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
2008-6
人民文学出版社
[南非]纳丁·戈迪默
204
赵苏苏
无
一个人如果变成一只甲虫将会如何?别人会怎样看他?他自己又会有什么样的心理感受?这是存在主义现代派德语小说家卡夫卡在他的名著《变形记》中所刻意揭示的内容。不错,这一命题看似荒唐-一人是不会变成甲虫的,但是人却会伤残,会得绝症,会丧失工作能力,乃至成为他人的负担甚至威胁。在某种意义上,这和变成甲虫,结果是一样的。社会有可能鄙夷他,亲人会嫌弃他,他以前的雇主和同事,恨不得立刻摆脱掉他。从这个层面上看,上述命题则充满了十分实际的现实意义。处于这样的境地,人的内心会产生什么样的反 应呢?换一个角度看,疾病,特别是那种让你远离喧嚣尘世、不知明日将会如何的所谓绝症,往往会给人提供一个仔细梳理自己、反省生活、审视社会的绝好机会。 南非女作家纳丁·戈迪默的小说《新生》一开篇就向我们呈现出了一个身患绝症者的生活。三十五岁的保罗,班纳曼是一位生态学家,因甲状腺癌做了手术,术后服用放射性碘液杀死存留的癌细胞。
生态学家保罗,因癌症进行放射性治疗而暂住父母家中隔离。孤独之中他不禁对生活进行反思:他热衷环保事业,而他任广告公司高管的妻子,却在为破坏生态环境的客户们大作宣传。 保罗的母亲琳赛是一位杰出的律师,天生丽质,中年时曾红杏出墙,后来终生为此补过;保罗的父亲后轻时为养家糊口而放弃了心爱的考古专业。退休之际,这对夫妇终于共同踏上了向往已久的考古之旅,然而一段意外的恋情却掀起家庭剧变。 绝症中的奇迹生还,圆满中的无望离散,引出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的终极价值的思索。
纳丁·戈迪默,南非国宝级作家,一九二三年出生于一个特权白人中产阶级家庭。戈迪默在政治上强烈反对种族隔离,作品多以描写种族隔离对南非人生活的毁灭性影响为主题。写作手法有节制而不带感情色彩。一九七四年她因小说《自然资源论者》获布克奖,一九九一年因其作品“史诗般的宏伟”获诺贝尔文学奖。纳丁·戈迪默被誉为当代十大小说家之一。
1.小孩子的游戏2.存在的状态3.发生4.新生
1.小孩子的游戏 只有那个扫街工在用扫帚敛聚起排水沟中的落叶。 邻居们本可以看见,但是在工作日的上午时分,人人都出去上班了,或者因其他日常生活的原因而不在家。 他到来时,她在那儿,在他父母家的车道门口,得以为他而微笑,她迅速察觉出使两人发笑的信号,接受了这颇为古怪荒唐的情景(仅仅是暂时的):他俩不会相互抱在一起。一个预定的抱在一起比一个预定的拥抱要少一些感情色彩。一切都普普通通。扫街工的经过在他面前给夏天画上了句号。 辐射。 不折不扣的辐射。但却不是像圣徒头上那一轮光环般闪闪发光。他向其他人放射着看不见的危险,这危险来自于一种摧毁性的物质,他被告知,这种物质是用来抵抗某种疾病,这疾病正在摧毁他。疾病已经扼住了他的咽喉。甲状腺癌。在医院,他是被隔离的。甚至还有那沉默;有好一阵子他说不出话来,哑了。声带受到了侵袭。他现在仍然,并将继续,无法控制自己,不论接触到谁,碰到什么东西,他都会把其他人和其他东西暴露在他所释放的辐射之下。 一切都必须普普通通。 从一辆车的车窗向另一辆车的车窗喊叫:她记得他的笔记本电脑吗?几盒磁带?他的阿迪达斯?他返回医院时正读到一半的那本关于被安置到新环境中,大象行为问题的书?