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知识论的超越之路
2012-9
人民出版社
高秉江
388
386000
本书以西方知识论为核心线索,深入探讨了从毕达哥拉斯到胡塞尔的知识建构之路,即知识是对感性偶然性、当下性、私人性超越,而达到的普遍必然性、永恒性和公共性。他认为西方哲学本质上是一种超越的形而上学(作为“第一哲学”的形而上学本身就是知识论意义上的哲学开端之学),它所关注的不是一个经验流变的事实世界,而是一个超验的本质世界,或者用康德的方式说,是这两个世界的交叉结合,事实经验必须被纳入到先验主体的认知框架中,才能获得知识的普遍必然性.
作者在本书中对西方知识论的这条超越之路做了详尽阐述,从古希腊哲学毕达哥拉斯的数学确定性的超越,巴门尼德的语言确定性超越,苏格拉底的定义追求,柏拉图的idea超越,再到亚里士多德形式逻辑的超越,建构了一套完整的超越观念论体系,为西方文化打下了演绎逻辑的理性基。这条超越之路在中世纪走向天国,而在近代笛卡尔之后回归到主体的内在先验之思。循着这个思路展开论证难度是比较大的。
全书有十六章,约35万字。邓晓芒教授为本书作序。
高秉江,男,1963年6月生,湖北人。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全国外国哲学史学会理事。曾就读于吉林大学和武汉大学,分别获得硕士、博士学位;曾赴美国天主教大学作访问学者。已出版专著《胡塞尔与西方主体主义哲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译著《存在巨链》(合译,江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宗教现象学》(人民出版社2006年),《现象学导论》(合泽,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在《哲学研究》、《哲学动态》等期刊上发表论文6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社科基金项目和湖北省社科基金项目多项。
序
导论 何谓知识和知识论?
一、知识论的诸内在问题
二、知识与超越
第一部分 古希腊知识沦的超越——确定性与普遍性
第一章 西方知识理性的奠基人——毕达哥拉斯
一、从“实在论”向“观念论”的转化
二、数是万物的本源
三、超越论思想问题
四、“和谐”的问题
五、世界量化的问题
第二章 巴门尼德的being——存在论与知识论
一、Being作为思维对象
二、Being的语言逻辑特征
三、Being——语言与存在的关系
……
第二部分 宗教与知识论
第三部分 自我意识与主体
参考书目
索引
后记
版权页: 1)起点上的“自知自己无知”,为对话留下一个空间。“自知自己无知”的故事起源于德尔斐神庙的女祭司代神回答一个年轻人提问“是否有人比苏格拉底更智慧”时说,世界上没有比苏格拉底更有智慧的人了,苏格拉底并不认为自己有智慧,但神的话语肯定是对的,于是为了证明自己并不是最智慧的人,他找遍了雅典所有自称有智慧的人:智者、政治家、诗人、艺术家,与之进行论辩,结果发现没有一个人比他更有智慧,但他又明明知道他并非最有智慧,最后终于明白神说他有智慧,是因为他知道自己没有智慧,而那些没有智慧的人却认为他有智慧,于是神说苏格拉底有智慧的真正原因是因为苏格拉底“自知自己无知”。而在对话的起点上“自知自己无知”对于开放的苏格拉底式对话具有重大的意义。黑格尔认为:当人们谈论某些大家有共同兴趣的东西时,我们每个人在进行对话之前,都已经有了某些最后的观点,最后的词句,来作为对话的前提和起点,每个人都认为他所持有的这种前提是普遍的和正确的,人所公认的。所以人们并没有在心理上为对话留下一个空间,也就是压根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前提可能会是错误的,如果对话双方都持这种观点的话,对话就成为彼此试图征服对方的战争。而真正要进行对话和相互理解,首先必须考察的正是这些对话的前提。苏格拉底在对话起点上从一开始就要求人们意识到“自知自己无知”,意识到自我的出发点是可错的,对话的目的不是用我坚定持有的最终观点去征服对方,而是抱着一种倾听的态度耐心地从事一种完全开放的对话过程,这种开放的对话过程没有任何前定的结论被预置。禅宗有一个为人所熟知的“茶杯禅理”故事,讲述一个功利心极强的儒生去请南隐禅师说禅,一见南隐禅师就口若悬河地大谈其道,南隐禅师一言不发,将其领进给方丈献茶,儒生仍然海谈不止,南隐禅师为其倒茶,杯中已满,禅师仍倒茶不止,茶水外溢,儒生提醒南隐禅师:“茶水满了”。禅师笑答:“你的心灵就像这只装满茶水的杯,我的话就像壶中的水,如何倒得进去?”我们平日所说的虚心学习,就是首先要在自己的心灵中腾出一个接受外来信息的空间。
哲学是最没用的一门科学,又是最引人思索的科学。
自己老是的书 顶
字很多,得慢慢看再评价,琢磨琢磨
第二天都降价 五块钱 不知有个价格保护。。。。。。我艹。。。。。。。。。。。。。。。。
还没看,高秉江老师是一个一心专门扑在学术上的教授,很有功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