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财富的觉醒

滕泰 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年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作者:

滕泰  

Tag标签:

无  

前言

  为什么美国在实体经济严重衰退的情况下,要把9000亿美元全部砸向金融领域?为什么中国在股市跌幅超过70%的情况下,却要向实体经济增加4万亿人民币的投资?  为什么凭借几种金融衍生品,财富就能瞬间转移?为什么凭借某个政策,国与国之间的财富就能此消彼长?  为什么昨日还争相竞价的东西,今天就变得一文不值?是财富变得虚幻,还是我们的观念已经跟不上时代?  提出这些为什么的人不是水皮,因为水皮不知道答案,所以不会给自己难堪,自问自答这些为什么的人叫滕泰,现在中国银河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担任研究所所长、董事总经理。滕泰为回答这些为什么在太平洋两岸的中美之间来回折腾,苦思冥想了8年整,然后把自认为正确的答案写成了一本书,书名叫做《财富的觉醒》,一个既时髦、又叫人甜酸苦辣五味翻腾的书名。  滕泰同志把人类有史以来的财富分成三个时代,或称三次革命,最早的叫生态财富革命,中间的叫硬财富革命,现在的叫软财富革命,这样的分类是否科学且不论,但是滕泰的思考还是引起了水皮的共鸣,因为他在序言中有这么一段话:  在不同的财富时代,创造财富的方式截然不同,因而,在一个财富时代富强的国家却有可能在另一个财富时代衰落。然而决定财富兴衰的到底是人口、制度、技术,还是贸易、金融和战争?在软财富时代,国家还要不要像生态财富时代那样鼓励垦荒、种地?还要不要像硬财富时代那样鼓励工业生产?应如何从贸易、金融、技术、制度、人力资本等方面,制定全方位的国家软财富战略呢?  水皮之所以有感慨,是因为这些思考好像都是针对眼前的金融危机的,而对比中美两国的救市方案的不同命运,更让人产生了疑问,莫非传说中的乾坤大挪移就要发生在这个时代?或者确切说金融危机后的2009年?  早在2007年中期,敏感的美国学者就意识到一个“中美国”的时代正在来临,太平洋两岸的两个巨人,如果看作一个国家,那么有太多的互补性,一个好储蓄,一个好透支;一个从事制造业,一个从事服务业;一个净出口,一个净进口。当时并没有人想到,一个将成为金融危机的制造者,而另一个将被看作金融危机的拯救者。  事实上,同样是拯救计划,在中国政府推出四万亿刺激计划至今,中国的股市最多时上涨已经超过了30%,就在刚刚过去的一周,中国A股的成交股数创出了有史以来的最高数字;而汇集了美国人梦想的奥巴马上台之后推出了类似中国的8000亿美元方案,虽经国会通过,美国的道琼斯指数却出现了剧烈的震荡,一举跌破了12年的低点,给经济复苏蒙上了巨大的阴影。  是中国人民盲目信任政府,还是美国政府的方案太不靠谱?答案其实非常明确,中国政府的方案是一个接一个,至今还没有完,而美国政府的方案只有概念却没有执行。  无独有偶,滕泰同志是国内最早提出中国股市黄金十年的人之一,难道中国的黄金十年对应的会是美国和日-本当年一样的失落十年?水皮不是不相信黄金十年,但是更愿意就事论事,2007年初和滕泰的争论也于如此,因为在股市上,炒的是概念,是透支,如果真的有十年黄金,那么一定是一年挖完的,上一轮的大牛年已经做了一个最好的证明。  那么,道琼斯创新低,上证指数还有可能继续走高吗?  回答是,A股的这一轮行情并不是因为道琼斯走高而引起的,当然也不会因为道琼斯走低而走低,影响会有,但不会是决定性的。A股目前的强势表面上看是流动性造成的,但是为什么大多数人在去年底我们谈论流动性时却视而不见呢?因为A股的强势本质上是因为投资者对中国的经济刺激计划投赞成票且预期向好而产生的,流动性是因,预期好转是果,因果关系不可倒置。  至于点位,这一轮的高点已经看到2404点,而2400点是绝大多数机构年前看到的箱顶,根据相反理论,这个点位已经不成其为高点,这是其一;指标股基本上还停留在当初政府救市的价位,中石油是这样,中石化也是这样,工商银行甚至还低于当时的护盘价位,这是其二。  有其一、其二,有没有新高,不言自明。

