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蓝花布上的昆曲

张琴 三联书店
出版时间:

2008年9月版  

出版社:

三联书店  

作者:

张琴  

页数:

230  

字数:

100000  

Tag标签:

无  

前言

中国在历史上有极其丰富的印染技艺,如夹缬、绞缬、戳印、刷印等。长期以来,国人以为夹缬早已失传,但上世纪90年代,在浙江地区又“发现”了夹缬,它以单色——蓝夹缬的形式,活态地存在于民间。蓝夹缬不仅在工艺制作上传承了古老的夹缬技艺,所印花布也是重要的文化载体。用做结婚被面,和当地百姓世代相伴,从未中断。一件完整的蓝夹缬被面,印着以戏曲为主的十六片纹样。蓝夹缬是这一地区民间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大发现。张琴女士对蓝夹缬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研究,她的主要贡献有两点:一,她用五年时间坚持在浙江南部作田野调查,初步勘定了蓝夹缬的流布区域,对蓝夹缬的雕版、打靛、印制等工艺进行了详细记录,并在大量的实物基础上,指出蓝夹缬的主要纹样是当时流行的戏曲。她的专著《中国蓝夹缬》(学苑出版社,2006年)引起较大的社会反响,荣获第八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

内容概要

  本书将为中国民间戏曲的传世图像增加一个新的门类——戏文蓝夹缬。作者是蓝夹缬工艺的命名者,五年的独立田野调查,使她拥有大量的一手资料。本书展示的五部昆曲蓝夹缬图像,遴选自一万多件老蓝花布被面,首次完整面世。丰富、生动的民间艺术形象,以及作者对工艺、民俗的系统研究,对传统戏曲的伦理反思,使本书既可轻松欣赏,也可收藏研究。

作者简介

张琴,女,1971年生。原籍浙江,现居北京。中国民间美术遗产保护与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
  著有《中国蓝夹缬》(学苑出版社,2006年)、《乡土温州》(浙江古籍出版,2003年)等。

书籍目录

序一序二前言 在南戏的故乡 一、童年看到的蓝花布 二、蓝色的昆曲图卷 三、蓝夹缬的传说和歌谣 四、蓝夹缬的制作工艺 五、本书的结构逻辑第一章 白兔记 一、《白兔记》及传世图像 二、蓝花布上的《白兔记》 三、《白兔记》花布的辅助纹样 四、另一版本的蓝花布《白兔记》 链接:戏曲粉本的创作第二章 杀狗记 一、《杀狗记》及传世图像 二、蓝花布上的《杀狗记》 三、《杀狗记》花布的辅助纹样 链接:“空脸”图案的形成第三章 蜃中楼 一、《蜃中楼》及传世图像 二、蓝花布上的《蜃中楼》 三、《蜃中楼》花布的辅助纹样 四、另一版本的蓝花布《蜃中楼》 链接:对称花版的异化第四章 西厢记 一、《西厢记》及传世图像 二、蓝花布上的《西厢记》 三、《西厢记》花布的辅助纹样 四、另一版本的蓝花布《西厢记》 链接:夫妻通腿的流俗第五章 义侠记 一、《义侠记》及传世图像 二、蓝花布上的《义侠记》 三、《义侠记》花布的辅助纹样 四、另一版本的蓝花布《义侠记》 链接:永沉水底的《义侠记》花版故里结语 对蓝夹缬“申遗”的几点看法附录图版目录参考书目

章节摘录

插图:第一章 白兔记一、《白兔记》及传世图像《白兔记》叙述的是五代后汉开国皇帝刘知远和妻子李三娘之间的悲欢离合,成功塑造了一位受尽磨难而矢志不渝的平民女子的动人形象。据《旧五代史·汉书·后妃列传》,“高祖(刘知远)皇后李氏,晋阳人也。高祖微时,尝牧马于晋阳别墅,因夜入其家,劫而取之。及高祖领藩镇,封魏国夫人。”正史的这些记载,给后人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白兔记》由此衍生,且传唱甚广,为四大南戏之一,高腔、昆曲、京剧、梨园戏等诸多剧种均有上演。流传至今的主要有三个版本:(1)、成本,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永顺堂书坊刊印的《新编刘知远还乡白兔记》。此本语词鄙野,不分场出,开篇有“亏了永嘉书会才人,在此灯窗之下,磨得墨浓,蘸得笔饱,编成此一本上等孝义故事”等交待,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南戏刊行本。(2)、富本,明万历(1573—1619年)前后富春堂书坊刊印的《新刻出像音注增补刘智远白兔记》。此本在人物、情节方面修改较大,虽然仍以白兔为题,但却删去了白兔引路的切题章节。(3)、汲本,约刊印于明天启、崇祯年间(1621—1644年)的毛晋汲古阁版《白兔记》。此本场次清楚,人物塑造较富本质朴。此外,遗落在海外的三种明代戏文孤本中,除戏文记录外,还附有晚明时期流传于民间的相关歌谣,如“刘智远分别在瓜园内,丢下了李三娘好不孤晒。歌(哥)嫂逼勒重招婿,汲水并挨磨,日夜受禁持。义井传书。夫,胶(咬)脐送与你”等。

