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一件T恤的全球經濟之旅

皮翠拉.瑞沃莉博士(Pietra Rivoli, PhD.) 日月文化
出版时间:

2006-9-21  

出版社:

日月文化  

作者:

皮翠拉.瑞沃莉博士(Pietra Rivoli, PhD.)  

译者:

洪世民  

Tag标签:

无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一件T恤的全球經濟之旅 PDF格式下载



  美国棉花产业的竞争力来源 补贴是表面上看起来维持美国棉花产量与出口强势的重要因素,20世纪30年代末,美国的棉价跌入谷底,于是政府建立了农产品的补贴机制,美国每年补贴给棉花种植者的资金超过许多非洲穷国的GDP之和,对于其国内农产品而言,棉花的每英亩补贴相当于玉米和大豆的5-10倍,有研究表明,如果美国政府取消棉价补贴,全球的棉价会上升3%-15%。但是仔细分析,美国棉业的竞争优势在于:农场、市场、政府、科研机构和大学各司其职,相互协同与创新。令人没有想到的是,美国棉花研究机构与大专院校由于地理位置的缘故,与棉农的历史渊源如此之深,所有的研究都能够根植于本土,美国的棉花的比较优势从传统而又忠臣的校友之中就体现了出来。
  风险因素——劳动力市场 美国的奴隶制度是一项最大的公共政策,为农场主提供稳定而又廉价的劳动力提供了条件。美国的奴隶制,英国的阶级制度,印度的等级规定,以及中国的户籍制度,共同构成了这些特征。然而,美国的棉花产量之所以在18世纪之前还落后于主要的产棉地区,而在19世纪初开始加速,直到远远把竞争对手抛在脑后,主要的原因也包括了鼓励创新的资本主义因子。
  工业革命始于纺织业 18世纪60年代,英国由于使用了飞梭技术,使得织布行业对于纺纱的需求成倍增长,政府鼓励创新,随后纺纱机发明,1832年棉纱的价格下降到1780s的1/20,从此开始了“底线竞争”。同时,为了满足实业企业家的需求,金融、保险、交通、通讯等产业迅速发展。但是到了1812年,几乎与纺织相关的技术,都已经转移到了美国的新英格兰州,而后又被美国南部的低成本劳动力比下去,从此英国的垄断被打破。19世纪末的时候,中国购买了美国出口布料的半数以上。1930s中期,日本的纺织厂开始崛起,棉纺织品出口占日本出口的2/3,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棉纺织业都是世界上唯一的全球产业。19世纪初的时候,纺织业已经显示出了全球化的特征,但直到1950s全球服装贸易才开始。到了1970s,亚洲虎由于劳动力的优势,开始了底线竞争,又把日本的生意抢了过来。接着,1970s末期,中国内地苏醒,其在当时的劳动力水平比香港低了90%,并且有大量的过剩农村劳动人口等待解放。
  政治保护主义 美国政府对于棉纺织业的青睐存在特殊性,除了纺织业之外,许多产业都存在衰退的迹象,但是只有纺织业特别得到关注,这与其“集体狂吠”的特征很有关系。产业的规模、产业联盟的力量、以及决策者能否接触到联盟领袖听取行业声音都是关键因素。
  


  全球贸易使得世界趋同,也使得趋同的世界中一个小小的工业产物——一件T恤的一生的游历变得复杂而引人入胜。
  本书以一件T恤衫的一生为线索,介绍了纺织工业的全球贸易情况。这是一个绝佳的案例,是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科普性与专业性结合得恰到好处。回顾读书过程中按章节做的读书笔记,整理成为一篇书评。
  
  第一章
  截止目前的内容,棉花停留在美国阶段的阅读已经完毕。政策倾斜与看不见的手相互制衡的过程,伴随着美国棉花种植业的发展。如果完全依赖自由贸易,最大的风险来自于劳动力市场的不稳定,因此政策的倾斜,无论是种植园中对奴隶主权益的保障和佃户和雇主之间对雇主的保障以及战时从墨西哥招募雇农的计划,都是在规避劳动力市场的风险。为了彻底解决劳动力问题遵循的另一条线索,则是科技的发展,大型机器解放劳动力以及转基因技术与自然的病虫害抗争。
  此外,规范化的管理还包括评级制度的完善。以上,这是一种良性的循环,导致美国模式的棉花种植业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小型的庄园被击垮,农场向大型化、集成化、机械化发展,是制度保障下规避了劳动力风险、机械武装的规范化的生产模式。逐步减小对劳动力的依赖,是在这过程中技术进步的驱动力。
  归纳一下要点:
  一、规避劳动力市场风险
  南方庄园奴隶制 → 雇主与佃农 → 战时招募墨西哥人
  将劳动力捆绑在棉田中在此期间,科技的进步减小对劳动力的依赖。二、从全球市场来看遵循基本的经济学原理,“谷贱伤农”。
  美国由于科技进步带来的棉花产量的提高,使得全球棉花价格下降,受损害的是采用原始种植方式的亚洲非洲地区的棉农。
  
  第二章
  在阅读本书的第二章之前,我未曾详细了解过纺织业在社会进程中起到的作用。纺织工业依次在英国、新英格兰、日本、香港、韩国、台湾的崛起,影响了这些地区经济的发展进而影响了城市化的进程和产业结构。
  1. 关于底线竞争
  说来说去,只要是劳动力密集型的行业,劳动力市场总能左右底线竞争。附上百度百科里对底线竞争的解释,来自http://baike.baidu.com/view/4876746.htm
  在某种竞争中为了达到某种的目的而做了某种最低级、最基本的要求。变相的说,做了某种最低级、最基本的要求是保证在某种竞争中达到某种目的的基本要求。由于底线竞争优势在于大量而廉价的劳动力,因此需要脱离农田走向城市却没有技术的纺织工人的数量,决定了哪些国家处于底线竞争的优势地位。这和工业革命波及的范围顺序是相同的。
  英国 → 美国 → 日本 → 香港台湾韩国 → 中国大陆 → 东南亚国家注意,书中关于中国户籍制度对于保障劳动力供应的解读。
  2. 纺织工业与城市化进程
  从更广泛的层面上来看,纺织使得大量劳动力离开农田,是城市化进程提高的过程以及妇女借由成为女工获得对生活更大的选择权利的过程。劳动力成本提高后,底线优势地区转移,他们也将成为更加高级的工人走向更加高级的产业。天朝CCTV经济频道天天谈到的企业转型便是符合了这一趋势。
  3.上限竞争与底线竞争同样不可忽视。
  4. 关于劳动者权益
  呼吁与立法和政策使得劳动者权益得到一定的重视,因此劳动力成本会提高,进而使得该国家地区渐渐摆脱依靠廉价劳动力维持的底线竞争优势。补充一下经济学原理中关于比较优势的定义作为备忘,来自百度百科。
  http://baike.baidu.com/view/80652.htm
  