内容概要

本书对财富做出了全新的定义,讲述了生态财富革命、硬财富革命和软财富革命这三次财富革命,从全新的视角,结合丰富的历史资料给国家、企业、个人等不同层面在财富观和财富战略上带来觉醒。

作者简介

  滕泰,中国银河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研究所所长、董事总经理,中国证券业协会分析师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科学院管理学院MBA导师。

书籍目录

引言第一篇 财富攫取密码 第1章 贸易优势聚集财富  三条古商路造就财富名城   财富中心转移  贸易在财富创造中的作用  贸易政策主导国家财富 第2章 金融优势“双刃剑”  金融与大国兴衰  金融资产是不是财富  创造货币不是银行的专利  金融的财富创造效应和分配效应  国际货币发行权  金融主导权  后次按时代的国际金融格局 第3章 战争能否成就富国  战争与列强兴衰  战争与财富  我们还需要战争吗? 第4章 攥紧财富的金钥匙  生态财富的金钥匙  硬财富崛起  硬财富的金钥匙  软财富的金钥匙  财富分配图第二篇 国家财富增长战略 第5章 中国的严峻挑战  多周期叠加  外部冲击  长期动力与“中等收入陷阱” 第6章 谁能战胜财富周期  寻找周期答案  财富周期  从反周期到寻求长期增长动力 第7章 人口与人力资本战略  财富增长的三个历史规律  从人口控制到人口红利  人口的财富本质  迁徙与繁荣  城乡人口流动  移民三定律和财富效应  中国的人口与人力资本战略 第8章 制度中的财富活力  产权制度的财富活力  文化制度的财富活力  优化组织方式,发掘财富活力  如何形成最有财富活力的制度  中国财富增长的制度潜力 第9章 优化资源科技组合  科技提升资源价值  农牧业技术与生态资源组合  硬财富突破生态约束  软财富突破硬资源约束  中国突破“中等收入陷阱”第三篇 软财富观 第10章 财富思想革命  告别陈旧的财富观  世界上最富有的人  软财富之道 第11章 如何给软财富定价  牛顿时代的过时理论  传统定价理论的实践困境  软价值论 第12章 应对财富潮起潮落  硬商品价格的不同决定  地产的软价值  把握金融资产价格结语参考书目

