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藍毛衣

Jacqueline Novogratz 天下文化
出版时间:

2010-1-25  

出版社:

天下文化  

作者:

Jacqueline Novogratz  

页数:

384  

译者:

姜雪影  

Tag标签:

无  

前言

  他們形塑了我的生命風景  二十五年前,我並沒有明確的計畫來支持自己的熱情。  我當時所做的,就是如今我常建議年輕人的:  從當下能做的事做起,把握眼前的機會。  古人說:千里之行,始於足下。不幸的是,當我勇敢邁開自己的第一步時,卻栽了個大跟斗。我從小就夢想改變世界。二十多歲時,我隻身前往非洲,一心想要拯救那個「黑暗大陸」,但卻發現,非洲不想、也不需要我的拯救。在非洲,我看到許多立意良善的慈善、救濟行動弄巧成拙;這些行動不但沒有達到濟貧救苦的目的,有時反而使情況變得更糟。盧安達大屠殺對我深愛的盧安達人所帶來的巨大傷害,更讓我的遠大夢想萎縮。我開始認清,只要能讓這個世界有點小小的改變,或許就該心滿意足了。  然而,只有一點小小改變絕對不夠。這個世界上,窮與富之間的差距正急遽擴大,形成既不符合社會正義,又難以永續發展的全球困境。我的非洲經驗讓我看到人類的驚人韌性。非洲之所以貧窮,不是因為當地人不夠努力,而是因為橫阻在他們面前的問題過於巨大。例如,孩子生病或丈夫去世就足以讓一個家庭的經濟完全崩潰,落入萬劫不復的貧困。  事情當然不該僅止於此。二十多歲時的理想主義,在我年過四十之後烈火重燃;我的動力不再是單純而沒有根據的熱情,而是深刻且務實的經驗所累積出來的真正樂觀。為了以一種全新的方式來面對貧窮問題,我在二○○一年創立了一個非營利組織──「聰明人基金」。我們的工作是募集慈善捐款,但不是用來做傳統救濟工作,相反的,我們將這些捐款投資於新創事業。這些新創事業願意承受某些世上最嚴苛的挑戰,創業家都和我們有相同的願景,願為政府失靈、傳統慈善事業也無能為力的地區提供最基本、最重要的服務,例如低廉的醫療、乾淨的水、遮風避雨的房舍,以及替代性能源等。我們從社會服務及財務兩種角度來衡量成果,更與全世界分享從中得到的成功經驗與教訓。  我們一再見證,當創業家將低收入者視為客戶而非貧窮問題的受害者,將市場視為「聆聽低收入者需求」的方式,因而創造窮人真正需要的服務與產品,成果是相當驚人的。這些創業家的目標是建立能自給自足的系統,為貧窮地區的民眾提供長久而廣泛的服務。  這種投資的報酬率通常令人吃驚。「聰明人基金」曾協助一位創業家設立公司,為二十五萬偏遠的印度民眾提供乾淨的用水;這是任何傳統自來水公司從未達到的成果,因為真正的窮人根本負擔不起一般的水費。我們也曾協助一位農業設備專家,將特別設計的灌溉系統賣給全球超過二十七萬五千位小農戶,讓他們的農穫和收入成倍數增加。我們還在非洲投資了一家蚊帳工廠,如今,這家工廠的員工超過七千人,其中大多是工作技能較低的婦女,她們每年能製造一千六百萬頂堅固耐用、對抗瘧疾的蚊帳。  今天的我比年輕時更加相信,我們能成功解決貧窮問題,因為我們擁有人類有史以來最充足的技術、資源、科技以及想像力。同時,我也相信「可能性」,因為我親眼目睹一些極為重大的改變,在短短一個世代之內就得以完成。  我的史黛拉祖母生於一九○六年。她出生於奧匈邊界的奧地利酒鄉勃根蘭(Burgenland)地區,後來和許多奧地利、捷克及匈牙利人一樣,她的父母帶著她和妹妹飄洋過海來到美國,在賓州的北安普敦(Northampton)落腳,希望能在此打造全新的人生。剛到美國不久,她的父母由於經濟拮据,養不起兩個小女兒,在史黛拉三歲那年將她和妹妹艾瑪送回故鄉奧地利。