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枪杆子1949

张正隆 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09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作者:

张正隆  

页数:

505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辽沈战役后,东北野战军进关、南下,一直打到海南岛。 这部长篇报告文学,记述了主要发生在共和国元年的这样一个全过程。枪打炮轰中,是鲜为人知的历史中的新闻,是用枪杆子打江山的亲历者的刻骨铭心的记忆,和只有他们才能一触摸到的那种惟此一次的感觉,也是因此改变了命运的人类中有着共同历史文化的最大的一群人的弥足珍贵的精神遗产。

作者简介

张正隆,男,著名军旅报告文学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理事。20世纪90年代,其力作《雪白血红》在社会上引起极大反响。有多部作品在军内外获奖。报告文学《血情》获全国报告文学奖,第三届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奖。

书籍目录

第一篇 红了黑土地 第一章 太阳是从东边升起来的  一、胜利来得太快  二、毛泽东吃着碗里,看着锅里  三、蒋介石步步不跟趟 第二章 “狗皮帽子,进关了!”   一、“二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  二、四野够荣耀的  三、“东北大军进了关,就像猛虎下了山”——“东北虎”之一第二篇 黄土地 第三章 各打各的算盘  一、“布衣将军”——“战犯录”之一  二、蒋介石缺乏统帅气度  三、毛泽东用兵真如神 第四章 傅作义的命根子——35军  一、郭景云一错再错——“战犯录”之二 二、机断专行——“四野名将录”之一 三、虎扑羊群——“东北虎”之二 四、忠肝义胆——续“战犯录”之二 五、如虎添翼——“东北虎”之三 第五章 瑞雪 一、统帅 二、血战丰台——“东北虎”之四 三、张家口决口 四、傅作义没出一招好棋——续“战犯录”之一 第六章 虎啸津门 一、实话实说——“四野名将录”之二 二、都希望另人说出自己想说的话 三、天津已是囊中物 四、前线总指挥——“四野名将录”之三 五、虎气——“四野名将录”之四 六、将军原是放牛娃——“四野名将录”之五 七、金汤桥!金汤桥!——“东北虎”之五 八、这个184师“真顽强”呀! 九、“一切为傅负责”——“战犯录”之三 十、共产党没有海军第三篇 北平和平 第七章 能战方能和  一、“基本方针是彻底解除他们的武装”  二、最痛苦的人是谁?——再续“战犯录”之一  三、名将无名——“四野名将录”之六  四、傅作义之义——他不是战犯了  五、“杀头将军”与“抹泪将军” 第八章 看红装素裹   一、虎师雄威——“东北虎”之六   二、大改编   三、“到皇帝住的地方看看”——“1949年的感觉”之一第四篇 下江南 第九章 长江不是三八线  一、蒋介石要“和平”了  二、李宗仁去不掉个“代”字——“战犯录”之四  三、白崇禧一国民党的最后一张王牌一“战犯录”之五  四、毛泽东一口一个“白匪” 第十章 南下!南下! 一、先遣兵团 二、南下工作团 三、国军成了“扒路军” 第十一章 血路   一、5纵还未攻过城呢——“东北虎”之七  二、战江南——“东北虎”之八  三、“当年的红军回来了”——“1949年的感觉”之二第五篇 攻心为上 第十二章 识时务者   一、瓜熟蒂落  二、“我是共产党”  三、张轸成了解放军的军长  四、“大好河山” 第十三章 长沙不是四平  一、程潜要为毛泽东划船了  二、陈明仁之明  三、“就范”  四、血火青树坪第六篇 南下——难下 第十四章 水土不服  一、江南路难行——“东北虎”之九  二、正负40度——“东北虎”之十  三、拉稀生疥打摆子——“东北虎”之十一  四、“南船北马”  五、“又红又绿三道箍,两头细来中间粗——打一物” 第十五章 “粮食问题现成为影响行动的根本问题”  一、一天两顿稀粥——“东北虎”之十二  二、“是骡子是马,拉出去遛遛”  三、粮食!粮食!  四、南方北方 第十六章 “兵强马壮运动” 一、养好本钱 二、三伏练兵 三、“成绩不说跑不了,问题不说不得了” 四、“谁对老百姓好,老百姓就跟谁走” 五、“谁不说俺家乡好” 第十七章 走遍中国 一、脚是最宝贵的 二、巾帼风采 三、“漫行中国”第七篇 红土地 第十八章 大迂回、大包围 一、白崇禧像条泥鳅——续“战犯录”之五 二、渴望决战 三、毛泽东高瞻远瞩 第十九章 并非“反越位战术”——、“那眼睛毒啊” 二、白崇禧太需要场胜仗了——再续“战犯录”之五 三、越级指挥 四、不开会 五、不轻敌 六、“我们要活泼” 七、吃了一个梨 第二十章 红月亮  一、旗宫丁盛——“四野名将录”之七  二、又一道铁闸——“四野名将录”之八  三、白崇禧的命根子——7军.  四、饿虎扑食——“东北虎”之十三  五、新中国叫“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的感觉”之三第八篇 向前!向前! 第二十一章 国民党没有“主场”  一、国民党暗无天日  二、“广东大团结”  三、白崇禧回老家——仍续“战犯录”之五 第二十二章 追穷寇   一、跑进羊城——“东北虎”之十四  二、“此为带最后陸的最重要的一次大战”——“东北虎”之十五  三、“将你们的威风从锦州、天津一直显到桂林、南宁去!”——“东北虎”之十六  四、“兄弟部队”  五、“照张狼狈相吧”  六、战争景观第九篇 解放区的天 第二十三章 接收!接收!   一、接收城市真忙   二、我们是共产党  三、“中南王” 第二十四章 剿匪   一、“打了大仗打小仗,打了大蒋打小蒋”——“东北虎”之十七   二、“山多洞多枪多匪多”——“东北虎”之十八  三、“天下太平,广西大乱”——“东北虎”之十九第十篇 向天涯 第二十五章 兵发雷州半岛  一、“伯陵防线”——“战犯录”之六  二、“原子手榴弹”  三、船是个大问题  四、虎变蛟龙——“东北虎”之二十 第二十六章 最后一战  一、打江山是为了坐江山——“1949年的感觉”之五  二、迎击最后一颗子弹——“1949年的感觉”之六并“四野名将录”之九  三、23年红旗不倒——“四野名将录”之十  四、大医医国——“四野名将录”之十一  五、要不是他极力推动,海南岛会不会成为第二个台湾?——“四野名将录”之十二 第二十七章 跨海之战  一、偷渡——“东北虎”之二十一  二、陆军海战队——“东北虎”之二十二  三、包围、反包围、反反包围——“东北虎”之二十三  四、天涯海角——“东北虎”之二十四后记 身后有只狼

