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资治通鉴

司马迁 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

2009-5  

出版社:

中华书局  

作者:

司马迁  

页数:

12517  

Tag标签:

无  

前言

一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人。生于宋真宗天禧三年(公元1019年),卒于宋哲宗元祐元年(公元1086年)。仁宗宝元初年中进士甲科。后任天章阁待制兼侍讲、知谏院。英宗时为龙图阁直学士,曾于治平年间进《通志》八卷,记战国至秦二世之史事,得英宗赏识,受命再编《历代君臣事迹》。遂设局于崇文院,选刘恕、刘攽、范祖禹等人为同修官,始协力倾心于编纂。神宗即位,以其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赐名为《资治通鉴》。时司马光以反王安石变法故,坚辞枢密副使之职,出知永兴军(今陕西西安),随后改判西京御史台。退居洛阳十五载,六任冗官,书局自随,沉精积思于《通鉴》之编写,不舍昼夜,终至元丰七年(1084年)告竣,呈帝御览,因迁资政殿学士。次年哲宗即位,太皇太后高氏听政,司马光应召入京,走马还朝,于元祐元年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尽废新法,叱咤于“元祐更化”之时。但为相八月,一病辞世。观前人之所为作,可谓文王拘而演《周易》;孔子厄而修《春秋》;屈原放逐,始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足,兵法修列;韩非囚秦,《说难》、《孤愤》;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司马迁腐刑,乃显《史记》。司马光虽未如太史公遭李陵之祸,幽于缧绁,亦以泥守旧制而离朝廷,投闲置散,由居庙堂之高,转处江湖之远,仕途困厄,政治失意,方专注于治史,得以成就《通鉴》。司马光著《通鉴》之由,其一在于“患迁、固以来,文字繁多,自布衣之士,读之不遍;况于人主,日有万机,何暇周览”。乃“删削冗长,举撮机要”,纂一部编年通史①;其二则在于“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嘉善矜恶,取是舍非” ②,“穷探治乱之迹,上助圣明之鉴” ③。乃“专取关国家盛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 ④,成一部政治通史。故司马光以其记历代治乱兴亡之迹,供皇帝阅读,助人主辨所谓是非之志,虽违离阙庭,区区之心却念于政事,朝夕寤寐,常居帝王左右。乃至“骸骨癯瘁,目视昏近,齿牙无几,神识衰耗” ⑤,十九载之精力,尽于此书。《通鉴》记事,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终五代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录一千三百六十二年之事迹,成书二百九十四卷,另《考异》三十卷,《目录》三十卷,总三百五十四卷,三百余万字。其于采正史之外,又用稗官野史、奏议、笔记、文集、谱录、墓志、碑传、行状,杂史诸书凡三百余种,于盈积简牍之中,抉擿幽隐,校计毫厘。其中贤君昏主、忠臣奸佞、勇将懦夫、志士小人,“兴邦之远略,善俗之良规,匡君之格言,立朝之大节,叩函发帙,靡不具焉” ⑥,堪称巨制。《通鉴》乃我国现存编年体史书之最大者,其立编年体通史之规模,年经事纬,“博而得其要,简而周于事” ⑦,虽不惮征引史料,却并无骈拇枝指、附赘悬疣之繁,所谓登高望之,旗整辙清。《通鉴》着眼于为政得失之道,择收我国古代政治史料,剪裁运化,系而统之,警戒后世,仍堪镜考。世之研究司马光《资治通鉴》者众多,各类注疏之中,尤以南宋史学家胡三省耗时三十年之久所作之《通鉴音注》、《通鉴释文辨误》为著。其将注释及司马光《通鉴考异》融入《通鉴》原文之下,成为今日流传之本。而观《通鉴》之刊刻出版,其于北宋哲宗元祐元年十月奉旨下杭州镂板,元祐七年刻竣。时隔数载,以哲宗亲政时及徽宗崇宁年间恢复新法故,司马光身后一度罹“追贬”等厄运,《通鉴》书板亦险遭毁坏。此后,《通鉴》以本书、目录、考异、点校、注释、详节、要览、选本等诸多名目刊刻出版,绵绵不绝。