  第三章
  配额的全部概念远比经济学原理中的解释要复杂。自由贸易本身看上去是大势所趋,复杂的是政治。
  要点之一:进出口政策与大选
  政治因素永远不会完全向贸易低头,自由贸易达成的缓慢进程是多方制衡的结果,包括进口国本国的就业保障和政治势力的影响。
  要点之二:《中美洲自由贸易协定》
  对成员国中符合标准的纺织品进行免税政策,由此成员国构成的生产链为了达到标准,需要采用美国的棉花和其余成员国生产的纺织品,因此构筑了贸易壁垒,使得来自其他地区如亚洲的低成本棉纺织品无法入潮水般涌入进口国。
  要点之三:再看配额
  从经济学原理来看,配额虽然是一种构筑贸易壁垒试图改变自由贸易步伐的方式,但的确是一种更加灵活的方式。因为配额可以通过买卖在不同地区之间达成重新分布,这和现在碳排放量限额的政策道理相同,因此碳排放量的买卖也是应用而生的。配额是外交的好礼物,用于拉拢那些以纺织为支柱产业和救命稻草的国家或地区。当配额制度消失,拥有比较优势的出口国会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冲击那些在原有配额制度下养活国内纺织工人的国家。
  要点之四:贸易壁垒保护了什么
  一切旧的工业运作方式皆会因科技的发展如烟云散去。但是最终受损害的,还是那些没有其他出路并且社保和福利制度难以健全和完善的地区。
  
  第四章
  旧T恤的分拣回收以及出售远比我们能够想象得更加复杂。
  1.旧T恤的供应来自消费繁荣的美国市场,大批很新且物美价廉的衣物被弃置。纺织品的日益廉价且质量的提高加速了这一趋势。
  2.不仅仅是非洲等第三世界国家,日本消费了来自美国的新奇风格或者有特殊意义的旧成衣,东欧国家也参与了旧衣物的循环,然后是非洲国家。
  3.旧衣物进口带来了巨大的商机,在这种贸易运转良好的国家和地区,因为没有相关政策的介入,自由贸易得到了体现。
  4.非洲的纺织业没有开出花朵来就面临枯萎,因为本国没有发展出优势的纺织工业且没有提高纺织工业水平的动力,同时旧衣贸易创造了相关的分拣、洗衣、剪裁等相关方面的就业机遇。
  5.中国禁止旧衣进口的政策间接保护了现有的旧衣贸易行业的现状,但纺织品价格的降低使得非洲国家人们穿上体面的新衣不在困难的时候,旧衣贸易也面临着挑战。
  
  所以,这一趟全球经济之旅远不是基本的经济学原理能够解释的,与经济因素制衡的政治因素就像是潮水中的巨石,各个国家设置的壁垒的阻挡在试图保护本国的工业和工人就业及福利,却难以阻挡科技发展和工业现代化进程本身的大势所趋,自由贸易和全球化的进程在壁垒丛生的环境下还是发展到了今日,它通过本书,呈现在一件T恤复杂多姿的生命里。


   你可曾意识到,再常见不过的一件T恤可以联系欧美亚非拉,一件T恤可以有关一些人的命运和尊严,一件T恤可以引发底线竞争的激烈冲突,一件T恤可以有关自由贸易政策和保护主义,一件T恤背后可以体现政治在贸易中如何主宰市场?如果没有,这本书将会为您抽死剥茧。从你我身上穿的T恤说起,从农业谈到工业,从贸易自由谈到贸易壁垒,从西方谈到东方,从比较优势谈到中国制造。这本书的确为我们展现了复杂的贸易体系是如何在你我不知觉中有序运行。
  
   第一章 从棉花生产看世界市场的变迁
   历史证明,几乎所有国家对世界市场的主宰都是暂时的。即使最令人难忘的民族工业取得胜利的故事一般也以比较优势易主结尾。但是,200多年来,美国都是无可争议的全球棉花种植业的领袖。
  
   第二-第四章 美国棉花种植业取得成功的故事
   我也一直以为,依据比较优势理论,美国的棉花种植业能够发展依靠的主要是政府的补贴。不过,本书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从前的棉花种植,需要的是充足的劳动力。各种自然和社会的因素都决定了棉花生产非常依赖劳动力市场,同时对劳动力的需求是“严苛又不可预测的”。因此,最早的奴隶园种植也好,后来的佃农模式也罢,都在某种程度上帮助棉花生产者规避这样的风险。当然,也正是由于这一点,美国棉花种植的科学技术和机械化程度会如此发达。棉花生产的复杂性和其对先进科技的要求注定了,这不是一个靠着廉价劳动力成本进行底线竞争就能成功的产业。美国棉花种植的成功正得益于其教育、公共支持和良好的培训组成的良性循环。
  
   第五-第八章 中国制造
   虽然纺织业像农业一样古老,并且紧密相连,但是它们之间还是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在美国,种植棉花需要监管土地、资本和技术,而不用管理工人。但是制成T恤需要工人:裁剪工、纺纱工、织布工和缝纫工,劳动力成本占到了服装价值的1/2以上。
   虽然在就中国是不是通过过剩的劳动力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底线竞争”的话题上,大家依旧各有说辞,但显然作者认为是的。但其实我们能够发现,无论是英国,美国、日本还是中国,早期发展中对于工人的剥削压榨都几乎是无差异的。只不过,在英国,棉纺织品生产的革命催生了世界经济向近代的转变,但在中国还是在微笑曲线的最低端挣扎。这些故事的讲述听起来有些悲哀,但是至少这样的底线竞争给予了中国农村许多妇女新的选择生活方式的权利。如同书中所言,女工们虽然工资不高,工作辛苦,但是相比于农村的父母一年劳作的所得,她们的收入就早已是其好几倍了。或许这也是富士康这样的公司会吸引到那么多农村的孩子去到那里的原因。
  