章节摘录

第一篇 红了黑土地第一章 太阳是从东边升起来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中国共产党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城略地,所向披靡。一、胜利来得太快黑土地上的最后一面“青天白日”旗,是1948年11月8日在锦西葫芦岛消逝的。3年前,也是这个季节,国民党最先闯关东的几个军,就是从秦皇岛和葫芦岛登陆的。衬着蔚蓝色的大海,美械、半美械的军人,黄潮般蜂拥上岸,蝗虫样扑向黑土地。几个回合后,东北民主联军就被赶过松花江,在南满则被挤压在濒临朝鲜的临江、濛江(今靖字)、抚松、长白4个巴掌大的小县。穷追不舍的国民党军队大喊大叫:共军兄弟们,你们没路走了,快投降吧!不投降就把你们赶进长白山啃树皮,轰进鸭绿江喝凉水!那时候,要说3年后的黑土地会变成这等模样,别说国民党,连共产党自己都不会相信。初冬清冷的阳光下,长春在刺鼻的尸臭中喘出了活气儿。比之枪打炮轰、血火飞进的锦州,沈阳应该说基本完好无损。在那村镇大多叫做“窝棚”的辽西平原上,打塌的房屋朝天张着大口,烧焦的树木有的还在冒着青烟,东倒西歪的车炮都成了黑糊糊的铁骷髅,胃囊饱满的野狗、乌鸦兴奋地嬉闹、聒叫着。先后闯进关东的,加上在各地扩充的,110万国民党军队,只从营口跑掉几万人。黑土地上的共产党人,这一刻在做什么?全力以赴进行史无前例的大接收。1948年10月26日,围歼廖耀湘兵团的辽西大会战还在激烈进行时,东北局就在哈尔滨南岗的高岗住处召开紧急会议,决定成立以陈云为首的沈阳军管会。随即抽调干部,进行动员,29日乘专列南下,30日赶到开原时,沈阳尚未解放。军管会就在专列上办公、开会,制定人城守则,准备发布公告,编好一天的《沈阳时报》,连军管会、卫戍区、市政府及各部门的招牌都做好了。专列上的灯光通宵达旦。11月2日黄昏,就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宣布沈阳解放的同时,军管会进入这座东北最大的城市。在此之前,锦州、长春、鞍山、抚顺、本溪等地,也陆续实施军管。首当其冲的是粮食问题。或者向当地商会筹借,或者从外地调运,有的城市运粮车队是随军管会一道进城的。长春不用说了,对于这座饿殍之城而言,那是重中之重。辽宁洪涝,沈阳周围各县主要农作物高梁,1948年颗粒无收。我们是共产党,让老百姓吃不饱饭,那算什么为人民打江山,还怎么坐江山?票子是个大问题。治安是个大问题。恢复供水供电及交通是个大问题。目光到处,那些堆积如山的问题,哪个是容你慢慢来的小问题?就说走路吧,全国各地都是右侧通行,唯独东北还是沿袭伪满时期的左侧通行。有人说解放了,连路也不知道怎么走了。军管会开了两次会,两种意见争执不下,也不能再争执下去了。那时被老百姓称做“电车”的汽车,虽不像今天这样多,可马车、人力车多呀,几乎要覆住路面了。人命关天,不迅速决断,随时都可能出事、添乱。敌机轰炸,重点目标是兵工厂和弹药库。敌特活动,纵火暗杀造谣。几万国民党散俘在街头游荡,流氓和少数贫民乘乱打劫。必须尽快使该停的停下来,该动的动起来,万家灯火簇拥着的城市才能活起来。东北局抽调4干多新老干部接收沈阳,哈尔滨除看家守摊的外,几乎是倾巢出动了。可偌大个沈阳,区区4千人才哪到哪呀,只能是重要部门、厂矿才派去个军代表。更何况还有那么多城市等着接收呢。“战锦方为大问题”,毛泽东高瞻远瞩。打下锦州,攻城部队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往城外抢运战利品。枪炮、弹药、被服、粮食、罐头,大都是美国货,车拉肩扛,汽油桶则手推脚蹬,像压路机一样轰轰隆隆朝城外滚。锦州打下来就是自己的了,为什么还要往城外抢运东西呀?因为当时心里还不大有底,担心东西对进的敌人可能将其重新夺占。离休前为驻锦州某军副军长的翟文清,自1938年参军后就不断立功,并在辽沈战役攻克锦州中成为战斗英雄。这位个头不高、身上还嵌着弹片的老人,身体很结实。老人每天4点半起床,到锦州铁路分局广场,那儿有个老年活动中心,伴着音乐做健身操,然后慢跑、快走。每月要交1元钱,许多人认识他,说老军长是战斗英雄,还是解放咱锦州的战斗英雄,不用交钱。他说那是过去的事了。大家说没有过去哪有现在呀?他说现在咱们都一样,都是在这里健身的老人,我不过是个打过仗的老头,不能搞特殊化。当年这里叫锦州铁路局,是范汉杰的指挥所之一,充满耳鼓的是枪炮声和冲锋号。“打过仗的老头”,当时是3纵7师2l团8连指导员,率领连队打下辽西省政府大楼,又冲到这里的。是夜间,喘着粗气,全速奔跑。周围枪炮声不断,子弹在路面上犁出一道道火星子,脚下都是砖头瓦块和敌人的尸体。他记得在这个广场上还绊了一跤,爬起来再跑,手上、身上都是血,黏糊糊的。在东北第一次受伤,是1947年初四保临江中的三保临江的小荒沟战斗,右膝盖被子弹打穿。零下40多度,滴水成冰,雪白血红,那人一会儿就冻僵了。比天气更冷酷的是形势。三九天,许多官兵穿着单衣。没吃的,扒开没膝深的积雪,翻寻老乡因战乱而没来得及收获的玉米棒子,煮玉米粒子吃。敌人那个猖狂呀,像疯狗似的追撵你,打了败仗也咬住你不放,当了俘虏也不服你。那时候政治教育讲得最多的,也最形象的,就是现在是黎明前的黑暗,是爬山头,爬上山头就是胜利。闯到关东后有个口号,叫“独霸东北”,因为太离谱了,很快就没了声息。翟文清15岁参军,无论多么艰难困苦,从未对胜利失去过信心。只是这“山头”要爬到什么时候呀?那时看那形势,少说也得个八年抗战吧?没想到一打下锦州、长春、沈阳,还有在辽西的那个精锐的廖耀湘兵团,国民党就像多米诺骨牌似的稀里哗啦了,就“独霸东北”了。连毛泽东都觉得胜利来得太快了。二、毛泽东吃着碗里,看着锅里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一个有50多户人家的小山村。西靠太行山麓,东邻华北平原,周围山岭环抱,覆满村后山冈的苍松翠柏,让人想到“西柏坡”的得名。村中农舍顶上耸立的电台天线,伴着村前奔腾不息的滹沱河,日夜弹唱着共产党人的胜利进行曲。锦州城破,范汉杰化装出逃被俘,被押送到城北30里的忙牛屯,吃惊不小:林彪就在这里呀!那潜台词是:早知道林彪在这里,早把这里炸平了。而自1947年3月离开延安后,就在国民党的视线中没了踪影的毛泽东,鱼儿游进大海般隐身在这黄土地的山村农家,筹划、指挥了蜚声中外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毛泽东在滹沱河边散步。太阳通红,河水清亮,就像毛泽东的心情和思绪。井冈山→瑞金→延安→西柏坡,在毛泽东踏动历史的足音中,中国革命正在硝烟中隆隆驰向下一个停靠点一一不,那已经不是停靠点,而是定都北平。“革命摇篮井冈山”,这是后来的话,还有什么“井冈山道路通天下”。当年一些人是怎么说毛泽东的?“山大王”,“农民领袖”,“麦淇淋式的马克思主义者”。也是,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列主义,他却放着现成的、正宗的十月革命道路不走,倒把队伍拉上了土匪出没的井冈山,“占山为王”,这不是明摆着的“歪门邪道”吗?“夺取一省或数省的首先胜利”,这话没错。谁也不能一口吃成个胖子,一下子把全中国收入囊中,只能一省、数省一步步地来,就如同今天已被黑土地那数省胜利的现实证明了的那样。问题在于这“夺取一省或数省的首先胜利”,做的却是“夺取中心城市”的文章。在农村有时都站不住脚,让人家撵得到处跑,却惦着去攻打、夺取大城市,这不是没会走就想跑,拿鸡蛋往石头上碰吗?罢工、罢课、示威、游行,人家一出动军队,你就没咒念了。你也拿起枪杆子,在城市里能干过人家?八一南昌起义,占领南昌又不得不退出,秋收起义攻打长沙的计划根本就行不通。城市历来是反动势力最强大的地方,共产党人在城市连生存都困难,又谈何发展?符合中国国情的唯一的出路,只能是到农村去,到天高地阔的广大农村中去。井冈山道路一一农村包围城市并最终夺取城市之路。毛泽东“一览众山小”的睿智和气度,在于无论中国革命面临怎样的窘境、险境,都能以其最具中国特色的思想指点迷津,照亮征程,并一往无前的付诸行动。正如邓小平上世纪80年代所言,如果没有毛泽东同志的正确领导,中国革命还会在黑暗中探索更长的时间。而这一刻,一想到东北和包括热河、内蒙东部的那片从未涉足的丰饶的黑土地,毛泽东就激动、兴奋不已。新中国成立后的“钢都”(鞍山)、“煤都”(抚顺)、“电都”(小丰满),都在东北。而据1943年统计,东北生铁生产量占全国87.7%,钢材占93%,煤炭占49.5%,发电量占78.2%,水泥占66%,铁路、公路长度分別占全国的一半以上和将近一半。沈阳还有中国最大的兵工厂。东北素有“粮仓”之称,盛产大豆、高梁、玉米、小麦,其中大豆产量占全世界的60%以上。东北还有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木材蓄量占全国的1/3。1945年,毛泽东在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指出:“东北是很重要的,从我们党,从中国革命的最近将来的前途看,东北是特別重要的。如果我们把现有的一切根据地都丢了,只要我们有了东北,中国革命就有了巩固的基础。”只要有了东北!现在有了东北!东北丰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日益显见其举足轻重的作用。而这一刻,毛泽东立马想用、也立马可用的,则是黑土地上那支兵强马壮、骁勇善战的东北野战军,即后来的第四野战军。1948年11月6日,即辽沈战役结束的第四天,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联合发起淮海战役,包围了黄百韬兵团5个军,并对徐州形成合围态势,以争取歼灭刘峙集团于长江以北。与此同时,西北野战军发起冬季攻势,挫败了胡宗南集团的“机动防御”战略,将其牢牢地钳制在西北战场而动弹不得。华北野战兵团先后发起察绥战役和太原战役,包围了归绥(今呼和浩特)和太原。与初冬的旷野和群山融为一色的西柏坡,随着电台滴滴答答的发报声呼应而来的,都是令毛泽东心旷神怡的捷报佳音。全国各战场的胜利,特別是辽沈大捷,使国共双方的力量对比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国民党军队已由内战初始的430万人下降到290万人,解放军则由120余万人增至300万,翻了一番还多。而比数量更重要的,是质量、士气和人心。1948年11月14日,毛泽东在《中国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一文中断言:“原来预计,从一九四六年七月起,大约需要五年左右时间,便可以从根本上打倒国民党反动政府。现在看来,只需从现时起,再有一年左右的时间,就可能将国民党反动政府从根本上打倒了。”而两个月前的9月7日,即辽沈战役即将发起前五天,毛泽东在给“林罗刘”的电报中说:“我们准备五年左右(从一九四六年七月起)根本上打倒国民党,这是具有可能性的。”一个辽沈战役,把5年打成3年。问题是下一步挪动哪个棋子?西北、中原、华东、东北,毛泽东高屋建瓴的目光通览周边战场,一次次地凝望东北时,他关注的是华北,是平津。10月31日,中央军委就东北野战军在辽沈战役结束后的任务,电示“林罗刘”并东北局和华北局:“应休整一个月左右,约于十二月上旬或中旬开始出动,攻击平津一带。”11月4日,在给“林罗刘谭”。的电报中,又说明了同样的意见。而现在,毛泽东准备让林彪提前进关了。因为自淮海战役第一阶段将黄百韬兵团大部歼灭后,有迹象表明华北傅作义系的20个师可能退守绥远,蒋介石的中央军24个师可能海运江南,加强长江下游防线,从而延缓国民党的反动统治。毛泽东的既定方针是:务将华北敌军就地歼灭111月16日凌晨4时,毛泽东给“林罗刘”发电,征询意见:请你们考虑你们究以早日入关为好.还是在东北完成休整计划然后入关为好,并以结果电告为盼。第二天下午,“林罗刘谭”复电:东北主力提早入关很困难。因为东北解放后,部队思想发生很大波动。东北籍战士怕离开家乡,怕走路太远,甚至某些干部已开始生长享受情绪。需要以大力解决这一问题。过去因忙于战后问题的处理,还未正式向战士解释此问题,正布置通过各种方式解释此问题。同时新兵和俘虏战士的补充还未就绪,争取工作也要有相当时间,否则逃亡减员会更严重。此外部队冬大衣、棉帽、棉鞋均尚未发下。一大堆困难,都是实情。自9月12日奔袭北宁线始,到11月10日占领锦西、葫芦岛,东北全境解放,东北野战军人未解甲,马未停蹄,就没闲着。锦州血战,塔山阻击战,黑山阻击战,围歼廖耀湘兵团,再奔去沈阳、营口,急行军,强行军,许多人都累脱相了。战后一些老战友见面,都有点认不出来了。伤亡也大。攻打锦州的5个纵队和阻援的两个纵队,伤亡都在1/3左右。黑土地上最能打的“虎师”2纵5师,伤亡将近一半。林彪讲的和没讲的这些困难,毛泽东大体上都清楚。同一天22时,毛泽东再次致电“林罗刘”:欲抑留蒋、傅两部于华北,以华北我军现有兵力。是无法完成的。如果蒋匪集中其24个师于津沽一带掩护海运,我们集中程黄、杨罗耿两兵团,无法破坏其计划。如果使用杨罗耿于察绥方面,亦没有充分把握阻止傅系西退,因傅系可在杨罗耿到达绥东之前,乃至杨罗耿到达绥东之后,利用其骑兵、汽车及地方熟悉等条件,经大青山北麓冲过去,我军只能截歼其一部,难于歼其主力,傅系一退,蒋系必同时南退,使我们两头失塌……由于上述种种原因,望你们郑重考虑下述两个方案:(甲)东北野战军提前于本月25日(戌有)左右起向关内开动,预计现在锦、义地区的部队,下月10日(亥灰)以前可到天津、唐山地区,如敌正在南撤,我可歼其一部或大部;如敌尚未开动,我可抑留该敌,继续休整,并修复北宁路,然后大举歼敌。(乙)不管蒋、傅军是否撤走,仍按原计划休整到12月半,然后南进。即使说,蒋、傅要撒就让其撤走,你们则准备到平津后无仗可打时即沿平汉路南下,先在长江中游作战,逐步东进与刘、陈会攻京沪。

