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1944:松山战役笔记

余戈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时间:

2009.8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作者:

余戈  

页数:

487  

Tag标签:

无  

前言

  余戈是一位军人,是一位真正的军事迷。不要以为只要穿上军装,都自然成了军事迷,不见得。身上穿着军装,却并不真正懂得军事,这样的人并不少。穿上军装,并且懂得军事的人,也不一定全都对军事潜心钻研到入迷的程度。朋友们告诉我,现在的军事网上很热闹,年轻人当中有一大批军事迷,“玩”得很深。他们对当今军事高科技领域的进展情况相当了解,对各种高性能的先进武器装备相当熟悉,对当代军事思想的发展动向也相当关注——虽然并不是每一条信息都很准确,也不是每一种见解都很内行。作为一名老军人,我觉得这是一条好消息,一种好现象。我国近三十年来经济繁荣,老百姓生活总体上安定并且日益改善,富裕的人越来越多,一片太平盛世景象。怕就怕,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年轻人当中再没有人关注军事,再没有人钻研军事。如果那样,说明我们这个民族得了健忘症、幼稚病。  我们热爱和平,并不热爱战争。但忘战必危,这句话可以从各个不同层面去解读。从中国的历史层面去解读,中国战败的教训太惨痛了,百年耻辱,没齿难忘。从当今世界现实生活的层面去解读,世界各国的电视新闾中哪一天没有战争?世界哪一个角落没有战争?哪一个国家不在研究战争?哪一支军队不在准备战争?从一支军队、一位现役军人的层面去解读,意义更加直接。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有朝一日,有准备地去投入一场突如其来的战争,同毫无准备地去投入一场突如其来的战争,胜与败,生与死,结果将是天壤之别。  ……

内容概要

读了这部书,你才会了解,人,可能疯狂到何种地步,也可能英勇到何种程度。  你可以说,这部书填补了后人对这段历史认知的空白。  你还可以说,这将是一部一上架就会获得战史类模范文本地位的作品。  你更可以什么都不说。在一个残阳如血的黄昏,你走到屋角的某处,坐下来,静静地翻开它,然后,开始读吧。点击免费阅读更多章节:1944——松山战役笔记

作者简介

  余戈,1968年7月出生,在陕西、甘肃、云南等地乡村,军营度过童年和少年时代。19852年考入军校从军.曾在部队任雷达技师,宣传干事。1994年调入解放军出版社,现为《军营文化天地》杂志副主编,发表散文随笔、文化评论、报告文学类作品百余篇。2000年起,业余时间收藏抗战文物、研究抗战史。偏爱从技术、战术、军人生存方式等军事文化视角,进行“微观战史”的写作。