   第九-第十二章 贸易纠纷
   倡导自由贸易者和民族工业维护者的长期交锋。
   这部分还会告诉你,如若中国的底线竞争使得其产品击垮了美国的劳动力就业机会的话,为什么只有棉纺织业的抗议之声如此巨大。
  
   第十三-第十五章 从一件T恤看全球贸易
   一件T恤的旅程在非洲等欠发达地区的二手市场结束了。这一路,正如作者所言,你基本看不到任何自由市场、自由贸易的存在。即便是最受市场驱动的旧衣服贸易也在一定程度上市政治的产物。因此,贸易中占据核心地位的是政治对市场的反作用以及政治在市场中的参与,而非市场竞争。果不其然,这本“经济学中经典的经典”(出自纽约时报的评论)讲的并不是亚当•斯密的故事,而是卡尔•波拉尼的双向运动:一方是市场,另一方是满足保护的要求。
   这一切用詹姆斯•卡维尔的话说:“是政治,傻瓜。”
  


  在向谷底的赛跑中
   关于贸易全球化的争论一直是两极分化的,即全球化市场是有益的还是有害的。经济学家普遍认为国际市场的竞争会促进财富的增长,结果(至少最终)会水涨船高,大家都会得益;然而反对的观点担心的是持续的市场竞争带来的不良影响,尤其是对劳动者的影响。通读全书,深有感触,对于国际贸易有了很多新的想法,但是如果仅仅从宏观上去分析全球贸易的前因后果,未免显得过于笼统和宽泛,因此我想从中国为逻辑起点,以我们国内的这个T恤之旅的一部分过程以及其中出现的、发生的种种现象来谈谈我的解读和思考。
   一、个体视角——人的“物化”抑或“人化”
   早期的纺织厂厂主雇佣儿童和农村的妇女不仅仅是因为他们数量的丰富和价格的低廉,还因为那些工厂主发现他们在性情上更适合早期纺织厂里让人麻木的体力劳动。他们发现男性劳动力更难管理,而妇女和孩子跟男性劳动力的生产率相差无几,而且惹得麻烦更少。如果用两个词语来形容他们的择工标准的话,就是“温顺”和“绝望”。这与我们之前对于工厂手工业的发展的记忆吻合,在我们看来,最早工厂的劳动力是来源于失去土地的农村的闲暇劳动力(剩余劳动力)及善于手工业的熟练技工,是一种自然分工后的结果,过去乃至现在进入棉花纺织工厂的工人选择工厂并不一定是他们做出的最优选择,而是迫于生计的压力和缺少其他替代选择的原因。这本质上是一个人被“物化”的过程。
   但是其实现实中很多进城务工人员在家还是有土地可以耕种,但是他们还是选择放弃“家业”,投身到打工行列,难道仅仅是因为工资比务农的收入更高么?对于安土重迁的中国而言,背井离乡往往是个十分伤感的词语,而且还会时不时遇上拖欠工资的情况,很多工人的工作条件连监狱都不如,就如在书中提到一位曾经参观过工厂的内科医生写道“在监狱里工作时间会更短,午餐时间会更长,而且通风设施还要更好”。在这样的环境和境遇下,理应产生一种痛苦乃至反抗的情绪,但是大多数情况下,事实却是相反,对于这些从农村进入城市的农民工而言,工作的工作不仅给了她们改善生活状况的台阶,逃脱农村那些让体力和精神都极其疲惫的劳动的机会,同时还给了她们第一次自主选择和自由生活的机会,以及由每个月尽管不多的薪水却能带来的一系列可能选择的快乐:例如对有些人而言,可以摆脱在传统习俗束缚下的婚约,而对另外一些人而言,则给了他们开拓眼界,享受更多的娱乐方式的机会,而这些在农村几乎是不能的。在20世纪90年代晚期,获得普利策奖的纽约时报记者——尼古拉斯.克里斯多夫和谢乐尔.五敦发现:在亚洲那些受到贫困干扰,不得不去拾垃圾,当妓女或者根本是没有事情可以做的人们来讲,一份在“血汗工厂”的工作,如果他们自己没办法获得,甚至渴望着自己的孩子在以后能够获得。而这都是贸易全球化带来的结果。这不得不让我们反思整个社会的对于“人”的关注,一个看似人被束缚在流水线后“物化”的过程却实际上变成了某种“人性”的解放,从农业时代和传统社会中挣脱出来的过程,称得上是“人性”某种程度的回归。这可能也是贸易全球化隐隐带给我们的对于社会变革和转型的积极地一面。
   二、政府视角——无力的政策“保护”
   随着大大小小的乡镇企业的崛起,中国经济的多核引擎动力逐渐加强,但是随之带来的问题却也引发了社会的极大关注,其中最常见诸报刊媒体的就是农民工工资拖欠的问题。很多人会简单地把问题归结于“资本家”的贪婪与邪恶,当那些人在花天酒地的时候,农民工少的可怜的工资却怎么也不肯施舍,同时也批评政府与这些企业“官商勾结”,不制定强硬的政策规范来保护农民工的利益。
   但是事实却并不完全如此,最近以来,在中国政府出台了很多关于保护农民工权利的管理条例,例如2003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做好农民进城务工就业管理和服务工作的通知》,对解决农民工进城务工、拖欠农民工工资、解决农民工子女入学、改善农民工的生产生活条件和做好农民工培训工作等问题作了明确规定。只是这些保护大多数都只是在理论上可行,实际却难以实现,而对些项权利最忽视的却是农民工本身,因为就如安东尼.库恩所发现,农村劳力几乎无限的供给意味着只有自动抛弃政府提供的那些保护时才有可能得到雇佣。在一项调查中,政府发现尽管法律上要求那些农民工与其雇主订立合法的劳动合同,其中就有对于工资问题的详细规定,但是超过90%的人都没有这样做。当他们自动的退出了政府所能给他们提供的“保护圈”时,在一个法制社会,就只剩道德能同情他们的困境了。
   当然,再去追究背后的原因,为何农村劳力能有无限的供给,就又会回到上一个问题,也即是“人性”的回归,以及农业在工业化的时代变成了技术、规模密集型的产业,而非传统的人力密集型。
   三、国家视角——险恶的“骗局”
   2005年1月1日,根据乌拉圭回合纺织品服装协议(Agreement on Textiles and Clothing (ATC))要求,纺织品服装数量限制被取消,配额的取消意味着国际纺织品服装贸易进入了后配额时代。然而中美纺织品贸易摩擦却仍不断升级。