后记

身后有只狼写下这行字时,两本书稿赶到一块去了,每天像抽了大烟似的伏案20来个小时,大热的天已经个把月了。每天工作15个小时左右,算是正常的。没到50岁,60岁前的活已经排满了。2005年退休,70岁前的活早满了,而且还在不断加活。人生易老,精力有限,有两条命也有干不完的活。可有的活就像已经成了老伴的当年的那个姑娘,让你卜平然心动,一见钟情呀。有人请吃饭,我说“不会吃饭”。不会喝酒,那饭是不是就有一半不会吃了?有时是不能不去的,人在饭桌前,心在书桌上。连吃带唠加往返,少说也得两个小时,一天不就12个两小时吗?有时就想,去了谁都得去的那个地方,在墓碑上挂个“请勿打扰”。道光年间,我的爷爷的爷爷,即我的高祖父,从山东莱州府闯关东,走到辽宁省凤城县(今凤城市)弟兄山乡碾子沟。抓起把土,那土肥得要从手指丫冒油呀,高祖父那眼里放光呀。跪倒咣咣咣3个响头,那林莽际天、野兽出没的大山沟里,就有了第一缕炊烟。鸡叫头遍,曾祖父就醒了。穿戴整齐,坐炕沿上吧嗒吧嗒抽袋烟,那只乒乓球大小的黄铜烟袋锅子,在脚侧的门墩上叭叭叭几下——这就是我家的“起床号”了。天色还暗,曾祖父会出去给牲口添添草料,然后就在辽东大山里的那个庄稼院巡视。这是一天难得的闲暇,一颗心也进入遐想,就像那热炕头上的梦。天色还早,就坐在屋檐下滴水的石阶上,摸黑搓阵麻绳。觉得差不多了,烟袋锅子在窗台上叭叭叭,就把里面南北大炕上的鼾声打熄了。每天到得地头,刚好是能看得见干活的时刻。每月农历十五前后,特别是“三春不如一秋忙”时节,几乎就是跟着太阳、月亮连轴转了。那人困哪,干着干着,或是上工路上迷迷糊糊跌倒了,呼呼大睡。曾祖父照屁股踢几脚,说没出息的货,睡到啥时是个头?使劲干活,出身透汗,不就精神了吗?人这辈子觉还有睡够的时候吗?听老辈人讲,那时像我的祖辈这样,下死力气劳作的人很多。而我的3个爷爷娶的3个奶奶,都是因为我们家的粪堆大、柴火垛大。曾祖父说明家穷,没钱,媒人几乎异口同声:你们家人这么能干,早晚那就是金山、银山。我的祖辈太热爱土地,并坚信能从生长万物的土地中刨抠出一个庄稼人的梦,结果到头来还是个梦——我正在修改着的一本书里已经写了,当然表现的不是这里的主题。我这辈子也是因为爱,为了一个梦。军营里的军人,每天是踏着12次(或13次)定时的军号作息的。我曾服役24年的某集团军,军机关20多年坐落在辽东大山里一座县城的山沟。除司令部作战值班室外,我家书桌上的灯光,几乎每天晚上都是最后一个熄灭的。有时写着写着,军号响了,是起床号。那时的节假日,放假不像现在这么多,春节也只休息5天。临放假前一天,我就说给大家拜个早年了,回家门也不出——5天能写多少东西呀?1994年调入军区创作室,成为专业作家,除了外出采访,这回就坐家写去吧。1999年写《战将》,半年时间没下楼。去年底,有人请吃饭,我没有名片,临别问我家里电话号码,我一下子懵那儿了。坐家两年多了,也用不着给家里打电话呀?那也明白不是这么回事儿呀?回家问女儿,女儿没笑,当然也不会想到我是保密、不讲。自1987年后,我的采访大都是在天南地北的干休所进行的,然后关在家里成一统,用支笔在枪打炮轰的历史中冲杀。连接家与干休所的是车站、机场,连通世界的是《大连晚报》和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有时上趟街,妻子就跟着。坐在马桶上想稿子没事儿,走在路上让车碰了呢?有时出版社要稿子,就像刚结婚就跟你要孩子。即便没人催,一本书多少万字,预计多长时间写完,每天要写多少字,那是只能超额,不能拖欠的。今天推明天,那还有完吗?曾有人批评我:你不好抓紧时间采访吗?诗歌、散文、小说、报告文学,开头什么都写,后来不知怎么的就剩下了后者。而自选择了这种文学样式后,一部作品的采访工程结束了,那感觉就像听到了婴儿坠地的呱呱啼叫。作家,特别是报告文学作家,必须倾心打造自己的诚信品牌,使读者知道你是真诚、有责任感的,看到你的作品感到亲近。还有,或者故事(世上还有这种事啊?),或者思想(这小子怎这么想的呀?),每页文字都得有点抓人的有新意的东西,使人欲罢不能。不然,如今媒体这么发达,生活节奏这么快,谁有工夫、耐性把几百页一本书读完?就像一出小品,几句话不能引人发笑,人家就换台了、不看了,那不是白写了吗?而这一切,几乎全靠采访、搜集资料。多好的故事不能编造,每件事都要有出处,还得掂量明白那出处的可信度(如今不负责任的东西挺多)。历史中的新闻很多,你不深入进去就抓不到。同样的故事,最好有几个,选最抓心抓肝、最具震撼力的那个。更重要的是宏观上的把握,即本质的真实。特别是那种通常被几笔带过,或者好像压根儿就未发生过的,舍此历史进程就掉了链子、衔接不上(瞅着衔接得好像也挺容易)的事情,尤其要小心谨慎,抠准抠细,下足气力。谁也不能走进历史,但你必须竭尽全力走近它。采访过程是高度紧张的过程。写作时,一觉醒来,想起一段,赶紧爬起来。采访也是一样。这跑那颠不说,边听边记边想,你得不断地思考,提出问题,脑子里的那个车轱辘一刻也不能停歇。采访工程完成1/3,起码进至一半左右,构思、立意,想写个什么东西,就得有数了。不然,你千难万苦,像个孕妇似的大腹便便揣回家的那些东西,可能许多都是没用的。每部作品采访、收集资料的时间,几乎都是写作时间的倍数。这本《枪杆子:1949年耗时还不算最多的,断断续续也15年了。我早已说过,我的作品是用脚写出来的。十几万字、几十万字的东西,每当快写完了时,就觉得累得快要顶不住了。百余万字的东西更是如此。就知道人的惰性和潜力,都是很大的。而且,比之拼死拼活从土疙瘩里刨梦的我的祖辈,我的这种劳作方式本身,就已经够享福的了。如今这世上最累的好像是孩子,即学生。我那时不是这样。1963年中考,一个班考上3个,也没觉得怎么的就考上了。我就读的辽宁省本溪县一中,是全县唯一的完全中学,每年招收两个高中班100人,升学率50%左右。这就意味着一只脚已经迈进大学门槛了。那时的大学生金贵呀。父母当然高兴了,却在家庭和亲戚、邻里间激不起半点波澜,自己也不觉得怎么的。那时一年一度的高考,校门口没有家长,更谈不上社会总动员般为高考忙活了。那时就是考上清华、北大,也没有“谢师宴”。1966年6月,就要进入考场了,聂元梓等人的大字报发表了,大学梦从此破灭。读3年书,闹两年“革命”,我称之为“高中本科”。学校食堂上顿下顿窝窝头,个把星期有顿馒头。馒头不用说了,窝窝头也是能省就省。理化实验室临街有个小新华书店,那时一本书也就两三角钱(像《林海雪原》这样的长篇小说,我记得也未超过5角),用不上个把月就能去那里买本书。最紧张的是钱快攒够的那几天,总去看,就怕早就相中的那本书让人买走了。书到手,那就是我的节日。如今也是吃个半饱,因为吃多了坐到书桌前,胃不舒服。我至今保留着学生时代订的《鸭绿江》、《北方文学》、《诗刊》,还有买的几十本书(大都是诗集),都是这么口攒肚子省的。1992年秋,从南方采访回来,一堆书信、杂志中,有封中国作协的信,里面是张入会表。“高中本科”后上山下乡,接下来是35年的军旅生涯,直至退休。