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中国传统科学方法论探究

林振武 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6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作者:

林振武  

页数:

309  

Tag标签:

无  

前言

在今天,科学以其不可阻挡的伟大力量渗透到各种领域中,无论是事实领域,还是价值领域,概莫能外;甚至像美学这种历来与科学无缘的学科也有了典型的科学解说。这是针对学术而言的。事实上,今天科学的影响远不像传统时代那样远离尘世,它不是所谓的象牙塔,而是现实生活中的一部分。有经济兴趣的人,发现科学和技术的发展,或确切点说,即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越来越快。科学发展的历史为这种说法提供了某种证据。例如,牛顿的力学中已有了计算第n宇宙速度和轨道的方法,这距离苏联卫星上天差不多有300年。爱因斯坦所建议的曼哈顿工程,实现了物质质量与能量的转化——E=mc2,从其观念的提出到原子弹爆炸总共不过40年。1953年,克里克和沃森提出了DNA双螺旋模型,因而出现了分子生物学;20世纪60年代初,科学家便发现了一切生物体都有完整的遗传密码;70年代初,科学家又发现了能识别DNA的碱基顺序,并能在DNA的一定位置上有意选择含有特定基因片段(进行切割)的限制性内切酶,1976年便相应出现了遗传工程公司,这使科学技术在农业和医疗保健方面有了广泛的应用。这种时间的缩短意味着:科学离我们的生活越来越近,科学与我们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今天的科学,无论在理念世界还是在现实世界中都占有不可动摇的中心地位,以至人们确认破坏世界的力量是科学,而构建人类未来的希望归根结底也是科学。因此,本丛书鼓励国内外学者对科学做多层次、多方面的探讨,旨在让人们能较深入地了解科学、把握科学,更好地为和平、进步和世界繁荣贡献力量。

内容概要

本书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是,中国传统科学方法是否具有合法性地位。我们从四个角度证明这个地位:首先,中国传统科学方法的存在具有必然性,中国传统科学方法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必然产物。其次,中国传统科学方法至少有七种历史表现形态,这里既有与人类其他文明共通的科学方法,也有中国古代特有的科学方法。再次,中国传统科学方法对中国古代科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领先世界的重要原因。最后,中国传统科学方法在当前仍然有声的生命力,而不是历史的化石。本书研究的目标是,在中国文化中的科学与哲学之间建立内在的必然联系,从而为21世纪中国哲学转向知识论、方法沦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书适合科研机构研究人员和高校师生阅读。

作者简介

林振武,男,1958年生,广东梅州人,1984年毕业于华南师范大学历史系(历史学学士),1993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哲学系(哲学硕士),现任嘉应学院政法系副教授。
主要研究中国哲学、中国古代科学方法和科学文化,而以中国古代科学方法的现代化为中心。在《哲学研究》、《自然辩证法研究》、《科学技术与辩证法》等刊物发表文章近30篇。

书籍目录

《科学探索丛书》总序自序第一章 科学方法概论 第一节 什么是科学方法 第二节 科学方法的历史发展第二章 中国传统科学方法的基本问题 第一节 中国传统科学方法的合法性问题 第二节 中国传统科学方法的形式和基本特点 第三节 中国传统科学方法的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第三章 中国传统科学方法的基本形式 第一节 《周易》简单性方法 第二节 《周易》唯象思维方法 第三节 观察与经验方法 第四节 中国古代的实验方法 第五节 格物致知科学方法 第六节 类推科学方法 第七节 适其天性科学方法第四章 中国传统科学方法的代表人物和著作 第一节墨家的科学方法 第二节 沈括“验迹原理”科学方法 第三节 阴符经及其注疏中的科学方法 第四节 《天工开物》中的科学方法 第五节 徐光启对几何方法的理解和应用第五章 中国传统科学方法问题探究 第一节 中国传统科学方法与古代文化 第二节 《周易》简单性方法对中国古代哲学的影响 第三节 《周易》世界符号化和数字化的成就和不足 第四节 王阳明对程朱格物学说诘难的理论意义第六章西方科学方法在近代中国的传播 第一节 甲午战争前儒者对西方科学的心态和应对 第二节 晚清民初的科学方法万能思潮 第三节 归纳法在近代中国的传播与发展 第四节 演绎法在近代中国的传播与发展第七章 中国近代科学方法的代表人物 第一节 严复与归纳法 第二节 胡适的科学方法 第三节 任鸿隽对科学方法的认识与传播 第四节 竺可桢的“假说一演绎法”第八章 中国近代科学方法论问题探究 第一节 人文哲学视野中的李约瑟难题与连续性问题 第二节 近代知识分子对公理性质和来源的解读过程及其影响 第三节 《周易》与近代中国科学关系的论争及其文化意义第九章 科学思想与方法散论 第一节 人文思想在自然科学发展中重要作用研究 第二节 从科学知识到科学素质转化机制研究 第三节 试论中国科学功利主义的消解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一章 科学方法概论本书是从科学方法论的角度思考中国传统科学方法的结果。一般认为,科学方法和科学方法论是不同的,科学方法是科学认识主体在研究把握认识客体时采用的思维手段和操作过程的总和,而科学方法论则是对科学方法反思的理论结果,是关于科学研究一般方法的性质、特点、内在联系和发展变化的理论体系,是关于获得科学认识的一般程序的系统理论。科学方法是在科学的层次,而科学方法论则属于哲学的层次。本书虽然以中国古代的科学方法为主要研究对象,但是研究的立足点却是哲学方法论,或者说,从哲学的角度思考中国古代的科学方法是本书的一大特点。另外,本书也力图在此基础上得出关于中国古代科学方法论的理论体系,这是本书的一个重要目标,虽然由于功力的原因,本书并没有完全达到这个目标,然而这个目标却始终是本书研究的巨大动力。正是出于这两方面的考虑,本书才命名为《中国传统科学方法论探究》。第一节 什么是科学方法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科学方法对科学的发展具有关键的作用,这是许多科学家共同的看法。巴甫洛夫曾深有体会地说:科学是随着研究方法所获得的成就而前进的,因此,我们头等重要的任务乃是制定研究方法。他认为,有了良好的方法,即使没有多大才干的人也能做出许多成就。如果方法不好,即使有天才的人也将一事无成。科学史家一般都把科学方法视为科学思想的核心,并认为实验方法、逻辑方法和数学方法是奠定近代科学的三大支柱。