章节摘录

  三条古商路造就财富名城  如果让中国人回答明朝以前哪些城市最富裕,有人会说是长安或洛阳,有人会回答是大都(今北京),也有人会认为是苏州、杭州、扬州,还有人会说出些西域名城,比如高昌、楼兰。如果问熟悉西方历史的人,公元1500年以前哪些城市最富有,很多人会想到罗马和君士坦丁堡(今伊斯坦布尔),也有人会想到威尼斯,可能还有人会提到汉堡、里斯本、布鲁日、哥本哈根等。  其实,所有这些历史上的财富名城都分布在三条古代商路上。这三条商路就是横贯亚欧大陆的“丝绸之路”,纵贯中国南北的京杭大运河,以及后来被“汉撒同盟”所控制的欧洲近海港口贸易路线。  丝绸之路上的金银财宝  “丝绸之路”(The Silk Road)的学术概念最早是在1877年由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Ferdinand von Richthofen)首次提出,用来描述中国同中亚两河流域以及印度之间的交通。之后,阿尔巴特·赫尔曼(A. Herrmann)把这条路拓展到丝绸等商品到达的核心区域,从地理上把“丝绸之路”延伸到地中海和小亚细亚,用来描述整个欧洲、西亚国家同东方的主要贸易路线,并被东西方学者普遍接受。广义的“丝绸之路”的贸易路线是:从中国西安(元代以后向东延伸到北京)出发,到中国新疆境内,向北到达今咸海、里海以北草原与欧洲相通,向南到印度,向西则直抵叙利亚,渡海到达希腊、罗马,或南下经大马士革、开罗,到达埃及的亚历山大。  横跨亚欧大陆的这条丝绸之路是公元1500年以前世界贸易最著名的一条干线。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绸、茶叶、铁器、铜器、漆器、杏仁,欧洲的毛织品、玻璃、化妆品,印度的宝石、玛瑙、香料,中亚的马匹等沿着不同的贸易方向进行广泛的交流。  由于巨大的区域差异,很多商品在印度、中国和罗马的价格差异达100倍以上,当时的国际贸易商人可从中获得巨额利润。在长达1000多年的历史中,“丝绸之路”滋养了上百个富裕的古城。在中国境内的有洛阳、太原、西安、嘉峪关、敦煌、高昌、交河、楼兰、吐鲁番、乌鲁木齐、伊宁、库车、阿克苏、喀什等。在西亚、欧洲境内的有塔什库尔干、伊斯兰堡、喀布尔、马什哈德、德黑兰、巴格达、大马士革、君士坦丁堡、里昂、罗马、威尼斯、热那亚等。  京杭运河沿线的富裕城镇  既然叫“丝绸之路”,说明丝绸在中国、阿拉伯、印度、欧洲的贸易中占有最重要的地位。据历史记载,中国丝绸在古代的中亚、西亚以至非洲、欧洲都颇为流行,不仅安息、塞琉古和托勒密的王侯后妃大量使用丝绸装饰,甚至在西罗马的中心罗马城和东罗马的中心君士坦丁堡,从皇帝、元老院元老以至权贵之家,都以能穿上中国丝绸为荣。  然而,几乎所有关于丝绸之路的描述都是从长安出发,而不包含北京、洛阳等内陆城市,更不包括中国南部的城市。可是单单从北京、洛阳这些城市开始,是不可能有丝绸贸易的。丝绸之路贸易繁荣,离不开中国内地的一条重要商路—京杭大运河。  从春秋时代开始挖掘,完成于隋朝公元610年的京杭大运河,是中国历史上的黄金水道。京杭大运河北起北京,南到杭州,连通淮河与长江水路,不仅是丝绸、茶叶等贸易通道,而且是中国古代盐业和漕运的主要通道。  京杭运河开通以前,江南丝绸主要通过洛阳、咸阳运往长安。京杭运河开通以后,由于运河的运输效率较高,于是江南的丝绸、茶叶、陶瓷开始大量通过运河到达北京,并通过太原、包头一线连接丝绸之路,得以运往欧洲。直到近代断流之前,京杭运河沿线的主要城市都是中国历史上富裕繁华的商业之城,包括天津、德州、高邮、徐州、扬州、镇江、无锡、常州、苏州、嘉兴、杭州等。在这些城市中也不难发现通过丝绸之路来到中国的毛皮、玻璃、香料等商品。  昔日欧洲的财富聚集地  中世纪以前,欧洲的财富聚集地并不仅仅只有罗马和君士坦丁堡这两个政治中心,还包括地中海和波罗的海沿岸的一系列商业名城。  