书籍目录

序一 研究战争史的新视角与新方法/朱增泉序二 真实战史的血腥拼图/乔良序章 他们在寻觅什么?第1章 松山:兽军盘踞的要塞第2章 大反攻:西线有战事第3章 一战松山(6月4日—7月1日)第4章 二战松山(7月2日—7月6日)第5章 三战松山(7月7日—7月11日)第6章 四战松山(7月12日—7月19日)第7章 五战松山(7月20日—7月25日)第8章 六战松山(7月26日—8月2日)第9章 七战松山(8月3日—8月19日)第8军 松山战役中的指挥者第10章 八战松山(8月20日—8月27日)第11章 九战松山(8月28日—9月1日)第12章 十战松山(9月2—9月7日)尾章 松山战役检讨松山战役大事记主要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第1章 松山:兽军盘踞的要塞  1月1日  1  在Google地图网站提供的美国卫星地图中寻找松山,大致由北向南流下的怒江可作为参照物。当你在横跨怒江的惠通桥西岸找到“腊勐”这个地名,在其北侧紧傍的一座大山即为松山,主峰标高约为海拔2200米。从松山溯怒江北向绵延而上,则是如鱼脊般逐渐抬升而起的高黎贡山脉,那里的平均海拔已在3000米以上。  松山主峰至怒江江面的垂直落差为1500多米,站在松山顶上看怒江,仿佛从空中俯瞰,怒江如深谷中的一条银练;而抬头眺望怒江东岸的山峦,则感觉如在眼前,直线距离不过八九千米,似乎在此岸喊一声,彼岸即可听到,但行程却在60公里以上。自保山方向逶迤而来的滇缅公路,经东岸的山头绕“之”字形盘旋而下,至怒江峡谷谷底,跨过惠通桥后又盘旋而上,先通过腊勐寨子,再环绕松山山腰绵延数千米,而后在西南方向的滚龙坡转向龙陵。由于这里山岭高峻,一向人迹稀少,但又是怒江以东通往龙陵、芒市的必经之路,古时只有一条陡峭多弯的古驿道,西行者从东岸山上下到谷底,再攀援而上至西岸山头,往往要走一整天,且一日里要经历谷底炎夏、山腰凉秋、山顶寒冬三种不同气候,一向被行人、马帮视为畏途,不是万不得已,绝不进入这’、“高山夹箐,地险路狭,人马不能并行”之地。对怒江峡谷而言,西岸的松山是一座超级“桥头堡”;对滇缅公路,松山是扼断其咽喉的巨手;对滇西重镇龙陵,松山则为前沿屏障。其地理位置之重要,身临其境者一目了然,故西方记者曾将其称作“滇缅公路上的直布罗陀”。①  据守松山的是日军第56师团步兵第113联队主力,及师团直属野炮第56联队一个大队,配属辎重兵、卫生队和防疫给水部一部,负责镇安街西南至怒江地区的守备,指挥部设在松山。他们在松山构筑了坚固的半永久性工事,常驻兵力约3000人,方圆十数里都在其炮火控制之下。这支日军是1942年5月攻占缅甸后,追击败退的中国远征军而前出到松山的。其后整整两年,一直盘踞于此。按日军的惯例,他们以松山脚下的腊勐寨名,取谐音将守军命名为“拉孟守备队”。②  1944年元旦,在松山日军的记忆中是个难忘的日子:海拔2010米高的松山阵地上开始供水了。为此,日军在松山主峰的道人坪子用汽油桶烧了热水,士兵们脱得赤条条地洗了一通露天浴。  既然日军打算在松山长期坚持,水源问题就显得至关重要。此前,日军在主阵地与崖阵地中间北侧的水无川山谷中找到了水源,但因无供水设备,只能组成运水班,每天往返一次,从山下背水上来。1943年12月1日,配属拉孟守备队的第56师团防疫给水部的冈崎正尚军医大尉、吉田好雄准尉等人,用汽车吸水排气装置改装成一台动力抽水泵。又从畹町运来水管和混凝土材料,日军士兵汗流浃背,日夜施工,在步兵炮队兵舍西侧高地修了一个蓄水槽,又在滇缅公路纪念碑西侧高地修了一个配水池,而后用两级抽水泵抽水上来,再用铁水管输往各兵舍地。1943年12月26日首次供水,1944年元旦开始可以三天洗_次澡了。③   洗澡对日本人是最重要的生活享受,能三天洗一次澡似乎意味着真正的安居乐业了,但他们想不到200多天后即全部葬身于这个山头。  在日军被歼灭整60年后的2004年9月,笔者来到了松山。从松山腹部的大垭口村往山上走数百米,在路边的玉米地里看到一座部分边沿已经残缺的日军蓄水池。这是当时松山阵地上仅有的几个混凝土设施之一;据说还有一处是电话交换站,已经被炮火翻耕深埋于地下。60年过去了,蓄水池里盛满了猩红的雨水。  当时,吉田准尉还用汽车发动机改装成发电机,为松山主要阵地和兵营安装了电线,使70多处用上了电灯。  2  日军部队都是所谓“乡土部队”,每支部队的兵员均来自一地,凭借日本人浓重的乡土观念形成特殊凝聚力。侵占滇西的第56师团,系根据日本裕仁天皇“军令陆甲第85号”令④,以第12师团留守部队为基干,于1940年7月在久留米编成,以北九州的福冈、佐贺、长崎三县为征兵区。在日本,九州岛素以民风强悍好斗、活火山频繁爆发和娼妓众多著称,日本战国时代属最强势的萨摩藩,历来是出精兵的地方。在南京大屠杀中罪孽深重的破城“首功”熊本第6师团,及在缅北横行一时的久留米第18师团都属九州部队。作为编成地同为一地的“同乡”部队,第56师团与第l8师团在滇西、缅北战场遥相呼应,作战配合上有天然优势。第56师团属于“新常设师团”,基干力量为三个步兵联队,但配属有搜索、野炮、工兵、辎重诸特种联队,为战争中后期战斗力较强的“一类师团”。⑤  曾任日军大本营参谋本部作战课长的服部卓四郎大佐在战后所著的《大东亚战争全史》中夸耀,“第56师团自1942年5月进占怒西以来,在师团长松山祜三中将(陆士22期)统率之下,富有必胜之自信,认为本战场为师团之练兵场。故能对十倍之敌,善战异常”。⑥如果稍稍翻翻账本,就知道这个牛吹得有点大——至少在第56师团中序列第一的第113联队,就没有底气这么说。  第113联队是1938年5月在熊本编成的,最初纳入第106师团序列参加了武汉会战,在九江以南的沙河镇和万家岭,两次几乎被国军全歼,其首任联队长田中圣道大佐被击毙;⑦在一年后的南昌会战中,继任联队长饭野贤十大佐又被打死。⑧1940年3月该联队撤编,兵员解散。半年后,第ll3联队又在福冈重新编成,1941年10月纳入第56师团序列。1942年随第56师团进攻缅甸,因为我第一次人缅远征军敌情掌握有误,“漏算”了该师团,被该敌从东线急进包抄击溃退过怒江,算是让其自信膨胀了两年。⑨中国远征军反攻在即,这个“倒霉联队”的好日子还能维持多久?  第113联队现任联队长松井秀治大佐(陆士26期),即为拉孟守备队队长。中国远征军反攻开始后,松井率联队主力增援高黎贡山方向作战,将守备队长之职委于野炮兵第56联队第3大队大队长金光惠次郎少佐,后来又让自己的副官真锅邦人大尉从高黎贡山返回松山协助金光指挥。指挥日军拉孟守备队后来葬身于松山的就是此二人。  金光惠次郎明治二十九年(1896年)生人,日本冈山县和气郡人,出身贫寒农家,高小毕业后即辍学。大正五年(1916年)20岁时应征入伍,服志愿兵役10年后,才以军曹资格考入士官学校进入军官行列(少尉候补生第7期),1944年已经48岁。⑩按日军制度,少尉候补生出身的军官,平时很难升到大尉,能晋升到少佐是因战时军官缺乏而实行的特例了。服部卓四郎在《大东亚战争全史》中说:“金光责任感颇重,沉勇有为,深得部下爱戴,及上司之绝对信任。”⑩日军陆军军官的正路出身,是从陆军幼年学校或旧制中学校毕业后考人士官学校,毕业后晋升到少佐大队长这一级,一般不超过40岁。金光惠次郎这个年龄无疑是超大了,被戏称为“老少佐”。大概因为出身不正的原因,这个“老少佐”不像一般少壮军官那样狂傲,显得比较内敛。据野炮兵第56联队本部的吉口未吉中尉回忆:“金光是一个很会写报告、写文章的人。他即使来到比他年轻的山崎联队长这里,也像一个新兵,稍站片刻,回头就走,很有礼貌。”  以金光这样的出身和个性,虽然担任着守备队长,但实权无疑旁落于第113联队副官真锅邦人大尉手里。  真锅邦人明治四十三年(1910年)出生,日本福冈县筑紫野市人。先后毕业于日本熊本下士官教导学校及陆军士官学校步兵科56期,时年34岁,正值少壮。据活下来的日军士兵石田、鸟饲久等回忆,在松山战役期间,真锅邦人一直担任前沿阵地指挥。他对松山阵地的每个角落都了如指掌,并能够合理指挥,发布命令时喜欢大喊大叫,非常严厉。“正是由于有真锅大尉,那样的战斗才能坚持下来。”⑩  这个在日本士兵眼中有“威信”、“比较善良”的人,其实是一个残忍之徒。真锅邦人曾任第113联队第1中队中队长,其中队的上等兵高桥公曾供述:在隔江对峙时期的一次遭遇战中,在概玛瓢附近,一名赶着拉米的牛车的日军士兵被7名中国士兵包围。当时日军跪在地上求饶,7名中国兵没有杀他。但押着他回去的路上,碰上真锅邦人的中队,于是7名中国士兵反被日军俘虏。一名中国士兵逃跑时被击中,另一名逃脱。当时第1中队长真锅邦人下令,让上等兵高桥用刺刀将跪地求饶的其他5人全部捅死。  而这个提供证言的上等兵高桥公,入伍前竟然做过新闻记者,曾用第56师团奖励的一台“美能达”相机,为松山日军拍摄大量照片。他同时擅长柔道,时常将战俘捆在木桩上练习拳击,打出一身汗水后,再用刺刀捅死。谁能据此想象,盘踞松山的日军到底是一群怎样的魔鬼与野兽!  3  后来的战事证明,日军拉孟守备队以留守的千余人,居然坚守松山3个月,尽管全军覆没,但造成中国远征军约7763人的惨重伤亡,主要原因正在于其松山阵地的坚固。日军曾将松山阵地称为“东方马其诺”。但法国的马其诺防线并没有发挥任何军事效用,被德国人绕道而过,兵不血刃;而松山则成了真正的战争“绞肉机”,吞噬了交战双方近万人的生命。六十多年以后,这个曾被炮火深深翻耕过的山头,植被却异乎寻常地茂密,也许正是因为浸透了鲜血的缘故。  1944年9月10日,在松山被攻克后第三天,中国远征军第8军军长何绍周发给其叔父、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参谋总长兼军政部长伺应钦的密电中,描述了松山阵地的情形:  “敌以松山、滚龙坡为其东西两大坚强支据点,互为犄角。其堡垒群则作有体系,散布于松山南北之密林丛草、复杂丘陵。  ……

