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診\器與念珠
2012-5
大塊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姚建安 著
无
自序 慈悲無障礙 安寧療護是創造感動的服務,也正因為慈悲無障礙的感動,所以我在安寧病房一待就是十六年,還安之如飴,並隨時在病人床邊,親臨感動的場景。 早期大家對安寧療護的服務內容不了解,總以為住進安寧病房是等死、放棄所有治療、被人拋棄、充滿哀嚎、悲雲慘霧的「人間煉獄」,不僅社會大眾排斥,甚至連醫護人員都避之唯恐不及,所以每當我被要求去做安寧療護會診時,背後常被冠上「死亡的醫師」的封號,但我也不以為忤。 記得剛開病房時,照顧一位肝癌末期的中年病人,七進七出我們病房,得到最有尊嚴的照護,也與家人做最好的連結,過程當中,也讓我見證到華人社會中家庭的圓滿、凝聚的力量。他往生的時候,太太不但沒有哭天搶地,有別於一般病房病人往生時候的場景,反而她帶著歡喜的微笑,連同正在唸國中的孩子,一一向安寧病房團隊鞠躬感謝!這個畫面深深震撼了我,徹底扭轉我的照護觀念:原來安寧療護這麼好,可以幫助病人善終,讓家屬沒有遺憾。 但是隨著照護的病人漸多,雖說「家家有本難念的經」,但我對於無法幫助所有的病人善終漸感困惑、無奈與耗竭。一位師長告訴我:「如果你沒有處理自己內在的疑惑,面對死亡的焦慮、恐懼,別人的生死困頓與悲悽,你是幫不了他們的。」 聽到這句話,我很茫然,不知道如何下手?因為大多數的醫療助人者,對於生命末期的照護議題不知所措,我雖然歷經甚多末期病人的照顧經驗,但仍然因此而陷入重重的迷霧,令人窒礙難受,甚至有時候,還想遠離現場,讓自己稍微透透氣。 經驗告訴我們,安寧病房絕對不是醫師個人英雄式作風的場域,而是跨領域的醫療團隊攜手合作、彼此打氣的服務場所,如此才能集思廣益締造照護的更優良品質。這是安寧醫療團隊每天都在思維的功課,希望每個被安寧團隊照顧過的病人都得到善終,就是安寧團隊每個人的真誠心願。 隨後遭逢家父在本院加護病房往生,斷氣時全身都插滿管路,讓我非常不捨與難過,因而更能同理家屬面臨喪親的哀傷,不是簡單的說句:「我了解你的難過。」就能安撫喪親者的情緒。 有時候是「此時無聲勝有聲」的陪伴,甚至含著眼淚、帶著微笑,陪著他們看到未來的希望與光明,度過最幽暗的人生谷底,往往經過、並克服此歷程的艱難險阻之後,人生觀與生命歷練,就別有一番新的氣度與涵養,更能化為助人的力量。 因為本身擁有這樣的經驗,讓我徹底體悟每個病人的末期階段和往生過程,都是獨特的、寶貴生命的教育教材,能夠充實我們照護末期病人的能力,並且回饋與培養我們對人的熱情與關懷,讓我們不斷地獲得靈性與慧命的成長。 我常常跟年輕的醫師分享經驗提到:「病人才是我們真正的老師!」這一課我們不能缺席,否則即使是醫師,處在生命奧義的殿堂內,卻永遠還是門外漢;所以醫師不僅要「醫生」,也要會「顧死」,這是醫師神聖的職業的靈魂所在。 安寧緩和醫療最核心的課題就是「靈性照顧」,這對於許多醫療助人者而言,是相當陌生的,國內以台大醫院緩和醫療病房開風氣之先,在前副院長陳榮基教授催生安寧緩和醫療病房,我的恩師陳慶餘教授引進臨床佛教宗教師,並且對其加以培訓在病床邊照護病人的能力,親自不辭辛勞與這些宗教師們研讀經典、討論案例、提供照護方向,敦請法鼓山佛教學院釋惠敏校長蒞臨床邊指導,共同擬定本土化靈性照護模式,和臨床具體可行的「法門」,讓宗教師得與末期病人互動有所依循,解決臨床宗教師對於艱深醫學的隔閡,讓宗教師有機會在另一個「修行道場」修練「苦、空、無常、無我」這門課,激起陣陣的生命火花與共鳴,因此才有一頁頁動人的病房故事發生。 