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台湾经济转型中的劳工问题研究

黄安余 人民
出版时间:

2010-1  

出版社:

人民  

作者:

黄安余  

页数:

362  

字数:

325000  

前言

  黄安余教授的博士论文《台湾经济转型中的劳工问题研究》即将在人民出版社付梓面世,他嘱咐我为大作撰写序言,令我颇感欣慰和钦佩。作为论文指导教师,我对安余这项研究成果有着较深的理解和体会,更寄予浓厚的学术情缘。因此,多年来,我一直期待和不断催促安余出版论文,以飨学界,但他咸以尚需完善和正在修订为回应。如今,时隔12年后,这篇成稿于1998年夏的力作,才经过反复修订后出版,足见安余治学之严谨和持重,其精神令人感佩,当然,我多年的期许变成现实,更有一番欣慰和祝福之情。  安余籍隶安徽全椒,出身农家,天资聪颖,勤敏好学,富有强烈的进取精神。1982年9月,考入安徽省淮南师专英语系学习,成绩优秀,具有良好的英语功底。1984年夏毕业,至来安县半塔中学任教7年,教授高中英语,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期间,他系统自修大学历史、政治和经济等专业课程,努力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并取得明显成效。1991年9月,安余考人华东师范大学法政系,攻读党史专业硕士学位。党史虽然在现行学科分类上被列为政治学科,其实属于历史学的专业范畴,而且与中国近现代史具有密切的亲缘关系。因此,这是安余从英语学科迈向历史学术殿堂的重大转折。

内容概要

本书深入研究我国台湾地区劳工概况、劳工生存状况、劳资关系等主要劳工问题,揭示了劳工阶级发展历程、阶级意识、社会心理特征以及劳工长期处于相对贫困地位的历史事实。长期以来,台湾当局重视经济增长,竭力降低劳动力成本,以推动出口导向工业化。这是以牺牲劳工利益为代价促进经济增长的劳工政策,因为台湾当局需要维持高外贸依存体制的正常运转,以增强其统治的经济基础。台湾当局更借助于“戒严”体制的权威剥夺劳工权益,将工会纳入体制内运行,使劳工问题服从于经济增长。 随着台湾政治经济的发展,劳工阶级已成为重要的社会力量。台湾当局制定了一些利好政策,以缓和劳资矛盾,且值得借鉴。 总之,研究台湾劳工问题兼备学理价值和现实意义。

作者简介

黄安余,男,1963年12月生于安徽全椒。1994年7月获华东师范大学法学硕士学位,1998年6月获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为华东政法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当代台湾问题、劳动就业和劳工问题研究。曾在《台湾研究》《台湾研究集刊》《现代

书籍目录

导论 一、劳工与劳工问题 二、台湾劳工问题的研究现状 三、本书的研究目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四、理论方法与研究创新 五、资料来源第一章 台湾劳工概况研究 第一节 劳工基本情况考察 一、劳工阶级的历史考察 二、劳工阶级的结构考察 第二节 劳工外部联系分析 一、劳工与农民的联系 二、劳工与政府的联系 三、劳工与社团的联系 四、劳工特点与政治意识 第三节 经济转型与劳工 一、台湾的两次经济转型 二、经济转型对劳工的影响 三、劳工对经济转型的贡献 第四节 劳工行政与“立法”考察 一、劳工行政体系与运行 二、劳工“立法”种类与评价第二章 台湾劳工生存状况 第一节 劳工劳动条件评估 一、工资增长与消费构成 二、劳动工时状况 三、劳动安全卫生 第二节 劳工失业问题 一、失业的实证研究 二、失业的基本特点 三、失业原因分析 第三节 就业促进措施研究 一、就业服务与辅助 二、职业训练 三、失业保险 第四节 劳工社会保障研究 一、劳工退休保障 二、劳工保险制度 三、“全保”实施及对劳工的影响第三章 台湾劳资关系研究 第一节 劳资关系动态分析 一、“戒严”时期的劳资关系 二、“解严”后的劳资关系 第二节 劳资争议的原因与特征 一、劳资争议的原因 二、劳资争议的特征 第三节 工会与劳资关系 一、工会架构与运行 二、工会的动态考察 三、工会与劳资关系评析 四、工会的初步转型 第四节 新兴政党与劳资关系 一、民进党与劳资关系 二、工党与劳资关系 三、劳动党与劳资关系 第五节 政府与劳资关系 一、台湾劳资争议的处理 二、政府在劳资关系中的角色第四章 台湾外籍劳工问题 第一节 外劳引进及其背景分析 一、外劳的引进 二、外劳背景分析 第二节 政府外劳政策及其特点 一、对外劳的管理 二、对雇主的管理 三、对中介业的管理 四、政治因素与大陆劳工政策 五、外劳政策特点 第三节 雇主对外劳的管理 一、对外劳的就业管理 二、对外劳的生活管理 第四节 引进外劳的利弊研究 一、对台湾经济的正面效益 二、对经济和社会的负面影响 第五节 外劳问题的前瞻性思考 一、缓和供需矛盾,缩减外劳引进 二、强化外劳管理,降低负面影响 三、坚持互补互利,开发大陆人力结束语 一、台湾劳工问题的本质与症结 二、台湾解决劳工问题的主要措施 三、国际视野下的台湾劳工问题 四、台湾劳工问题的未来发展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意义而言,随着台湾经济、政治和社会的发展,劳工阶级已经成为台湾地区不容忽视的一支重要社会力量,其状况之优劣直接牵动着岛内社会治乱安危,故而是近期台湾研究领域内颇受重视的新兴课题。研究台湾劳工问题,能够从新的视角思考台湾政治、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的深层根源,并透视台湾当局鼓吹的所谓“台湾经验”的实质,只不过是国民党政权借助于“戒严”体制的权威剥夺劳工权益,以牺牲劳工利益为代价换取经济的发展。台湾劳工的低工资则成为当局推动“出口导向”经济的主要凭借,正是对劳工的超经济剥削带来了岛内资本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劳工则所得甚少,其经济和社会地位低下,政治上处于弱势地位。近些年来,台湾地区推行西方式的政党政治体制,但劳工的弱势境况并未因此而改变。虽然劳工选票已成为选举中各政党争夺的重点,但是在各类选举中没有一个劳工组织推出的候选人当选,大部分劳工选票实际上投给了资产阶级政客。事实表明,台湾劳工阶级只是充当资产阶级附庸的角色,李登辉所谓“主权在民”的政治高调对广大劳工不过是一袭“皇帝的新衣”,台湾的民主政治归根结底也成了朝野政客和资本家、地产主乃至黑道相互串联上演的一幕幕政治闹剧。因此,台湾劳工问题兼及岛内经济、社会和政治领域的研究课题,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值得学术界进行严谨务实的探讨和研究,这也正是笔者确定研究课题的重要考虑因素。  就这一课题的借鉴意义而论,台湾与祖国大陆虽然政治、社会制度不同,经济发展程度存在着差距,但是经济发展中的某些经验还是可以相互借鉴的,应当加强两岸经济贸易合作。从产业结构看,台湾产业结构高级化是与科技进步并行不悖的,其技术研发与创新能力薄弱,对外依赖性强,但是,在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台湾制定了科学合理的产业规划,为高新技术产业的增长创造了良好的财税、金融、投资、融资等政策环境。


编辑推荐

  中国大陆第一部研究当代台湾劳工问题的学术著作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台湾经济转型中的劳工问题研究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