媒体关注与评论

  日本人认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亚洲战场上,只有三次是他们所说的“玉碎战”,也就是日本人被全部消灭的战役,它们分别发生在滇西的松山、腾冲和缅北的密支那。这三个地方都是中国人打下来的。  ——余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1944:松山战役笔记 PDF格式下载



刚刚看完余戈的《1944:松山战役笔记》,以前很少看这类战史性质的书籍,加上《读库》里一篇写1944年湖南战场的文章,眼泪几次流了下来。上课正好到抗战这块,自己还对学生发牢骚,说课本上内容太简略了,怀疑是不是编辑收了日本的贿赂,要不怎么把这牺牲千万同胞的国殇用一页就介绍了。看书的时候,里面的一些细节特别是技术装备的对比,让人能深刻感受到国力衰破大大加剧了人员的伤亡,也能明白为什么今天中国要加大国防的投资、要造航空母舰。虽然日军的拉孟守备队最终被中国远征军消灭,但10倍于敌人的伤亡比(还只是战斗力一般的56师团),解开了自己以前对平型关大捷的困惑。大学时看到的资料显示林彪的115师奇袭的是日军精锐的板垣师团(第5甲种师团),但应该是负责后勤补给的部分,敌我伤亡比大致为1:1,都是千余人,这样的情况如何能说是大捷?不过一对比松山战场国民革命军的美式装备和空中优势,他们的胜利尚如此艰难,就容易明白史迪威将军“想和朱德一起扛枪”的心情了。这两年国民政府正面战场的情况,不断的被详实的资料相对客观的还原着,一些被毁掉的遗迹也在重建,这是对历史应有的尊重,是一个民族希望的体现。


在当当买了好多书,第一次上来发评论,主要原因是看了某位读者“三分钟”的书评。我想告诉所有还没有买书的朋友,如果你想从书中寻找痛快淋漓的快感,放弃吧,去看网上大把的YY小说好了。毕竟松山战役的最基本事实是战斗历程100多天,国军阵亡9000人。

花了几乎一周的时间阅读,因为那些文字实在太沉重了,几乎每一页都浸透这数百名战士的鲜血。笨拙和落后,不是装备上的落后,更多的是思想上的落后。别说多兵种合成作战,就算是多种武器合成作战的能力都几乎没有。书中有个细节,美国人支援的火焰喷射器本来是这种攻坚战的利器,可是由于读不懂说明书,大部分都没有发挥出足够的威力,或者根本没有投入作战。基层士兵和士官作战素质的落后,和守备的日军不得不承认有比较大的差距。书中有若干段类似的情节,日军夜间渗透国军阵地,被哨兵发现后,哨兵不是开枪而是自顾自的逃跑,结果被刺刀刺死,更糟糕的是造成后面的阵地毫无防备。可以这么说,参展国军当时的基层军事训练,以及班排级指挥员都是不合格的。不仅是基层指挥员,高级指挥员也好不到那里去,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攻克的日军工事,就没有人想起来好好研究一下,改进一下进攻计划。笨拙的进攻,盲目的让士兵去送死,这股子怨气,从书中的一战松山开始,一直读到十战松山,都无处可以发泄,其沉重和压抑可见。幸好国军将领还有个抗日的民族大旗可以抗,要是换成其他,不知道又会被扣上“人海战术”和“炮灰”的帽子。

把书借给了一位小朋友,过了不久便还了回来,说是不好看。因为看了几页都是国军如何伤亡惨重,日军防线如何固若金汤。如果从军事小说的立场来看,血腥的描写,好歹应该有个惨烈的胜利作为升华,来个残阳如血的浪漫。可惜本书不是小说是笔记,是抛开政治和感情,用冷冰冰的视角来看待那场战役。松山的这种升华,要到几百页之后,小朋友没有耐心看了,他要的是马革裹尸的豪言壮语。可在我看来,只有读懂了那些沉重,才能理解60年前抱着必死决心冲锋的士兵。虽然落后和笨拙,但也要用落后和笨拙加上血肉之躯去挑战死神,去给中华民族一个站起来的可能。

每一个牺牲都永垂不朽。


一直受党的宣传和教育,无形中常常不自觉的把自己当作了共产党人,阅读和观看抗战时的文学作品和影视的时候,看到中共军队的浴血奋战总是非常的激动与自豪,而看到国军勇往直前流血沙场死伤遍地时也会肃然起敬,但总没有前者那样的热烈,好像这不是自己国家的军队,好像是别人和日军的作战,当然表现国军英勇的作品国内也不多见。我力图使自己客观,但是那种无意识的不自觉还是常常占据头脑,管不住自己,很是痛心。
这本书写的非常好,战争老照片的白封面简洁又令人似乎闻到当年的硝烟。作者花了近4年的时间将中国远征军歼灭云南松山日军的战役经过记录的非常的详尽,双方投入的兵力、武器,拉锯战的每日过程,每日死亡的人数以及尽可能的人名。我想这是对中国远征军最好的纪念了。
无论国军还是共军都是中国人的军队,国军官兵同样为了民族和国家英勇奋战血洒疆场,抗击日寇,都应该值得我们去纪念和赞扬。可是由于国共的恩怨,国内对于共军的烈士们大加宣传和抚恤,而那些为了抗战而长眠和负伤的国军官兵们却只能默默无闻甚至困苦零丁。纪念远征军的腾冲国殇墓园在网上也只有只言片语,更别提牺牲和流落在国外的远征军官兵了。
这些国军官兵不只是国民党的或者台湾的,他们也是大陆的,他们是整个中华民族的英烈,他们应该和抗战中牺牲或负伤的八路军、新四军一样受到国人的尊敬与纪念。中共和共和国政府不应该忘记和忽略他们,他们不是“外人”。矗立在天安门广场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碑文写的好:“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那些抗战中牺牲和负伤的国军官兵、远征军官兵、驻印度军官兵、八路军官兵、新四军官兵、支前的民兵和百姓都是人民英雄,都是中国人的英雄。显然我们大陆做的非常的不够和不足,写的好,做的不好,我们太狭隘和短视了。
长沙岳麓山忠烈祠、衡阳南岳忠烈祠、腾冲国殇墓园以及各地的国军抗战阵亡将士纪念塔、纪念碑都应该得到与八宝山革命公墓以及各地烈士陵园一样的保护、维护、纪念、宣传。
不过值得欣慰的是,近年大陆对此也有了极大改变。巴布亚新几内亚的国军墓园也引起了大陆政府的高度关注,广州的新一军印缅阵亡将士公墓将重建,
我为自己的那些不自觉意识而羞愧。我怀着无比的敬仰读了这本书,愿远征军的英灵永垂不朽!
远征军是谁的英烈?是全体中国人的英烈,无论大陆或港澳台。