“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从戎而未投笔的我,只有一个作家梦。那时没大学可考,多少人往军营里奔,又有多少人在文学之路上挤。而这一刻,多少人已经扑通扑通下海了,或者准备下海了,我捧着那张人会表的手,激动得有些发抖。除了爱,后来还发现,除了“爬格子”(我至今仍在格子上爬)多少能爬出点名堂外,干别的就算累趴下了,也可能一事无成。而觉得身后有只狼,就是从揣上个作家梦开始的。如今狼已成了稀有动物。我的祖辈在辽东大山里刨梦时,狼就像今天城里的宠物狗一样多。走夜路,最好擎只火把(那也有被狼吃掉的),不然就砍个树棵子扛在肩上拖着。狼喜欢从背后偷袭,跟着你寻找机会,有时还会把两只前爪搭上你的肩膀。你不能停下,更不能回头,回头就扼住你的喉咙。你两条腿跑不过它4条腿,它两条腿就走不过你了。即便是4条腿,或者还有多少条腿,只要不是饿疯了,对人就不能不有所忌惮。待到它累了、放弃了,或是天亮了,或是碰到人家了,你就得救了。老辈人都说,有狼跟着,走道不累,还快。而无论这辈子有多少只狼在后边追撵,如果没有许多没有任何功利的手帮扶着,我也不会走到今天。《解放军文艺》是“文化大革命”中最早复刊的,袁厚春是这份杂志散文诗歌组编辑。我一篇篇往那儿投稿,几乎每次退稿,他都给我复信,指出优缺点,鼓励我,字也写得漂亮。那时我是驻在辽东大山里的一个炮兵团政治处报道组的小兵,人家是总政的干部,他说我行,就有自信,就百折不挠地走下去。另一个对我帮助莫大的人,是当时的军文化处干事杨庆禄。1973年后,军区举办几次创作学习班(那时不叫“笔会”),文件发到军里,他就给团里打电话,下通知,叫我去。1978年,军区决定每个军级单位编3个编外创作员,后来得知,又是他竭力推荐了我。当我写着这些文字时,眼前浮现出老部队和军区一些早已离退休的老首长的音容笑貌,有的则走到对面不相识。这是些颇具我们这支军队传统风范、让人想到“党”和“党组织”的老革命,是他们使我得以从事我倾心热爱着的事业。我们年轻,像一轮红日刚出海,我们健壮,像一排排白杨要成材,我们热情,像滚滚的浪潮、熊熊的火。我们纯洁,像蓝天、白云彩……上个世纪60年代的文学青年,有几多会忘了徐荣街、钱祖承的《接班人之歌》中的这些诗句呢?而今,曾经年轻得像刚出海的红日般的我们这一代,已经步入老年。2003年,颇有成就的画家、与我同岁的创作室同事李秉刚,突然辞世。向遗体告别出来,创作室的同事说:正隆,悠着点吧,别拼命了。听说我退休了,有同学来看我。忙碌大半辈子,昨天还上班呢,今天就一个急刹车甩到家里,别说身子骨受不了,灵魂都无处安放了。同学是准备来劝慰一番的,结果也是一个急刹车,内容全变了调儿。无论怎样不服老,心理年纪多么年轻,自然法则都到达这一站了。年轻时觉得生命仿佛是无限的,那个谁都得去的地方,遥远得简直像另一个星球上的概念。人这一辈子,是到什么时候想什么事儿。而这些年来不能不想到的,则是有朝一日去了那个地方,会不会还有好多活没干完哪?孩子购物回来,常让我感到惊讶,这世界上还有这种东西呀?去了商场、超市才明白,任是什么样想象不到的东西都有卖的,可哪儿有卖时间的呀?就算有,也能轮到我,寸阴寸金,买得起吗?近30年前,有作家写小说《减去十岁》。像我这把子年纪的人,都记得那时有句话,叫“把被‘四人帮’耽误的时间抢回来”。时间买不到,也不能减去10岁,那就只有抢了。一天24小时,不会多出1分1秒,就只能从这有限的24小时里抢。唱歌跳舞打麻将什么的别说了,连散步都与我无缘,就只能跟睡眠抢时间了。“人这辈子觉还有睡够的时候吗?”我总记得我的祖辈的这句话。好在人老觉少,而且老天爷保佑,“不会吃饭”,睡眠质量特别好。有时来了困劲,别说上床了,连屁股都懒得挪离椅子,就想出溜到那书桌底下了。一觉醒来,头脑明晰,精神抖擞,拿起笔来,就有了与已经成了老伴的当年那个姑娘谈恋爱的感觉。清晨和上午是最出活的,中午睡一觉,就成了夜猫子。没睡午觉,脑子昏沉沉的,下午和晚上差不多就算白活了。补救办法是洗个澡,特别是好好洗洗头,使劲搓挠。其实,我非常喜欢朋友来我家做客,也乐于参加各种聚会,特别是同行、喜欢文学的朋友。在这个熙熙攘攘的世界上,凡属人的欲望我都有,因为我也是个正常人,只是实在耽误不起时间。正值青春年华,赶上“文化大革命”,而且我耽误的好像还不止10年。有时就恨不得有一群狼在身后追撵着。1976年参加军区创作学习班,得名“拼命三郎”。累啊。一个身后总跟着只狼的人,是不能不累的。“你这还叫人过的日子吗?”这话其实是不用别人说的,而我感觉更多的还是痛快、幸福。来到这个大干世界,从事了自己倾心热爱着的事业,是不能不感到幸福、幸运的。况且,作家这个职业是终身的,别说60岁,七老八十,脑子好用,还能写作,即无“退休”一说。身后总能有只狼跟着,也是一种难得偏得的幸福,或者说就是被幸福追撵者。幸福就是一种感觉,一种不同的个体的不同的感觉。心里有劲,上楼上不动,我知道得加强锻炼,多活动身子骨。生命在于运动,这话没错,但首先还在于心境。心情舒畅、痛快,感觉挺幸福的人,是累不坏的。手头这部书稿完成后,或许能轻松点?如果没把活干好干完,那可是真的被狼吃了。自1984年写篇东西后,再处理一个题材,就想着把它画个“。”:到此为止了,谁也别比画了。这即便不是不可能的,也是很难很难的。那时还年轻,就有些狂妄,不知天高地厚,却也能激励自己不断进步。就像爬山,把目标锁定在最高点上,用尽最后一口气力也要往上爬。如果目标是半山腰,可能还有力气,到那儿也泄气了。首先是不惜气力采访,占领素材的制高点。对于报告文学来说,这永远是第一位的、最重要的。否则,即便有“一览众山小”的超强功力,也不可能“凌绝顶”。就像只有盖间瓦房的材料,什么样的建筑大师也建不成高楼大厦一样。再一个体会,是不可急功近利。写完一本,放一边去,又一本写完了,再把它拿出来看。作者总是偏爱自己的作品的,特别是一颗心还沉浸其间,被冲动着,更难识好赖。这时对它的印象已经淡漠多了,重新进入,多少也能有点读者的感觉。读着有时会哑然失笑,有时会直拍大腿:这一段怎么写得这么臭呀?有的已经放那儿几年了,改过几遍了,也不敢往外拿。最害怕读者买了我的书,没看完,再把我笑话一通。即便写篇几百、几千字的东西,也要反复琢磨、修改。有些遗憾是难以避免的,被读者笑话也只能认了,因为水平达不到读者期望的那种高度。但是,不惜气力地采访,写完后再这样冷处理一下,就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量少留下些遗憾,使作品的生命力长久些。把自己尚不满意的东西拿出去,那是作践自己,更是不尊重读者。一切都是身外物,能够留得下来的才是好东西。活到老,学到老,写到老。作家的(而非人的)生命,是在作品被遗忘时结束的。我是把每部作品都当成自己的孩子的,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壮、漂亮、长命百岁呀?只是能否如此这般,有时也是身不由己的。回头去看,写的十几本书,没有没留下遗憾的。这一本也是一样。就期待下一本。张正隆 2008年8月大连