计南宋以来,有监本、余姚官刻本等二十余种;终元一朝,又见张氏晦明轩刻本、兴文署本凡十种;明起弘治元年以下,成椠十余种,每二十余年即刊刻一次;有清一朝,乃承飞雪堂刻本、胡克家翻刻元刊胡注本等九种;民国初创,即有涵芬楼铅印本、《百衲本宋本资治通鉴》等七种;及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6年以来,始有北京古籍出版社之精装点校本、中华书局之平装点校本等数种。中华版本以清胡克家刻本及近代章钰所撰之《胡刻通鉴正文校宋记》为底本,汲取前人之考订成果,谨于校勘,当为今世之佳本。二一代伟人毛泽东,酷爱《通鉴》,伴其一生。通读穷一十七遍,至书页残破,仍爱不释卷,且言每读一遍都获益匪浅。遂广为推荐,又教读于左右,批点于卷帙,循循导启,不厌碎烦。毛泽东之读《通鉴》,释其起于三家分晋,寓意在“非三晋之坏礼,乃天子自坏也”,可谓开宗明义,鉴以在上者不正,在下者肆意,事所必至,理有固然;论其迄于五代,用心在避曲笔言事,粉饰当朝,所谓“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倡以立论疑古,读书不可尽信,不可囿于人言;评其战争史笔,泼洒打天下、守天下之迹,乃政治之继续,要在取舍治乱得失,上助君王之鉴;议其褒贬明主昏君,赞前者之治国之道、用人之术,警后者之庸聩乏能,误国误民。凡此种种,述论尤多。究见其熟读《通鉴》,旨在以史为镜,借鉴前人得失,用古为今。一部《资治通鉴》,既以其内容之博大精深,录事之求实考信,兼收并蓄,拾遗补阙,而成为学史、研史者不可不读之书;又以其考评前世之兴衰得失,镜鉴于后人,有资于治道,而成为领导国家者不可不读之书;更以其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可启发思想,指导人生,而成为普通人众不可不读之书。惟其举要若此,方为天地间不可阙如之书。毛泽东曾言,历史不可割断。从孔夫子至孙中山,当总结之,以承继此份珍贵遗产,其对于指导今世,帮助匪浅。《通鉴》即在此珍贵遗产之列。然《通鉴》成书时近千年,其文字毕竟古朴,又兼记载弥繁,以至古人读之,尚感入海算沙,穷年不能究其辞,没世不能通其义,常发山峨海茫之叹,更何况今人碍于其言辞之涩、学识之博,阻于其名物之繁、制度之多,势必困于读通,艰于理解,阳春白雪,曲高和寡。司马光亦曾自言:“修《通鉴》成,惟王胜之借一读,他人读未尽一纸,已欠伸思睡。” ⑧是以学者尚不易卒读,遑论大众!足见《通鉴》之今译工作实已刻不容缓。大凡本固则末茂,源浚则流清。以今日通行之白话文全译《资治通鉴》,使人人能得而读之,为各阶各层提供探赜索隐,致远钩深之机,当可助人辨兴亡之事,明安邦之道,树为人之本,立报国之节,知其利害,晓其善恶,追览既往,奋扬开来,对我华夏博大精深之文化遗产,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之民族精神,多一分思索。司马光纂《通鉴》,以儒家正统思想提纲挈领,势所必然。其“臣光曰”类史论总约二百余处,精华糟粕杂于其间。《通鉴》之今译并非高山仰止,其正可助人于读通读懂之中,条分缕析,批判继承,弃其糟粕,扬其精华,推陈出新,对我华夏千年之优秀传统,万年之文明古国,增一分爱心。三我们常思以根之于历史者深,胎之于风俗者固,因之于地理者远,必生出一种凝不可懈之精神,此即华夏千年之文明,传统文化之集萃。何以扬其精,摒其糟,穷究华夏文化之博史,弘发华夏文化之灵秀,正当为我们实践志向,奋发有为之一题。如是乃检索史籍,首选出司马光《资治通鉴》,以白话译之,力图沟通今古,传经典文章于大众。但以《资治通鉴》之篇鸿制巨,今译实非几人精力所能为功。故此我们苛定底本,严择译家,会聚十几家学术机构之数十位专家学者,集思广益,推敲攻研,翻译编审,竭力尽心,倾拳拳之忱,奋勤勤之劳,数载心力,尽瘁于此,终奉出此全译之本。此本其文义以忠实于原著为要,含英咀华,于直译之中,求准确、精炼;其文字取通俗流畅之势,感灵觉异,于求雅之间,留原作用语个性。又附原文以利对照,提供细品古文韵味之便。全译《通鉴》,泱泱大事,以数十人之力,既苦之于初做,又限之于水平,其疏漏、舛误必多。故我们殷殷期望于专家学子、大众读者不吝赐教,以资再作修订,获取更精审之译作。所谓“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悠悠华夏历史,结晶文化遗产,多如高原决水、汗牛充栋,其整理、普及迫在眉睫。我们愿效愚痴之力于此项宏伟事业,以聚纤尘而成就泰山之巍峨,汇细流而成就江海之深远!《文白对照全译〈资治通鉴〉》编委会2009年4月(李丹慧执笔)①《司马文正公传家集•进(资治通鉴)表》。②同上。③《司马文正公传家集•谢赐表》⑤同上。⑥王磐:《兴文署新刊〈资治通鉴〉序》。⑦宋神宗《〈资治通鉴〉序》。⑧胡三省:《新注〈资治通鉴〉序》。