附:现存的大陆国军忠烈祠、纪念碑
一、各地国民革命军将士纪念塔
国民革命军第19路军1.28淞沪抗战阵亡将士纪念塔 江苏南京
国民革命军第5军1.28淞沪抗战阵亡将士纪念塔 江苏南京
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纪念塔 江苏南京
国民革命军第33师97团抗日烈士纪念塔 云南芒市
国民革命军第171师抗战阵亡将士纪念塔 湖北大悟县
陆军新编第1军印缅阵亡将士纪念塔 广东广州
衡阳会战阵亡将士纪念塔 湖南衡阳
国民革命军陆军第7军阵亡将士纪念塔 广西柳州

二、各地国民革命军将士纪念碑
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北伐阵亡将士纪念碑 湖北咸宁
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军、第五军无名英雄纪念碑 江苏苏州
国民革命军整编第74师师长张灵甫将军纪念碑江苏南京
罗店抗战殉难烈士纪念碑 上海
国民革命军川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 四川成都
广汉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 四川广汉
高县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 四川高县
1.28凇沪战役阵亡将士纪念碑 浙江杭州
长城抗战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墓碑 内蒙古呼和浩特
周元将军故居和纪念碑 广西宁明
广西学生军抗日烈士纪念碑 广西南宁
国民革命军第188师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广西崇左
黄埔9期张希文中校纪念碑 陕西渭南
老河口市抗日阵亡将士暨死难同胞纪念碑 湖北老河口
国民革命军第190师570团3营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 浙江萧山

三、各地国民革命军将士公墓
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公墓 江苏南京
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北伐阵亡将士公墓 湖北咸宁
国民革命军古北口战役阵亡将士公墓 北京
国民革命军第131师抗日烈士墓园和三将军墓 广西桂林
八百壮士墓 广西桂林
国民革命军第175师抗日烈士墓园 广西钦州
国民革命军第188师抗战阵亡将士纪念陵墓 广西龙州
柳州空军墓 广西柳州
南山空军墓 重庆
腾翔阵亡将士墓 广西武鸣
昆仑关阵亡将士墓园 广西宾阳
爱店抗日阵亡烈士墓 广西宁明
陆军第74军57师常德会战阵亡将士陵园 湖南常德
国民革命军第74四军抗战阵亡将士公墓 湖南衡阳
国民革命军第73军抗战阵亡将士公墓 湖南长沙
国殇陵园 云南腾冲
上高会战阵亡将士陵园 江西上高
国民革命军梁园抗日阵亡将士陵园 安徽肥东
国民革命军第176师抗日烈士墓园 安徽潜山
国民革命军第8路军韩略村伏击战阵亡将士公墓 山西洪洞

四、各地国民革命军忠烈祠
衡山国军忠烈祠 南岳衡山
北京国民革命军忠烈祠 北京
台北忠烈祠 台湾台北
台中忠烈祠 台湾台中
澎湖县忠烈祠 台湾澎湖

五、各地国民革命军将领墓
中国空军的先驱冯如少将墓 广东广州
中国革命空军之父杨仙逸中将墓 广东广州
中国空军叶少毅墓 广东广州
空战英雄高志航墓 湖北宜昌
广东革命政府海军鱼雷局长谢铁良中将墓 广东广州
广东革命政府邓仲元先生墓 广东广州
国民革命军第33集团军张自忠上将墓 重庆
国民革命军第33集团军张自忠上将衣冠冢湖北武安镇
国民革命军第29军赵登禹将军墓 北京
国民政府苏鲁战区政治部主任周复中将墓 山东安丘
国民革命军整编第74师抗战名将张灵甫将军墓上海
国民政府军事统计局局长戴笠将军墓 江苏南京
“八百壮士”之首谢晋元将军墓 上海
国民革命军整编第10军军长抗战名将方先觉将军墓上海
国民革命军预备第10师师长抗战烈士将孙明谨将军墓上海
国民革命军新编第29师师长吕公良将军墓浙江开化
国民革命军第36师108团2营营长杨运洪墓 云南滇西
国民革命军新编第1军军长抗战名将潘裕昆将军墓湖南浏阳
黄埔“三杰”之首蒋先云墓 湖南新田
国民革命军第七军第一七二师副师长夏国璋将军墓 广西容县
周元将军、罗传英少校墓 广西宁明
抗日烈士黄阿全墓 广


这本书是在看完邓贤先生的《大国之魂》后才读的。其实在粗略了解了滇缅之战的过程后,松山这个地名留给我的感觉就如南京一样,这也是为什么用了《松山!松山!》作为标题的原因。余戈先生进行写作的动机和态度是令人肃然起敬的,基本做到了无一事无出处,无一人无档案,具体到某一日某一刻,某一人某一事,而且大篇幅的各种数字统计让人叹为观止,这种叙事的严谨和详尽在国内的军事著作中实属罕见。作为纪实文学,作者最大限度地做到客观,平实;当看到书中很多关于日军如何丧心病狂的记述时,作为读者的我都忍不住恨得咬牙切齿,甚至有一种冲动和设想,假如时光倒流,我也站在当时的站场上,定要将鬼子砸得粉碎!这时托着书本的手都不自觉地紧握成拳头。同时,关于日军那种歇斯底里的顽强与坚韧和超强的作战水平,作者也绝不诋毁,那全身上下缠满绷带,又手无法动弹却用脚夫扣动板机直至断气的伤兵,看完后直让人头皮发怵。但千万不要以为作者只是在做流水式的战场记录,在行文中间众多的链接材料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战争的态度,对烈士的尊敬,也有对当时国军内部复杂的派系纷争和由此引起的军官们的心理分析,甚者,在行文最后还为松山战役作了一个总结和反思,这正是一个出色的史家所需要的心胸和理智。因为珍爱和平,所以我们反思历史。只有从历史的经验中得出教训,并吸取这种教训不让历史的悲剧重现,我们这一代人才能不辜负为了民族的独立而以身殉国的先烈们的流血与牺牲,我们这个民族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进步的民族。

另:自接触松山战役的历史后,滇西之行酝酿已久,无奈琐事缠身一直不能成行。无论如何,定要前往已改变了模样的松山看一看,不只一次地读到松山战役时,泥泞的战壕里那种分不清是血肉还是泥土的人间地狱的惨景,心头的悲戚实无法用文字形容,如不能亲身前往一看究竟,内心的不安实在是无穷无尽。


最早对松山战役的概念来自于邓贤的《大国之魂》,当时自觉惭愧的是,自恃尚算熟悉二战历史的我,三十多年来竟不知有着中国远征军这样一支军队,在正面战场上与日本鬼子浴血奋战。《松山战役笔记》则更为写实。为此我感激时下的世风开化和这样一批心怀公正的作者。
起初不能理解的是,1300多日本鬼子盘踞在一个不足十余平方公里、海拨不过2700米的山头,如何让远征军先后投入六万兵力,并且在美式先进武器的协助下,仍然死伤惨重且久攻不下?最近看到一段关于松山的视频,当我看到松山日军堡垒的结构图时,我噤若寒蝉。日本鬼子将这个山头造成了一个立体的碉堡群,各堡互联,局部失陷,不影响其他堡垒作战,外部掩体厚处可达五米,炮火即使密集也难以入里。堡内分层,内部设施齐备且四通八达,甚至可通过汽车或坦克。堡前环设散兵位,可退可进。坡陡地险,堡垒与散兵火力交织时几乎没有死角,而日本守军的军事技能又是当时数一数二的,大部分壮丁出身的国军在仰攻时,上去一批,等发现火力点的时候基本上就是就义的时候。我才切身体会到松山战役的惨烈,也明白了战争不是唯一取决于人数,还在于工事,还在于装备,还在于地利,还在于决心。
再读此书,令我唏嘘不已的还是----在这样弹丸之地,又该如何层叠、几番血染方能容下近万条人命?感念在血肉浸渍下的松山草木在枯荣中,可以年年岁岁慰藉那些无名的卫国烈士。