编辑推荐

《枪杆子:1949》还原战争血腥,还原战争雄性,还原战争人性,还原战争真相。《枪杆子:1949》一本关于“四野”历史的正本清源之作,血性作家封笔巨献。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枪杆子1949 PDF格式下载



枪打炮轰中,是鲜为人知的历史中的新闻,是用枪杆子打江山的亲历者的刻骨铭心的记忆,和只有他们才能一触摸到的那种惟此一次的感觉,也是因此改变了命运的人类中有着共同历史文化的最大的一群人的弥足珍贵的精神遗产. 还原战争血腥,还原战争雄性,还原战争人性,还原战争真相。


这部长篇报告文学,记述了主要发生在共和国元年的这样一个全过程。枪打炮轰中,是鲜为人知的历史中的新闻,是用枪杆子打江山的亲历者的刻骨铭心的记忆,和只有他们才能一触摸到的那种惟此一次的感觉,也是因此改变了命运的人类中有着共同历史文化的最大的一群人的弥足珍贵的精神遗产。


一本关于“四野”历史的正本清源之作,血性作家封笔巨献。还原战争血腥,还原战争雄性,还原战争人性,还原战争真相。


从《雪白血红》到《枪杆子1949》跟随张正隆老师领略四野在解放战争的丰功伟绩,也是有关林彪在战场指挥风采少有的记录。两者风格是相近的,都不是严格意义的编年体作品,通过一系列当时战争参与者的回顾,从点到面影射至战场的全貌,穿插其中一些典型事件,使得作品在叙述中不乏情感的抒发,让人在读史的同时无法不对这支部队,这些战争的直接参与者,这些各个层次的指挥员表示敬意。浴血中,我们见证了历史的创造,硝烟中,我们亲历了连年征战后的中华大地。《雪白血红》讲述的抗战结束后,及至辽沈战役,东北大地上这支虎狼之师的成长。而《枪杆子1949》则是辽沈战役结束后,为了战略全局,征尘未洗的“东北虎”闪电进关,协助二野攻天津,围北平,最终实现了具有象征意义北平和平解放,取得了“平津战役”的伟大胜利。而后一路南下,将华中数省尽收囊中,直至海南岛的解放。可谓波澜壮阔,荡气回肠,喜欢军事题材的朋友可以好好过一把瘾。越多地了解战争,我们就越应该珍视和平,因为枪杆子里出政权没错,也是无数兄弟姐妹肉山血海堆砌出来的。对所有为中华民族的主权领土完整曾经付出血汗的人致敬!


第一次读张正隆先生的书,是快20年前的事情了。当时从同学处借了一套解放战争丛书,张先生的《雪白血红》是这套丛书的第一本,也是最精彩的一本。张先生的书写得好,是因为把战争中的人写活了,更因为敢于尊重历史。记得第一次看到书中关于***军队挺进东北时发生逃亡和辽沈战役中有人在战斗后出来冒功的情节描写时,感到既震惊,又对张先生敢于秉笔直书的精神所折服。写战争的书,弄不好就写成了战史,双方的态势、兵力部署、武器装备、作战计划、战斗进程等等,再配上几幅地图,但是张先生的书是把战争放在大的历史背景下写的,其文笔之优美流畅,材料组织之合理,人物刻画之鲜活,特别是对于电报、采访资料的运用,都堪为经典。甚至在一段时间内深刻影响了我的写作风格。《雪白血红》当时是9.8元钱,和现在比算不上贵,可在当时,几乎相当于我一个月的津贴。正当我在买与不买之间犹豫的时候。张先生的书被禁了,据说原因是否定毛泽东建军思想,编造电报,捏造史实。之后张先生虽然出过一本小册子,可惜如白开水,淡而无味。后悔之余,我花大价钱先后买了几本《雪白血红》的盗版书,但印刷质量之差,错漏之多,几乎需要从头到尾的订正,一般性的文字描述还好,关于部队番号和各种数字几乎无法订正。后来盗版书的质量越来越好,我从旧书网上又买来了原书,才弥补了当初的遗憾。这次张先生的新作《1949枪杆子》面世,虽然网上折后的价格也是当初的3.5倍,虽然有网友批评只是四野平津战役后的征战记录,但还是立即买下了。书很快送到了,质量非常好,拿在手里沉甸甸的,使人立刻就有了一种阿累在纪念鲁迅先生的文章《一面》中所描述的那种遇到一本好书时的那份眷恋和不舍:“很厚的洋纸,印得很清楚,相当厚的一大本书。摸在手里,有一种怪舒服的感觉。‘你买一本吧,这书是很好的。’我真踌躇起来了;饭是不能不吃的,然而书也太好了,买一本放在床头,交班回来,带着那种软绵绵的疲倦躺着看这么几十页,该多好!我摩挲着那本书,舍不得丢开,也不说买,不买。”翻开书,是张先生一如既往的优美文字,那文字仿佛就是影片“大决战”、“三大战役”中的经典旁白,将一幅波澜壮阔的革命史诗和战争画卷娓娓道来,让人有一种一口气读下去的冲动,而绝无枯燥琐碎之感。和《雪白血红》相比,辽沈战役以后的四野征战历史,时间和空间的转换范围更大,仅军事部分就可以写成厚厚的一部丛书。但是张先生只用了区区五百多页,便将那个重大历史转折时期的政治、外交、经济、社会背景交代得清清楚楚,将军事斗争中那些纷繁复杂的事件和数百个人物之间错中复杂的关系交代的清清楚楚。战争是流血的政治,战争是靠人打的。在这部新书中,张先生仍然将人物的刻画作为重点,将一个个有血有肉、形象丰满的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用这些立体的人物形象串起了整部历史。张先生的功力在于往往一两句点评,就将人物塑造的活灵活现。从《雪白血红》到《1949枪杆子》,无论如何,这都是值得一读,值得珍藏的两本好书。