内容概要

《通鉴》以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为开端,这一年周王正式承认三家分晋,因为史书的目的即在于“史鉴”,司马光于此作了第一篇议论——“臣光曰”。下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和《史记》有所不同,司马迁的目标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重视天人关系和朝代更替的规律;而司马光写《资治通鉴》的目的则更加现实,他是要“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因此在选材上,能够为统治者提供借鉴作用的政治史就毫无疑问地占据了最重要的位置。《通鉴》极其重视腐败政治,对于政治清明和黑暗时期都用功很深,也重视战争。举凡权力更迭、施政得失、制度沿替、人才进退都有详尽深入的记载,这些内容也是《通鉴》一书的精华所在,记述中尤其表现出编年史的优点。比起纪传体的一事互见于不同传记,《通鉴》在记述一件事、一项制度的时候,可以更清晰地表现出全貌和发展变化的过程。 《通鉴》的议论部分沿袭了以往史书的形式,即书中的“臣光曰”。全书共186篇,沿用前人的84篇,出于自己之手的102篇。内容主要是有关国家治乱和君臣之道的。 概括地说,《通鉴》的史料价值极高,尤其是隋唐五代部分。在现存的史书中,《通鉴》可以和两《唐书》、《册府元龟》并列,制度的记述则可以和《唐会要》、《唐六典》相提并论。

作者简介

作者:(宋)司马光

书籍目录

前言凡例资治通鉴序 御制第一册 周纪 秦纪 汉纪(卷1——卷16) 卷第一 周纪一起戊寅(前403)尽壬子(前369)凡三十五年 卷第二 周纪二起癸丑(前368)尽庚子(前321)凡四十八年 卷第三 周纪三起辛丑(前320)尽癸亥(前298))凡二十三年 卷第四 周纪四起甲子(前297)尽戊子(前273)凡二十五年 卷第五 周纪五起己丑(前272)尽乙巳(前256)凡十七年 卷第六 秦纪一起丙午(前255)尽癸酉(前228)凡二十八年 卷第七 秦纪二起甲戌(前227)尽壬辰(前209)凡十九年 卷第八 秦纪三起癸巳(前208)尽甲午(前207)凡二年 卷第九 汉纪一起乙未(前206)尽丙申(前205)凡二年 卷第十 汉纪二起丁酉(前204)尽戊戌(前203)凡二年 卷第十一 汉纪三起己亥(前202)尽辛丑(前200)凡三年 卷第十二 汉纪四起壬寅(前199)尽癸丑(前188)凡十二年 卷第十三 汉纪五起甲寅(前187)尽癸亥(前178)凡十年 卷第十四 汉纪六起甲子(前177)尽辛未(前170)凡八年 卷第十五 汉纪七起壬申(前169)尽丙戌(前155)凡十五年 卷第十六 汉纪八起丁亥(前154)尽庚子(前141)凡十四年第二册 汉纪(卷17——卷36) 卷第十七 汉纪九起辛丑(前140)尽丁未(前134)凡七年 卷第十八 汉纪十起戊申(前133)尽丙辰(前125)凡九年 卷第十九 汉纪十一起丁巳(前124)尽壬戌(前119)凡六年 卷第二十 汉纪十二起癸亥(前118)尽辛未(前llO))凡九年 卷第二十一 汉纪十三起壬申(前109)尽壬午(前99)凡十一年 卷第二十二 汉纪十四起癸未(前98)尽甲午(前87)凡十二年 卷第二十三 汉纪十五起乙未(前86)尽丙午(前75)凡十二年 卷第二十四 汉纪十六起丁未(前74)尽癸丑(前68)凡七年 卷第二十五 汉纪十七起甲寅(前67)尽己未(前62)凡六年 卷第二十六 汉纪十八起庚申(前61)尽壬戌(前59))凡三年 卷第二十七 汉纪十九起癸亥(前58)尽壬申(前49)凡十年 卷第二十八 汉纪二十起癸酉(前48)尽己卯(前42)凡七年 卷第二十九 汉纪二十一起庚辰(前41)尽戊子(前33)凡九年 卷第三十 汉纪二十二起已丑(前32)尽戊戌(前23)凡十年 卷第三十一 汉纪二十三起己亥(前22)尽丁未(前14)凡九年 卷第三十二 汉纪二十四起戊申(前13)尽癸丑(前8)凡六年 卷第三十三 汉纪二十五起甲寅(前7)尽乙卯(前6)凡二年 卷第三十四 汉纪二十六起丙辰(前5)尽戊午(前3)凡三年 卷第三十五 汉纪二十七起己未(前2)尽壬戌(2)凡四年 卷第三十六 汉纪二十八起癸亥(3)尽戊辰(8)凡六年第三册 汉纪(卷37——卷52)第四册 汉纪(卷53——卷68)第五册 魏纪 晋纪(卷69——卷89)第六册 晋纪(卷90——卷102)第七册 晋纪(卷103——卷118)第八册 宋纪(卷119——卷134)第九册 齐纪 梁纪(卷135——卷156)第十册 梁纪 陈纪(卷157——卷176)第十一册 隋纪 唐纪(卷177——卷192)第十二册 唐纪(卷193——卷207)第十三册 唐纪(卷208——卷222)第十四册 唐纪(卷223——卷236)第十五册 唐纪(卷237——卷249)第十六册 唐纪(卷250——卷265)第十七册 后梁纪(卷266——卷279)第十八册 后晋纪 后汉纪 后周纪(卷280——卷294)进书表奖谕诏书校勘人姓名