书一快递到我就立马阅读了,总的感觉是物有所值。其一,肯定是正版书;其二,阅读纸制的和电子的版的感觉完全不同;其三,快递的速度较快。对内容谈点拙见:1、全书文字较多,插图较少,如果多配一些插图就更好了;2、从此战役深感到中国军人的血性和战争的残酷,够震撼;3、松山战役,中国VS日本,抗日战争中为数不多的装备、人数、准备都占优势的情况下,远征军43000人VS日军1300人,33:1的比例,伤亡比为7763:1259,约6.2:1(即每名日军击毙、击伤我远征军6人左右),付出了惨痛代价。虽然取得全胜,但这是一场大屠杀,日军疯狂顽抗,远征军疯狂进攻......遗憾不管怎么说,感谢余戈奉献了一部真实、严谨、宝贵的历史给我们,给下一代,给历史和未来.....


与前段时间看《无冕元帅—一个真实的粟裕》只用两天相比看这本书我用了两个多月,并不是此书写得不好,而是此书很沉重,此书给我们展示出这场真实的战役、而这场战役又是我以前所没听说的一场对日战争中中国军队少有的彻底的胜仗。虽说是胜仗,但看这场胜仗的时候却没有给人带来令人心潮澎湃的激动,而是多了一份凝重,让人不得不看一段就放下书来,以平复心情。战争是无情的、残酷的,而这本书让人领略到了什么叫惨烈、什么叫恐怖。正如史迪威所说“战争这个机器是人类精心创造的最浪费和最不道德的一个设计物,人类生命和国家资源和浪费简直是毫无道理。即使是正义的战争,结果是否正义也是值得怀疑的。如果说的道德原则的话,就会牵扯到几条,然而最大悲剧之一是战争对在作战中的每一个人的意志力量的破坏。”这句话虽有些偏颇但还有些道理,我厌恶战争,但更憎恨发动战争的战犯。单就这小小的松山双方就有六千七百多条生命消失,而更让人类感到不耻的是日军为了活命竞有组织地吃掉了自己战友的尸体。
在我小的时候报纸上书本上到处都是国民党军不抗战的描述、介绍,只在这二十几年里我们才从电影《台儿庄战役》开始渐渐地看到了国民党军抗战的介绍。直到后来知道国民党军在抗战中的作用。而这本《1944:松山战役笔记》仅仅以一场战役为介绍内容就让我们看到国民党军的不怕牺牲、前赴后继的英雄气慨,在此时我觉得提国军共军是不合适宜的,他们不应该属于某个党派,而应属于我们整个中华民族,他们是中国人是大写的中国人,他们为了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为了有田种有饭吃, 为了子孙们活得有尊严,明知前面等待着的是死亡,他们依然义无反顾地向前,去面对死亡。他们是我们的民族魂、军魂。


新书到手后,一口气读完。
该书全面展现了当年战场的惨烈,抗日战争中不多的胜利——还是在美国的帮助下取得!国军体现了巨大的火力优势,却付出了极大的伤亡代价,令人深思!作者的分析发人深省。
日寇的狗屁“全员玉碎”精神,反映出小日本的恶毒本性!战时,美国人对日寇后期自杀式袭击的深恶痛绝,认为日本人完全是不可理喻的战争机器。书中说到当时抗战士兵的认为,中国要一代人的生命为代价,杀光全日本的男人,中国才能迎来和平!松山当地的老百姓说,每到黄昏和阴雨天都能听到喊杀声和枪炮声在山谷回荡。
曾以为所有国家在二战前,文明未发展到今日之高度,战争中体现出的恶毒及残忍人性可以原谅。随着文明的进步,类似事件不可能在发生。但是,松山战役体现出的日本人对待战争的恶毒本性,完全改变了我的看法。最起码,日本人不能排除在外!“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对日本必须有足够的清醒认识!


这是一本我看到了一部中国人自己写出的,放在世界战史文学橱窗里毫无愧色的作品。以致我至今闭上眼睛,都能马上想象出那片寂静的战场下,被太多的鲜血浸泡过的钢铁和铜和腥气以及暗红色的泥土!


松山一战,也许你会说,这代价太大了!的确是代价太大了。可是,看看我们的国军,在东线战场上打得同样惨烈,但是多处于防势,而且是节节溃退,对进攻战役特别是对日军堡垒设防的攻坚战基本没有什么经验可言。松山这一战,是边打边学,最后取得了完全胜利。国军的学费交得太贵太贵了,这是以数以千计的年轻同胞生命为代价的啊。当时,中国可谓是腹背受敌,东线战场大家都已熟悉,而西线情况是:日军已占领新加坡、缅甸、泰国、印度东部的大部份,并借此依托,对中国形成东西夹击之势,以一厢情愿地迫使中国早日投降,能如愿地与意大利、德国法西斯在中东会师!!小日本的这个梦做得可不小~~~
滇西抗战的胜利,彻底粉碎了日寇这个邪恶的军国主义之梦,严惩了日寇侵略者,狠狠地打击了东嬴倭人的气焰,为世界反法西斯胜利、迫日本投降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放下书本,心里久久不能平静。光荣的远征军,用他们的民族之魂,捍卫了祖国的尊严。多少个年轻鲜活的生命,消逝在滇西的高山深谷和蛮蛮的缅北丛林之中。我想再次去看看松山,用心去祭奠那些逝去的民族英雄们……


《1944:松山战役笔记》

《中华读书报》每年都要评选一百本好书,每年年末的这一百本好书,也是我选购的一个重点。其实早就在很多媒体上看到了这本书的介绍,也早就为图书馆买了一本,但是没想到《1944:松山战役笔记》竟然荣登排行榜的首位,让人听吃惊。感紧补课,前两天才刚刚看完,一本一个军事迷写的一本一个战役的笔记,竟然能得到如此关注,真不容易。

不过书做得很扎实,是个做学问的人。有西方人那种认真和执着。光索引就好多页。这个题材也选择得不错。以前也陆续接触过,但是这本书从里到外,梳理得清楚明白,真的很难得。从松山战役这一点,深入发掘,从历史文化等多个方面让我们深受启发。书的意义也就远远超越了一次战役。现在肯这样做学问的人太少了。作者其实还不是这个专业,只是业余的爱好,也许只有因为爱才能够做得这么地道。