后记

蓝夹缬是唐代复色夹缬技艺的遗存,是我国古老的雕版印染活化石。蓝夹缬的戏曲纹样,是我国传统染织品中以戏曲人物为主要纹样的唯一孤例,在品种和数量上也极大地丰富了我国民间戏曲图像的传世存量。在流传地,蓝夹缬在人生礼俗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研究当地民间文化圈的理想标志物。在工艺流程上,蓝夹缬技艺由雕版、制靛及印染三个环节组成,温州地区尚完整保存,但已处于濒危状态。如雕版技艺,历来在瑞安市(县级市)的两大花版家族中传承,此两家族现仅余一名艺师真正具备操作能力;制靛技艺,原来的种靛区有乐清市(县级市)中雁山麓、文成县玉壶山区、平阳县腾蛟片区等,目前只有乐清中雁山麓的十多位老靛农还在种靛、打靛;印染技艺,历史上的蓝夹缬染坊遍布温州城区、乡镇,不下二百家,于上世纪70年代后基本歇业。现有的两家染坊,一家在苍南县,没有传统意义上的蓝夹缬染坊经历,于1988年新设,初期得到日本商人的资助;一家在乐清市,是四代家传的老作坊,停业已逾二十年,赶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好时光,于2007年在当地管理部门的帮助下重开。上述价值及濒危现状,表明蓝夹缬具备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条件。浙江省有关部门已把蓝夹缬公示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申报国家级名录。这原是皆大欢喜的好事,但在申报过程中,出现了激烈的争议,直至发生多起进京告状事件。综观这些争议的焦点,集中于两部分:第一,对项目名称的争议,是夹缬还是蓝夹缬?历史上的夹缬技艺是复色的,在流传的过程中,复色制作法已失传,温州及周边地区保存下来的,是单色(蓝色)技艺——蓝夹缬。除工艺特征不变外,蓝夹缬的外观、纹样及使用功能等,都已和历史上的复色夹缬有了很大的区别,已别有天地。从这点来说,项目名称用蓝夹缬比夹缬确切,也更有利于流传地区特有文化内涵的挖掘。当然,这并不排斥有关单位或个人对复色夹缬的研究恢复,但那属于另一范畴,和申遗无关。申遗,申报的是现在尚存的活态遗产,而不是早已消逝或将来有可能研究恢复的固态遗产,这是常识。第二,对申报单位的争议,是苍南县还是包含苍南县在内的单位?浙江省公示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里,蓝夹缬的申报单位是苍南县。浙江省推荐蓝夹缬项目申报国家级名录的,申报单位也是苍南县。这里牵出一个关键问题,即:作为本项目的申报单位,苍南县是否具备典型性、代表性?如前所述,蓝夹缬制作流程的刻版、制靛及印染三道工序,苍南县仅有一道印染。此仅有的一道工序,还是1988年由外商资助新设,并且乐清市也有。而乐清市除印染外,还保留有制靛技艺。至于蓝夹缬项目最重要的刻版技艺,在有据可查的一百五十多年历史里,仅存传于瑞安市,根本和苍南县不沾边!至于某些人所称苍南县“完整保存着”蓝夹缬技艺,并且为了使这个“完整”看起来像那么回事,将温州市的县级市瑞安市,也“造成”了温州市苍南县的“瑞安乡”,就更是违背起码的真实了。当起码的真实也被违背时,上级管理部门的把关和引导就显得尤其重要了。最后说几句题外话。申遗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对基层管理部门来说,要达到更好地保护的目的,全面了解自己区域的文化遗产资源,并且正确了解这些文化遗产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的价值地位,是十分必要的。只有通盘掌握情况,才能申报一个项目,带动一片地区,变被动保护为主动保护,从而取得良性效应。以蓝夹缬为例。在相关技艺尚存传的几个市、县,如瑞安市,该市的蓝夹缬花版雕刻是国内一绝,而更绝的是,蓝夹缬花版家族的聚居地,紧邻该市的另一项重要文化遗产片区——木活字印刷村落。世代传承木活字印刷技艺的是王氏家族。这个王氏家族和花版家族施氏,自唐朝以来,一路结伴迁移,自河南光州,至福建泉州,至浙江平阳,最后在瑞安高楼比邻落户,一家独掌蓝夹缬花版雕刻,一家专事木活字雕版印刷。一千多年的迁移路线,典籍、文献历历可查。相关部门如能通盘统筹,制定整体规划,在传承技艺的前提下,开辟主题博物馆、文化旅游保护区等,那么,保护的成果应该相当可观。又如乐清市,该市的靛青村和印染作坊均分布在中雁荡山麓,风景如画,存在整片保护的前提。此外,蓝夹缬分布线横穿乐清境内,形成南部流传蓝夹缬,北部流传蓝印花布。靛青、蓝夹缬、蓝印花布,三种资源加在一起,使乐清市具备了做成中国三千多年蓝染文化研究基地的先天条件。现在三种技艺的传人、工具均尚在,相关部门在申遗的同时,如能挖掘、整合这些资源,前景值得期待。对文化遗产的传人来说,在这场举国参与的文化遗产保护中,他们是主角,是被保护的对象。但在中国这样一个文化遗产的泱泱大国,国家不可能把所有的文化遗产都供养起来,这不是国力所能达到的。文化遗产要得到真正的传承,归根结底还是要培育自身的造血功能,在现代生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衷心希望蓝夹缬的艺师们,及早抓住政策给予的好时机,摆脱“坐、靠、等”的幻想,以自己的辛勤才智,使美丽的蓝夹缬青春再发,回到生活中和我们亲切相依。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蓝花布上的昆曲 PDF格式下载



