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拥抱战败

(美)约翰·W·道尔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时间:

2008-9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作者:

(美)约翰·W·道尔  

页数:

606  

译者:

胡博  

Tag标签:

无  

前言

日本作为现代国家的兴起令人震惊:更迅猛、更无畏、更成功,然而最终也比任何人能够想象的更疯狂、更危险、更具有自我毁灭性。回想起来,这简直就像是某种错觉——一场九十三年的梦想,演变成了由美国军舰引发和终结的噩梦。1853年,一支四艘军舰的不起眼的美国舰队(其中两艘是蒸汽动力的“黑船”)抵达日本,强迫日本实行开放;1945年,一支庞大的、耀武扬威的美式“无敌舰队”再次来临,迫使日本关起大门。当年美国海军准将马修•佩里(Matthew Perry)抵达之时,日本不过是一个资源较为贫瘠的小国。二百年间,日本与外国的交往,在很大程度上一直被封建幕府将军所禁止。尽管在漫长的闭关锁国期间,日本经济在商业化方面已经很是发达,但是日本并未发生工业化革命,在科学领域也没有任何显著的进展。纵使欧美人发现这些岛民既具异国风情又聪明能干,然而没有谁会像拿破仑评价日本的邻邦中国那样评价它,前者因为广袤的疆土、众多的人口和数千年高度发达的文明,被誉为一头“沉睡的雄狮”。

内容概要

  《拥抱战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日本》介绍日本作为现代国家的兴起令人震惊:更迅猛、更无畏、更成功,然而最终也比任何人能够想象的更疯狂、更危险、更具有自我毁灭性……这是一部美国学者的日本史研究著作,文本中所涉及的语言、文化背景与学术资源的复杂性超乎想象。

作者简介

作者:(美国)约翰•W.道尔 译者:胡博约翰.W.道尔,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历史学教授,美国艺术科学院院±,美国历史学会委员。主要研究领域是近现代日本史和美日关系,是相关领域最重要的学者之一。他的研究著作多次获包括普立策奖和美国国家图书奖在内的重要学术奖项。

书籍目录

致谢序言第一部 胜利者与失败者第一章 支离破碎的生活委婉的投降无条件投降战败的数据或者……归国?难民受歧视的老兵污名化的受害者第二章 从天而降的礼物“自上而下的革命”非军事化与民主化强制性的改革第二部超越绝望第三章 虚脱:疲惫而绝望饥饿与笋式生活忍所不能忍绝望的社会学孩子们的游戏通货膨胀与经济破坏第四章 战败的文化为征服者服务“交际花”、“专宠”与叛逆女性黑市创业者“粕取文化”颓废与真实性“婚姻生活”第五章 语言的桥梁对战败的嘲弄光明、苹果和英语熟悉的新世界出版狂潮畅销书与死后成名的英雄女英雄与牺牲者第三部革命第六章 新殖民主义革命作为殖民总督的胜利者对“猿人”的重新评价专家与顺从的畜群第七章 拥抱革命拥抱最高司令官知识分子与悔恨共同体草根的参与改革的制度化日常语言的民主化第八章 实行革命可爱的共产党与激进化的劳动者“红旗的海洋”取消自下而起的革命第四部民主第九章 天皇制民主:楔人心理战与“天子”净化天皇信函、照片与备忘录第十章 天皇制民主:从天而降的途叶成为旁观者回到人间剪不断,理还乱第十一章 天皇制民主:回避责任面临退位天皇的巡幸与“现人”一个男人的《破碎之神》第十二章 宪法的民主:GI-IQ起草新的国民宪章为雌雄同体的生物变性“明治男”们的难题民众对新国家宪章的积极性SCAP的接管GHQ的“宪法制定会议”理想主义与文化帝国主义的考察第十三章 宪法的民主:美国草案的日本化“保守派的最后时机”翻译马拉松宪法草案的发布水流走,河还在民主的“日本化”也许……放弃战争对既成事实的反应第十四章 审阅的民主:新禁忌的管制幽灵官僚机构不容许的表达净化胜利者电影管制对政治左翼的压制钔第五部罪行第十五章 胜者的审判,败者的审判铊严厉的审判展示性的审判东京审判钌D东京与纽伦堡钍胜利者的审判及其批判筘种族、权力与无力省败者的审判:指名视第十六章 战败之后,如何告慰亡灵?献给英灵的安魂曲D非理性、科学与“战败的责任”群忏悔之佛教与民族主义之忏悔对暴行的反应钙记住犯罪者,忘记他们的罪行第六部重建第十七章 设计成长“哦,出错了!”有形之手与无形之手最尖端的经济计划超出预期的发展与天助神佑结语遗产·幻影·希望图片提供者名单索引译后记

