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儒学与中国政治

李玉洁 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3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作者:

李玉洁  

页数:

253  

字数:

310000  

Tag标签:

无  

前言

关于文明的起源,学术界曾出现了“满天星斗”说、“文明多元”论等,这些都是非常正确的。我们国家地域辽阔,中华文明是各地区、各民族的人民经过几千年辛勤的劳动共同创造的。然而根据学术界所认可的文明起源的要素和标准来看,华夏文明最早是在黄河流域出现、形成的。在文明形成的初期,黄河中下游地区处于“天下之中”的地位,这也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国内外许多学者都提出了关于文明起源的见解。英国剑桥大学的考古人类学教授丹尼尔在《最初的文明:关于文明起源的考古学研究》中提出,文明的产生有三项要素:文字、城市、复杂的礼仪中心。日本学者贝冢茂树在1977年出版的《中国古代史学的发展》一书补记中提出,青铜器、文字、宫殿基址是文明产生的三要素。中国考古学家夏鼐先生在《中国文明的起源》一书中提出,青铜器、文字、城堡是文明产生的三个标志和要素,并且得到了学术界大多数学者的认可。恩格斯在1884年出版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提出,文明和国家的形成主要有两项要素:①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的建立;②按地区划分它的国民。恩格斯说“文明时代的基础是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剥削”①,他用阶级斗争的学说去解释文明的产生。这些理论奠定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文明起源的政治学的理论基础,是判定文明产生的标准。

内容概要

儒家学说是封建专制国家赖以统治的理论基础,研究儒家学说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和作用,继其精华、弃其糟粕,是当今学术界的重要任务。本书以儒学与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政治的关系及各个历史时期儒学对中国政治的作用为主要内容,展示了汇纳诸子百家思想之精华,以强大的生命力光照千古,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的儒学思想与中国政治的紧密联系。本书适合历史、古代文化、考古等相关专业的高校师生、科研工作者和区域文化爱好者阅读。

作者简介

李玉洁,女,1948年生,河南省开封人。1988年毕业子四川大学历史系,获博士学位。现为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河南大学中国古代史的学科带头人,河南省优秀专家。先后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古代王权与专制主义研究”和教育部人

书籍目录

总序一 (李学勤)总序二 黄河文明的历史地位(李玉洁)绪论 一、儒家学说的內涵与发展 二、儒家学说与中国政治的关系 三、儒家学说在中国历史上的沉浮 四、儒学的衰颓 五、客观地评价儒学第一章 《周礼》与西周社会 第一节 《周礼》的产生  一、《周礼》产生的社会背景  二、《周礼》的宗法制度  三、《周礼》的敬德保民思想 第二节 《周礼》与西周社会  一、《周礼》对卫国政治的影响  二、《周礼》对鲁国政治的影响第二章 儒学的产生与早期儒家 第一节 儒家学说的奠基人孔子及其思想  一、孔子的生平与儒学的产生  二、儒学的政治性及孔子在鲁国的政绩  三、孔子的礼制思想  四、孔子的仁政思想  五、儒家学派的社会道德观和修养观 第二节 孔门弟子——早期儒家的思想  一、曾子的忠孝和安贫乐道的思想  二、子思的中庸思想 第三节 儒学与春秋诸侯国政治  一、儒学对春秋郑国政治的影响  二、儒学对春秋齐国政治的影响  三、儒学对春秋楚国的影响第三章 儒家学说与战国政治 第一节 战国时期的儒家思想与亚圣孟子  一、孟子的民本主义思想  二、孟子民贵君轻的思想  三、社会分工思想 第二节 战国时期承儒启法思想的出现  一、子夏的承儒启法思想  二、荀子的承儒启法思想 第三节 儒学与战国社会政治  一、儒学对魏国政治的影响  二、儒学对赵国的影响  三、儒学对战国时期楚国政治的影响第四章 儒学受厄与灭顶之灾 第一节 春秋战国时期儒学受厄  一、政治家孔子在鲁国的失败  二、春秋时期儒学受厄之缘由试析  三、战国时期儒学受厄原因试析 第二节 儒家学说的灭顶之灾  一、法家学说是秦国政治的指导理论  二、秦王朝的焚书坑儒第五章 两汉儒学的空前繁荣 第一节 儒学与汉初政权的谨慎结合  一、叔孙通定西汉朝仪  二、陆贾的《新语》对汉高祖的影响  三、贾谊的服色制度 第二节 董仲舒的新儒学理论  一、董仲舒春秋大一统的思想  二、董仲舒的德治思想  三、董仲舒的吏治理论  四、董仲舒的“德主刑辅”理论  五、董仲舒的“天人感应”与五行学说 ……第六章 魏晋玄学与政治第七章 儒学与隋唐政治第八章 儒学与宋朝政治第九章 理学与明朝的政治第十章 清朝儒学的兴衰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但春秋时期,周天子的地位下降,诸侯的地位上升,这是个不可更改的社会现实。春秋中期以后,在许多诸侯国中,诸侯国内军功贵族地位上升,国君地位式微,出现了大夫执政掌权的局面。孔子的母国鲁国国君权力下移,三桓掌权。晋国经过春秋时期长达一百多年的争霸战争,军政大权逐渐落人军功贵族之手,晋国权归智氏、魏氏、韩氏、中行氏、赵氏、范氏六卿;以后六卿火并,导致了三家分晋的局面。齐国的大族经过长期的争夺,最终田氏击败了国内的强宗大族,掌握了齐国的大权,田氏伐齐。姜姓齐国变成了田姓齐国。这种情况是孔子无法改变的。孔子一生孜孜不倦地、执著地希望参与政治,以实现他济世济民的理想,以使天下走上“正名”、正等级的轨道,维护等级制和天子、国君之权威,但春秋时期的政治形势遏制了儒家学说和理论的发展。儒家维护等级制度的理想在春秋时期是难以实现的梦想。这也是孔子在鲁国被夺官、被驱逐,周游列国受冷遇的原因。儒家学说在战国时期也是受排斥的。其原因是儒家学说与战国的形势不相适合。是时,诸侯各国正在进行的以兼并他国为目的、以欺诈为手段的战争,才是战国时期的主线。而当时儒家的代表人物孟子却劝国君施仁政,不攻伐,爱护百姓。这对那些丧心病狂地进行着你死我活战争的诸侯国君来说,是不能接受的。战国时期,秦国任用商鞅进行变法,法家的统治思想始终是秦国的主导思想。在法家思想和路线的指导下,秦国愈战愈强。战国后期,秦国具有压倒关东六国的优势。在这种形势下,儒家思想很少在秦国传布。孔子周游列国时,似乎从来没有考虑是否到秦国,因为儒家思想根本不会为秦国所容。秦王政执政以后,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韩非子的书传至秦国,受到秦王政的青睐,对秦国的政治产生了强烈的影响。以后秦统一六国,秦王政建立起大一统的专制帝国,在大臣的拥戴下,自称为“始皇帝”,希望后世以数计: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李斯上疏秦始皇曰:“今陛下创大业,建万世之功,固非愚儒所知。且越言乃三代之事,何足法也。……臣请史官非《秦记》则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者,以吏为师。”制日:“可。”