1)非常钦佩于张琴五年时间的田野调查,在学术浮躁之风盛行之时,难能可贵。《中国蓝夹缬》便是如此写作,并已获山花奖。
2)《蓝花布上的昆曲》欲得之已久,前日已读毕。
阐述了《白兔记》、《杀狗记》、《蜃中楼》、《西厢记》、《义侠记》五部戏曲故事,并予以评论。
在对于蓝夹缬纹样的介绍中,阐述画面故事,及辅助纹样。长了不少见识~挺符合我的期待的。
文字之中充分显示她对蓝夹缬的热爱。


是部很严肃的类似论文的作品,开启了我的眼界,原来并不知道昆曲这种艺术居然可以被凝固在被面上作为女人出嫁的随身物品,既有趣又有学术价值。很好的一部作品!


正版书籍,非常好,买了好久才买到。


本来是对蓝夹缬感兴趣,但同一个作者的《中国蓝夹缬》缺货,斟酌之后买了这本。看完之后的意外收获就是对昆曲有了兴趣,是本不错的书。看完之后长知识。


作者算得这方面的专家了,很有深度,而且充满了情感,当写到昆曲故事时,情感暴露无遗。该书装帧精美。值得收藏。


一本可以轻松阅读的书,故事生动有趣!


书有一点脏其他都好吧


字体过大 有点失望


楼下两位打分偏低的,显然是因为书名有误解的关系不过,也看出两位看书不够仔细,其实书名还是很明确的,和真正的昆曲不是一回事再说,看看目录不就清楚了吗,其实是怪不得别人的


还行吧我觉得也就这样了。


书不错,内页版式不错,纸质不错,很好~


打开包装的一瞬间我崩溃了!这本新书比二手书还脏,书面都快被揉烂了!


书的标题对喜欢昆曲得我很有吸引力,结果是关于蓝花布、关于江浙一带流失的民风。做为浙江人的后代,虽然也喜欢知道一些消失的民风、民俗,但是还是不能接受这样的书名,受骗的感觉。


本以为是有关昆曲的书籍,收到后一直没有时间看,最近粗粗翻阅才发现原来和昆曲没啥关系。由于时间的原因也不能退换了。


张很用心,一直在努力,但这个“昆曲”的提法不是很好。夹缬本是很民间的东西,昆曲相对更高雅、小众,不如用“社戏”或者“南戏”好!当然提“昆曲”可能更好卖吧!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