年里,并没有发挥出其应有的价值,在知识界似乎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这也是一个遗憾。
  
  虽然,这本书走的还是通俗化得路线,作者罗斯巴德以尽可能通俗的语言,以少用或者不用专业术语而是尽可能地用通俗语言来讲诉金融的道理。这使得这本书读起来轻松了很多,但通俗不代表不严谨。恰恰相反,在看似通俗平淡的语言下面,如果在阅读时走了一下神,在接下来的阅读中,可能会马上觉得有些知识与逻辑连贯不上。必须回过去再重读走神的那些话语,才能使整个逻辑接续下去。看似轻松,实则不轻松。这种写作的手法实在是需要很高超的技巧才能达到,冲这一点,罗斯巴德实在是一位语言学的大师。
  
  作为奥地利学派最新一代的一位经济学家,只活了不到60岁,实在学术界的重大损失。他的思想也是哈耶克之后,最为重要的一位奥地利学派的大师。他的思想直接传承于米塞斯,与哈耶克生活在同一时代,而且都是米塞斯的学生,一起为推动奥地利学派在20世纪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奥地利学派自门格尔创立以来,经过庞巴维克及熊彼得的发展,再到20世纪的米塞斯、哈耶克的壮大,尤其是哈耶克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终于使得这一学派走到了经济学的制高点上。
  
  罗斯巴德《为什么我们的钱变薄了》继承了奥地利学派的一贯主张,在学术观点上,首先主张个性的自由,并对权力充满了不信任。在经济上,主张捍卫个人经济自由,坚决反对政府干预个人经济活动。即使是在货币问题上,奥地利学派也认为货币是人类市场交换活动“自发自在”的产物,是人类自发自在的经济秩序的核心组成部分,而政府不应该控制货币。哈耶克对于通货膨胀有一句名言,“不论何时何地,通货贬值都是政府行为的结果”。米塞斯也说,“政府干预货币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将货币贬值的历史。政府试图避免货币贬值的各种恶果的努力,无不以失败告终。”在本书中,罗斯巴德描述了以上的观点,并进而指出货币应该私人化,个人就可以印制货币,其信用价值,完全应该由市场去确定,而不是由政府来确认。政府对于货币的管制,只是对于市场的掠夺,只会使得货币不断贬值下去,形成恶性循环,并给未来的经济带来严重的恶果。
  
  货币私有化,再不济,也应该坚持金本位,或者实行100%的货币准备率,这是罗斯巴德坚持的几个关键点,也是本书中最主要的观点,这些观点,在今天看来,似乎有些是天方夜谭,货币的国有化估计没有任何国家会认同,因为那样将会让政府难以维持下去。而金本位,早在几十年之后再也不可能。而100%货币准备率,即便在中,截止到2011年6月20日,中国人民银行最近一次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大中型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达到21.5%,这一数据也离100%准备率相差遥远。罗斯巴德的主张看来是难以得以实现了,但他的观点,对于我们认识货币及通货膨胀的问题,还是给出了鲜明的观点。
  
  在中国,一到通货膨胀,政府就约见企业而不自审,而是让民众看起来通货膨胀是企业哄抬物价造成的,这实在颠倒黑白。就此而言,中国的经济学家如周其仁、许小年已经再三在各种场合进行过拆穿。中国的通货膨胀,只有一个原因,就是央行开足了马力印制钞票,而市场上原本不需要那些钞票。央行在印制出来之后,第一时间将其用在了政府,及央企,使得这些相关的人在第一时间从市场上进行合法的抢劫,而那些只能有固定收入的人 ,就得在物价上涨之后来承受通胀的压力。政府通过印制纸币掠夺市场,然后造成了通货膨胀的事实。认清这一点,对于我们把握目前以及未来的通胀的知识与理论,都有很让人清醒的作用。
  
  一切都是政府惹的祸,就是如此。


  没别的类似书籍那么让人读得费劲,读起来轻松易懂。一口气囫囵读完,有点豁然的感觉。罗斯巴德的文笔相当适合我这样的门外汉闲暇时读读,了解些常识。对于通货膨胀在现代社会采取这样的权力体系下似乎不可避免。或许是因为有些法律和政治常识的背景,从这个角度解释这一货币现象相对让我容易理解些。不过对于很多深入的货币现象和货币体制问题,我仍然相当迷惑。


  最初读这本书的前一半关于通货膨胀的时候,我最大的体会是对罗斯巴德要建立一个“金本位”制度下的货币体制和“100%存款准备金”的银行体系是不以为然的,在这方面我的看法比较接近芝加哥学派的货币主义观念。以自由主义市场观而论,片面的要求货币体系和银行体系回归金本位制度是不可能的,让自由市场去判断货币和银行的价值更为合理。
  
  罗斯巴德所说的那套关于存款准备金的理论是建立在公司契约理论上的,其解释我一下子并不能接受,因为我认为,在普遍允许商业信用和帐期的商业体制下,却苛求银行采取全部准备金制度,不得负债经营是不合理的,这也是我无法接受罗斯巴德的货币观的原因。一切因该让市场判断,部分准备金的银行的偿付能力和信誉完全可以在市场上战胜完全准备金的所谓“仓库”银行。
  
  健康的“布雷顿森林体系”下,可允许银行部分准备金制,政府以黄金储备全额发行“金元”并按责任承兑,但要求承兑人必须以现金交换黄金而不能以银行存款形式,进而回收M0高能货币,这样首先限制了发钞银行的发钞能力,在货币发行上需要道德规范和法律并行,的确是很难的事情。
  
  罗斯巴德的“全额存款保证金保证金”制度其实是要把商业银行变为投资银行,通过发行债券募集资金,而对有无限承兑责任的“银行存款”部分缴纳100%保证金。从无担保的存款向债券的转换意味着银行创造货币供给的急剧降低。而债券的成本,市场利率会急剧提升。
  
  当然这有积极地一面,但奥地利学派并不反对金融创新,全额的债券投资银行仍旧能够依赖证券化手段实现杠杆经营和表外记账,进而想办法摆脱全额保证金对其的限制。在制度上,这并不是解决银行部分保证金体系下信用放大恶化通货膨胀的根源。
  
  究其本质,政府发行货币回归“金本位制”已是纸上谈兵的理想,收回银行的部分保证金制度和金融放大效应也只是奢望罢了。现代金融制度,无论在最自由的美国,还是在管制多多的类似中国市场都走到这步,政府和金融业通过通货膨胀剥夺人民财富的路总会越走越远。老先生生前的这一份愿望,奥地利学派在理论和道德上的制高点,要实现的自由市场目标,实现这个梦想的路也越来越长。


  根本不存在供给更多货币的需求(除了黄金和白银的货币用途)。货币供应的增加只能是以一小部分人的损失为代价去为另一小部分人谋福利。
  
  彻底给了以"社会总产品/货币流通速度=货币发行量“为借口每年引发货币的集团一个嘴巴!不管流通速度多快,总产品多少,都不需任何人印一点点货币出来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