他們答應兩個小姊妹,一旦情況好轉,一定立刻將女兒接回這個新的國度。  後來的十幾年裡,姊妹倆輾轉於不同的親戚家,從未擁有過歸屬感。她們過著小女佣般的生活,有時甚至受到虐待,只有星期天才得以穿上僅有的一雙鞋。除了學會認真工作、相信上帝、努力往前看外,她們沒有受過任何正式教育。  我祖母那一代的女性結婚後,不但得生兒育女、出外工作補貼家計,同時還得打理家中一切大小事。史黛拉祖母在環境惡劣的磁磚工廠裡,辛苦地從事論件計酬的工作,星期天還得從早煮到晚,而且必須等男人吃飽後才能上桌,但她從來不曾有過一句怨言。她生了九個孩子,又親手埋葬其中三個不滿五歲就夭折的子女。她每天上教堂,低垂的目光下有著美麗而羞怯的笑容。我後來也在許多非洲婦女的臉上看到與她一樣的笑容。  我的祖父母養大了六個孩子,他們的子女又為這個世界增添了二十五個小生命。我的祖父母,以及千千萬萬和他們一樣的人,從未企求過任何救濟;他們同甘共苦、彼此打氣,經由辛勤的工作與打死不退的決心,在這個為他們提供了無限希望與機會的國度裡,為子女鋪下了堅實的前程。因此,我和我的表兄妹們如今得以站在他們的肩頭上,繼續開創未來。  ※每個人都是不可或缺的  今天,全世界的窮人都在尋找機會,讓自己擁有更多尊嚴;他們也許需要一點助力,但卻希望儘量靠自己的力量來實現理想。如今我們所擁有的工具與科技,正足以為所有人提供真正的機會。  此刻,生活在這個地球上的人,都該享有人類最基本、最重要的價值:人人生而平等。我們不能再以文化或階級來區分這個世界。人類共同的前景,必須仰賴所有人都懷著相同的信念──我們在同一條船上,所有人都是唇齒相依的。事實上,這個「人類一體」的願景,或許正是我們這個世代所必須面對最重要、也最複雜的挑戰。在這個願景中,市場經濟、公共政策扮演著吃重的角色,慈善事業也不例外。事實上,在全體人類必須共同創造的改變中,每個人都扮演重要的角色,一個也不能少。  然而,該從哪裡開始?二十五年前,滿懷理想、希望改變世界的我,和如今許多身懷熱情及能力的年輕人一樣,腦海中並沒有明確的計畫來支持自己的熱情。當年的我,根本不知從何做起;我只是一個半工半讀完成大學的中產家庭小孩,一心追求從事非營利事業的人生,但這個夢想簡直是個超級大挑戰。那時我根本不認識這樣的人;我的人生典範似乎都活在書本中,或者早已作古。  我當時所做的,就是如今我常建議年輕人的:從當下能做的事做起,把握眼前所有機會。這本書的內容就是我的人生旅程,充滿熱情及些許人生智慧。確實如此。回首當年,那個勇於冒險的女孩,為了追求更具全球化願景的人生,放棄了銀行金飯碗;那時她具備了膽識、教育與技能,同時也不斷體認到,單靠膽識、教育與技能,無法引領自己走向成功。  這本書,獻給這樣的人──不求快速解決問題、不相信世上只有一種意識型態的人;不在乎別人賺多少錢,只在乎是否所有人都能獲得基本福祉、享有自由與尊嚴等天賦人權的人;相信單純的真理,同時深知自己面對的問題極其複雜,需要最細膩的解決方案的人。  我選擇的道路挑戰了許多我最初始的想法。第一次前往非洲,面對巫毒的威脅,讓我質疑外人在當地發展中能扮演什麼角色。眼見與我一起工作、生活多年的一些婦女,在盧安達大屠殺中既是受害者也是加害者,更迫使我開始重新思考人性的本質。見證柏林圍牆倒塌,讓世人將此視為「資本主義的勝利」,同時目睹資本主義制度如何殘酷對待世上最貧窮的人口,又讓我不得不開始另覓出路,希望全球化經濟所帶來的無窮機會,能遍及地球上的所有人類。與世上最富有的人見面或共事的機會,更讓我開始探索慈善事業與個人行動可能為世界帶來的大規模改變──尤其是在貧窮的議題上。  我的故事其實是許多人生命故事的總和,這些不同凡響的人,形塑了我部分的生命。