作者几乎收集到关于松山的全部资料,但是美中不足的是,作者多次前往松山,却除了收集到了寥寥无几的几张老照片外,并没有附上任何现在松山的照片,真是很遗憾,其实书中也提到了,虽然几十年过去了,但是这个边境线附近的小山包几乎没有什么变化,那么怎么不让我们看看现在的松山呢。


我是把《1944:松山战役笔记》,《解密上甘岭》,《亲历辽沈战役:塔山阻击战》放在一起看的。明显看出前两本书作者的严谨认真求实。
前2本都是从对战双方的一手或者二手史实资料入手,向读者展现了甚至可以说是重现了当时的历史。而且客观不偏颇。同时对细节和数字进行了求证。相比之下,《1944:松山战役》更胜一筹。

《松山战役笔记》更是在军事战术上展开了中日两军的特点。看完之后,更可以延伸感到“国军”后来败给解放军确实是正常的。

本书

史料翔实赛过论文;
文笔流畅超过散文;
结构紧凑胜过小说;
形式新颖堪比网文。

值得购买,值得阅读。


1944:松山战役笔记这部书读来令人荡气回肠,不仅了解了尘埋多年的远征军铁血征战史,还普及了军事知识。总之一句话,这部书是我期待了许多年也未遇到,今天不期而遇的一部经典之作。


如果不看松山战役 你不会知道日本战士可以疯狂到何种地步 他们对待战争是怎样的心态


松山!!!一口气花了7个小时看完这本书!
中华民族的抗战历史又清晰了一点。作者对中国军队的提法更好的体现了以史为鉴的原则,中国抗战的组成部分不可不提正面战场,不可缺乏敌后战场!救国不分前后,杀敌皆是英雄!!
作者历时近十年、成书30余万字、引用880多条注释、34副图表、引用200多篇文献或文章。
如果你是兵棋爱好者,看完它你可能会促使并帮助你去开发一个松山的剧本;如果你是一个军事和旅游迷,看完它可能会促使并帮助你去松山实地看一下用人血孕育的新松树和新松山;如果你重视细节,看完它你还可以重新依据它提供的松山敌我阵地发布图和人员编制表、武器装备表、攻击松山部队弹药储存与消耗情况表,发挥你的想象重现一部你的松山血战!如果你爱我们的国家,看完它会促使并帮助你更了解我们自己、了解侵略者!
历史已经过去六十多年,多少细节都已跟随着故去的无名英雄长眠,谢谢作者找回的一些不可忘却的回忆的细节。有空时我会一次一次的再次拿起此书:让英雄一次次重临!!让侵略者一次次地消失于人民战争的熊熊烈焰中!!让泪水一次次模糊我的双眼!!


小时候接触到的观念是-只有共XX才抗日,国军只是长腿逃跑。最近两岸关系改善了,描述国军抗日的书籍才逐渐多起来。而松山,又是国军全歼日本守军的三场战役中的一个。松山的残酷,从笔记中逐渐浮现出来。翻开书页,作者将我带回了65年前的松山。


此书严谨、详实、厚重。
作者广泛搜集资料,细致掌握分寸,辨别真伪,对松山战役全程中日双方的战略思想、战役设施和战术实施作了详尽、客观描述,对战事的前因后果、成败得失作了分析说明。又以“链接”这一方式,评论实战的影响因素和军队的人事关系;对我军将士不计存亡,奋勇杀敌的爱国精神和日本官兵赖以支撑的军事信仰传统都有生动的叙记和深刻的评论。全书有哭有笑,有血有泪,读来仿佛枪炮轰鸣下的土石横飞和白刃肉搏中的血雨腥风。本书似可作为战争史和攻防战事的实际教材,并可与李东磐的《在滇西战场中的父亲》一书参看。


其实三联出版的书都有一个共性,就是其要具有一定的思想性。松山战役笔记是一般很严肃的书,作者基本用考证的方法去面对这一件史实,为我们拨开云雾,看清当时的历史。其实正常情况下我们很难接触到某些东西的真想,不过是某些事,某些目的可以忽略对这些东西的宣传了。非常值得一看的书!强烈推荐!


松山战役是中国远征军打的最艰苦,最惨烈的一场战役,也是日本称其为“玉碎”的一场战役。以前在读其他书的时候,都引用了本书的一些内容,所以这会买来看看,了解一下那段历史。


我一翻开这本书,就被作者的写作风格吸引住了,阅读开始就欲罢不能,整整两天我仔细看完了这本书,自己仿佛置身在那残酷的战场上,我第一次最直观的感受到了中日作战双方的真实内心变化。作者从许多不同的角度给我们阐释这场伟大的战役,严谨求实的学风深深打动了我。在我十几年的阅读经历中,这本描写战争的书是最能吸引我的。在此,向为保卫国家安全的国民党军将领和英勇的战士们致敬!!!向能够还原历史真实的作者表示谢意!!!


中华民族在正面战场攻击战的典型,也是日本守军全部被歼灭的三个地点之一,其中还有缅甸的密支那战役,三个中有二个就是中国远征军创造的辉煌,而这一切是中国远征军将士的鲜血换来。今年恰好是70周年,让我们缅怀先烈,瞻仰先烈,敬畏先烈,就让好好感受一下当时的历史氛围吧。


了解那断历史,此书写的松山战役很详细,是一本很经典的书。强烈像读者推荐!看前心里要有准备,战争太残酷了。。。。


远征军最艰难一战即松山战役,国军在最没有名气的地方打了一场国军史上最有名气的一战,浴血三月,七千将士马革裹尸。喋血沙场,何其壮哉!


朋友推荐读了这本书。作者多角度分析了松山战役,让人深思。好书值得读。


我是去了松山后,对松山战役产生浓厚兴趣,随后认真看了这本书。看得惊心动魄,对当时的中国军队在滇西抗战中付出的巨大努力和牺牲,对中国军人的精神感到由衷的钦佩。我想,无论远征军还是八路军,都是为中华民族而战,都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很好的了解松山战役的书,建议看《凤凰大视野-中国远征军》,可以比较直观地再现本书内容,也能了解当时在国外作战的另外一支部队——中国驻印军


松山战役非常好的历史记录.值得一读.


好书!买时只是觉得有关松山战役的书太少了,就决定先买来看看,一看真的不错,真实、易读......。本人正在看,等看完在评论!!哈哈!


松山战役是滇西缅北战役中的一部分。在抗日战争后期中国为了打通滇缅公路,远征军于1944年6月4日进攻位于龙陵县腊勐乡的松山,同年9月7日占领松山。


终于打开了被故意尘封遗忘的历史。台湾有松山机场,大陆却没有多少人知道松山就别提松山战役了。历史不容遗忘。此书还原历史真相,震撼感人,好书!