剛開始,病人對於臨床宗教師無法接受,看到宗教師來到病房邊服務時,往往婉拒,甚至有些會很激動地對宗教師說:「我還不想被超度!」或是「我沒錢給你化緣。」讓宗教師不得其門而入,備感挫折。 經過醫療團隊再次慎重引薦,說明宗教師也是醫療團隊中重要的成員,不是來病房傳教,而是來協助病人的靈性照護與生命提升,病人和家屬才漸漸接受。以至於後來,佛教臨床宗教師的服務,也成為台大醫院緩和醫療病房的特色,甚至有些末期病人,是慕名宗教師的駐院服務,而來要求住院的。 經由臨床宗教師的照護,並將成功的善終服務與靈性提升經驗,與醫療團隊分享後,讓醫療助人者在感動之餘,學習到病人轉化的關鍵處,更令整個安寧團隊深入了解靈性照護的迫切性。 爰引索甲仁波切在《西藏生死書》所言:「協助一個病人善終,才是最大的福報!」此言深深烙印在安寧醫療團隊成員的心中,並願學習觀世音菩薩的「尋聲救苦」,處處常為「度人舟」,協助末期苦難的病人和家屬度過「生死的濁流」,更願所有的病人,都能逢阿彌陀佛接引,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也可蒙上主的恩召,回到永生的天堂,化為對病人和家屬更深、更廣的祝福。 臨床宗教師的培訓計畫,在蓮花臨終關懷基金會的多年來贊助下,數年來讓為數不少的宗教師,在本院緩和醫療病房接受完整的照護訓練,協助病人與家屬獲得靈性的整體性照顧,隨後將這些學有專精的宗教師,透過蓮花基金會廣佈到其他醫院的安寧病房,讓更多末期的病人接受宗教師所引導的靈性照護。 近年來,日本、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的佛教團體,陸續到本院緩和病房參訪、交流宗教師的靈性照護,點點滴滴彙整的靈性照顧經驗,讓他們大為感動與讚賞,也紛紛邀請我們緩和醫療團隊,到他們國家的靈性專業團體中演講,並協助其培訓臨床宗教師,在在都顯示普世臨床宗教師服務的需求日益顯著。 本書的出刊甚為不易,乃是恩師陳慶餘教授觀察時機與因緣成熟,在其堅強的意志感召下,動員大家集結以前所有照顧與討論的個案,去蕪存菁後集結成書,與讀者分享。本書一頁頁臨床宗教師的故事,背後蘊藏了多少的辛酸與血淚、挫折與困頓、不捨與不甘心,說明了末期照護的困難重重,這需要跨領域醫療團隊的合作來處置。 生命臨終階段,更需要臨床宗教師的引導,生命才有轉化和超越的機會,苦難才有抒發和創造意義感的出口,並化為一則則感人肺腑的故事與生命教育的題材。誠如臨床宗教師所開示的:「慈悲無障礙!」 本書字裡行間流露出醫療團隊的真誠與慈悲,也希望讀者在看畢書中內容之餘,對於安寧療護的內容和成員角色有初步的了解,對於慈悲和寬恕,有更寬廣的認識與體會,讓社會上重視末期病人的權益,讓其早日接受安寧緩和醫療的服務,也能開誠布公來討論有關死亡和哀傷的議題,藉此來擴大國人的人文關懷與生死學教育,達到人人可以「同理他人,關懷自己」的化境。 本書的主題是介紹臨床宗教師,因此特別節錄某些情節、場景,以突顯宗教師的角色,但這些故事背後,都是以跨領域團隊合作為基礎,唯有病人的身、心、社會層面,都得到緩解與平安,才有辦法達成病人的善終與家屬的無憾,這才是這本書所要表達的完整面貌。 姚建安