   这一方面是因为在之前的配额时代,中国的廉价纺织品被美国政府人为地限制出口额,国内的生产能力远大于实际的供给量,在配额取消后,囤积多年的生产力得以充分释放,从而给美国本土相关产业以一种强烈的威胁感;另一方面是由于中国和美国国际收支的统计口径和统计方法不同,如2004年,据美国统计,美方逆差是1619.78亿美元,而中国商务部公布的统计数字为800亿美元,因为美国用的是“原产地”原则,中国从其他国家或者地区出口到美国的商品都算中国的出口。而美国通过韩国、日本等国出口到到中国的商品却未统计到美国的出口。其次,美国使用的是到岸价格,中国的统计是按照离岸价格,中间差了运费和保险费。再者,由于美国意识形态的影响,以及由于这种不信任的造成的美国对中国高技术产品出口的管制,如果美国放宽对华的高新技术出口管制,在附加值极大的技术贸易的推动下,中美贸易不平衡的现象就可以大大减缓。最后则是由于在棉纺织产业问题上,美国的国内相关产业由于在政府的补贴、利益集团的游说及被部分政客当做政治议题作秀的背景下,停滞发展,导致产业结构并未与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相差甚远,从而使产品的冲突直接显现。所以中美纺织品贸易磨擦的根本原因是中美贸易的不平衡,深层次原因是产业结构的冲突,以及美国国内的政治因素。
   对此,中国不应仅仅停留在双边的谈判上,而应充分利用WTO多边贸易解决机制,通过产业升级,出口市场多元化等分散贸易风险。
   四、历史视角——昨日的循环
   在《向低谷的赛跑》一书中,作者艾伦.汤尔逊质疑中国数量庞大得“过剩”的劳动力将会损坏世界范围内工人的利益,因为国际竞争会给工资持续降低以及工作条件恶化以无尽的压力,使得能供给最廉价产品的严酷的生产者能再该行业以极低的成本来获取竞争上的优势,从而获取暴利。而这种向低谷的赛跑在自由贸易体系中比比皆是,今天如此,历史上也是如此。
   自从1770年珍妮纺纱机的诞生,纺织业的向低谷的赛跑就此开始。几百年来,纺织品生产一直都是在向成本最低的“谷底”奔跑过程中进行全球转移的。英国——新英格兰——美国南部——日本——韩国、中国香港和台湾,这便是“谷底”的转移轨迹。而在今天,带领跑向谷底的领头羊换成了中国。当美国和欧洲在用“血汗工厂”来指责中国的时候,他们不该忘记这些他们祖辈们都做过,甚至比今天的更“血汗”,这只是一个世纪之前他们的另一个翻版。具有历史讽刺意义的是,今天从中国潮水一般涌入美国市场的棉纺织品差不多就是相当于一个世纪前美国涌入中国市场的情形,一个典型的贸易流向的对称性逆转。而且,无论是美国还是欧洲,这些试图阻止从中国进口廉价纺织品的利益集团,他们所维护的固有的利益其实就是传承自一百年前他们的“血汗工厂”。在某种程度上而言,“血汗工厂”正是他们的遗产。
   每一个经济体的起飞都会经历资本的积累和剩余价值的剥削,而这最好的实现形式就是劳动密集型的产业,从英国、美国到日本、韩国,直到中国,“血汗工厂”都是他们经济起飞的起点。当完成转型的那些发达国家带着“人权”、“正义”的面纱来指责我们,迫使立法保护工厂里的工人,又使得这些“血汗”工厂的环境得到改善,工人福利得到提高,其本意是减缓向谷底赛跑的速度,以减少==减少资本流向我们的速度,但是谁知由于福利上升,更多的劳动力被吸引到工业领域,工作热情上升,赛跑的速度反而有增无减。要真正解决“血汗工厂”的问题,回望历史的痕迹,我相信,只有随着技术的发展,资本的积累,中国产业全面升级的那一刻也就是我们告别“血汗工厂”的那一刻。
   五、双重博弈的出路
   在双重博弈理论中,有一个核心概念,就是赢集(获胜集合/win set)博弈的胜负取决于博弈双方掌握的赢集的大小。而赢集的规模取决于三层次:
   1、国内层次选民间的权力分配、偏好和可能的联盟。
   2、国内层次的政治制度。
   3、国际层次的谈判者的战略。
  归结起来主要就是集中于国内国际两个层次的博弈:国际层次将经贸政策视为本国与其他国家行为体实力对比和相互博弈的产物;而在国内层次强调国内社会中主导集团或阶层的利益偏好,以及各利益集团或政党争斗对其政策制定的决定性影响作用,突出了长期存在的国内结构性关系和政府官员本身对政治制定的约束。
   以中美贸易博弈为例,在国内层次,美国社会由于是真正的选举社会,为了获取相关利益集团,比如美国国内棉纺织产业工人的支持,不断会有议员以此来在国会内部游说,建议讨论相关议题,保护美国棉纺织产业,同时由于政治制度不同而导致的意识形态问题又会在这个时候起推波助澜的隐性作用,再者美国社会的第四大权力——媒体又会抓住这个问题,纠结于表面的中美贸易的巨大顺差,感叹中美贸易的不平衡,批评中国政府控制汇率、支持倾销等不正当竞争。这三股力量紧紧团结在一起,形成美国国内的巨大“赢集”;反观中国国内,由于没有来自选举的直接压力,以及棉纺织业在整个工业中比重较小,而且中国很少有产业联合形成利益集团的习惯,从而对于政府的游说力度远远没有美国同行业的程度,再者因为对于中国产品的贸易保护比比皆是,远非纺织业一家,因此媒体、社会对此亦为多加报道、宣传,到此,舆论上也被比下去,最后获得“赢集”很小,而且这反而被国外视为谈判的一个重要砝码,因为一个在国内都少有强烈呼声和民众要求的政府又有什么理由让其他国家认为这个问题是关乎本国重要国家利益的呢?在国际层次,由于欧美各国都处于相似的对华贸易状况,因此,“相互团结、紧密合作”,对中国轮番进行反倾销、设置贸易壁垒等行为,在国际上形成一种围堵之势,并且利用由他们制定的国际贸易规则一次次挫败中国无奈的申诉。在此背景下,国际层次的“赢集”空间更是狭小。综合而看,结局对中国不容乐观。
   因此,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改变这种不平衡的博弈。
   国内:1、产业整合升级,控制产业链的核心环节,形成独立于它国的强有力的竞争力;
   2、形成集中的产业联合,提高整体竞争力,同时协调各自的行动,国内利益保持一致,避免无谓的“内斗”,对外形成合力,在政府的支持下充分保护和争取本行业的利益;
   3、开拓国内市场,鉴于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之一的出口最近几年劫难重重,将重心放在刺激国内巨大市场的消费空间,并且树立良好的民族品牌,利用民族心理占据市场;
   4、政府和相关部门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和监管机制,并争取更多国家承认我国完全市场经济国家地位
   国际:1、出口渠道多元化,充分挖掘发展中国家市场,分摊出口风险;
   2、与同处贸易争端困境的发展中国家紧密联合,与发达国家据理力争,并努力改变某些不公平的国际贸易规则和秩序;在现有国际经济规则的情况下,尽力掌握、运用国际法律规则,增强我国的法律话语权,以保护民族产业和国家利益;
   3、加强以政府为主体的公共外交,进行跨层次的互动,树立正面积极地国家形象,让国外民众充分了解中国外贸的真实情况及其缘由,从而减弱发达国家国内的“赢集”。
  