从《雪白血红》到《枪杆子1949》跟随张正隆老师领略四野在解放战争的丰功伟绩,也是有关林彪在战场指挥风采少有的记录。两者风格是相近的,都不是严格意义的编年体作品,通过一系列当时战争参与者的回顾,从点到面影射至战场的全貌,穿插其中一些典型事件,使得作品在叙述中不乏情感的抒发,让人在读史的同时无法不对这支部队,这些战争的直接参与者,这些各个层次的指挥员表示敬意。浴血中,我们见证了历史的创造,硝烟中,我们亲历了连年征战后的中华大地。 《雪白血红》讲述的抗战结束后,及至辽沈战役,东北大地上这支虎狼之师的成长。而《枪杆子1949》则是辽沈战役结束后,为了战略全局,征尘未洗的“东北虎”闪电进关,协助二野攻天津,围北平,最终实现了具有象征意义北平和平解放,取得了“平津战役”的伟大...


发现在军事类作品中销售排名第一的《枪杆子1949》的作者居然是张正隆,非常意外!再看看其他读者写的评论,就飞快地点击了“购买”。感谢此前发表了评论的各位读者!《枪杆子1949》给人的感觉就是震撼,毕竟是十五年磨一剑的大作啊!《枪杆子1949》记录了一支军队转战南北的历程,也记录了一个时代的开始。“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是个老话题了,但是作者通过大量的史实揭示了更深层次的问题:打天下靠枪杆子,而掌握枪杆子要靠人心!正式所谓“得人心者得天下”。感触颇深的还有作品中体现出来的革命主义教育,没有丝毫的说教,但却是耐人回味、令人深省:“一边是***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一边是贪官污吏横行,也是气吞万里如虎。蒋介石就有三头六臂,又如何招架得了?古今中外,又有谁愿为一个腐败政权卖命?没说的,与这个政权唇亡齿寒的,绝对是这些贪官污吏。可他们若是热爱这个政权,会那样拼命往自己腰包里划拉,挖这个政权的墙基吗?”以史为镜啊!史学上有句话,大概意思是“近之则失其全,远之则失其真”。这本书不仅基于翔实的资料和采访给我们呈现出了战争双方的态势和战争细节,还从战争的参与者、政治环境、经济形势乃至粮食供应、疾病等角度把我们带回了六十年前,更真实的展现了那决定中国命运的历史一页。类似的作品还看过傅静、铁军和宣村写的《四野1949》(黄河出版社),写的是同一支军队的同一段历程(时间上稍有差异),但是《枪杆子1949》比之则更为宏大、全面、真实。这年月发现一本好书不容易。《枪杆子1949》绝对十本好书,值得一看,还值得多看几遍!


还原战争血腥,还原战争雄性,还原战争人性,还原战争真相。好有力度的几句宣传语,我就是冲着书腰上这几句话买这本书的,果然很震撼!我喜欢这种久违的血性和雄性!


四野,即原东北野战军,在解放战争中威名远扬,战功卓著。这本书讲述四野从辽沈战役一直打到到海南岛的全过程。作者十多年前的《雪白血红》曾以其直率、胆大的文风闻名一时,他的著作绝对值得一读,


出于对军人根深蒂固的热爱,我读了这本书,读得心潮澎湃,掩卷时,居然有哭的冲动。我没有见过张正隆先生,但在他的字里行间看到了一个军人最本真的激情,我甚至想象得出,在他多方采集资料、呕心沥血地构思这部报告文学时,他的灵魂都是颤抖的。因为,军人的宿命就是浴血杀敌,只要穿着军装或者穿过军装,不管他本性良善还是冷酷,怯懦还是犀利,一旦碰触到战争,都会有一股热血冲上心头,就因为他们是军人,他们为枪杆子而生。张正隆先生以握过枪杆子的手来书写那段枪杆子的历史,没见得多么细致深邃,却处处是真实、处处是感情。四野军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上的一面旗帜,这面旗帜曾经号令全军,令敌人闻风丧胆,也曾经在政治的漩涡中轰然倒塌,被历史的尘埃深深掩埋。今天,张正隆先生通过自己的双手,扒开历史的尘埃,让这面旗帜重现在人们面前,顶着风霜雨雪,不顾一切地把它扛起来,重新摇起这面解放军的胜利之旗,让隔膜了太久的人们重新体味到了这颗火红的军魂!他为了什么?就为他是一名军人,或者说曾是一名军人,他经过岁月的磨砺,始终脱不掉军人的本色,始终放不下四野这颗军魂,他所做的,只是出于本能。他,就是为枪杆子而生。


与《雪白血红》相比,《枪杆子1949》少了些激情,多了些当事人的叙述,使史实更令人信服,比较真实的还原了历史,还原了残酷的战争和残酷战争下的人,也使我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和平、和谐的可贵。谢谢张正隆。


看了这本书,我想到了两个字:钩沉。已经建国近60年,参加过开国战争的老一辈人非死即老,枪林弹雨、血雨腥风离我们越来越远,枪杆子,仿佛是几百年前的事情。可是这本书,勾起了很多人在历史课本中都不曾学到的尘封的往事,彪悍的四野,血腥的战争,不是有人提,是不是就这么沉了?


由于各方面原因,关于四野的书和相关资料很少,但平心而论,解放东北,再是南下解放武汉、广州、海南岛这些重大战役都是四野完成的,共和国大厦的建立,离不开这些战功**的将士。《枪杆子:1949》算是敢于说真话的一本书,且很好看耐读。


看了书之后感触颇深~这是一本还原历史真相的书~四野将士从东到西,从北到南,纵横广阔的华夏大地,当真令人叹为观止。我曾经有幸读过《雪白血红》~当然是盗版了~张正隆先生的笔墨和写报告文学的技法堪称大师级~这本书虽与前作比较有所改变~但仍不失为一本值得珍藏的好书~


我很喜欢林彪...算是个人偶像吧。林彪的战术运用堪称在二战期间都无出其右,毛主席曾经想把主席的位子让给林,可见一班。这本书把林彪的主要战役和个人形象都生动刻画出来,与傅作义和白崇禧的较量可作为经典。不是个人吹捧,这是四野的力量,这是林总的实力。枪杆子,名副其实,这本书推荐给所有喜爱战争题材的朋友。


这是我在当当上买的第一本书,我很庆幸买到了这么好的书。我非常喜欢中国军事,但是苦于之前的资料太少,要么就是遮遮掩掩的,要么就是没有什么细节,读起来很是不过瘾。但1949完全不同,里面的描写完全还原了历史和战争的真相和细节。使我爱不释手,想尽快读完又想慢慢品位,这是第一次因为看书心理有了矛盾,哈哈。建议喜爱军事文学的朋友都来看看这本书,可以互相交流一下。


《枪杆子:1949》真是一本好书,战争的、历史的、文学的、艺术的******集于一身,写的朴素、真是,确实是一本难得的军事纪实文学书。建议大家阅读。


血性还原战争


对战争题材的书一直感觉可读可不读,朋友买了本枪杆子看完一直说过瘾,我忍不住翻了几页,然后就直到看完最后一页,总体感觉“有点意思”,其实很有意思:)


这次是我看到的第二本关于四野大军进关后战斗历程的报告文学。去年“十一”在北京看到刚出版的本书,真是爱不释手,书店打八折,还是贵。这次在当当买到了,真是物有所值呀!具体的战斗历程,对广大东北籍官兵的描写,很让我感动!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东北健儿的前仆后继令人鼓舞,敬佩!都说湖南、四川、湖北的兵能打(四野的团级以上干部,大部分是来自这些地区的红军将士),我看东北的兵也很能打,特别是那种四野部队的傲气,自信,勇敢都是别人无法比拟的,乃至在后来的朝鲜战场上,四野的四只老虎38,39,40,41军让美国人胆寒,韩国人惊惧。对于林彪的描写,作者继续了其代表作《血红雪白》的实事求是的精神,将当年的林总殚精竭虑,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表现如实写来,当年的***,解放军真正无敌的原因写了出来。


看完此书我特别想表达的是:谢谢张老师还原给我们了一个战争的真相!此书确实不错!