章节摘录

插图:第一章 支离破碎的生活1945年8月15日,正午前的一刻。此后发生的事情将永远不会被33遗忘。相原悠当时28岁,是静冈县郊区一个农民的妻子。在随后的几十年中,这天的情景就像是一部老幻灯片,一部断断续续的黑白新闻纪录片。反反复复地在她的脑海中浮现。她当时正在户外劳作,一个报信的人从村里飞奔而来。他呼喊着天皇将会在正午时进行“玉音放送”,就跑开了。与这个消息相比,即使是敌国美利坚陆沉到海底的新闻,也不会更令人震惊了。天皇要讲话啦!自从继承天皇之位以来的二十年间,裕仁天皇从未直接向他所有的臣民们发过言。直到此刻为止,最高统治者的话,一直是通过“天皇诏谕”的形式传达下来的——或是印刷的诏书文本,或是由他人诚惶诚恐代读的敕谕。半个世纪之后,相原仍然能够忆起每一个细节。她飞快地跑回村,不断地默念着《教育敕语》中的一句话,这是每个人从学生时代起就每天背诵、牢记在心的。“一旦危机来临”,《敕语》上说,“你们就要义勇地为祖国献身”。她清楚国家的局势危在旦夕,只能想象着天皇将会激励每一个日本人,尽更大的努力来支持这场战争——实际上,也就是准备战斗到死。村民们已经聚拢在地方上唯一的一台收音机前,这台收音机只能收听国家电台那个唯一的频道,接收质量很差。天皇的讲话被噼里啪啦的杂音包围着,讲话的内容也让人难以理解。天皇的声调很高,口气拘谨而不自然。他没有用日常的口语,而是用一种非常正式的语言,时不时夹杂着典雅的古语。相原正在人群中跟其他人交换困惑的眼神的时候,她听到了一个新近因为东京轰炸才迁来此地的男人的自言自语。“这就是说,”那人喃喃道,“日本战败了。”相原觉得所有的力气都从她的身体里流失了。当醒过来的时候,她发现自己匍匐在地。在她身边受到打击的其他人,也都躺倒在地——她后来这样描述当时的景象。天皇的声音消失了,但是收音机还在继续嗡嗡作响。一位播音员正在播音。他的一句话深深地烙在了相原的脑海中,使她终生难忘:“日本军队将被解除武装并被准许遣返归国。”这使相原突然间充满了希望。她那被征兵入伍送到“满洲”的丈夫可能就要回来了!那一整天和整个夜晚,她都在祈祷:“请求让我丈夫不要自杀。”日本士兵被灌输了宁死不降的观念,相原害怕在此非常时刻,她丈夫可能会以自杀作为正当的、道义的响应。此后3年间,相原一直在为丈夫的归来而祈祷。直到3年后她才知道,就在她被从地里召唤来听天皇玉音放送的前一刻,丈夫已经在5天前的一场跟苏联军队的战斗中死掉了。终究,战争已经永远地破坏了她的生活。委婉的投降数百万聚集在邻里间的收音机前恭听玉音放送的日本人,不是什么现代的“公民”,而是天皇的臣民。一直以来,正是以天皇的名义,他们支持了自己国家与中国和其他同盟国的长期战争。照日本方面的说法,那一向是“圣战”。宣布日本投降,44岁的天皇陛下遇到了如何以新的辞令取代这种战争修辞的挑战。这是个棘手的问题。14年前,在他即位的第6年,裕仁天皇默许了帝国军队对中国东三省,即所谓“满洲”的接管。8年前,日本以天皇的名义,发动了对华全面入侵。从那时起,裕仁在公开场合,都是以身穿挂满勋章的最高司令官军服的面貌出现。1941年12月,他颁布了对美国和欧洲各国宣战的诏书。现在,三年零八个月过去了,他的任务不仅是要终止一场失败的战争,而且还不能否定先前日本发动战争的目的,也不得承认本国的暴行,又得以某种方式解脱自己对于多年的侵略战争所应负的责任。是裕仁本人首先提出打破先例,直接向他的臣民们发表广播讲话的想法。诏书的内容,直到广播前一天接近午夜时分,才最终敲定。诏书的起草和交付都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录制在密谋中进行,并瞒过了那些反对投降的军官们。尽管产生于混乱之中,终战诏书仍然是一份悉心打磨的意识形态精品。尽管许多人跟相原一样,理解起天皇的讲话来有困难,天皇发出的36讯息(同时通过无线电短波传播到了海外)却迅速被每一个人所知晓。许多像相原村上的东京人那样见多识广的听众,向他们迷茫的同胞们解释着播送内容。播音员们立即以日常口语总结宣言及其要旨。报纸也连忙发行号外,对天皇的诏书加以社论评说。就像昆虫嵌入琥珀,天皇《终战诏书》的字句很快牢记在了民众意识之中。天皇从未明确地说过“投降”或“战败”。他只是简单地评述“日本战局并未好转,而且世界大势也于我们不利”。他吩咐他的臣民要“忍所不能忍,受所不能受”。这些话在接下来的数月间被无数次征引。通过这份诏书,天皇尽力去完成不可能的任务:将耻辱的战败宣言,变成对日本的战争行为和他个人崇高道义的再次肯定。