贝雷妮丝——贝妮——为什么做父母的总给孩子起可笑的名字——已经为他装好了一个包。当时她一面哭,一面替他做决定,把这个放进去,把那个拿出来。但是她不仅仅是记得,而且是熟知,知道他会需要什么,想念什么。在他的一本书里,他会找到她夹进去的一张他特别喜欢的她的照片,那是在他俩的恋爱转变成婚姻之前他拍的。还有一张儿子的婴儿快照。 是他母亲把他从医院接回的。他拉开汽车后排座的车门,坐进去,从最初的一刻他就必须开始遵循某种他自己的行为准则,将其变成临时的习惯,不过他母亲也与他一样(但愿这不是一种反向遗传的性格),她已用她自己的行为准则做出了决定,来回应他所代表的威胁。她俯身推开自己身旁的副驾驶车门,充满权威性地拍了拍。 他有一个妻子和一个孩子。 谁的生命、谁的危险不如这两个的重要? 父母负责将自己的后代送到这个世界上来,不论是有意栽花还是无心插柳,他们签下了一份无字的契约,孩子的生命,以及通过血缘而产生的孩子的孩子,被认为是比初始的祖先更有价值的。 所以保罗——这就是他,儿子——他回家了——啊,暂时还和以前不一样,是的——回到了过去的家,他父母的家。 琳赛和阿德里安并不老。衰老的旋梯延长了,因为医学、合理的锻炼,以及有益健康的饮食,这一切使得人们得以在旋梯上攀升直至消失在顶端的神秘中之前,挨得更长久,变得更年轻。(“逝世”是委婉语,但是逝到何处去呢?)白发人送黑发人,那是无法想像的。他父亲六十五岁,依旧精力旺盛,即将从一家农用车及农用设备工厂的高管层退下来。他母亲五十九岁,看上去却像只有四十九岁,一辈子天生丽质,从没想到过要做拉皮之类的美容手术,她正在考虑究竟是不是应该离开自己拥有合伙人身份的律师事务所,而和她的另一半加入这一生活的新阶段。 狗儿蹦蹦跳跳,挠他,嗅闻着他鼓鼓囊囊的大手提包上那股冰冷刺鼻的医院气味,也嗅闻着那送来的箱子,箱子里盛着他妻子预见到他在这儿,在他生存的这一阶段,可能会需要的东西。——哪个房间?——不是他原来住的房间,是他妹妹的房间,这个房间已经改成了书房,他的父亲退休后可以在此想读什么就读什么。他们兄妹的出生相隔只有区区十二个月,全都是因为年轻时那过剩的情欲,以及错误地依赖哺乳期的避孕效果——琳赛仍在笑话自己的无知,以及机会主义的快速育儿!另外还有两个姐姐,相隔的时间要科学得多。他没有兄弟。 他是惟一的儿子。 讨厌的家伙,麻风病人。对,新麻风病人,他就是这样想自己的,嘲讽的一闪念。他的这一灵感大概来自那帮广告界的哥们儿姐们儿,他用从贝妮的同事们那里听到的一句广告语,转变而成。 保罗·班纳曼是一位生态学家,通过在森林、沙漠及西非和南美的大草原方面的实际经验,在学术上得到美、英大学和研究所的承认。在非洲的这个他出生的国家,他受聘于一家基金会,从事自然资源保育和环境控制方面的工作;现在则由于健康原因而告了长假。贝妮/贝雷妮丝是一家国际广告公司的文案创意人,晋升入管理层,该公司的广告宣传遍布世界,它的大名就像一位流行歌星的名字一样,全世界皆耳熟能详,原样出现即可,不需进行翻译,它已在各种语言中成为词汇表的一分子了。当然了,她比他挣得多,但是这并不会造成夫妻关系失衡,因为,男性养家餬口的角色定位已经过时了,这也是女性主义所倡导的自由所付出的代价。大概就是因为他俩各干各的,工作性质风马牛不相及,他俩才始终保持着一种陌生感,甚至在性生活上,结婚几年之后,这种陌生感还常常习惯性地作怪。熟悉;如果说通过五年的亲密无间,她很了解他了,能够预先知道他一般都需要什么,那么这也并不等于说他对这个世界的理解、他认为这个世界是如何运行的、他的直觉,这一切都与她是相同的。