  從T-shirt 的原料 ~ 棉花田談起. 延伸至製造...銷售...回收.....然後去剖析全球化經濟之現象... 是啊.我們的世界真的愈來愈平了.....這是本簡易的全球化議題讀本 !


  美国的棉花由中国制造成衣服,运输到全球后,作为镀金的垃圾,由第三世界同胞们接收。
  以上是内容概要。
  那么为什么棉花由美国生产,T恤由中国制造,第三世界同胞为何欢天喜地地接受舶来的垃圾?
  以上是作者试图解释的问题。
  不论发展中国家如何抱怨全球化带来的弊端,他们的经济还是随着棉纺业的到来得到了不少好处,而曾因为棉纺业收益的地区,现已成为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
  比起美国为纺织业而进行的拉锯式闹剧,在坦桑尼亚的二手衣物供应市场,零售商期盼从大堆衣物寻到一件盖普或耐克的场景更令人印象深刻。
  有点可惜的是,最后作者似乎被繁大的经济体系和各种语言材料所淹没。结论寥寥几页,许多有趣的经济现象没能得到进一步探讨,不如说是一次旅行的结语。
  好吧,如本书标题,这确实是一次旅行。


   里佛利:美国大学经济系的终身教授,面对风起云涌的反全球化浪潮感觉很困惑,因为在她的书本系统里,原理已经清楚无误地告诉大家:自由贸易是经济发展的方向,可以给交易双发都带来好处。为什么还有这么多年轻人表示强烈的反对?看来不能再在教室里坐而论道了,应该出去走走了,以一个样本分析的形式来展示全球贸易的具体运作,分析交易参与各方的博弈了。选什么呢,就选一件普通的T恤吧。我要感谢作者,她写作这本书是一项体验和分析之旅,我的阅读是一项思考和获得之旅。
  
   美国人身上穿的一件普通T恤,生命周期大体可分为三个主要阶段:1、美国的农场主种植棉花;
  2、中国纺织工厂进行加工后再销售到美国;
  3、美国人穿旧后会捐献给慈善机构,通过各种途径,在南部非洲的二手市场进行二次销售,之后慢慢走向整个自身的终点。
  
   在三个阶段中,作者分析的主要内容也有所区别。
  第一阶段介绍了目前美国棉花的种植历史,着重分析了为何美国的棉花种植能在200年的时间内一直保持世界领先。但我觉得遗憾的是对美国的棉花补贴政策一直没有正面进行分析,有些模糊和缺乏数据支持。
  
  第二阶段介绍了纺织加工业的历史迁移,美国的纺织口配额制度的绵延漫长。我觉得这部分是作者写的最为精彩的段乱,因为现实和她的书本理论有很好的结合点。最近一个阶段,富士康员工跳楼事件在国内也是热点。作者对中国纺织厂的分析,让我有种跳出来看的感觉,因为国内的分析和评论似乎有个框框限制,而她的分析观点给我一种新鲜的感觉,有新的触发。
  
  第三阶段介绍了二手衣服的全球交易流程。二手衣服是一个不太容易引起注意的产业,因为没有国际公司参与,实物流通的过程全是由很多个产业链上的小公司在参与。但也可能是这个因素,造成了二手衣服市场相对棉花种植、纺织加工是政治介入最少,最按照市场化规律运作的行业。
  
   一滴水、大世界。我本身不是学经济的,不太懂经济原理,因此不喜欢纯以理论分析为主的经济书籍。这本书更像是纪录片手法,首先记录,然后评论和分析,让我看书的时候有种镜头感。
  
   T-shirt is not just a T-shirt。经济从来不是一个孤立的学科,在实体运作过程中,必然要牵扯政治、文化等各种因素。这本书也让我对这个特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看到书名后,我大概就能想象出这本书的主旨内容了。其中副标题写到了对权力和政治的考察。本来,当代经济已经和政治和权力紧密联系在一起了。寡头企业不断地影响政府的决策,游说已经成为了一种很正常的行为。
  美国的纺织业是它仅有的几个贸易顺差企业。但由于纺织品在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加工成T恤后送回美国遭到了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美国国内的成衣市场遭受到了巨大的冲击。这其中不得不提工会的力量。工会在中国完全没有发挥它应有的作用,而在国外,这是一股让政府不得不重视的力量。本着为工人利益的考虑,工会经常会提出对政府政策的建议或反对。我国是无产阶级的国家,然而工会却成为了点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会则成为了一股主导力量。这很让人奇怪。
  其实很羡慕作者的这种经历。通过游历,了解一件T恤在国际贸易中的具体流程,获得了大量一手资料,并且提出新颖的观点。