诏书的开篇,天皇重申1941年日本向美国宣战时他对臣民的训谕:发动战争是为了确保日本的生存和亚洲的稳定,不是出于任何侵略目的而干预他国的主权完整。以此为基调,裕仁对那些“为东亚的解放”与日本合作的国家表示深深的歉意。谈到广岛和长崎近期的原子弹爆炸,天皇继续指出,日本投降的决定完全是一种宽宏大量的行为,从残暴的敌人手中拯救人类,使之免于灭绝。“敌人第一次残酷地使用了原子弹来杀戮和残害大量的无辜者,使惨重的人员伤亡难以计数。”他断言,“再继续战争不仅可能导致我们种族的灭绝,而且可能导致整个人类文明的毁灭”。通过接受盟军结束战争的要求,天皇宣布,“为万世开太平”,是他本人的意图。接下去,他以古雅的文辞,将自己塑造为国家苦难的体现者和终极意义上的受害者,将他的人民的牺牲说成是他个人极大的痛苦。当他凝神静思那些死于战争的臣民、他们身后留下的遗族,以及现在全体日本人所面临的非同寻常的苦难,他宣称,“朕五内俱焚”。对于天皇的许多听众来说,这是玉音放送中最令人感动的部分。有的人承认自己被耻辱感和罪恶感所压倒,未能像天皇期许的那样安居乐业,是他们令天皇悲伤难过。在1945年的8月唤起这样的民众情感,实在是一项巨大的成功。以天皇的名义发动战争的后果,是近300万日本人死亡,更多的人受伤或重病,国家一片焦土瓦砾。而此时天皇忠诚的臣民们,还被期望能够体贴圣意,为不能面对这一切安然活下去从而使天皇苦恼而惴惴不安。这是天皇第一次直接面对公众讲话,所以收效格外显著。或许他真的不仅是他们苦难的象征,还是战争失败最大的牺牲者。毫无疑问,天皇的臣民们必定猜想,此前激励他们战斗和牺牲的皇诏,并非天皇的本意,而是奸佞之臣的断章取义。正像多愁善感的天皇崇拜者们的解释,只有现在,人民才终于听到了天皇真正的声音。正所谓“密云冲破浴天日”。尽管天皇一再强调对“朕之忠臣良民”的信任,并保证与他们“休戚与共”,但还是警诫他们不要在战败的混乱和不幸中闹纷争。保持一个大家庭般的团结非常重要,要坚信“神圣国家不灭”,并竭尽全力重建国家,既保持日本的传统,又要与“世界进程和命运”并驾齐驱。在这些既大胆又小心的言辞背后,隐含着对战后日本社会剧变的深深不安。数月来,天皇一直被这可怕的前景所困扰。天皇的玉音放送,不仅是一场失败战争的正式的终结声明,而且是风雨飘摇之际,维持帝国统治、维护社会和政治稳定的紧急战役的开篇宣言。对于天皇玉音放送的反应千差万别。有些东京居民一路行进到皇宫,静静地站立在一片废墟的都市风景之中。(美国的决策者们排除了将日本皇宫作为轰炸目标,但有一部分建筑还是被不经意地破坏了。)他们跪倒在皇居前的瓦砾上,因未能按照天皇的期望生活而垂首忏悔的照片,后来被当作日本投降瞬间最典型的影像。实际上,这是带有误导性的影像。聚集在日本皇宫前的人相对来说是少数,而各地的普通百姓流淌的泪水,折射出各种与此相去甚远的群众情绪:苦恼、悔恨、丧亲之痛、蒙受欺骗的愤怒、突然的空虚和目标丧失,甚至是单纯因为不幸和死亡的意外终止而产生的喜悦。天皇裕仁的掌玺大臣和亲密心腹木户幸一,亲眼见证了人们的这种解脱。他在一则日记中记录,的确有人在皇宫前欢呼。他心情复杂地评述说,他们显然是感到如释重负。正如相原的祈祷词所显示的,预料大批的日本人可能会选择死亡而不是战败的耻辱,并非不切实际。在长年的战争中,士兵被禁止投降。他们被告诫说,没有比投降更可耻的了。当战火逐渐蔓延到日本本土,平民们也被灌输了要奋战到死的观念,正如谚语所说“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然而,在天皇玉音放送之后,选择“玉碎”的人实际上比预想的还要少。有几百人自杀了,其中绝大部分是军官。这一数量仅相当于德国投降时自杀的纳粹军官的数目,而德国从来就没有一种能与日本的自杀殉国相比的疯狂信仰。实际上,就政府组织来说,8月15日天皇的重要广播之后,最迅速、最显著的行动,莫过于注重实利和自我保全。全国上下的军事官员和文职官僚们,狂乱地焚毁各种文件卷宗,非法地抢夺大量军用物资。尽管天皇的终战宣言使美国结束了空袭,但据说,——这当然有点夸张——几天后东京的上空仍然笼罩在浓烟火海之中。战时燃烧弹的地狱之火,换成了焚烧公文档案的冲天光焰,各界精英们步他们君主的后尘,全力以赴地掩盖他们的战争罪行。无条件投降征服者们没有看到这些火光,因为同盟国占领军的第一批先遣队,直到天皇玉音放送之后的两个星期才到达日本。跟他们一起到来的,是一位新的专横的权威统治者道格拉斯?