作者以大量的采访为基础,从另一个视角为我们呈现了东北野战军风采,是对东野的客观记述。书中一位位东野老战士,以其亲身经历展现了他们当年所经历的一场场血淋淋的战争往事,也同时映衬出他们的英勇和无畏。这是本好书,值得收藏。


四野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楷模和骄傲。看过此书,你应该坚信这一点!此书作者张隆基的作品产量不高,但那是用心去写、是不图名利去写的。资料的来源详实,没有半点的推断和主观臆断,这是当今号称作家的人,需要汗颜的!其实,我也只是出差才看了三分之一,但是,我仍有资格推荐此书——因为本人酷爱当代史,我看书更是互相参照着看,这样才有比较,才能不偏颇——才看此书的三分之一,加之十多年前看的《雪白血红》,更坚信了我对张本人和此书的看法。朋友,如果你有时间、有心思,想看看有关现代中国战争史的话,《枪杆子1949》,不能不看!


很久没有看到能让俺这么震撼的一本书了,《枪杆子1949》的真实性毋庸置疑。血、死亡、拼杀、逃亡、投降......处处显露着战争的残酷、无情,在张先生的笔下,我们思考战争,寄望和平。


由于历史和政治的原因,解放战争的功臣四野在很长的时间里被遗忘了,林副统帅的最后结局是悲惨的,但同时功绩也是不可忘却的,本书的描述公正和客观,可读性很强,对战争的描述细致和真实,值得推荐!


我没有机会拜读张正隆先生的《雪白血红》,这次一口气读完了《枪杆子,1949》,感觉和一般的描写四野征战的书不同,这本书的字里行间更深刻,更写实,更有可读性,不像其他的书,就是流水账,真的很喜欢,谢谢张正隆先生。


初识张正隆,缘于89年的《雪白血红》,读后耳目为之一新。后来一看到张正隆三个字就感觉来精神啊!他的书可是买了不少。就这一本《枪杆子:1949》,买来后没多久就被朋友“借”走了,他理直气壮地说:书非借不能读也!有啥办法?再买一本呗!纵观张正隆的书,可读心还是很强的,我觉得他是少有的才、学、识兼备的作家。


张正隆写的《枪杆子:1949》讲的是1949发生的事。主要是写的是林彪领导的第四野战军。写得很好


《枪杆子:1949》作为张正隆的又一部力作,秉承了作者一贯的写作风格,通过大量的第一手材料,真实地向我们再现了60年前以第四野战军为代表的我们的祖辈为新中国的建立而付出的牺牲。在这本书中,英雄都是真实而鲜活的,没有虚假塑造的成分。他们朴实而富有理想和信念,正是这种精神力量的支持下,他们才得以克服一切难以想象的困难,奋勇前进。而这也正是我们当今社会所缺乏的。


除了学生时代,对我而言,基本上没什么阅读时间了。前些天,陪友人逛书店,被这本书吸引,当然,主要因为书名,《枪杆子1949》。随手翻了翻,恰如捡到宝贝,爱不释手。买回家后,两日读完,林彪、四野、无名战士,一幅幅鲜活面孔萦绕脑际。好书,不容错过!!!


写林彪的四野,好书不多见吧?这本算一个。作者采访了很多老革命,第一手的回忆资料,文风粗犷饱含东北大渣子味道,按照讲故事的路子写,一点不做作。与王树增的《解放战争》风格相比,有相似之处就是资料充实,写了很多一线的人和事,例子多。

由于采访回忆的资料多,稍显不足的是结构上有点碎,不似《解放战争》更细致紧凑富于连贯性。据说原稿还有些删减,四野的,可以理解吧。书大32开,挺沉
,字够大拿着有点累看着不累。封面设计不怎么样,有点土不精致~~


看了四野在49年后的战争历史,心情久久不能平息!热烈呼唤作者的《雪白血红》再次出版!


很真实的反映了当时的情景,不避讳,不隐瞒,尽量的还原历史真相


每个人都应当回头看看历史都发生了些什么,是什么让我们如此,是谁让我们如此,《枪杆子》读来让我心潮起伏,这是一场生动的历史课!


《枪杆子:1949》除了定价贵,无它!语言朴实无华,典型的报告文学但趋于西方的描述方式,结构也比较好,让人欲而一睹,推荐看看。


开始不知道张正隆是谁,也不知道雪白血红,看标题也以为是教科书什么的,不过老师推荐我们看看就买了本,看了之后才发现竟然放不下手了。真有意思,比看战争大片还过瘾。里面与很多我们耳熟能详的的人物,书里的描写很精彩。这让我燃起了对张老师的敬意,对四野和其领导人的崇拜。这本书绝对是个经典。


书临近末尾的时候,作者列了个简单的时间回顾:“1992年至2002年断续采访于沈阳、锦州、大连、长春、哈尔滨、兰州、西安、武汉、福州、广州。2002年至2003年断续写作于大连。2005年至2008年多次修改于大连。”书中名帅本就有一句话叫做:“缓进速战”。说的是充分准备,一击制胜,上面那张时间表颇合其意。之前看过《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和《南线大追击》,建议后来的读者也可先看这三部影片,再看此书,由简入繁,由浅入深,有滋有味。《读库》中曾盛赞西方的一本战争题材书叫做《巴黎烧了吗》(当当网上常年断货),现在看来咱国家在这类书籍上绝不弱于国际水平!自豪!套用一句考古学中的话,也算是抢救性发掘了。开国将帅在世无多……


说实话,买这本书的时候,纯粹是冲着“枪杆子”和“1949”,因为,多数国人对这两个词都是非常敏感的。至于张正隆所为何人,就不那么重要了!当然,这单是对我而言。读后,欲罢不能,能挖出这么多真实的历史,让现在的我们读来恰如身临其境,这种心情不是敬佩两字就能够形容的。向张正隆敬礼!向所有有民族责任心的作家们,敬礼!!!


我觉得这本书写得很好!写实的史书就是不要那些花哨的描述,记录真人真事就很好!有血有肉,生动鲜活。什么观念传统!这本书写述的就是真实的那个时候的历史,那个时代的事情,总部不能用现在年轻人肤浅的观点瞎编吧!?
《枪杆子1949》,我倒觉得应该让80后、90后多看看,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历史,才知道今天幸福生活得来不易,才知道有多少革命烈士和解放军战士为今天的生活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向作者致敬!!


大气磅礴的枪杆子!
这是读到一半时的感觉。
文笔很优美,故事很引人入胜,仿佛回到了荡气回肠、硝烟弥漫的战场。
大约前年在新华书店看到,因为太贵,没有买。后来竟脱销了。
这次从当当买,感觉很棒,一是送货特快,23日订货,24日就到了,不像**,经常一个月。
二是内容的精彩超出我的想象与期望、要求。唯一不满意的是书的质量比较一般。
真的赞一个!!


这书好重!昨天看到半夜,有这样的感觉:如果你期待“看”到血肉横飞、枪林弹雨的激烈场面,可能你会失望;但是,捧卷在手,透过字里行间的信息去“思想”,你会了解到更真实的战争、那一段更真实的历史……这是一本用“头脑”,而不是“眼睛”来阅读的好书!赞一个!


为了开阔视野,今年读了很多书,各种题材的,读这本书感到很震撼,对于历史的真实还原,怎一个“生动”了得。


枪杆子1949,听着就带劲,看着也带劲,写出了血性的一本书,非常值得现在那些阴阳怪气的男人们学习,呃,闪——


张正隆的书,没错的,真正的历史还原


《枪杆子1949》是难得的一本好书!张正隆先生秉持了一贯的严肃、认真之风,在尊重历史的原则上,为我们打开了一道时空之门,让我们置身于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切身体会旧社会的黑暗、先辈们的悲壮以及新中国诞生的艰难!感谢张正隆!!!