早期大家對安寧療護的服務內容不了解,總以為住進安寧病房是等死、放棄所有治療、被人拋棄、充滿哀嚎、悲雲慘霧的「人間煉獄」。 不僅社會大眾排斥,甚至連醫護人員都避之唯恐不及,所以每當姚建安醫師被要求去做安寧療護會診時,背後常被冠上「死亡的醫師」的封號。安寧緩和醫療最核心的課題,就是「靈性照顧」,這對於許多醫療助人者而言,是相當陌生的,這也是促使姚醫師寫這本書的最大動機。 台大醫院剛開始推臨床宗教師時,病人或家屬對於臨床宗教師無法接受,看到宗教師來到病房邊服務時,往往婉拒,甚至有些會很激動地對宗教師說:「我還不想被超度!」或是「我沒錢給你化緣。」 經過醫療團隊慎重引薦,說明宗教師不是來病房傳教,是來協助病人的靈性照護與生命提升,病人和家屬才漸漸接受。臨床宗教師的服務,也成為台大醫院緩和醫療病房的特色;全書透過不分男女老幼的18種感動,讓讀者看到宗教的生命智慧,釋放出人生最後的圓滿。 安寧病房的醫護人員,常接到已逝病友家屬的感謝函,謝函內容被提到最多的是宗教師,他們非常感恩,他們的親人在最後一段日子,能遇見本病房的臨床宗教師,讓病人能放下世俗的煩惱,圓滿往生。 但不諱言,也有人拒絕宗教師的關懷,傳統的民間信仰看到法師多半在喪禮上,在末期病人與家屬眼中,法師難免有不同的象徵意義。另外不同信仰的人,也會拒絕法師,卻不知臨床宗教師,是沒有宗教分別的,也不是來傳教的,更不是專門執行某些儀式的代表。 《聽診器與念珠:安寧病房裡的宗教師》從臨終病人最常見的「死亡恐懼」開始,順著病人與其家屬心靈的轉折:不捨、心願未了、自我尊嚴的傷害、自我放棄、對安寧緩和醫療認識不清;步步來讓讀者朋友對臨床宗教師有所了解。 末期病人可能會抱怨: 「我天天燒香,為什麼老天沒保佑?」 「臨時抱佛腳有用嗎?」 擔心自己未來不可預知的去處、擔心會不會下地獄……等問題。這些心理靈性困擾是沒答案的,與宗教師間的對談,也不是標準答案,病人個人能有所體會領悟的,才是真正的答案。 生命中有很多的不確定,唯一確定的只有死亡,但對於能確定的事,大部分人還是張惶失措,遑論未知的死亡,是此生最後的歷程。每個人都希望死於平靜與圓滿,所以死亡方式是如此重要,也可以說,死亡是此生最關鍵的時刻。 大家常勸導臨終往生的病人:「要放下!」說得簡單,實踐才是功夫!一般說來,活得越久包袱就越重,平時沒有養成放下的習慣,要如何在短短有限的時間學習放下?說實在不太可能,但故事中的幾位主角卻做到了。 在生命轉彎時,宗教師讓病人及其家屬,看到靈性上的困擾與難割難捨,幫忙推開這扇罣礙之門的「鑰匙」,往往就在宗教師言談間的四兩撥千斤。在臨終或危機時刻,很多人只看到眼前一小部分,而無法看見生命的全部,因此痛苦接踵而來,不但自己痛苦、全家人或整個家族跟著受苦,這也是本書可以幫我們大家覺察、引領深思的部分。
姚建安 現任:臺大醫院緩和醫療病房主任 台灣安寧緩和醫學學會秘書長 這本書,由真實故事改編而成,至今讀來仍熱淚盈眶。 感謝所有曾經住在安寧病房過的病人與家屬,教導醫療團隊「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得以成長;使我們積聚能量和毅力,更懂得如何照顧呵護、服務更多的病人與其家屬。 安寧病房每天都有感人的事情發生,安寧團隊的職責,是確保病人生活品質、達到善終,家屬的哀傷得到撫慰疏導,要圓滿這些訴求,有賴靈性照顧的提升。一路走來,宗教的生命智慧,令人感佩讚頌之餘,省思再三!