麦克阿瑟将军,他被任命为同盟国在日本的最高司令官。9月2日,在东京湾美国军舰“密苏里”号甲板上所举行的壮观仪式上,麦克阿瑟与其他同盟国的9位代表,同日本官员签署了投降协议。投降仪式充满了象征意味。“密苏里”是亨利?杜鲁门(HarryS.Truman)总统的家乡,而他有关日本最主要的决议,是在日本的两座城市投放原子弹,并力主执行他的已故前任富兰克林?罗斯福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政策。“密苏里”号上飘扬的美国国旗,有一面是1941年12月7日日本袭击珍珠港时,飘扬在当时白宫顶上的。另一面,是从安纳波利斯(Annapolis,美国马里兰州首府)紧急空运来的31颗星的美国星条旗,曾经在海军准将马修?佩里的旗舰“波瓦坦”号(Powhatten)上使用过。当年佩里的炮舰外交,迫使日本结束了二百多年的封建闭关锁国。1853年,佩里由帆船和燃煤冒烟的“黑船”组成的小型混合舰队,促使日本走上了最终灾难性的与西方列强争霸世界的历史进程。现在,一百多年光阴荏苒,美国人重又以象征着先进的科学技术与科技立国的庞大海陆空军队卷土重来,以佩里旧日的旗帜炫耀着对日本的惩戒,这是当年的佩里哪怕是在最疯狂的梦境中也想象不出的。两位签署投降文件的日本官员,一是梅津美治郎将军,代表日本帝国军方;一是外务大臣重光葵,代表日本帝国政府。1932年,重光葵遭一名抗议日本殖民朝鲜的朝鲜人炸弹袭击,失去了一条腿。他那笨拙的步态,在颠簸的美国军舰甲板上,传达出一种离奇异样的深刻印象,似乎象征着伤残而脆弱的日本。不管怎样,那些来出席签署投降文件的人,站到了那些没有到场的人的位置上:因为天皇没有来参加这样的场合,皇室成员也无一人到场,即使是宫内省也未派员出席。同盟国方面领导人的让步,引起了战胜国和战败国双方阵营观察员们的惊奇。直到战争结束,甚至连露骨地拥护日本皇室的美方官员们,如美国前驻日大使约瑟夫?格鲁(JosephGrew),也假装天皇将会而且应该亲自签署正式的投降文书。而且甚至在日方已经知晓天皇不必亲自经受这场折磨之后,他们仍然装作将派一位皇室代表,有可能是皇族血亲,来代替天皇签署投降文件。在9月2日这出伟大的道德审判剧中,天皇被完全免除在外,对日方来说是令人鼓舞的征兆。因为这暗示着,胜利者可能愿意帮助天皇从最终的战争责任中解脱出来。在“密苏里”号上的演讲中,麦克阿瑟雄辩地谈到了全人类的希望:“一个建立在理解和信任基础之上的更美好的世界将会从过去的流血和屠杀中产生,一个致力于人类尊严和满足人类最宝贵的愿望——自由、宽容和正义——的世界。”他明确地对他的美国同胞指出,“神圣的使命已经完成”,并告诫说,如果这个世界不学着在和平中生存,现代战争的彻底破坏就意味着“世界末日的来临”。当谈到战败国日本时,这位最高司令官宣布,投降的条款委任了胜利方将日本人民从“奴隶状态”中解放出来的任务,并要确保这一民族的精力和能量回到建设的轨道上来,即他所说的“纵向发展而非横向扩张”。这些严厉、庄重而充满希望的话语,以及他宽宏大量的姿态,使得日本领导人又得到了一点儿小小的安慰,他们仍然在紧张地揣摩,胜利者到底想要对他们做些什么。尽管如此,对绝大多数爱国者来说,投降仪式仍然“意味着灭亡”。正如一位出席“密苏里”号仪式的美国将军所言,“尽管日方代表的表情高深莫测,丝毫也未流露他们的情感”,然而“他们的举止气度是如此地阴森抑郁,似乎完全意识到了他们曾经不可一世的帝国,已经付之灰烬,而他们民族的希望和野心业已终结”。未来的命运捉摸不定,国家的耻辱才刚刚开始。这个国家已经完全屈服的感觉,被投降仪式上的戏剧化场景强化了。帝国的海军早就被摧毁了。除了几千架摇摇欲坠的以备自杀袭击的飞机之外,日本的空军力量——不仅是战机,而且包括训练有素的飞行员——实际上也不存在了。日本的商船也都躺在了海底。几乎全国所有的重要城市都遭到过空袭,天皇数百万的忠诚臣民无家可归。战败的帝国军队,星散在亚洲各地和太平洋的众多岛屿上。成百万活下来的士兵正忍饥挨饿、满身伤病、士气丧尽。然而东京湾挤满了几百艘强大的、闪闪发亮的美国战舰。在某些戏剧性的时刻,引擎轰鸣,天空会几乎一下子被大约400架耀眼的B-29超级轰炸机和1500架护卫的海军战斗机完全遮蔽。帝国的土地被一波又一波身强体壮、装备精良、神气自信的登陆美国大兵所亵渎。这支占领军的数量,很快就超过了25万人。一个在1940年庆祝过它神话传说中的“皇纪两千六百年”并自豪于从未被入侵的国家,就要被白人占领了。