章节摘录

“做好经典古籍的今译工作”——这是陈云同志上世纪90年代给本书的题词:


编辑推荐

卖点:1.《资治通鉴》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终五代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录一千三百六十二年之事迹,成书二百九十四卷,是中国古代史学巨著。2.《资治通鉴》深受毛泽东酷爱。毛泽东曾17次通读批点,并广为推荐。3.本书约请人民大学、社科院、北京大学等学术单位的60余名专家学者共同努力,对其进行全文翻译,追求流畅、准确、生动。编辑加工认真、严谨。4.此书是90年代风靡全国的“改革版”《资治通鉴》的修订版。本次除对文字作了大量修订外,还沿用“传世经典 文白对照系列”的新式排版方式,以展开面的方式排版(即左页是原文,右页是译文),便于读者阅读。5.为避免图书损坏,同时方便读者整套购买,方便书店结算,本套图书特别用纸箱包装,箱体标明定价,分册情况及条形码。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资治通鉴 PDF格式下载



通鉴》以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为开端,这一年周王正式承认三家分晋,因为史书的目的即在于“史鉴”,司马光于此作了第一篇议论——“臣光曰”。下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和《史记》有所不同,司马迁的目标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重视天人关系和朝代更替的规律;而司马光写《资治通鉴》的目的则更加现实,他是要“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因此在选材上,能够为统治者提供借鉴作用的政治史就毫无疑问地占据了最重要的位置。《通鉴》极其重视腐败政治,对于政治清明和黑暗时期都用功很深,也重视战争。举凡权力更迭、施政得失、制度沿替、人才进退都有详尽深入的记载,这些内容也是《通鉴》一书的精华所在,记述中尤其表现出编年史的优点。比起纪传体的一事互见于不同传记,《通鉴》在记述一件事、一项制度的时候,可以更清晰地表现出全貌和发展变化的过程。


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告成。它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它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官修史书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书局的书支持


本人今日刚刚收到此套书!第一印象就是书的质量很好,绝对正版!因我曾购买一辑台湾学者编译的资治通鉴,且在大学时期读过张宏儒等主编的1991年资治通鉴版本,故对这两套书做一个比较,当然纯属个人见解!台湾(第六辑):语言文字读起来有些蹩口,有一处竟将“馆舍”翻译为“办公厅”,如此前卫的翻译使我甚是不能接受,还有多处翻译前卫的地方,更有几处翻译不甚恰当的地方!大陆(1991版):语言流畅,读起来通俗易懂,事件的起因结果详细且有条理!我购买此套书意在收藏,也建议大家购买此书阅读及收藏!中华的正统文化还是在大陆,当然台湾也不乏能人异士,但毕竟有过几十年的不通往来,在政治、文化、经济等方面还有一定的隔阂!纯属个人见解,还请大家批评指正,但请不要过激的进行人身攻击,毕竟我只有22岁,人生经验、阅历尚浅!更希望大家多多交流!笔名:邵杙


这是一个我少年时代做梦都想得到了一部书,终于买回了家,很有几分幸福。这本的价值之高,历史早有定论,是公认的史学名著。毛泽东经常读《资治通鉴》,据说读了有十七遍之多。名著与一般书籍的区别是非常耐读,而且常读常新。
中华书局的这个版本有几个很大的优点:第一,共18本,第一本有总目录,每一分册还有分册目录,非常方便读者阅读。第二,文白对照版本,左页为文言文,右页为白话文,页首页尾的内容完全一一对应,有助于广大读者阅读。这反映了中华书局的编辑们从读者出发的工作思路。第三,印刷和装帧设计很大气。
不仅毛泽东非常喜欢读资治通鉴,听说华为的任正非先生案头书就是资治通鉴。每一个读了这部书的人,都可以受到很大的教益。


引用这几句话:辨兴亡之事,明安邦之道,树为人之本,立报国之节。中国的历史题材书籍只要涉及到宋以前的历史,有几个没借鉴《资治通鉴》。这套版本目前是最实惠的,所以我毫不犹豫出手,给子孙留笔财富。


物超所值!图书质量非常好,18册,简体横排,左页原文(如果字体为4号字更好),右页译文,译文流畅,适合阅读和收藏,特别是家庭有书房和书架的,如果买一套《资治通鉴》、《史记》(中华书局出的全注全译9册或文白对照本4册),那会增加家庭的文化氛围!


