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聲喚醒的故事
小魯
周姚萍 著
作者序 美好故事的進行式周姚萍 七月,陽光烈豔,我來到了東海岸的阿美族部落──重安。我來,是為了一個美好的故事。 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軍轟炸位於重安附近的小港漁港,留下一顆未爆彈,在拆除引信和炸藥後,砲彈成了重安的警鐘,用來集合居民,以及火災警示。然而,隨著時間過去,廣播系統漸漸取代警鐘,最後,警鐘如同廢鐵般倒在路邊的草堆裡,沒人理會。 重安的文史工作者朱士杰與妻子曾秀美,在一個暑假,帶著從都市返鄉度假的青少年們,找資料、寫企畫,與長老開會,並動員全部落,為警鐘上漆、蓋亭子,然後舉行儀式安置警鐘。過程中,孩子們了解到這塊「廢鐵」,曾與部落生活如何緊密相連。 由於重安的人口外流十分嚴重,青壯年幾乎都到外地工作,孩子也在爸媽經濟能力穩定後,一個個被接走。假期時,孩子回來,騎車、戲水,玩得痛快,卻無法與家鄉產生更深刻的牽繫。因此,朱士杰想讓他們對家鄉多些了解,並且留下帶有成就感的美好回憶。他說:「有了這樣的回憶,孩子長大後,或許就會願意回來做點事。」 當我知道這個故事後,便將它一直揣在心中,然後,我來到了重安。 重安,就位於海岸公路旁。當我一走進部落的主要道路,只看到停放在屋外的小卡車,卻沒有見著半個人影,從大海那頭傳來的浪花拍岸聲,襯托得部落更顯寂靜。偶爾,有隻狗緩緩踱步而過,也靜悄無聲。 越往部落裡走,總算看到居民了,卻幾乎都是老人家,要不就是幼兒。耆老們熱情地接待我,回答我的問題,帶我參觀警鐘,以及部落人們捕魚、玩水的都威溪,還有記錄了日據時代霍亂大流行的「霍亂紀念碑」。耆老們說:年輕人不在了,孩子也走了,每天每天,就是由他們打掃著通往警鐘的階梯,拂去霍亂紀念碑上的塵埃。我聽著這些話,抬頭看到陽光在四處熱烈亂舞,只感到更蕭條落寞。 不過,我知道重安不會這樣蕭條下去,因為它還有更多美好的故事繼續發生,繼續產生美好的力量。像朱士杰就率先進行有機稻米耕種;他也集結大家的力量,將傳統茅草屋、太陽祭、祈雨祭等,重現於重安並保存下來,也讓年幼的孩子有機會接觸、認識。他更致力於將重安打造成能源農村,嘗試以太陽能板、風力、沼氣發電,希望讓重安自行生產的電力高於所需,得以賣給電力公司,好作為部落農業經濟的穩固基礎;因為只有讓經濟獲得保障,年輕的一輩才可能回鄉生根。 小小的重安,前有湛藍的太平洋,後有翠綠的海岸山脈,村落中有清洌的都威溪。走了一趟重安,我才突然能了解,葡萄牙人為什麼在初見臺灣時,會不由自主喊出「福爾摩沙!」因為,臺灣真是如此如此美麗,如此如此有著得天獨厚的豐饒。 我以《鐘聲喚醒的故事》,記下福爾摩沙一個小角落裡,人們為這塊土地、為自己家鄉所做的努力。因為我知道,還有許多角落,正在發生同樣美好的故事,也會有更多角落,持續發生更多美好的故事……
兒童文學作家周姚萍的第一本繪本作品!優美敘述一個臺東部落的故事,描繪出社區凝聚的溫暖力量! 一個迴盪在山海之間的故事,喚醒你我對家鄉的情感。 鐘聲響起,守護社區的勇氣也將甦醒! 湛藍太平洋和翠綠海岸山脈間,有個寧靜的阿美族部落,重安。 有一天,男孩志豪發現金義阿公倒在路旁,趕著求救卻不慎摔傷腳,動彈不得。焦急的志豪左顧右盼,在草叢裡發現了廢棄多年的警鐘,於是他拿起一塊石頭,用力地敲啊敲……越傳越遠的聲響載著志豪的急切,只盼有人聽見。 這個警鐘曾經牽繫許多故事,默默守護重安。只是人們離開了,歡笑聲少了,部落不再像從前了。而今鐘聲響起,故事便再次擁有生命。
周姚萍,從小愛看書,長大後從事的工作也都跟書有關,像是寫書、翻譯書,以書為主題跟孩子、老師、家長、故事媽媽進行互動。 著有《日落臺北城》、《臺灣小兵造飛機》、《山城之夏》、《我的名字叫希望》、《單手女孩向前跑》等書。曾獲行政院新聞局金鼎獎優良圖書推薦獎、聯合報讀書人最佳童書獎、幼獅青少年文學獎、**編譯館優良漫畫編寫第二名、九歌年度童話獎、好書大家讀年度好書等獎項。 羅喬殷,一九九一年生於臺中,目前就讀於**臺北藝術大學美術系。二O一O年參加金車仲夏插畫祭奇幻旅行繪本比賽獲第三名,之後便一頭栽入繪本的世界,《鐘聲喚醒的故事》為個人首次參與的圖畫書繪圖,今後打算繼續朝此方面邁進,相信只要自己在創作過程中覺得快樂,一定能畫出滿意、精采的作品。
時間是人類必走的道路。走在路上,有小孩,有老人,有悲歡離合,有生老病死。我們並不孤單,因為這條路上,有許多人陪行,互相扶持。 《鐘聲喚醒的故事》記錄著一只古老警鐘,在這條路上悠悠唱著,竟然盪出一段感人與美麗的故事。 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榮譽教授林文寶!這本書的故事與插圖再次為本土創作添佳音! 人與部落之間,無論身在哪裡,宛如藕斷絲連處,魂牽神往的是原鄉。原鄉的蔚藍海岸、青翠山脈、簡樸家屋、午後徐風……原鄉人事物如這只鐘,聲聲呼喚著族人──醒醒!記得回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