他們來自世界各個角落,包括柬埔寨的和尚、美國資深國會議員、終生住在非洲某個茅屋裡的男人、洛克斐勒基金會主席、在茅屋前跳舞的肯亞婦女、失去家園的巴基斯坦小女孩,以及僅靠四公升牛奶掙扎求生的大屠殺倖存者。他們為我提供了無可取代的寶貴經驗,讓我明白,人類面對巨大困難時擁有如此驚人的能量,人類的本質是如此相似,還有最重要的是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同時也擁有共同的尊嚴。即使是那些承受了難以想像的苦難、深深烙印在我記憶中的人,也從未失去對生命的盼望與幽默感。  我從這些偉大的人身上得到支撐下去的力量,相信沒有什麼是不可能的。他們讓我堅信:人類可以、也必須努力創造一個不同於以往的世界,在這個新世界裡,每個人都該享有打造自己人生所需的資源。這是人性尊嚴的起點,它屬於世上最貧窮的人,也屬於每一個人。  在企業行為裡完成改良社會的目標  ──南方朔  最近,台灣引進了兩本很重要、很有啟發性,但也讓人覺得溫暖的著作。  第一本是艾金頓(John Elkington)及哈提根(Pamela Hartigan)合著的《1個理想x10種創新=社會企業是門好生意》(The Power of Unreasonable People),這兩位作者乃是「施瓦布社會企業家基金會」的主要負責人,而該基金會則是「世界經濟論壇」創辦人施瓦布(Klaus Schwab)及其妻子所設立。這本著作以「任性」(Unreasonable)為題,乃是指出絕大多數人都在「合乎理性」(Reasonable),大家跟著既有的標準走,追逐自我的利益和利潤,這種人是讓自己適應世界,而「任性」的人則是「不合乎理性」,他們是真正的創造者,透過創造的成績來改變世界,讓世界來適應他們。這本書將近年來在全世界日益崛起的所謂「社會企業家」這種新現象,做了相當概括和整體描述。讓我們知道在這個不完美也不公平的世界,有許多創業家透過企業精神,獻身於各種具有改善貧富不均、創造符合人類公義,也具有環保意義的新專業,他們正在點點滴滴地改善著世界。  第二本則是知名公益創投基金「聰明人基金」(Acumen Fund)發起人諾佛葛拉茲(Jacqueline Novogratz)所著的《藍毛衣》。《1個理想x10種創新=社會企業是門好生意》是對「社會企業家」這個新現象、新趨勢所做的概括介紹;《藍毛衣》則是現身說法,將做為一個「市場導向的慈善事業家」或「社會企業家」的參與經驗、痛苦的歷程,以及收割的喜悅,提供出來與人分享。  上述這兩本書,我讀過後,都相當感動。因為它們讓人珍惜和體會到,就在許多人都抱怨這個世界不公平、全球資本主義是如何製造出許多不幸甚或苦難的時候,世界是已有許多人並不抱怨,反而是在黑暗中點起一小盞一小盞的燈火,為這個世界帶來機會與希望。他們正在把人類之愛,以另一種資本主義的運作方式加以展開。  而要談這兩本著作,首先可能必須先回溯「慈善」這個概念及其實踐過程中的故事。  人類從來就有善念、正因為心存善念,因而無論東西方,從很早開始,就有施粥施飯、濟貧助人,甚至捐獻給教堂、寺廟的善行,這也是人類榮耀上帝及諸神的一種良心呼喚。  而這種以「施捨」為核心的慈善,在十九世紀末開始出現一次大轉換。那就以皮波迪(George Peabody)為先驅,大企業家卡內基、洛克斐勒等人為主力,所開創出來的「現代公益」。他們不再只是被動的施捨,而是主動的開創,如捐資辦學、資助醫學研究與科學創新,支持各種先驅性的教育與社會計畫學,這種現代慈善精神,舉世仍以美國為第一。就以二○○九年為例,儘管經濟不景氣,但是美國人民今年的慈善公益捐款估計仍可高達三千億美元左右。  不過,儘管現代慈善公益這種價值已遍及全球,但這種價值的實踐仍有一個最大的死角,那就是各國真正的窮人乃世界上低度開發的地區。目前的世界,即便在已開發國家,貧富業已兩極。