非常精彩的一本书,作者以详实的资料再现了松山战役的惨烈战况


这是一本描写抗日战争正面正面战场一次战役的极其细致的描述,作者附上大量的参考资料作为考证依据,值得一读。


书中不再是高大英武的电影式英雄 而是那种可以立于眼前活生生的普通人 但正因为与我们近了也真切了 让我们第一次真正看到英雄是什么 在字里行间中品味着英雄的悲壮 抛弃以往电影给我们带来的与真实战场的阻隔 还原其应有的一切 我想说对于倒下的英雄们我们现在的人不应该仅仅有意或者无心的说一声--永垂不朽 而应该用心用行动来抚慰在天的英灵 日本可以年年月月的纪念在异国大肆杀戮侵占别国领土的强盗父辈们 为什么我们就不能理直气壮的为那些反抗侵略不畏豺狼的我们现在人最应该感谢的英雄们设立一个迟来60余年的纪念日呐


非常完整,详细的介绍了当时松山的情况,从此书也更加的解了二战时中国战场。写得也非常的好。谢谢!!!买了一本值得收藏的书


这本书写的很翔实,内容的评论大家都说得比较好。就不多说了。遗憾的是图全部在后面,要是在前面讲战争进程的同时附图,可以让我们对战役进程有更多了解。还有就是作者似乎对大国之魂很多不满,但还是引用了不少内容哦。


受《我的团长,我的团》这部电视剧的影响,前一阵忽然间就对滇缅边境中国远征军的历史发生了兴趣,买了数本相关书籍来阅读,这本书针对单一战役进行了详细描写。很好。


如标题:我们的民族要延续,就不能忘了这段历史。这本书我刚开始看,一字一句读的,正如当年读那本《龙旗飘扬的舰队》。不管经济怎样发展,社会怎样演变,作为一个民族,我们需要找回自己的脊梁,那就从抵御外侮扬我国威的松山开始吧。


一部讲述“战壕真实”的战争史,通过对战争中个人经历的,完全忠于事实的描写,使该书成为国内同类作品的唯一一部。读之如亲身经历一般,让人百感交集,使人时时为远征军士兵生存之艰苦而感动,为奋勇杀敌的精神热血沸腾,为每一次伤亡而伤感,为每一个胜利而激动,为日本鬼子的灭绝人性而激愤。是每个有血性的中国人都应一读的好书。缺点嘛,我觉得就是作为一部信史,应多引用原始文献,本书多处引用他人文章,说服力上稍逊。还有就是作者对战争亲历者的采访似乎不够,可能跟时间过于久远和经济能力限制有关,大概是我吹毛求疵了,呵呵。


读了这本书,仿佛是看见了一个中国远征军战士的松山血战的日记,内容是那么的质朴但是又那么的感人至深,带我走进了几乎被遗忘的时空,我们无论如何也不应该忘记这些为了中国的自由而抛洒热血的年轻生命,向为了祖国解放民族独立而献身的人们致敬。


那是一场惨烈的战役,惨烈到用再激烈文字已无法形容,惨烈到在丰富的想象也无法想象,请记住那场战争吧,请记住那些用血肉之躯为我们的国家抵御外辱的人吧,


虽然图片比较少,但是那生动的文字依然震撼着我的心,真的没想到这场仗这么难打,本书以翔实的资料给我们描绘了那场空前惨烈的战役,有很强的可读性,建议大家读一读。


翻开书这段之前多不为人知现在又有些过热的战争历史即血雨腥风硝烟弥漫的扑面而来。采用了笔记式的叙事结构,真实性与文学性都可圈可点。远胜当前众多影视涉及此题材时所表现的肤浅与夸张。这样的历史就要用有修饰的真实来表现,才在忠于史实同时再动人。一本很好的书。本人在三联书店偶遇作者的新书发布会,亲见了作者,只是当时书已看完,就也没必要再买新书,也错过了请作者签名机会。不过也算是读书的一件趣事了。祝作者再能写出更好的作品。


作者对比了和松山战役相关的各种史料和著作,全面而翔实。
我最看重这本书的文、图、表并重,尤其是非常珍贵的作战军用地图和各种数据表。以往的文字和著作差就差在这个方面,也因为缺少了这些内容而无法让我们对当年防御体系之严密,攻坚之难,代价之重有直观深刻的体会,这本书弥补了我的缺憾。


战役我们且不论,就是战后如何对待那些抛头颅,洒热血的战士,那些鲜活的生命就只在这世界停留了一会儿的人,我们更多的是选择遗忘,而日本人哪怕是他妈的一屁马都立碑作序,差距不是表面的,是我们骨子里的冷漠


余先生(应该是先生吧?)的“微观史学”观和平民历史的史学角度,与黄仁宇先生的大历史,小人物有异曲之妙,深感折服。
心情几经波折宕荡,终于在今天把本书读完,受益匪浅,同时,更觉国内史学研究一贯之苍薄——书后所附双方军队情况对比,日方可以细致到每一个小队每一个队员之姓名的详细罗列,而中方却是一串串冷冰冰之数字。
于是,不禁在想,如何让人对历史产生应有的敬畏?如何才是真正对历史的尊重?我想,首先应该是对参与该段历史的“个体”的尊重!而这种尊重不应以一个华而不实的“无名烈士”总括之!!
情到深处无庸言,借这方平台,向为中华民族解放而奋斗的所有中国人致敬!
最后,感谢作者详实的,力所能及的田野调查,为你我带来那一段不该被遗忘却正在被人遗忘的历史……


听着大悲咒来读《松山》,感慨。


这是我看过的关于滇西、松山抗日最好的一本书,清晰、严肃、不枯燥。的确值得收藏!!


精彩,看得热血沸腾有娓娓道来正个战役的过程,喜欢这记录片


关于松山在我念书的时候不知道,一点都不知道!后来去了趟保山还是米有人提起。后来知道我天朝还有这么一个地方,倭寇原来还来过这里!“膏药旗”居然也在这里飘过!居然有数以万计的英灵在这里为民族存亡而战,有人米有忘记,现在偶也终于知道了。于是特想去那座目前偶唯一知道的有着“晴天白日”标志的那些墓碑祭奠英灵,但后来有人告诉我,那个地方被一些个叫做“红卫兵”的王八羔子破坏的一塌糊涂,后来的确重修。我有些不愿意去,看着那座被破坏的纪念碑残垣,偶不知道会不会愤怒,会不会在英灵面前失态?不可以忘本,我遥望西边深深的鞠了一躬!


一部严谨的战史将远去的那个时代拉回眼前,读了这本书,或许才能看明白《我的团长我的团》中的无奈与悲壮!士兵的血总是热的!


书的内容很好,很详细。针对一场战役,涵盖了战役的进程、双方武器、人员等等对比,可以看出作者的用心。


战役的细则非常认真,对于了解远征军的作战有非常好的帮助.


刚开始看内容很吸引,基本了解远征军的这场战役所付出的艰辛。


这本书对战役的描述挺详细的,孩子非常喜欢。


一个民间作家,靠自己的爱好和坚持,写了一本内容非常详实,考据非常严谨的纪实文学,没有虚构,没有想像,完全可以当作一本严谨历史著作来读,也是一本能够正视历史现实的好书。


松山松山


作品翔实,可读性很强。看出来,作者是花了大量心血完成。喜欢远征军战史的朋友可以一读。此外,三联出版社的装祯设计很好,纸张考究,值得收藏。


内容详实,严谨.作者对这场战争有着自己的独立见解.
很不错的一本书,建议大家多看看.
了解正面战场,了解国军在抗战中所作出的伟大牺牲.