译文通俗易懂,文本对照,精装本黄封面,高档而文雅,堪称史学类收藏之精品。正在读第一册,战国割据的时代、烽烟四起的时代,仍然视信誉为首要,“南门徙木”可以说是脍炙人口。《资治通鉴》,让读者在史书中品味做人的真谛,连开国领袖都翻读17遍的书籍,其中的价值和智慧自然不言而喻了。当代有思想、有抱负和上进心的青年,更是不可不读。对此本人极力推荐该版中华书局的权威之作。


书本印刷质量很好,只是纸张似乎有点薄,总有点一翻就可能撕坏的感觉。文白对照的分页阅读非常舒服顺手。司马的通鉴确实必买必读之书,是今日我们生活工作的一块明镜。


身为中国人,了解一定的古典文学作品是必须滴。不管从事任何职业,不管学文还是学理,都应该读一些古典文学。《资治通鉴》就是一部了解古典文学的敲门砖。推荐这部书,理由有三:首先,中华书局的古籍,比较权威,让人读来更放心。其次,文白对照,适合的人群更多。如果古文基础好,可直接读原文;如果刚刚入门,可参照白话文。第三,资治通鉴是大部头著作,这套书分成十八本,一本一本读来,既有成就感,读起来又轻松。唯一美中不足的是没有注释。


《通鉴》绝对是空前绝后的一部伟大的著作。书需要细细的品味,粗略的读能没法体味出书中的真谛。本套文白对照版适合文言水平不高的读者。纸张很白,字非常清晰。就是白话文字有点小,稍微累眼。


资治通鉴(文白对照)(全十八册),首先是发货快,二是有包装没破损,三是非常喜欢,有很多出版社的版但我还是相信中华书局的。哈哈有书看了


因为自己也是初学,期待一个版本好点的资治通鉴学习,准备找一套横排简体,又有文白对照,还有胡三省音注的,但是没找到!不过这套横排简体文白对照没话说,看起来很舒服轻松,书的质量也没话说,只是打开箱子的时候发现面上几本和压箱底的几本书边角有点挤压,可惜!送的来说非常好!适合初学者阅读学习,博览鉴事!


一直觉得《资治通鉴》太长了,不敢轻易涉猎。本来还和朋友开玩笑说打算1年看1本。。。
这次鼓起勇气开始看了,却发现很好看呢,翻的快的很。
我觉得可能是因为资治通鉴是给皇帝看的,每个故事不是太长(皇帝时间宝贵啊),不像史记每篇很长,经常一篇要看很久才行。不过相对而言可能文采要差些了。
资治通鉴的古文相对来说,不算太难,又是文白对照版,我看一遍古文,知道个大概,再翻下白话的,就差不多了。反正不是做学问,就是想了解下资治通鉴的内容。全古文的,我肯定看不懂,全白话的又没有味道,以后还是要买这种文白对照版的。


为了买一套能看懂的资治通鉴版本,找了许久,咨询过许多朋友之后,一到推荐这个文白对照的版本,对于我这种古文底子不太好的人来说,太实用了。
我买完之后,又推荐一个朋友买了一套,他看了之后,也非常满意。
优点:
1、左侧是古文版,右侧是白话版,一一对应,边看边对照,不知不觉中,也在提升古文阅读的水平;
2、这个版本曾经是经典版本,不像其他版本,没有带着过多的译者的观点,是直译;
3、读史,本来就是每个人读的感觉与收获不同,直译的版本是最好的
不足:
18本,每本都有两厘米厚,嗯,要全部读完,需要时间,呵~~


上次买了一套史记,拿到书时只是翻了一下,并没有太深印象,这一次的资治通鉴,拿到手后,读了几页,无论是内容还是装订,都体现了大家风范,赞一个。
当当的包装仍需改进。象这种精品,应该有特别一点保护。我这套书没有其他一些读者所说的保护泡沫的东西,所以有一两本的角还是皱了。很令人不爽


由于读书的时候一直学的理科,对历史了解知之甚少,一直想学习了解一下中国的历史。所以在别人的推荐下买了这套《资治通鉴》。拿到手后很喜欢,纸张好,颜色也让人心情愉悦,文白对照通俗易懂同时也满足了各种需要,翻译的白话文总的来说还是很贴切的。搬回家后就把这套书放到了我的床头,从现在开始学习中国的历史。


之前在当当上买的《史记》文白对照版本的,一直就很关注这套《资治通鉴》,买到手后读了几页,不愧是史学双壁,读史可以使人聪慧。


男士不读通鉴,是人生的一种缺憾。
一直在用PSP看电子版,好看,但是有错字,缺字,实在忍不住,万分心痛之下出血买了一套。
内容就不说了,精装,纸张不错,翻译也很好,而且是二页对比阅读,读起来很舒服。