序佛珠與聽診器結合的人性化醫療∕陳榮基聽診器與念珠∕陳慶餘圓滿的最後二十分,靠宗教智慧∕邱泰源人性的關懷,是醫學之本∕黃勝堅佛法在臨終關懷的應用∕惠敏法師慈悲無障礙∕姚建安導讀在生命轉彎處,我看見您∕王浴當面臨死亡,如果我們心中有力量∕宗惇法師那一口痰∕德嘉法師第一章:死亡恐懼球,會往哪個方向飛佛學老師當阿彌陀佛遇見耶穌基督第二章:不捨一切災殃化為塵小小羊兒要回家心有千千結第三章:心願未了一直拜、一直拜心藥比來比去的愛第四章:自我尊嚴的傷害阿雪阿嬤師父,無閒仄你他是我的小孩第五章:自我放棄邱媽媽天堂之子不要和我說話第六章:對安寧緩和醫療認識不清綁在手上那條線不捨漣漪你們大家都在騙我
自序:慈悲無障礙安寧療護是創造感動的服務,也正因為慈悲無障礙的感動,所以我在安寧病房一待就是十六年,還安之如飴,並隨時在病人床邊,親臨感動的場景。 早期大家對安寧療護的服務內容不了解,總以為住進安寧病房是等死、放棄所有治療、被人拋棄、充滿哀嚎、悲雲慘霧的「人間煉獄」,不僅社會大眾排斥,甚至連醫護人員都避之唯恐不及,所以每當我被要求去做安寧療護會診時,背後常被冠上「死亡的醫師」的封號,但我也不以為忤。 記得剛開病房時,照顧一位肝癌末期的中年病人,七進七出我們病房,得到最有尊嚴的照護,也與家人做最好的連結,過程當中,也讓我見證到華人社會中家庭的圓滿、凝聚的力量。他往生的時候,太太不但沒有哭天搶地,有別於一般病房病人往生時候的場景,反而她帶著歡喜的微笑,連同正在唸國中的孩子,一一向安寧病房團隊鞠躬感謝!這個畫面深深震撼了我,徹底扭轉我的照護觀念:原來安寧療護這麼好,可以幫助病人善終,讓家屬沒有遺憾。 但是隨著照護的病人漸多,雖說「家家有本難念的經」,但我對於無法幫助所有的病人善終漸感困惑、無奈與耗竭。一位師長告訴我:「如果你沒有處理自己內在的疑惑,面對死亡的焦慮、恐懼,別人的生死困頓與悲悽,你是幫不了他們的。」 聽到這句話,我很茫然,不知道如何下手?因為大多數的醫療助人者,對於生命末期的照護議題不知所措,我雖然歷經甚多末期病人的照顧經驗,但仍然因此而陷入重重的迷霧,令人窒礙難受,甚至有時候,還想遠離現場,讓自己稍微透透氣。 經驗告訴我們,安寧病房絕對不是醫師個人英雄式作風的場域,而是跨領域的醫療團隊攜手合作、彼此打氣的服務場所,如此才能集思廣益締造照護的更優良品質。這是安寧醫療團隊每天都在思維的功課,希望每個被安寧團隊照顧過的病人都得到善終,就是安寧團隊每個人的真誠心願。 隨後遭逢家父在本院加護病房往生,斷氣時全身都插滿管路,讓我非常不捨與難過,因而更能同理家屬面臨喪親的哀傷,不是簡單的說句:「我了解你的難過。」就能安撫喪親者的情緒。 有時候是「此時無聲勝有聲」的陪伴,甚至含著眼淚、帶著微笑,陪著他們看到未來的希望與光明,度過最幽暗的人生谷底,往往經過、並克服此歷程的艱難險阻之後,人生觀與生命歷練,就別有一番新的氣度與涵養,更能化為助人的力量。 因為本身擁有這樣的經驗,讓我徹底體悟每個病人的末期階段和往生過程,都是獨特的、寶貴生命的教育教材,能夠充實我們照護末期病人的能力,並且回饋與培養我們對人的熱情與關懷,讓我們不斷地獲得靈性與慧命的成長。 我常常跟年輕的醫師分享經驗提到:「病人才是我們真正的老師!」這一課我們不能缺席,否則即使是醫師,處在生命奧義的殿堂內,卻永遠還是門外漢;所以醫師不僅要「醫生」,也要會「顧死」,這是醫師神聖的職業的靈魂所在。 安寧緩和醫療最核心的課題就是「靈性照顧」,這對於許多醫療助人者而言,是相當陌生的,國內以台大醫院緩和醫療病房開風氣之先,在前副院長陳榮基教授催生安寧緩和醫療病房,我的恩師陳慶餘教授引進臨床佛教宗教師,並且對其加以培訓在病床邊照護病人的能力,親自不辭辛勞與這些宗教師們研讀經典、討論案例、提供照護方向,敦請法鼓山佛教學院釋惠敏校長蒞臨床邊指導,共同擬定本土化靈性照護模式,和臨床具體可行的「法門」,讓宗教師得與末期病人互動有所依循,解決臨床宗教師對於艱深醫學的隔閡,讓宗教師有機會在另一個「修行道場」修練「苦、空、無常、無我」這門課,激起陣陣的生命火花與共鳴,因此才有一頁頁動人的病房故事發生。 