  一年前一位出版界的好友跟我讲述一件T恤的全球之旅,让我想起了美国的那只黄绒绒的小鸭子,也让我回想起一度很流行的漂流瓶,但是这本书通过这件小小的T恤的旅行来看整个全球的经济,以及自我检讨,哈哈赶紧看看。


   一本关于国际贸易的书,一位美国终身教授写的一本关于她T恤的国际之旅。她很好奇一件从沃尔玛买回来如此便宜的T恤是如何诞生,又是如何来到她手上的,对此她作了深入研究,从另一个侧面看,揭示了现代生活中实质的国际贸易。
  
   这学期学了国际贸易原理,从这些以前完全闻所未闻的理论当中,给我的第一大冲击是国际贸易是一件好事情,对贸易国双方的人民都有利。而且是无论从古典贸易学派的凯恩斯的绝对优势理论,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还是现代贸易理论中的市场规模理论,偏好相似理论等,这些理论的论证都指向同一个相同的结论:贸易对此安于双方利大于弊,甚至是只有利没有弊。这是,我的心中就浮现了一个问题,这是真的吗?经济学家都这么推崇的理论,为什么现实生活中不是这样操作的,贸易壁垒处处皆是,各种各样。课上也论证了这些贸易壁垒的破坏力,出口补贴明明是百害无一利的,每个国家却仍然上演着这一幕,这又应该作何解释。难道所有政府都是经济白痴嘛?!The answer should be not.
  
   带着这些疑团我翻开了这本书。出乎我意料之外的是T恤的最basic原料棉花竟是产自美国,真滑稽,自己产的棉花,不自己生产,而是千里迢迢运往国外,有国外生产,进口成品时还要限定配额,抬高商品价格。Why,这不是很荒谬吗?原来,美国基本上是世界上最大的棉花产国,因其鼓励创新的政治,使产棉机器一一面市,解放了人们的劳动力。而且对棉农主的保护政治,使棉花这一受自然天气变化影响很大的产业把这类风险转移了,由政府补贴,立法保护棉农主,使其产品物美价廉,成为世界第一大面产国。而关于廉价劳动力这一块,共创总是不断追逐更大的利益而压榨工人,扩大规模。毫无疑问,为了走出农村,大多像中国这样发展中的国家拥有最多的劳动力,而且他们迫切需要这样的工作,于是他们劳动力大且便宜。因此,生产T恤的这种需要大量廉价劳动力的产业转移到了目前师姐最大的工厂——中国了。
  
   作者在这里分析了一组矛盾的动态平衡,即不断追逐最大利益的厂家经营着“血汗”工厂,而维护“正义”与“和平”的发达国家要求停止“向谷底的赛跑”(即生产成本越来越低,也就是工人被剥削得更严重)他们拒绝穿这样的衣服。“血汗”工厂其实是每个国家的经济开始发展即将腾飞的必经阶段。英国的羊毛纺织品曾经是其本土最大产业,也带领着英国的经济起步。这类“血汗”工厂也曾在英国出现,解决了从农村出来要求进步的农民的生存问题。这样的“血汗”工厂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直至其发展完成,这里的劳动力价格上海僧,工厂即发生转移,将带给下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而那些“正义”的人如此迫切地呼吁平等,要求立法保护工厂里的工人,又使得这些“血汗”工厂环境得到改善,工人福利得到提高,其本意是减缓向谷底赛跑的速度,谁知为了弥补给工人的福利,也由于福利上升,工人书目增加,工作热情上升,赛跑的速度反而有增无减。这两者相伴相生,对方彼此都想消灭彼此,却不知道大家是相互依赖着而存在的。(这不正是符合马克思主义的辨证学说吗,理解起来一点也不难,可是作者却是用了很大篇幅去说明)
  
   当在中国生产的T恤大量涌进美国市场的时候,由于其价格低廉,对比美国本土产品竞争优势十分明显。迫于衣服贸易商的压力,美国政府不得不限制中国产品的进口,包住美国工人的“饭碗”。对各地实行配额制,而且项目种类极其繁多,税收高,以此来保护本国的纺织业。这种错事是否真的有效? 其作用使中国的产品不得不抬高价格,以弥补出口数量下降所带来的经济损失,也更进一步促进“血汗”工厂的工厂主压榨哦给你个人的劳动。而美国工厂的工人由于获得政府的保护,没有竞争的压力迫使他们认清自己的劣势,不改善他们的生产方法,不解决根本问题而只一味把问题强加在别人身上,会使得美国纺织业逐渐衰败。当然,食物都具有两面性,虽然配额使像中国这样的生产大国收入有所减少,配额数限制了其出口,但配额却给了一些在中国身后苦苦追逐的落后的小国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如果没有配额制的存在,这些效果完全不能和中国竞争,其技术、质量、数量与中国的生产不可同日而语。可当配额制的出现,这些效果有了固定的配额,可以发展本国的纺织业或者偷偷出售配额从中获利。
  
   美国政府也知道自由贸易的好处,可是迫于棉农对政治的影响,政府不得不给棉纺织业开小灶。渐渐地形成了日益复杂的对外贸易制度。
  
   当然,别以为T恤终于在美国市场上出售了,T恤的生命就这样结束了。当美国人购买越来越多的新衣服,很多旧衣服就需要处理,腾出空位置给新衣服。这样就有了收购二手衣服的产业。这些衣服多数捐往慈善机构,从这些机构拿来,卖给较落后贫穷的国家。使这些国家的人民也能穿得得体一点。在这里,二手衣服并非歧视,不公平对待,只是各取所需而已。二手市场展现了一个完全自由的市场,更接近于经济学家所研究的问题,没有太多政府和其他外在因素的干预。人们对信息的掌握也很透明,完全开放的市场更具有活力与魅力。在T恤的生产到流通过程中,只有到了二手市场才遇到一个真正自由的市场,而在此之前,一直是由政治而非市场操控的贸易过程。
  
   本想了解更多国际贸易理论的问题,却得到了一个关于政治操控的市场的贸易问题。难怪,按照各位伟大的经济学家所说,贸易能够使人们生活更好,而其中却没说明白是对谁更好,当好处全归别国,为了维护本国利益,政府的干预也是无可厚非的吧,like America.