这个商品不错~资治通鉴(文白对照)(全十八册)


本来打算卖文白对照版,经济实惠。挑来挑去,还是经不住胡三省注释注音的诱惑,买了这个版本。竖版原文带注释,小本方便携带,欣赏古文之美还是要这样的。多花了两百多又淘了一套中华书局白话资治通鉴,总算天下大定,可以慢慢看。读史明智,好书也可传家,想买很多年了,这次出手结果还是比较满意的。有钱了再买一套中华书局的史记,就差不多了O(∩_∩)O~(以前买的只有原文,我读起来还是比较费劲)


最突出的优点就是本书的排版,文白左右对照,每页文言起始对白话起始,非常方便。可见编辑的良苦用心。第二个优点是白话文翻译得一气呵成,在直译的基础上添加了古代人物姓名、官名。渗透出译者的认真负责的工作精神。不足之处是字体尚小,装订尚简陋。强烈建议历史与古文爱好者读该版的《资质》。


之前,误买柏杨版<资治通鉴>,后悔莫及.
幸好,当当网提供退货制度,不然的话,这套书,我就没法买了.
毕竟,工薪阶层的钱,要悠着点花.
太感动了.

此套丛书质量,不能说100%好,但接近100%了.至少我觉得,比新华书店的质量要好.





价格:盯着这套书十几天,天天看他的价格有没有变化,这下让我340入手,感觉小爽一下。包装:包装很结实,不过里面有一本数的皮折了,不过瑕不掩瑜,可以接受的。内容:以我不专业的眼光看,书是正版的。最主要是我个人很想看这套书,内容不错,资治通鉴绝对是书中极品了,希望自己能坚持看完。总结:340元入手的,很超值。


本版本资治通鉴由于是文白对照,是属于入门级的书籍。装帧纸张不会很差。没有胡三省的注释是一大遗憾。可以在4 0 0左右购买。


很感谢当当网给予这么好的收藏书,包装很好,厚厚的一箱书竟然一点破损之处都没有,也很感谢快递公司,帮忙把书运到了家里。对于喜欢《资治通鉴》的朋友们来说,这是一套非常好的收藏书,书的左面是原文,右面是翻译的白话文,即使没有古文基础的人也能看懂,值得细细品味,好好享用!


和爱好京剧的人喜欢看整出戏一样,看整出的《资治通鉴》比节选的段落过瘾。可以通晓历史,可以以史为鉴,可以提高古文阅读能力,可以提高文学素养,以此书为伴,其乐融融。这套书排版好,纸张好,印刷质量好,物超所值,实为阅读、收藏之佳品


一直梦想拥有一套很好的资治通鉴,现在终于拥有了。中华书局出版的经典,书的质量确实不错,应该是正版书籍,价格也很理想。古文和白话文相结合,先找古文一直看下来,感觉很不错,但是可能有些句子没有弄明白,再看一遍白话文,理解又深入了一层。感觉很好!我的古文阅读能力适中,有些晦涩的地方看不懂,所以有的地方要结合着看。这纯属我个人的真实感受,所以敬请大家还是高抬贵手,砖头就别拍了!


一直以来都想要看资治通鉴,以史为鉴,可以知未来,见兴衰!今天终于可以拥有一套自己的资治通鉴了,虽然可能由于自己知识浅薄,力所不逮,不能见其全貌,但哪怕只是窥其一斑,亦可不辜负了洋洋国学,民族瑰宝了。加油,加油看!


读史使人明智,我非常赞同这句话。前段时间看完了史记,就马上赶着活动期间买了这本资治通鉴。还没看,但是我一定会花时间好好地把这书吸收掉,这样想来,我大学还是没虚度的。哈!


早年买了本资治通鉴,但是古文基础不行,要看一卷非常费劲,又是查字典又是上网阅读相关材料的。有了这套书,左边文言右边白话,真是太方便了,不光是看好书,还提高了古文水平。中华书局功德无量啊。


书的质量非常好,很满意,和三国志一起订的,但是送到后资治通鉴包装了,包装的很好,但是三国志就裸露在外面,书的封面被送货的敲坏了,可惜,书的内容都非常好。很满意。书的装订和纸质都很好,感觉很舒服.


毛泽东一生中读过17遍资治通鉴,他曾说要带着兴趣读,光凭毅力是读不进去的,读完一遍也需要几年呢!读历史可以明志,减少一些内心的浮躁和急功近利!


刚刚收到书,硬纸盒包装,内层又用泡沫衫垫,书籍无损坏.全套18册精装,黄色硬皮封面很是精美,可惜的是精装本翻读不是很方便;一页原文,对页译文,对照阅读.印刷质量也较好.