后记

在中国历史上,儒家思想影响之大、之深、之广、之长久都是空前的。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学说开始与中国政治相结合。儒家学说有非常值得继承的精华,其仁政思想和有关的道德理论是华夏民族两千多年来恪守的道德准则,是形成我们民族精神文明特质的基础,对中华民族有强大的凝聚力;儒学也有应该批判的糟粕,如“亲亲尊尊”的等级制度等。儒家学说对我国的影响可谓是立体的,涉及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里无不深深地被打上儒学的烙印,中华民族有深厚的儒学沉淀。笔者很早就想探讨儒家学说与中国政治的关系,研究儒家学说在中国历史上所起的作用。儒家学说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学说的产生和形成皆是在黄河流域,当然是对黄河文明的杰出贡献。所以在这次对黄河文明的系统研究中,“儒学与中国政治”被列为其中的研究课题。本书从儒家学说的产生、形成人手,研究儒家学说形成的原因和基础,儒家学说与法家学说、阴阳学说的合流;研究儒家学说在中国历史上曲折发展的历程,以及其在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所起的作用和在中国的衰颓。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笔者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力求用丰富的史料去论述儒家学说与中国政治的关系,研究儒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但是由于作者水平所限,书中的缺点谬误难以避免,敬请学术界的前辈和同仁批评指正。


编辑推荐

《儒学与中国政治》编辑推荐:在中国历史上,儒家思想影响之大、之深、之广、之长久都是空前的。儒学与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政治的关系耐人寻味。“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探寻中华文明的历史起源 描绘黄河流域的传奇画卷黄河文明是辉煌绵远的中华文明的核心组成部分,研究黄河文明对阐述中华文明优秀传统有着重大意义。“黄河文明的历史变迁丛书”首次全面研究了黄河文明产生、发展、鼎盛等各个历史阶段的内涵和发展演变的规律,围绕黄河文明形成的三大标志——青铜、文字,城邑,伴随黄河文明形成、发展的农耕文明,黄河流域古史传说中的英雄时代,对黄河文明有重大影响的主导思想意识及黄河文明的历史变迁等主题进行了论述,对黄河文明的历史地位与影响做出了科学的、定性的评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儒学与中国政治 PDF格式下载



非常满意!很喜欢!!


简洁精炼的语言讲述儒家学说的兴衰史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