貧窮的人深陷在沒有希望的結構中,再多消耗式的慈善救助,對他們也是杯水車薪,而且對他們失去的尊嚴也完全無所助益,至於深陷在全球資本主義體系底層的低度開發國家,來自外國的慈善捐助或協助開發,它的意義實小。有時援助或協助開發,由於援助者的自我中心,它所引發的問題甚至可能還大過它意圖解決的問題。至於這些低度開發社會,在一九六○至七○年代,它們內部雖出現過「追求自主科技」以及「自主發展模式」這種聲浪,但因這些社會本身就低度發展,而且缺乏足夠的能力,因而所謂的「自主」,也只不過淪為空言。  而這種情況的改變,一直要等到一九九○年代後期才開始逐步出現。而毫無疑問的,尤努斯(Muchanmad Yunus)鍥而不舍所開創出來的「微型貸款」,的確有著改變世界趨勢的意義,它顯示出:以一種企業經營的方式,可以更客觀有效率的完成行善的目標,這是一種寓有參與社會變革的資本主義運作模式,尤努斯的「微型貸款」可以讓窮人同樣可以接近市場,開創機會,而可能更重要的乃是窮人可以藉著自己的努力而獲得家當與尊嚴。人道、慈善可以在企行為中完成!尤努斯縱非第一人,但他無疑的已替「社會企業家」這種新角色做了先行的榜樣。在企業行為中也同時促成世界的改變,從此以後開始進入了人類的時間表。在《1個理想x10種創新=社會企業是門好生意》這本著作裡,我們可以讀到無數的例證,他們沒有企業百大、五百大那樣的規模,但在人類新思惟、新價值的創造上,其重要性一點也不遜色。  而《藍毛衣》可能就更特殊了。諾佛葛拉茲在高中一年級時送進舊衣回收箱的一件藍毛衣,在過了十一年後,輾轉到了非洲,穿在一個十歲黑人小孩身上。這是一種奇遇,它象徵了人類社會同為一體,每個人與別人乃是應為兄弟姊妹的新價值取向。這也是該書所要傳達的訊息。  諾佛葛拉茲乃是奧地利裔美國人,從小即因自己的家庭經驗而想走一條與別人不同的人生道路。她大學畢業後,年僅二十六歲即前往非洲工作,參與協助婦女創業等工作。她的非洲經驗使她學得了謙卑、傾聽,對西方公司及團體那種自以為是的心態的自我反省,也使她體會到,縱使貧困如非洲,只要善用資源,也都可以開創出機會。而最難得的乃是她在盧安達的經驗,使她的盧安達胡圖族屠殺圖西族這種世紀滅種大屠殺,有著不同於常人的關照,而後她在「洛克斐勒基金會」及「思科基金會」的資助下,設立了「聰明人基金」這個具有公費性的創投基金,以企業經營的方式,完成了諸如提供清潔飲水、便宜的眼球人工水晶體,以及優質蚊帳……等計畫。這是一種新的企業模式,以不同於往昔的方法來調度技術、資金和市場,企業經營與社會慈善目標合而為一,資本主義並非長著人臉的野蠻人,又要以愛和公益存心,資本主義就可以完成慈善家所不能完成的使命。《藍毛衣》這本著作,很清楚的呈現一個「社會企業家」成長的過程,而最可貴的,乃是她初期的那些挫敗經驗及她所做的反省。  因此,「社會企業家」這個概念是可貴的,這個世界誠然極不公平,貧弱者有太多阻力橫擋在他們個人及社會發展的道路上,傳統的慈善很難有效的發生作用,但現在時代已改變了,現在已有愈來愈多的企業人與創意家,他們並不只想發財致富,也不想只是咀咒黑暗,這是另一個企業世代的崛起,他們更想在企業行為裡達到改善世界的目標,以更有效的方式整合技術與市場,突破既有的困難。  「社會企業家」這個新的志業,其實剛剛才揭開舞台的序幕而已,往後還會有更多機會在等待他們去開創。  「社會企業家」這種趨勢的出現,在現代「慈善公益」這個領域,可以說是第二次革命。卡內基那一代是第一次革命,它將企業家的責任意識舉了出來,而第二次革命則設定出了新的企業精神,將企業與行善、社會變革等合而為一。我不知道這種「社會企業家」精神對台灣有何意義,但我相信,將來在我們社會裡一定也會出現這樣的人物,以極佳的做法,來解決我們社會的問題!  