书是买给公公的,他老人家说这一版本的资治通鉴是他看过的最好的


当当细心,两个纸箱包装,没有出现破损。书很好,印刷精致,硬皮精装、线锁牢固,真是没得说,文白对照,雅俗共赏,中华书局的出品有保障。取出后很壮观!不过要阅读完,怎么也要5、6年吧,压力陡增啊。


资治通鉴从我国人的观点看,是非常有深度的书。值得每个中国人细细品读。这个版本是很好的。


书的包装很好,保证了书不会因为运输过程弄坏。
书的装帧和印刷质量都很好。
体例采用左页原文,右页白话文的格式,很方便阅读。
书的翻译质量也很好,符合原著意图。


这个版本的资治通鉴非常好,读起来也非常有感觉,值得推荐。


一直想买一套资治通鉴,收藏。总是在买什么版本之间纠结,这回下决心了,看印刷还是不错的。


选了这个版本购买,因为他比台湾专家翻译的那套便宜。货到之后,包装不错,书的印刷质量很好。原文字体合适,译文字体适当小一点。排版合理。只是我买贵了,323买的,现在272.


资治通鉴不错的好书


资治通鉴大家都懂得,有时间慢慢看吧


买来送给哥哥的,他迷恋资治通鉴~


下订单一天后就收到书,专用纸箱包装,箱内四面皆有泡沫填充。十分不错!
因上月所买的《史记》文白对照纸质较差,透字现象较严重,故对此套书的纸质原本有所担忧。不过实际状况要好,纸张薄微黄,基本不透字,很满意。唯一的小缺憾是第十四册装订有点小问题,但对整书影响不大。


金黄硬装封面,印刷精良,看着就有高贵神圣之感!文白对照,便于学习,力挣每月看两本,9个月内看完。值得收藏,可作终生反复阅读之书!


到手后发现是一个大的纸箱,还很沉,搬动不是很容易。书的装帧还不错,文白对照对现代我等古文功底不高的人很方便,刚看了一点,基本也是直译过来的。感觉古人的名字真的很特别,放今天,估计没有几个会重名的。


这套书在买与不买之间我犹豫了很久,最终还是买下了。全书文白对照非常方便阅读,对于文言文不是太精通的我来说比较方便阅读,很好。唯一的瑕疵是装订的不太好,看了前3本,其中1本有脱线的情况,翻阅的时候需要小心。总体来说,非常值得收藏。


6月3号付款,6月12号到的货。拿到邮单时发现,这一套书有30多斤,拿到书后觉得书的印刷排版装订真是不错。打开书,左页是文言文,宋体,右页是白话文,楷体。物有所值啊。仔细研读中......


书是胶装的,有些书页会脱落。我买的第2本里面夹了重复的十多页,不过幸好不是少了十多页。
对于想了解古人处世治国的人来说,文白对照是不错的版本。
对做学术研究的人来说另当别论了。


在当当上订了这套书,真的和照片上一样。很好。呵呵 装订很好,字迹也很清晰,印刷非常棒。大家可以放心购买。呵呵 左侧是古文,右侧是翻译文。分的非常清晰。非常容易对照。


纸张很好,原文在左页,译文在右页,很方便阅读。非常不错!


帮老师购买的图书,著名出版社出版的、文白对照,简装版,实惠


今天上午刚刚收到,12000多页,厚厚的18册,精装本用一个大纸箱包装,上下左右都有泡沫保护.随便翻了一下,翻译的还可以,中华书局的精品


书不错...爱不释手...简体字..文白对照....准备再收一套20册的繁体字..胡注的...


很精致的一套图书,左边原文,右边译文,看起来很方便,十八册齐全,送货超快,送货员态度不错很耐心的帮我检查,很是满意


左页原文,右页译文。
虽然没有注释,只有翻译;但个人觉得挺好的。
个人很喜欢这个版本。现在天天在看。


一是书很好,和台湾版本比较,感觉翻译的要流畅一些,如王莽新政,台湾翻译的是“民众都笑他”,而此版本翻译的是“民众都感到好笑”。二是书的包装比较好,比较小巧,易携带。唯一一点就是回去看有一本书有脱页!
望改正!