  思维模式不错,作者东奔西走实地调研的态度也值得学习。不过写得过于罗嗦。另价格太贵,20元以内比较合适。


   皮厄特拉·里佛利买了件T恤衫,上面印了个彩色的鹦鹉,才5.99美元。
   但厄特拉·里佛利是位经济学教授,她并没急着穿上它,而是拿着这件T恤,开始了一次全球贸易的旅行。
   “它的旅程,我们应视为经济强权排除障碍的事证。为了到达这里,这件汗衫打败美国本土的纺织工厂、南方各州的国会议员,以及关税与配额制度,过程宛如迷宫般错综复杂,很难想象竟然有人愿意自找麻烦。尽管国会、工业领袖和关说人士尽了最大的努力,尽管必须面对限额、关税和中国官僚体制,中国还是可以用最好的价钱生产最好的汗衫。”
   我最近又把厄特拉·里佛利的这本《T恤的全球之旅》翻了出来。上一次看这本书的时候,还是去年,中美纺织品服装贸易战正打得特别热闹。为了查资料,我把这本书笼统地浏览了一遍。现在翻出来才发现,至于这本书的观点如何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本身就是个妙趣横生,并且险象环生的故事。美国的棉农、中国的纺织品生产工人、美国的足球妈妈、二手衣服批发商以及坦桑尼亚随处可见的二手衣服,都在这个故事里被联系在了一起。
   通过这些有趣的故事,我们或许真能摘掉各种变色镜,来平静地看待中美乃至各个国家之间的贸易摩擦,看待纺织服装业的各种发展问题。
   朗玛尔也是个商学院的教授,同时也是位美国棉农的儿子。在他的童年记忆里,中国似乎是大人们永远的聊天主题,那时候,中国、棉花价格、天气都是的克萨斯农场主们一生中的未知因素。
   这是五十年前。这时候,美国已经成为了一个当之无愧的棉花大国。这种优势一直保持到现在,很可能还会到未来的很多年。虽然很多第三世界国家对美国棉花的补贴政策耿耿于怀——其金额甚至超过了很多非洲国家的GDP总量——但他们却只说出了美国棉花的一个方面:“狮子”(凶猛)性格。而其“瞪羚”(灵活)的那一面却羞于看到。
   美国棉花成功的原因却确实很复杂。一个多世纪之前,美国棉农通过奴隶种植园、佃农制度等压榨劳动力市场的方式规避风险成本。和财产权所有制的激励,以及风险投资的存在,使得众多想法变成成功的发明。比如,农场主们曾经从巴西买来猴子,教他们摘棉花;还曾经养很多鹅来除杂草。
   德克萨斯技术学院被称为是全世界的棉花“硅谷”。现在,在他们的努力下,除了生产上的全部机械化之外,从种子到棉布,棉农们几乎在每个环节都能获得利润。饲料、生日蛋糕、圆珠笔、香肠、钱币……几乎生活中的每一种产品都可以从他们生产的棉花中找到原料。
   这些都是美国棉农们“瞪羚”的一面。一个世纪以来,没有哪个国家能够承受住美国棉花的冲击,但他们却经常被中国的纺织品生产商搞得头疼。因为那里已经成为全世界纺织品生产新的“谷底”。
   三个世纪中,纺织品生产一直都是在向成本最低的“谷底”奔跑过程中进行全球转移的。英国——新英格兰——美国南部——日本——韩国、中国香港和台湾,这便是“谷底”的转移轨迹。今天,“谷底”已经转移到了中国大陆。
   当美国和欧洲在用“血汗工厂”来指责中国的时候,他们也应该记住,这只是一个世纪之前他们的另一个翻版。具有历史讽刺意义的是,19世纪末,中国曾是美国纺织品出口的第一市场,当时美国生产的半数以上的衣服是中国购买的。
   而且,无论是美国还是欧洲,这些试图阻止中国“向谷底奔跑”的激进分子们,其财富其实也来自于这种奔跑。在某种程度上而言,“血汗工厂”正是他们的遗产。
   于是,当这件T恤在从中国向美国旅行的时候,在边境遇到了麻烦。这是各种利益主体相互缠斗的结果。
   首先提上台面的便是保护美国工人的工作岗位。但矛盾的是,中国10年之中在纺织业里丧失的工作岗位比美国多了10倍。同样,美国纺织产业链的各个环节面对中国的利益诉求都有所不同,从而也导致了这个奇怪的状态:50多年来,政策制定者们都在各个方面做着平衡术。以至于,“出口服装到美国”在华盛顿已经成了一种货币,一种与选票交易的货币。从艾森豪威尔到布什,他们以各种方式让纺织业者们安静。
   当然,获得好处的永远是政策制定者,比如,他们会以与巴基斯坦的纺织品贸易博弈为筹码,来换取沃尔玛的几百万美元赞助费。况且,《多纤维协定》实际上以经常造出了一个新的行业,其中的每一个条款都创造着支撑它的官僚机构。
   但以大的范围来看,这些保护机制却造成了诸多意外的结果:政策变幻增加了本国企业的风险成本;促使中国等低端生产者走向高端;促进了腐败(香港配额非法交易的绝大多数利润都投向了地产)……以至于《金融时报》曾经批评:因为要频繁更换壁垒更低的生产国,服装业的全球化其实是对贸易壁垒反应的结果,而不是对开放市场作出的反应。
   不过,在这件T恤最后的日子里,“自由贸易”便不再是乌托邦,而是现实。“二手衣服”是一个非常适合小企业进入的全球贸易。从日本到坦桑尼亚,美国“救世军”们收集上来的衣服被重新组合成各种不同的系统来进入流通。这时,一件引有“滚石”签名的破T恤在日本会被炒到50美元,而在坦桑尼亚则很可能被贱卖至5美分。这是一个十分有趣的流通系统。
  毕竟,这最后的历程,对美国而言,是一个令人振奋的,建立在市场逻辑之上的简单商业故事,而不是复杂的政治阴谋。


  从更大的时间跨度和空间跨度去理解现在的中国和中国面临的问题,以及解决的可能出路。
  看了之后可能就会少一些愤青了。。。


  
  
   自由贸易的真相
  
   读《T恤的全球之旅》
   07-7-1 小满
  
   美国经济学家皮厄特拉-里佛利教授在作品《T恤的全球之旅》中揭示了一个我们从未曾了解到过的世界,我相信大家也和我一样,从来不会想到一件普通T恤的在它的一生中要辗转于几个大洲之间,而更让我们惊讶的是隐藏在这件普通T恤背后的故事,其中包含政治与经济的角力,甚至还有强权和血汗!
  