内容概要

  本書作者賈桂琳.諾佛葛拉茲(Jacqueline Novogratz)是知名公益創投基金「聰明人基金」(Acumen Fund)的發起人與執行長,也是所謂「市場導向的慈善事業」(market-based philanthropy)的提倡先驅。  本書從年僅二十六歲的賈桂琳?諾佛葛拉茲放棄了自己在國際金融領域的金飯碗、決心投身於瞭解全球貧窮問題談起,她從美國到非洲,努力找出有力的方法來面對貧窮的挑戰。這一切要從她位於美國維尼亞州的家鄉開始說起。當年她得到了一件藍毛衣,這個禮物讓她愛不釋手。當藍毛衣已經小到穿不下時,它被送進了一個慈善舊衣中心。十一年後,在非洲盧安達的街上,她忽然瞄到一位小男孩正穿著她那件藍毛衣,衣領標籤上還有她從前自己寫上去的名字。  那藍毛衣一路輾轉來到盧安達讓她明白:地球上每一個人都緊密相連,而我們每個人的行動(或不行動)或許都會影響到地球另一端、我們從未謀面的人。滿腔理想、前進非洲卻差點遇難,到日後開創了一個嶄新的公益機構,賈桂琳?諾佛葛拉茲娓娓道出她所遇見的各色精彩人物的故事,其中包括肯亞貧民窟裡暗夜狂舞的女子、開設烘焙坊的未婚媽媽、盧安達大屠殺的勇敢倖存者,以及那些逆勢而為、努力為窮人提供基本民生服務的創業家。  她讓我們看到,不論是可笑或可悲,許多立意良善的傳統慈善工作最後常落得前功盡棄。然而,一種她稱為「耐心資本」(patient capital)的公益創投,卻可以幫助貧民靠自己的力量站起來,並改變了上百萬、上千萬人的生命。《藍毛衣》不僅記錄了賈桂琳?諾佛葛拉茲成長的歷程,更是她召喚大家一同行動的呼聲。她邀請我們一起來為全球貧民爭取生命尊嚴,並重新思考我們與這個世界的關係。

作者简介

  賈桂琳.諾佛葛拉茲〈Jacqueline Novogratz〉  賈桂琳.諾佛葛拉茲是非營利創投機構「聰明人基金」(Acumen Fund)的創辦人兼執行長。聰明人基金的宗旨是希望 以投資的方式,在開發中國家開創可以永續經營、為當地貧窮人口提供醫療服務、乾淨用水、另類能源及住屋等基本民生服務的在地企業。身為不斷創業的拓荒者,賈桂琳經常往來世界各地,目前居住於紐約市。姜雪影  資深媒體人,美國明尼蘇達大學新聞碩士,曾任《天下雜誌》資深編輯、時代基金會資深副執行長、IC之音電台總經理兼台長、淡江大學英文系講師。  譯作/《通產省--推動日本奇蹟的手》(天下文化)、《製造新聞》(遠流)、《左右決策的迷惑力》(遠流)、《7個習慣教出優秀的孩子》(天下文化)、《10.10.10--改變你生命的決策工具》(天下文化);著有《世紀之都:紐約》(天下雜誌)。

书籍目录

推薦序:在企業行為裡完成改良社會的目標/南方朔序 他們形塑了我的生命風景01 純真年代02 馴良如鴿,勇猛如虎03 美麗與哀愁之地04 籃子經濟學與政治現實05 藍色烘焙坊06 在黑暗中漫舞07 沒有地圖的旅程08 全新的學習曲線09 路邊的藍油漆10 末日與重生11 沉默的代價12 機構決定一切13 耐心資本家的養成教育14 萬丈高樓平地起15 放大變革的規模16 共築美夢,共創未來