皇皇巨著,文白对照,方便阅读与理解,留出更大思考空间


两司马都是历史学家一个司马迁,还有就是司马光,这两位的书都要读都要细读才能知道什么是中国,


书很好,发货也快,有二层纸箱包装,牢固。只是白话译文一边,字体略小,眼睛有点吃力。如果字体再大点就更好了。


文白左右对照,经典。包装精美


内容版本还可以,翻译得也还算是马马虎虎,中学语文水平吧。不过纸张质量不咋地,还有,第一册拿出来看了才两分钟,就有几页纸脱线了,不爽啊。


文白对照阅读起来确实很方便,很好的一本书,价钱还比较适中


3天左右就拿到书了,外壳是硬纸壳,少数几本的边角有折损,不过不伤大雅
纸张很好,很软顺.并且印刷质量很高

内容还没仔细阅读,不便评价,原文字体稍大,翻译文字字体稍小,显得主次明确
翻译也很详尽

总之,值得收藏


看过的史学书中最好的一本,司马光确实了不起


这个版的不错,文白对照的,我看了这个版本的史记,非常好。相信这个也不错


经典的书籍、权威的出版社、良好的网购服务、实惠的价格、古文水平高低都能看动的文白对照,没啥说的好!


相当不错的一部书,纸张质量好,装订精美,文白对照,可读性强


文白对照,适合我这种非专业的历史爱好者阅读。质量没得说


包装的很严实 除了第一本的前几页有些微折痕外,其他崭新,非常满意 相信中华书局


这个版本适合阅读。如果和胡三省的版本结合起来那就更好了。不过,这么多名家翻译,里面一定渗透了胡的注解。还没有开始读,读了才知道。
给皇帝读的书,一定不会很晦涩,于理于事,于情于理,对皇帝的提醒既包括修身养性的,也包括治理天下的,还包括识人用人的,包罗万象,是本好书,应该并不是很多人说的太注重权谋的书。


这是我购买的第三套版本,史实人人能编写,但对事情的客观公正评价则不易,史记及本书都做到了,确实是传世巨著,我由衷佩服!


文白对照译得很流畅


非常好。文白对照,适合大众阅读。而且赶上促销,太划算了。


这是给我女儿买的一套书,我妻子和女儿看到书后,感到这套书很好。内容有古文与白话文对照翻译,易懂,易学。书的质量也很好。


沈志华是研究苏联和朝鲜问题的学者,严谨,认真。不错,值得购买。


内容好,文白对照


内容很好,文白对照,很适合本人。


文白对照版里 这个算不错的了 虽说没有早些年印刷质量好


质量不错,左文右白,看起来很方便。有时间标记,不易乱。


书本不错,我很喜欢。书得纸张、印刷和一般的平装版书本差不多(当然指的是正版书本)。内容正在阅读中,暂不发表意见。包装很细心,书本箱子外面还包了一层防水的牛皮纸,送书时正好下雨,里面也没有湿,美中不足的是书本的箱子破碎了。


速度挺快,乘着打折赶紧买了。话说当当网书的价格算是OK的关于书,18本,整整一箱啊,稍稍翻阅一下,字虽有些小,不过排版很棒,希望翻译以及校对一样给力。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龙门书局译的这套书确实好,包装精美,内容也很全,译文简明,好书啊!


刚买下大概翻了一下,内容挺好,这个书我推介大家看,特别是当领导的,借古通今。借鉴古人的历史、智慧,做好现在的事业。


感觉不错,古文白话对照,方便阅读理解!


好书啊,文白对照很有用。


文白对照!哈!


好书,文白对照,要是下面多些注释就完美了!


书本身挺不错,但只有文白对照,无胡的注释,需要反复琢磨


可读性强,文白对照。读后很有提高


文白对照,很容易读懂,不过更希望能有注释


文白对照,文本印刷制作精良,绝对值得。切勿错过。


最后终于选了这套,排版印刷都很好,内容经典


觊觎很久了,书本质量不错,也没发生错漏,不愧是就是煌煌巨著,开卷有益~就是白话文的翻译水平实在不敢恭维,人肉谷歌吧,可惜~


毕竟身出名门,这个版本翻译准确,信达雅兼备,确实值得收藏的好版本,搞不懂为什么都去迷信那个台湾通俗版。

翻译非常流畅,已经看完第一本了。


这本书自己心驰了很久,今天终于可以一览真面目!本来以为会是很大的一沓书过来,没有想到书用纸箱包装得很严实的发过来。拆开包装,顺手拿出两本来翻了一下,纸质很好,印刷很清晰,字体大小很得当,非常满意!


第一次在当当上买书,这套书的我心仪已久的书,前两天当当搞活动就买了,今天到货,很喜欢,就是书的外表有点脏,但擦一下就掉了,看来放置的时候落了不少灰。


首先觉得在当当网买书真的很放心。我在淘宝买了一套,结果因为涨价愣是没给我发货。我在当当网买了三天就邮到了。刚刚收到书,真的很开心,书的包装很精美,书的质量也很好,很满意。看起来是值得收藏的书。内容还没来得及看,很期待。我计划在一年之内读完这套书。


学史必备,内外兼修。如能持之以恒地阅读,必能对人、对事有深刻的了解。


刚到货 大致看了一下 质量很好 这么经典的书值得读一辈子 简体横排 字迹很清晰 纸张也不错 就是不知以后会不会出简装本 精装本出差拿不是太方便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