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心学之路

张立文 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10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作者:

张立文  

页数:

403  

字数:

340000  

Tag标签:

无  

前言

  哲学是时代精神之华。哲学家却扮演着两重角色:既是时代精神之子,又是时代精神之父。前者就其哲学是时代产物而言,后者就其哲学对后世影响而言。  南宋时代,国势积弱,外患不断,然学术清明,学风鼎盛。“旧学商量加邃密,新知培养转深沉。”这是朱熹在鹅湖之会后对陆氏兄弟(陆九龄、陆九渊)表明学术思维路向和心志的和诗。此后朱陆异同之辨,历元、明、清数代,成为中国学术史、哲学史上“数百年未了底大公案”①,可见影响之久远。朱陆两人,朱子学(朱学)、陆子学(陆学)两家,可谓时之“双璧”,代之“双星”。他们是时代精神的体现者,时代使命的担当者。  陆九渊的伦理学是以“人当先理会所以为人”,“学为人”、“尽人道”为其出发点,所以称陆氏伦理学为人学伦理学。陆九渊人学伦理学认为,义利公私根于心,亦是性的内涵的一种形式,人通过心性的涵养、剥落、存心、养心,进入“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的境界,获得人的价值和尊严,实现道德自由。陆九渊人学伦理学对化解和治疗当今人类所面临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的心灵、文明之间的冲突和弊病仍有着启示作用和现实意义。

内容概要

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是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的。但只有学习以往的哲学,才能锻炼和发展这种能力。因此,总结某一逻辑结构的理论思维的经验和教训,无疑有益于这种锻炼,并在总结理论思维过程中,从纵的、横的和纵横结合方面进行比较研究,以便揭示人类思维在其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必然性,即规律性。这是我们研究古代哲学思想的目的之一。 宋代哲学思潮是在中国儒、释、道思想有深刻发展的广阔土壤上脱颖而出的,是在各种文化思想既相对相斥而又相补相济的和合中前进的,因此,宋代思想呈现出五彩缤纷、欣欣向荣的气象。“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拿来形容思想界的情况,也是贴切的。在各种学派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中,朱陆两派就其思想特点和深刻性来说,都比较突出。朱熹的理本、格物穷理、居敬涵养与陆九渊的立心、易简工夫、向内遣外等,作为两种相对待而又相互补的思想,协调着中国传统的文化、理想和情趣,交融着中华民族的精神、性格心理。

作者简介

  张立文,一级教授、著名哲学家。1935年生,浙江温州人。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和合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院长、学术委员会主席,中国周易研究会副会长。主要代表作有:《和合学概论——21世纪文化战略的构想》、《中国哲学范畴发展史(人道篇)》、《周易思想研究》、《朱熹思想研究》、《宋明理学研究》、《中国哲学范畴发展史(天道篇)》、《传统学引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多维反思》、《周易帛书今注今译》、《走向心学之路——陆象山思想的足迹》等。

书籍目录

修订本序前言第一章 心学的产生 一、宋明理学的发端 二、程颢与程颐之分野 三、陆九渊之承接第二章 陆九渊的家世、心学和著作 一、家世 二、走向心学之路  (一)科举求仕和心学的选择 (二)从政和心学本体论的建构 三、著作第三章 社会政治思想 一、“民本”与“君权” (一)“民本”说 (二)“君权”说 二、吏与官 (一)吏说 (二)官说 三、弊端与变法 (一)弊端 (二)变法 四、科举与人才  (一)科举 (二)人才第四章 哲学的逻辑结构 一、从“心”经“物”到“心”的逻辑结构 二、“心”、“理”和“道” (一)“心”论 (二)“理”论 (三)“道”论 三、“心”与“理”,“心”与“道” (一)“心”与“理” (二)“心”与“道” 四、“心”与“物” (一)由“心”至“物” (二)由“物”至“心” 五、理论思维的启迪第五章 一二、动静学说 一、“一”与“二”  (一)何谓“一”与“二”  (二)“一”与“二”的关系 ……第六章 格致、知行学说第七章 陆九渊与朱熹思想异同之辨第八章 性和人的学说第九章 “义利”、“理欲”、“仁诚”的学说第十章 “直立”、“道势”和“三代”理想论第十一章 “明理”、“知道”的教育思想第十二章 陆九渊哲学精神和影响后记

章节摘录

  在中国伦理学中,义利之辨是其核心问题之一;义利之辨又以人性论为基础。陆九渊的义利之辨是在“天地之性人为贵”的基础上,把人之所以为人的“所以然”之故与人应当如何行为的“所当然”融合起来,而“还我堂堂地做个人”①。人只有“堂堂地做个人”的自觉,才能激起伦理道德意识的觉悟。此种觉悟,就是“志”。志是指人的行为的一种思想动机或志向、意志。《语录》记载:“傅子渊自此归其家,陈正己问之曰:‘陆先生教人何先?’对曰:‘辨志。’正己复问曰:‘何辨?’对曰:‘义利之辨’。若子渊之对,可谓切要。”②陆九渊称赞傅子渊的回答能中其肯綮。陆氏平时经常教育学生“凡欲为学,当先识义利公私之辨”③。把义利之辨与公私之辨相联系,这是伦理道德中一个问题的两个层面。  如何“辨志”?“辨志”与“义利之辨”的关系如何?陆九渊受朱熹之邀,于白鹿洞书院讲《论语》“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章时说:“窃谓学者于此,当辨其志。人之所喻由其所习,所习由其所志。志乎义,则所习者必在于义,所习在义,斯喻于义矣。志乎利,则所习者必在于利,所习在利,斯喻于利矣。故学者之志不可不辨也。”④这是一次切中时弊的演讲,不仅使听者感动流涕,而且使朱熹激动不已。朱熹复请陆九渊书其说,后又刻之于石,并为之作跋,以为时诫时勉。  陆九渊在这次演讲中,说明了这样几个问题:  一是切己观省。体认孔子君子小人义利之辨,要深思自省。譬如科举取士,考试得失,并不能辨别君子小人,这同有司的好恶很有关系,士子虽读圣贤之书,但志之所向,不在于义,甚至与圣贤教导背道而驰。他们只计较官资崇卑,禄廪厚薄,根本不把国事民隐放在心上。


编辑推荐

  《心学之路陆九渊思想研究》包括心学的产生、陆九渊的家世、心学的著作、社会政治思想、哲学的逻辑结构、陆九渊与朱熹思想异同之辨等内容。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心学之路 PDF格式下载



最好的陆九渊评论


写的不错,分析的很透彻。


书的外观质量不错,希望内容更是。只是邮费..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