剛開始,病人對於臨床宗教師無法接受,看到宗教師來到病房邊服務時,往往婉拒,甚至有些會很激動地對宗教師說:「我還不想被超度!」或是「我沒錢給你化緣。」讓宗教師不得其門而入,備感挫折。 經過醫療團隊再次慎重引薦,說明宗教師也是醫療團隊中重要的成員,不是來病房傳教,而是來協助病人的靈性照護與生命提升,病人和家屬才漸漸接受。以至於後來,佛教臨床宗教師的服務,也成為台大醫院緩和醫療病房的特色,甚至有些末期病人,是慕名宗教師的駐院服務,而來要求住院的。 經由臨床宗教師的照護,並將成功的善終服務與靈性提升經驗,與醫療團隊分享後,讓醫療助人者在感動之餘,學習到病人轉化的關鍵處,更令整個安寧團隊深入了解靈性照護的迫切性。 爰引索甲仁波切在《西藏生死書》所言:「協助一個病人善終,才是最大的福報!」此言深深烙印在安寧醫療團隊成員的心中,並願學習觀世音菩薩的「尋聲救苦」,處處常為「度人舟」,協助末期苦難的病人和家屬度過「生死的濁流」,更願所有的病人,都能逢阿彌陀佛接引,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也可蒙上主的恩召,回到永生的天堂,化為對病人和家屬更深、更廣的祝福。 臨床宗教師的培訓計畫,在蓮花臨終關懷基金會的多年來贊助下,數年來讓為數不少的宗教師,在本院緩和醫療病房接受完整的照護訓練,協助病人與家屬獲得靈性的整體性照顧,隨後將這些學有專精的宗教師,透過蓮花基金會廣佈到其他醫院的安寧病房,讓更多末期的病人接受宗教師所引導的靈性照護。 近年來,日本、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的佛教團體,陸續到本院緩和病房參訪、交流宗教師的靈性照護,點點滴滴彙整的靈性照顧經驗,讓他們大為感動與讚賞,也紛紛邀請我們緩和醫療團隊,到他們國家的靈性專業團體中演講,並協助其培訓臨床宗教師,在在都顯示普世臨床宗教師服務的需求日益顯著。 本書的出刊甚為不易,乃是恩師陳慶餘教授觀察時機與因緣成熟,在其堅強的意志感召下,動員大家集結以前所有照顧與討論的個案,去蕪存菁後集結成書,與讀者分享。本書一頁頁臨床宗教師的故事,背後蘊藏了多少的辛酸與血淚、挫折與困頓、不捨與不甘心,說明了末期照護的困難重重,這需要跨領域醫療團隊的合作來處置。 生命臨終階段,更需要臨床宗教師的引導,生命才有轉化和超越的機會,苦難才有抒發和創造意義感的出口,並化為一則則感人肺腑的故事與生命教育的題材。誠如臨床宗教師所開示的:「慈悲無障礙!」 本書字裡行間流露出醫療團隊的真誠與慈悲,也希望讀者在看畢書中內容之餘,對於安寧療護的內容和成員角色有初步的了解,對於慈悲和寬恕,有更寬廣的認識與體會,讓社會上重視末期病人的權益,讓其早日接受安寧緩和醫療的服務,也能開誠布公來討論有關死亡和哀傷的議題,藉此來擴大國人的人文關懷與生死學教育,達到人人可以「同理他人,關懷自己」的化境。 本書的主題是介紹臨床宗教師,因此特別節錄某些情節、場景,以突顯宗教師的角色,但這些故事背後,都是以跨領域團隊合作為基礎,唯有病人的身、心、社會層面,都得到緩解與平安,才有辦法達成病人的善終與家屬的無憾,這才是這本書所要表達的完整面貌。
「書中引用臨床實例,陳述中,感受到臨終病人對靈性需求的殷切。」 --佛教蓮花基金會董事長/陳榮基 「緩和醫療,人間道場,習法傳法,己度度人。」 --台大醫學院家庭醫學科教授/陳慶餘 「安寧緩和醫療團隊照顧末期病人與家屬,如果不能超越死亡恐懼,那麼再怎麼努力都只有八十分,善終很難圓滿達成。」 --台灣安寧緩和醫療學會理事長/邱泰源 「人性的關懷,本來就是醫學之本,只是在高科技的發展,高度分工的結果下,醫療疾病化、數據化、器官化、商業化,迷失了方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