很长时间没有这样一本书,能让我热血沸腾,久久难眠了。《枪杆子1949》,其真实性是毋庸置疑的,可以当作了解那段历史的纪录片来看,单这一好处,就不是其他图书可以媲美的!错过可惜!


活动时买的,很优惠,很翔实的纪实类文学,喜欢解放战争历史的要读。


20年了禁书《雪白血红》、是我心中一本好书。正在看《枪杆子:1949 》。张正隆的书值得推荐 。


看过许多描写解放战争的书,太多的伟大、英勇、无私粉饰的是政治需要的高大全,在战争过去六十多年,那一辈的人绝大多数已经故去后,我们终于开始凿开冰山一角,去看看真实发生的那些事。那些曾经为新中国奋战却被迫拿起内战枪炮的国民党军人,那些曾经犹疑、彷徨甚至在胜利前一刻退缩和背叛的共产党军人,那些也有七情六欲也曾糊涂犯错的并不完美的革命领袖,看着这些真实的过去,更多的是无奈和叹息。


第一次看张正隆的书,写的很好。本人比较喜欢这种纪实采访类的写法,看后仿佛能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再次推荐!


讲了解放战争的从北到南的,人民军队的战争,以及历史的选择。


某人,友人对我说,有一本书现在很火,我问什么书,他答枪杆子1949,我说已经看过了,“这书有点意思!”一个简单的对答,让我顿觉“英雄所见略同”!看来,好东西就是好东西,永不过时!


看了新浪的连载,觉得还不错,就买了送给老爸,没想到老爷子看得心花怒放,搞不懂他们那代人对枪杆子怎么那么热衷,不过我还是感谢这本书,能入我老爸法眼的,当然是好书咯!


我看了这束之后,心里特别不是滋味儿,四野打仗太艰苦了,但是那种在死亡线边缘仍旧积极抗争的精神,让我们这些生活在好日子下的人实在是感动,正是他们的艰苦换来了我们的幸福,先抛弃小说的暴料性不说,就凭此书传递的这种精神国人都应该读。


原来以为解放战争就是摧枯拉朽,很容易,读了此书后觉得先烈们真不容易呀。书中披露了很多战斗的细节,很有嚼头!


这本书是非常特别的一本书,既不是单纯的史料,也不是简单的文学,而是用苦心收集的亲历者的叙述编织的血与火,忠与叛,灵与肉的交响。让人立刻回到那血雨纷飞的年代,见证那铁血的历程。永远的四野,永远的1949。


枪杆子:1949年的莫测中国。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步步惊心。枪杆子里出政权/每个文字都是有意义的。。很好!写得很棒


读后知晓政权是如何在枪杆子下诞生的


《枪杆子1949》,很有意思的书名,当初买这本书,原因之一也是因为书名。看了1949,内容的真实,让我震撼!这不是那些磨磨唧唧的电视、电影能够相比的。总之,感动得一塌糊涂!~


“红了黑土地,东北军迅速进关。”我是看到这句话买这本书的,因为我想象不出红了黑土地有多么惨烈和悲壮。一口气读下来,心情有时紧绷有时放松,终于隐约见识了当年四野的无畏和林彪的雄风,更对打下江山的那一代人满怀崇敬,不是我喊口号,就觉得今天的幸福生活真的是得来不易……


一直很喜欢张正隆的战争作品


第一次在当当网买书,服务还是不错的。这本书值得一读,朋友推荐的,喜欢战争题材的可以买一本收藏。


跟着东野到四野,从白山黑水到海南岛,一路看来,感受很多。父亲是海南人,至今还记得解放海南的时候,解放军在××县损失了很多人。这本书写的很实在,很客观,至少那些不该湮没的功勋和人,都写到了,采访到了。看本书,获益良多


张正隆的书,尤其写解放战争很吸引人,最早看的是没有删减的《雪白血红》,本书刚看开头就觉得很好,第一本马上送最好的朋友,自己又购一本,本周内一定看完。


关于内战的独到叙述,使我们这些没有经历过战争的人能有更加生动的了解。


够血腥够雄性够过瘾赞一个


今天看香港最新版的《大江大海 1949》的后记还是前言(忘了),才知道原来东北那章是因为龙应台看了张老的《血红雪白》才写的。很感激有这样抢救历史的人,让我们的民族记忆不会随着时间流逝而消失。


对近代以来的战争描述版本有很多,但章节安排如此独特的,该书是首创


这本书写的很有新意,描写战争的非战争侧面,内容也有新意。


。。给爸爸看的,他说他不喜欢看解放战争- -


尽管战争是残酷的,但是,正义的武力打败非正义的武力也是必须的。只有充满建设性的武装变革才能称为起义与人民战争。否则,任何标签都是无意义的。


这本书大概是写林彪解放战争里不多的作品,确实有才。部分地方写的有些哆嗦。


全景式的战争画卷,细腻的描写,书不错!


真实、生动、感人,没有扎实丰富的的采访、没有精深的战争研究,绝难至此。一边看,一边笑,我8岁的儿子都爱看。


这本书比雪红雪白少的许多的调侃的口吻,更是回归了正统叙述的模式,不过相当的详实,多了很多未曾了解的细节,很是值得一读。
就像书里说的那样历史就像个婊子谁都可以搞它一下,其实相对客观的真相能够了解到也就可以了,血红雪白的调侃口味要是少点的话,也没必要被封啊。


张对四野的历史有绝对的发言权


是一本好书,具有完全的“张正隆”风格,比较喜欢用电报来“援引”,正文中有时会冒出几句自己的评论,反问句,又回到了《雪白血红》的状态。不过希望不是腰封上写的“封笔之作”。


展示了一个雄壮威武的东北野战军


感受历史的车轮碾过的痕迹,感受那些风雨中走过来的共和国的奠基人。唯独可惜,不大喜欢作者的语言风格


张正隆是一个为数不多敢于说真话的人,前几天在凤凰网看到张戈辉采访他的时候,听说他的女儿至今大学毕业后还无工作,我感到非常悲哀,希望他今后写出更有血性的作品以飨读者。


从血红雪白,到雪冷血热,再到四野名将录,张正隆的书买了不少了,但貌似质量一直在下降,纠结。。。


一直对四野军无比崇敬,这本书可是让我过了把瘾。如果把当年的四野军放到今天,都是特种大队了吧?哈哈,喜欢,很喜欢!


收到了书,我就迫不及待的浏览了大致的内容。很开心!很过瘾!我早年就是军旅作家张正隆的忠实读者。拜读过他的雪白血红,写的深刻精彩。很多都是史实,再不揭示的话,恐怕就会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了!1个人的正直,包括对历史的没有粉饰,秉笔直书。


在当当买了这么多书,这是为数不多的一本值得我向朋友推荐的书了。希望喜欢这段历史的人都看看,确实不错。


主要描绘四野的作战历程


延续了以往的风格,文笔流畅,语言犀利,思维超前。比《雪白血红》略逊色,不及其深刻,但依旧是一本好书,值得一读,张正隆是一位有血性、了不起的作家。


这本书真实的描述了一段不为我知的历史,呵呵,对我而言,补充历史知识大于娱乐成分。书中众人的回忆,好似把我带入了一个战火纷飞、痛苦和喜悦交织的年代,阅读中获得感动,真棒!


通过此书可了解四野辉煌的过去.


详细描述了四野一年的历程,可读性一般


由大局,有细节,真实记录四野的功绩


我的父亲就是四野的将领,我想看看他们那辈所走的路.


颇有前作的味道,但是有的东西比如四野攻打海南前参谋自伤就没有写上


怎么说呢,这书就是挺新鲜的,既是历史,又是小说,读起来挺过瘾的,支持一下!


这书写得确实很有意思是真实的历史,知道了很多以前不知道的事情而且作为文学作品,写作风格特别新颖好书值得一读


我很喜欢军事,尤其是历史题材的军事纪实文学,在增长知识、了解历史的同时,我也被作者深入细致的调查说感动。真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我都爱不释手了。


很好的书,印刷精美,厚实!还没来得及看,推荐购买


张正隆除了《雪白血红》就属这本书写得好了,近期又看了他的新书雪冷血热和一将难求,都感觉一般般,看的不多的话,极力推荐这本!


相比于其他的,这书算是不错,至少有欲罢不能的感觉。
推荐一下。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