很过瘾,很感人,很透彻。看了这么多战史、战争纪实类的著作,这本书完全可以排在这一类型书籍的前列。


深入的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资料才能写出这样的书吧~内容翔实,脉络清晰。字里行间散发着未散尽的硝烟,惨烈的战斗历历在目。现在很少有这样的书可看了,完全可以当做史料来使用。
不止是值得一看!!!!


书市帮老公买的,他是军事发烧友,《世界军事》、《舰船知识》等等每期必买,他第一时间看完后又马不停蹄看了第二遍,说是实在太详尽了,不是创作类的,完全是纪实类的,还说应当作为军事院校的教科书使用。我觉着对远征军在中日两国迥异的待遇(至少我是近两年才知晓有这么一支队伍的,以我的阅读量来说,确实值得我们深思!!)一个不尊重自己民众个体生命的民族何时才能真正的崛起?!


一本极棒的战史


这本书很不错,让我眼界大开。作者让我真正感受到了真实的战争,真实的世界……战争的真正意义,不是简单地胜败得失,而是无数鲜活的生命用鲜血汇聚成的厚重的记忆,这种记忆对于战争各方而言是很不同的,造成的影响也殊异……值得细细阅读,反复品味!


这是一本真实、权威的书,正视历史,文笔酣畅,大有风味


太感人了!惨烈的战斗,残酷的历史,勿忘国耻!向英勇抗战的国军将士致敬!


老公一直以来都喜欢军事类的书籍,给他挑了这本,讲述发生在云南战争,填补以往的空白。


还原了历史,能使你闻到战场上焦灼的空气,向当年誓死抗击日本侵略的英雄们致敬!!


一读起来就非常吸引人,当然的事我这样的军事爱好者。作者的严谨和求索在字里行间体现的淋漓尽致。


能闻到硝烟味儿的书


第一次读到这么真实的战争文字。详实,明了。


详细的讲述了抗日缅甸战场中国军队的历程非常好


好书!确确实实是一本好书。作者让我对军事纪实文学有了一种新的定位。这是一部很用心的作品,真的谢谢作者!里头的叙事角度和严谨措词让我真的有“拜读”之感。衷心推荐此书。也希望作者能够有机会以此角度和风格创作更毒偶的作品,特别是有关于“抗美援朝”的文学作品。


在旅行的途中听云南当地人讲起过,可惜当时不了解所以没去保山那边,一直想多了解下。刚好有个记者朋友的博客有读后感,买来看看,写的不错,因为我是晚上看的,有时觉得很恐惧,不敢去洗手间,可见那场战争多么的残酷。应该说作者写的不错,不过不太适合小女生看


从版面上可以看出,作者参考比较多的资料,也很有见地地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同时尽量不忽略个中细节,比如第一个牺牲的军人:邓超!
再看不足,封面设计的太单薄,很软,几下就皱了,更不能碰水,文章对情报活动有一定描写但可能苦于资料不多而不能有所展开,草草带过,同时对战前敌我双方的军事侦察、情报搜集基本就没有描写,我觉得这是很重要的战前、战时准备,特别是情报战打得不理想时候的有利补充。参考资料很详实,但让人不知道是该看正文还是看小注脚了


这确实是一本好书,看得出作者做了大量的考据工作,每场战斗都写得极其细致、详细,每场战斗都尽量把亲历者的感受摆出来,很客观。在本书的众多亮点中,有一个给我很深刻的印象:作者搬出史实来批驳那些有意无意间美化日寇的某些文章,很有力!


我是看过电视剧后才找来这本书的。果然,还是写在纸上的东西能更清楚的表现出作者的想法。
当然不是电视不好,而是每个人看书时的理解跟想象不同。我还是喜欢书的。


第一次看战争纪实的书 第一次感受这样的震撼 迟来的爱国主义教育 在今天确实无法想象 人怎么可以这么无畏 我觉得如今的我们丧失了一些有关国家 有关大义的信念和坚持 更多时候 我们只想到自己 觉得很惭愧


别怕痛,因为这是历史的本来面目。
无论他是伤痕累累还是面目狰狞,无论是鲜血铺地还是魂兮不归。
别忘记他们……
不管是姓国还是姓共,他们是那个年代付出得最多的人。
我想说,别有成见。
我们的国家,我们宣扬着他的博大精深,宣扬着他的历史悠久。
偶尔也要想起来,我们不是只有六十一年历史。
我们有五千年。


好容易才看完的 这本书写得太细致了 真是不容易 有兴趣的人和有精力的人 才能看完 不过内容真是没的说


很好的一本书啊!写得很客观,纪实。我原先在新浪博客看过“战场上的蒲公英”,回忆录一样的写法,有兴趣的读者可以把这这两本书联系在一起看,会更有味道。


军人写书不谈政治能写到这个程度委实不易。
本来是看的电子书,看完了买一本收藏。
战场推演入化境。民族感情跃纸上。


现在越来越感觉到历史是人写的,有这么一本内容详实又让人能信服的书不容易!


书写的很专业很详细,有些细节甚至有些读不下去了。
喜欢这段历史的一定要收藏。


过去国内对这段历史说的比较少,作者写法独特、到位。是难得一见的战争史册。


书不错,但装订不太好,看了两天中间就掉页了


最近很喜欢读关于中国远征军的书,不为别的,只是觉得国家亏待了这些战士!


迄今为止国内最好的军事历史读物,除了《血红雪白》,很少能客观的讲述一段这么复杂的一段历史!


太翔实了,事隔这么多年,能做到这种地步,作者确实是呕心沥血,这才是专业、敬业。
文笔也不错,能一气看下去。


此书填补了人们对那段历史的空白


军人和军迷应该好好读读这本书,它可以教会我们怎么去打仗,怎么把仗打赢打好。写史的人应该向本书的作者学习,要对历史负责,就要对自己文字的真实性负责。


很翔实的资料是这本书的最大特点,值得一读


我想,只是一个有善心的人都必须仔细去阅读,认真去感受的书。


今年少有的战场调查类书籍,比较严谨。


书的质量很好,真实的记录了历史。我要坚决抵制日货


一段沉重的历史,一群被刻意遗忘的英雄。


它是一本值得我们坐在温暖的阳光下,享受着先烈给我们的和平的阳光,去追思历史的一本沉重的书。


一段不该忘却的历史,那些为中华民族抗击外来侵略,保卫祖国的勇士们永远值得我们怀念。该书很好的为我们上了一堂详实、生动的历史课。


对作者表示敬意,一定是下了很大的功夫才能把这段历史最大限度地还原在我们面前。
对70年前的这些战士表示崇高敬意,你们是民族的脊梁!


很久没有见到这样的书,一页文字有一半是注释,这样谨慎、细致的作者非常难得。


读者需要这种严禁的文章,太多的一概而论降低了人们的认知水平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