章节摘录

  推薦文/張碧娟  (本文作者為北一女中校長)  這是賈桂琳.諾佛葛拉茲(Jacqueline Novogratz)的真實故事,她是知名公益創投基金「聰明人基金」(Acumen Fund)的發起人與執行長,也是所謂「市場導向的慈善事業」(market-based philanthropy)的提倡先驅。  當年她得到了一件藍毛衣,這個禮物讓她愛不釋手。當藍毛衣已經小到穿不下時,它被送進了一個慈善舊衣中心。十一年後,在非洲盧安達的街上,她忽然瞄到一位小男孩正穿著她那件藍毛衣,衣領標籤上還有她從前自己寫上去的名字。  那藍毛衣一路輾轉來到盧安達讓她明白:地球上每一個人都緊密相連,而我們每個人的行動(或不行動)或許都會影響到地球另一端、我們從未謀面的人。  從滿腔理想、前進非洲卻差點遇難,到日後開創了一個嶄新的公益機構,賈桂琳.諾佛葛拉茲娓娓道出她所遇見的各色精彩人物的故事,她讓我們看到許多逆勢而為、努力為窮人提供服務的創業家,雖然立意良善的傳統慈善工作最後常落得前功盡棄,然而,一種她稱為「耐心資本」(patient capital)的公益創投,卻可以幫助貧民靠自己的力量站起來,並改變了上百萬、上千萬人的生命。  《藍毛衣》不僅記錄了賈桂琳.諾佛葛拉茲成長的歷程,更是召喚大家一同行動的呼聲。她邀請我們一起來為全球貧民爭取生命尊嚴,並重新思考我們與這個世界的關係,對於拓展學生的國際視野與生命關懷均有啟發之效,故予推薦。

媒体关注与评论

  南方朔  楊 照  孫 越  吳淡如  吳念真  郝譽翔  王如玄  蕭美琴  張淑芬  羅智強  感動推薦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藍毛衣 PDF格式下载



   花了不到一周的时间看完了《蓝毛衣》,这本书给人的感觉正如它的名字一样,温暖,意义非凡。
    
     当大部分人在抱怨世界的不公平,且将不满停留在嘴上时,作者杰奎琳在20多年前就勇敢的踏出了第一步。因为她有着坚定的信念,深切的同理心,强烈的愿望,超乎寻常的毅力和行动力。通过她,我们看到了人间的真善美,在物质极度匮乏,甚至生命安全没有保障的环境下,人依然可以坚强的笑对生活,享受最简单的快乐。我们也看到有人打着慈善的幌子滥用权力,很多善款最后落得不了了之的结局。这些真相得以展现在世人面前是杰奎琳和她的伙伴多次冒着生命危险换来的。他们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真正的慈善是什么。慈善不是施舍,不是捐赠者一厢情愿的不问结果的金钱捐助。慈善需要用心聆听,应该建立在尊重的基础上,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慈善是帮助受赠者看到自己的能力,从而走向自强自立的道路,最终为了让世界变得更美好。现阶段最理想的做法是每个企业都主动承担起慈善的责任,实现盈利和慈善双赢的结果,即在企业里实现改良社会的目标。
    
     我们生在相对和平和富裕的国家,不该把这一切视为理所当然,我们在享受着上天的赐予的同时,也该问问自己来到这个世界是否还有一种有待完成的使命。
    
     杰奎琳给本书起名为“蓝毛衣”,也有着特别的用意。蓝毛衣是杰奎琳曾经深爱后来又狠心抛弃的一件毛衣,11年后,杰奎琳为了实现梦想来到非洲卢旺达首都基加利时,蓝毛衣再一次出现在她眼前,穿在一个瘦骨嶙峋的小男孩身上。这不仅是个巧合,更像是个启示,提醒我们,正如杰奎琳所说:世界上的人是如何地紧密相连。我们的行动(或不行动)可以如何在我们自己毫无所知的情况下悄悄影响到地球的另一端。即使我们每个人的力量再有限,也不可忽略。我们都是这个世界的一分子,都有责任让世界变得愈来愈好。
  


  這書說的是作者在第三世界貧窮國家.所推動的援助計畫及其背景故事....作者是非營利機構創投執行長.年輕時放棄華爾街高薪工作.投入慈善援助工作.顯然地.她確是具有理想且充滿幹勁的人....但本書在廣告扉頁所稱:故事比"三杯茶"更感人.這我是無法同意的.....而我是看到這句廣告詞.才買下這書...當然.這並不是說這本書寫的不好.而是它確實沒"三杯茶"來得動人而已!


我们彼此相关。。。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