后记

本书的创意要追溯到八年前。我们有几个大学同学,虽然毕业了十几年,却是要年年见面的。大家的职业都不相同。其中,一个从政,两个从商。在商品经济大潮中,他们仍然保持对世界的好奇。他们属于读书不求甚解的一类,兴趣广泛,对学术前沿了如指掌,对中国社会有深刻的认识。他们常常不留情面地挑剔和批判我的作品。面对这样的批判,我像被鞭策的老牛,不敢停留在别人的理论中思考,不得不竭力提出自己对世界的新见解。只有这样,才能在受到猛烈批评后有一丁点的肯定,我每年就为这一丁点的肯定而绞尽脑汁。将这些讨论记录下来,就成为今天的这个样子。虽然我很想达到古人为己之学的境界,但是世俗之心还是很重,我常常为此而惭愧,没有能够做到藏之名山,传之其人。我不时把一些看法整理成小文章。本书的一些观点实际上已经发表在《哲学研究》、《自然辩证法研究》、《现代哲学》、《科学技术与辩证法》、《学术研究》、《齐鲁学刊》等学术杂志上。在这里,要感谢这些杂志编辑对我的肯定和鼓励,这使我更加坚定我的信念,并且以更高昂的热情投入研究。坦率地说,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我常常有力不从心的感觉。胡适说过:“哲学家没有科学的经验,决不能讲圆满的科学方法论。科学家没有哲学的兴趣,也决不能讲圆满的科学方法论。”对一个文科出身的人来说,虽然有一些科学知识,但是很难有真正的科学经验。所以,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我常常把一些小观点或小文章用邮件的方式寄给学术前辈、师长和学友。


编辑推荐

《中国传统科学方法论探究》是从科学方法论的角度思考中国传统科学方法的结果。《中国传统科学方法论探究》虽然以中国古代的科学方法为主要研究对象,但是研究的立足点却是哲学方法论,或者说,从哲学的角度思考中国古代的科学方法是《中国传统科学方法论探究》的一大特点。另外,《中国传统科学方法论探究》也力图在此基础上得出关于中国古代科学方法论的理论体系,这是《中国传统科学方法论探究》的一个重要目标,虽然由于功力的原因,《中国传统科学方法论探究》并没有完全达到这个目标,然而这个目标却始终是《中国传统科学方法论探究》研究的巨大动力。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中国传统科学方法论探究 PDF格式下载



正为难以再科研方法上创新,很希望再中国传统文化中吸取些营养,遂买了这本书。虽然刚开始读,但颇感解渴。期待有更多有关总结中国古代科学思想及方法的书籍出现。


替老公买的,说不错。


清晰论述,说理透彻


不感兴趣,只是帮朋友买


需要细细品味的一本书,收获多少就得看个人的悟性与修为了。


作者知道科学是从什么时候才产生的吗?中国古代哪来的科学,或者科学方法?看来是中国人的无知狂妄劣根性又在作祟了!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