在北部,最富裕的城市是欧洲低地国家分布在北海和波罗的海沿岸的城镇(之后的汉撒同盟所联合的200多个城镇),主要包括,德国的汉堡、布莱梅,葡萄牙的里斯本,比利时的布鲁日、安特卫普,瑞典的斯德哥尔摩,丹麦的哥本哈根、德尔,挪威的卑尔根等。汉撒同盟成立以后,还在英格兰的伦敦、俄罗斯的诺夫哥罗德等地建立了永久性商站,并与意大利半岛的威尼斯、热那亚、佛罗伦萨有密切的商业交流。  通过这些城市之间的商业交流,俄罗斯和波兰的粮食、木材、毛皮、柏油、蜂蜜和亚麻被运往佛兰德斯和英格兰。欧洲西部地区的羊毛织品、葡萄酒、食盐和地中海特产,被运到东部和北部地区,并换取那里的毛皮、蜡、琥珀、铜、铁、鳕鱼干、小麦、木材和啤酒。  值得一提的是南部的罗马、威尼斯、热那亚、佛罗伦萨,它们不仅是欧洲区域内贸易的重要商业城市,同时还处于“丝绸之路”的西端。因此,不仅各种欧洲的商品通过这些意大利商业城邦被运往中亚、印度、中国,而且欧洲人也只有从那里才能购买到东方的丝绸、陶瓷、茶叶等。  三大古商路的兴衰与财富转移  13-16世纪,在亚、欧农牧业财富的繁荣时期,三大商路也基本上连成一体。三大商路上的所有城市和区域经济都充满活力。  丝绸等商品的大量出口,拉动了中国桑蚕和丝绸业的发展。著名的《清明上河图》,就是对这一时期江南经济繁荣的真实写照。大运河沿岸的城市如苏州、扬州、济南等在不同年代都得益于商业和贸易的繁荣。西部城市也受到阿拉伯文明和印度文明的积极影响。善于经营的中国徽商和中国晋商在东西方贸易中赚取了大量的财富。  中亚地区由于处在“丝绸之路”的要冲,也在中转商业中获得了巨额利润。粟特人的首府马拉坎达(今撒马尔罕)曾经因为丝绸贸易一度兴盛繁荣。在亚历山大帝国崩溃以后,“丝绸之路”上的贸易垄断利润在塞琉古王朝的财政收入中占有重要地位。安息控制了中亚和西亚以后,也从过境贸易和出口贸易中获利丰厚;安息灭亡后,萨珊朝的波斯帝国,则阻止中亚的粟特商人和西方的罗马商人贩卖丝绸,自己垄断贸易利润。  在东西方贸易的另一端,罗马、君士坦丁堡,以及威尼斯、热那亚等地中海商业城市、直至北海和波罗的海沿岸的200多个城镇都是远程贸易的经营者和受益者。到12世纪,意大利半岛很多地区甚至也学会了养桑蚕和丝绸制作技术,后又传到法国;东方的陶瓷制造技术也在德国被发扬光大。  然而,到中国明朝中期的1472年,蒙古兵占领哈密,明朝退守嘉峪关,嘉峪关以外的西域诸邦四分五裂。在中亚,波斯帝国成为中国、印度的商品到达欧洲的严重障碍,从而迫使一部分东西方贸易改道海上。在西方,15世纪末,达伽马绕过非洲的好望角到达印度之后,虽然东方商品仍然在丝绸之路上的不同地理阶段进行交易,但是繁荣了1000多年、横贯亚欧大陆的“丝绸之路”已经别无选择地逐渐走向衰落。  在东方,到1502年,横贯阿拉伯半岛的旅行商队的路线已经中断。1由于对中国商品的需求日益减少,“走西口”的山西商人失去了大量的商业机会,不得不努力将商业活动范围延伸到北方的俄罗斯以及南部中国,而处于中国南北要冲的安徽商人的经营重心进一步向江浙地区转移。随着贸易重心由内陆逐渐转移到东南沿海,闽商、浙商逐渐取代传统的晋商、徽商成为新的财富聚集者。  在西方,由于葡萄牙人取得直接通向东方的航线,从而使传统东地中海贸易体系(威尼斯、热那亚、佛罗伦萨等商业城市)失去了联系黑海、欧洲大陆与中亚、印度、中国的商路的核心地位。不管那里的商人们如何精明,仅仅依托贫瘠的意大利半岛,再也无法继续在与北海、波罗的海以及欧洲内陆城镇的贸易中扮演主导角色,永远失去了世界贸易中的主导地位,无法维持昔日的繁荣。曾经与意大利城邦保持密切联系的北欧汉撒同盟,也很快在荷兰和英国的冲击下失去了海上贸易的主导权。  在中亚、西亚、东欧地区,处在“丝绸之路”上的一座座商业名城,曾经像它们拥有的珠宝一样闪亮,然而在商路转移之后却一颗颗陨落。有的古城在短短几百年后,已经像古道上的驼铃声一样不复存在,只留下一座座佛塔、清真寺做历史的见证,还有古阿拉伯神灯和驼队的故事依然流传。