后记

三年前,当我着手翻译这部书稿之时,并未意识到这将会是一项如此艰难的任务:其一,与大多数的日本研究论著不同,这是一部美国学者的日本史研究著作,文本中所涉及的语言、文化背景与学术资源的复杂性超乎想象,往往使得我并不充分的学术储备捉襟见肘。翻译此书的过程,竟然成为我重新学习日本近现代历史与日美关系史等专业的过程;其二,本书60余万字的篇幅,也延长了翻译时间、提升了工作强度,使得翻译此书不再仅仅是一项学术锻炼,而且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对译者耐心与体力的锻炼。应当说,本书作者约翰•道尔(JohnDower)所具有的真正的研究精神与学者的良知,是激励我最终完成译文的动力。这让我时时感到:如果不能以原作者同等的态度和努力来对待译稿,必将心怀愧疚。以至于我难以单纯从翻译的角度来衡量这项历时漫长的工作是否值得,因为它已经在我的学术生命中留下了轨迹,甚至隐约对我的学术人格发生了影响。至于这种影响的深远程度,就我个人而言,现在谈论似乎为时尚早。此外,我还要对本书的翻译体例做一下补充交代:一、原书所涉日、英文献之引文,皆由本书译者自译,疏漏之处在所难免;二、原置于书末的注释部分,改为章后注的形式,以便于读者阅读对照;三、为方便读者查询相关文献起见,注释中所引英语文献出处保留原文,以拉丁字母转写形式标注的日语文献出处还原为日语;四、原书中以拉丁字母转写形式引用的日本人名、地名、文献名、机构名等专有名词,在日译本(岩波书店2004年增补版)中有对应者,皆参照日译本原文;五、原书中出现的在欧美的日本人姓名,是按照英语习惯以名·姓的顺序、以拉丁字母转写形式表示的,仍予以保留;六、为保持原著索引的完整性,索引条目采用原著页码,并在正文中以边码形式标示,索引顺序仍按照英文字母顺序编排;七、对原书中极个别的印刷错误进行了订正。需要说明的是,为尽力保留原著的面貌,中译本对原书十几万字的注释与索引部分未作任何删削,因而较此前出版的日译本可能更为完整。本书的翻译工作,缘起赵京华先生的大力推荐。而在此过程中,我又时时得到他的指点与鼓励。如果没有责任编辑叶彤先生超乎寻常的耐心与信任,这部译作可能无法完成。而他对待译稿的严谨负责,更使我由衷感佩。另外,还要感谢日本学者佐藤贤为我核对个别日文文献的出处。诸位师友的督促与关注,使这部译作终于得以问世。在此一并致以诚恳的谢意!胡博2008年6月于社科院文学所