虽然不乏一些事情要谈论,谈论一次挫折,交流一次成功,但却总有陌生者的成分,双方都在用第三只眼睛,用别人的眼睛,来看待事情。 当肿瘤学专家做出确诊时,是她一大早接的电话,诊断结果是通过全科医生转达的,此人是他们的同代人,他俩的朋友。每天都是他先起床,野外工作使他习惯了早起。他从卫生间出来,发现她靠在枕头上,泪流满面,仿佛她心中的什么突然流露。他停在敞开的房门边。还没容他张口,她就告诉了他。无法拖延到合适的时间再谈这个……什么?消息,通知。 ——是癌症。甲状腺。很糟。乔纳森无法说是别的。——泪水流到她的嘴唇上,在她面颊上颤动。 他站在那儿。他的嘴抖动了一下,仿佛要说话。站着,一个人站着。这样的消息只属于这一信息来源者的身体。随后他闭上了嘴巴,紧紧地抿成一道缝,用扭曲的微笑来试图认可她的存在。 ——啊,人会被大巴车撞死。人终有一死。—— 他的脸刚刚刮过,因去海滨湿地考察一个星期而被晒黑了,脸上光泽的皮肤闪着亮光,他几天前刚刚回来,当时并没把等待医生对检验结果做出判定这件事放在心上。 可是刚三十五岁!怎么会得上的?他家族的病史中没有癌症!根本没有!健康的童年,没得过病——怎么搞的?为什么会得上?她无法阻止自己嘟嘟囔囔怨天尤人。 他在床上坐下,坐在她用毯子盖住的腿旁。他否定但不是绝望地摇着头,摇了一会儿,然后以一种机械的充满目的的神态,站起身,把裤子提过狭小的内裤,内裤托拢着他的男性器官——不管怎么说,这一端仍是健康的。她仍然躺在那里,他一边穿衣服,一边提出自己的问题。——那么乔纳森说该咋办?——他并没有继续往下说,但是人人都知道,医生,即使医生是你最要好的朋友,也不会明确宣布必死。 ——他们会动手术。事不宜迟。—— 摆在他俩面前的是,用什么证据来提出异议,推迟这不管是什么样的一刀:看看这个人,呼吸起伏的胸腔线条优美,光滑结实的二头肌轮廓分明,健壮的双臂没有一丝赘肉——大自然完美的进化结构,具有所有健全的功能。有一句过时的老话说得好:健康的图画。 他系上手表,穿衣梳理,在这一过程中,他无法不让她像凝视一尊雕像般地打量他。牺牲者被领上断头台——有医生来操刀,即使没有狱卒——而爱他的人却不在场。爱他的人被关在外面。他必须为她做些什么。他转回身,面向她躺着的地方,俯下身,双臂抱住她,手臂下面是那柔软的枕窝,他依次亲吻她挂泪的双颊。但是她猛地抽回双手,抱住他的头,用力将他的嘴拉向自己的嘴,用坚挺的舌头撬开他的嘴唇,这一热吻就要成为激情的序幕,这时隔壁却忽然传来孩子喊妈妈的声音,喊啊喊。他从她身上抬起身体,他俩尴尬地松开,她光着脚去应对另外一条生命不住口的召唤,而这条生命正是某个晚上他俩在这张床上相拥的结晶。
《新生》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纳丁·戈迪默二零零五年的最新作品。《新生》一书从始至终充满了浓重的存在主义色彩,存在主义从坚持存在的个人性出发,常把个人与他人的共存视作人的异化。正如小说的另一条线索保罗的父母阿得里安和琳赛,琳赛中年时曾红杏出墙,后来终生为此补过,但因考古之旅一段意外的恋情却掀起家庭剧变……而琳赛的身上颇有作者本身的一些特点。 也许正是因为这些存在主义的哲学思想,书中人物才显得那样迷茫,彷徨,他们的命运又是那样的不可知,并且充满了象征意义,令读者见仁见智,不得不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