   从棉花到棉线,再到成型的T恤,尽管它的生命才刚刚开始,但它已经经过了两个大洲之间的旅程。等到销售出去直到被丢弃回收、再出售,它更是要经历更多新的行程。而作为普通使用者,又有谁能想到我们身上T恤所使用的棉花竟然是美国德克萨斯州种植出来的!而这些只不过是表面现象,更深层的本质是美国棉花产量第一的背后,是最严格的贸易保护,仅仅如此么?当然不是,先进的科技令美国仅25000棉农(不知道还应不应该这样称呼他们为农民)的棉花产量连续几十年居于世界第一的位置。而在棉纺业几十年来从美国到日本,再到香港台湾,再到中国大陆的兴旺过程,除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之外,也有着更多的其它因素……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的一步步深入,随着网络科技的发展,《世界是平的》理论逐步深入人心,我们曾一度天真的认为从此天下一家,但与之一道出现的竟然是更多的贸易摩擦和保护。“开放市场”这个词汇有时意味着更多的就业机会,而有时则意味着更多人的失业。自由贸易是一把双刃剑,受伤害的却总是弱者——大部分非洲国家似乎很难从这场游戏中获胜,这真是一个让人困惑的结局。
  
   作者用生动的语言本来非常无聊的经济和历史问题变得非常引人入胜,并抽丝剥茧一般将自由贸易的真相一步步展现在我们面前,令我们对这个概念有了更加直观的理解。读后我们会发现,真正的事实远非我们想像那样简单。而对于中国的经济学家和决策者而言,这本书同样有意义,中国作为全球化的一分子,应该如何面对挑战和如何保护自己。
  
   总之,虽然这本经济学著作读起来并不是那么严肃,而读后回想起来却又觉得有些沉重。就像在小的时候,我们觉得生活很简单,但当我们随着年龄的增长更加了解它的时候,却增加了很多困惑……
  http://blog.sina.com.cn/QVC


  《T恤的全球之旅》,讲了一件普普通通的棉T恤从棉花种植到纺纱到成衣到销售再到二次销售的全过程。
  政治和经济是牢牢抱在一起连体婴,经济主导着政治,政治又引导着经济,当然这两者有时也会有悖论,每个利益主体都对自己所在意的东西更为感兴趣,正如纺织工业希望限制进口,缩减配额,而零售商和终端的顾客们则希望取消进口限制,让廉价的商品自由进入。
  到底市场到底是有序的还是无序的,政治这个东西是有效的还是无效的,各自需要如何改进,真的一点都不好说。
  就我而言,只要每个人都掌握“充足的”“有效的”信息,市场就必定是自动有效调节的,那么,所谓政治就只要安安心心管好人文的其他方面就好了。
  可惜这只是理想主义阿。现在信息的无效化和冗杂性,以及信息传递过程中造成的误解等等无一不是那一解决的棘手问题。技术能解决吗?难吧!
  
  在我所知道的经济学家中,影响我最深的还是亚当·斯密和凯恩斯,现在看来,这两个人影响最多的还是美国人。看来高鸿业在编书的时候还真是和50岁以上的美国人所想的一样,呵呵。
  不过我想,今后估计就是曼昆和萨缪尔森这些人的时代了吧。
  再以后呢?谁知道!Who cares!
  


   在中文版标题为“美国棉花的历史——通过压制劳动市场而获胜”的第二章中,描述了农场主为确保大规模的棉花生产取得成功,通过奴隶制、佃农、公司城(the company town)成功地对劳动市场的规避而不是市场竞争。我认为这也是一种市场竞争的方式,关键是劳工是否接受雇主开出的条件而已。对于同样的工作,如果哪位雇主开出的条件对于劳工来说更有吸力,劳工自然会选择投靠谁。也就是说,随着时间推进,制度本身具有“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属性,要求社会、劳工、雇主都要为此而改变,只不过每个时期其表现形式不同而已。当然,这些形式都与当时的制度等息息相关,而作为雇主首先考虑的是,在这种情况下我是否仍可以从中获益。
  
  


我也觉得这书蛮有意思的!嘻嘻~目前木有发现喔,我觉得这个作者真是挺有才的。


( ⊙o⊙ )哇。。。小巫见大巫感到十分愧疚。。。不过这个不是给HP的读书笔记吧?因为真的很长的说~


对滴~~~很假是把···~不过真的是认真看的一本书啦~自我肯定~呵呵~


你对HP可真认真啊!!


同意楼上~认真得不是一点点呀,好孩子摸摸头!


哎~是在秋游后一周周一晚上赶出来的~~~花了~3个小时把~


…………“你妈咪叫你回家吃饭”~


我天天回家吃饭~~~哈哈哈哈。。。。仰天长笑中~~


啊···他要干嘛??和你dating???
嘻嘻~


答疑?我穿越到期末了么?


也差不多了其实


那我表示压力很大~~~恩~·~


能不能给我讲一下,第三世界同胞为什么就接受舶来品了?书里是怎么解释的?洗脑?


第三世界位于服饰食物链的最后一环,类似于细菌对死尸残骸的最后处理,消费能力有限的他们选择最经济的方式获取衣物,五美元一大包的旧衣物不需要经过洗脑就可以产生强大的吸引力


在这条链子上,谁是真真正正的消费者?作者有没有说明?


今天都还没有引进...


是,我当时看的电子版。


同意! 太贵了!!!


好久不见!靠文字赚房子的就是不一样,写得地道,我要努力:)


在哪里买?为什么3年了都没有引进?


现在做国际贸易是个好时间点吗?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