编辑推荐

《拥抱战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日本》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对日本人而言,直到1952年美国占领期结束,第二次世界大战才真正结束,而战争年代、战败以及被占领时期,给亲历者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迹。作者试图通过《拥抱战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日本》还原社会各阶层民众的声音获取一种认知,即在一个毁灭的世界里重新开始,到底意味着什么。无论日本这个国家后来变得多么富裕,多年来这些残留的记忆,已经成为他们思考国家历史与个人价值观的重要参照。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拥抱战败 PDF格式下载



孔庆东隆重推荐,所以来看一看....


这本是写的很学术,一看就是西方受过专业训练的学者写的。比较厚,内容比较多,估计作者是为了让论据丰富起来。但是也写出了很多我以前没有了解过的东西,日本战后那段历史,经济学家写过、历史学家写过、政治学家也写过,这本好像是社会学家写的,角度比较多,但个人感觉夸大了美国的作用、有点像美国人解放了日本人。呵呵,值得一读。


了解一个伟大的民族必读!别先急着骂我是卖国贼.别人的长处,该从善如流!


不错的一本书,纸张也不错,只是可惜,不太喜欢把封面做成封皮的样式。。每次看书都还要拿下封皮,怪麻烦的


这是一部非常实在的书。刚拿到书,我翻开一看,文字又多有密,而且图文并茂,里面讲的大概是日本自二战到现代的发展。我本人对日本这个国家非常感兴趣,所以这本书对我非常有吸引力。


从善如流才是明智的,只要符合国情,用得上就可以.加油,中国


中国解放的时候人民的生活看起来比日本投降的时候好.


日本,作为一个二战中的战败国,却能够在短短的数十年而发展成世界顶级性强国,这是举世震惊的。它为什么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发挥了极大的功效呢?为什么能够在如此危亡的时候变得如此的有生命力?为什么能够在创伤中这么容易的振作起来?这其中的一点就是“拥抱战败”。《拥抱战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日本》从民族的角度,从执政的角度来剖析了这些为什么!语言、文化、宗教与思想,本书涉及的史料之丰富,写就的全方面。是一个美国学者对日本研究之精深,之复杂的具体表现。本书另一个特点就是非常规性,他从诸多隐性的方面来分析发展的日本,这是最大的两点,也是本书获诸多荣誉的保障,相信读了本书的人能够更加地全方位的认识日本发展之因,更加地享受了日本一个不容小觑的国家的真正民族精神!


对于了解日本人的性格,历史,对于了解美国人为什么如此定位日本,都有所帮助。大概,只适合男人看的书。


日本战后的研究,非常值得阅读


作者下了很大功夫撰写此书,所采用的第一手资料面广量大,观点比较客观,分析有据,评论中肯......


外包装不是太好,书脊稍有磨损。


主要集中在战后美国占领的那段历史。了解了日本民主是如何建立起来的。不过日本崛起的过程没怎么讲到。


书不错,挺好的就是字有点小


以一个外国人的视角去写,,并没有去过分强调美国对于日本的影响。。


如果你要研究二战后的日本历史,买这本书就对了。我是给孩子买的,孩子看着有点太正统了,缺乏兴趣。


欲了解日本战败后历史必读之书,不能只看一个民族疯狂骄横时期,也要看他是怎么爬起来的。


书真的很不错!从各个角度对战后的日本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刻画。惊叹于作者严谨的学术考证,佩服其生动又深刻的语言。强烈推荐~~~~


了解日本战后状况的读物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