编辑推荐

  《财富的觉醒》由政府高参、经济学权威、商学院院长、投资银行家、最牛基金经理、财经媒体总编联合推荐!从此读懂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从此踏上财富增长之路!  为什么美国在实体经济严重衰退的情况下,要把9000亿美元全部砸向金融领域?  为什么中国在股市跌幅超过70%的情况下,要向实体经济增加4万亿人民币的投资?  为什么凭借几种金融衍生品,财富就能瞬间转移?为什么凭借某个政策,国与国之间的财富就能此消彼长?  贸易、金融、人口、制度、技术,蕴含着哪些财富活力?  面对暴涨暴跌的房价、股价、艺术品价格……到底如何给财富定价?  为什么昨日还争相竞价的东西,今天就变得一文不值?是财富变得虚幻,还是我们的观念已经跟不上时代?  答案就隐藏在财富的历史和财富的创造源泉中!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财富的觉醒 PDF格式下载



财富作为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作为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交汇点,是一个超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并且易于评判的中性尺度。从概念上,财富是一个难以准确定义的东西,因为随着人类认知水平的提高,财富的内涵、外延、存在形式都在不断发生着变化。但无论农业文明的土地、人口,还是工业文明的机械设备、化工产品;无论有形的粮食、建筑,还是无形的技术专利;无论真实财富,还是虚拟财富,都具有储藏、比较、交换的功能,都因“有用性”而具备一定的价值。从功能上,只有财富的持续增长才有人的持续发展,只有财富的公平分配,才能惠泽更多的人。因此,那些能够最大限度的激励人们创造财富,并通过法律保护合法财富,保证财富公平分配的国家,必定是站在时代前沿的文明大国。滕泰在《财富的觉醒》中将财富分为生态财富、硬财富、软财富三种,作者以历史视角,从财富角度解读大国崛起的密码。

财富是一个比较中性的概念,但财富是由内在逻辑的,最显著的标志就是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财富总处于一种动态平衡的结构之中,财富的积累和正向分配,造就大国崛起,而财富的枯竭和分配不公则导致社会变革。虽然,财富动态平衡动态任何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都是为了服务于不同财富结构下的利益集团与个人。从“强制性”思维出发的制度框架和运行模式必然会破坏社会系统天然的均衡性,这种破坏必然将人们创造财富的动力变为分食财富的欲望,其结果是财富的总量越来越小,财富的分配越来越逆向,当破坏的程度突破了均衡的底线,必然会出现通过消耗财富来建立新的均衡。财富总量的枯竭与结构的畸形突破底限时,必然爆发危机以追求新的均衡。


不同财富时代,财富创造和分配的取决因素不尽不同,但财富创造对人口与资源的依赖越来越小,对制度和智力的依赖越来越大;权力和暴力对财富分配的影响越来越小,而市场和环境的影响却越来越大,这是财富在世界范围内的历史大势。

农业文明时代,财富主要来源于人口和土地,财富的分配主要取决与暴力和权力。中国、印度等国家都是位于大河冲积平原上的农业大国,这些地域不但适宜人口居住,而且利于植物生长。因此,只要天灾、土地、人口三者之间的矛盾在可承受的范围内,加上对长期耕作经验的总结和改进,财富的数量会不断增长。由于人地矛盾是生态财富时代永恒的矛盾,因此,制度对财富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如何解决这一矛盾上,而智力对财富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耕作水平的提高。在解决人地矛盾这一问题上,东方和西方,中国的不同朝代做出了两种截然不同选择,而这种选择直接导致了不同的历史命运。当人口数量超出土地承受能力后,西方国家和中国的两宋,采取了比较开放的政策,鼓励农业人口转化为商业人口,生态财富转化为商业资本,而西班牙、葡萄牙甚至鼓励走出国门去寻找新大陆。这不但解决了人地矛盾,而且促进了社会分工和技术进步,国家财富和民间财富都得到快速增长。相反,中国的明、清王朝,为了解决国内民族矛盾,选择了诸如海禁、打压商人等封闭政策,在解决人地矛盾问题上,将人均土地面积越分越小,结果导致了围湖造田等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这又为自然灾害埋下隐患,一旦灾害来临,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就无法避免。

至于农业文明时代的财富分配,主要有三种途径。一是通过土地兼并流向权力阶层,这主要发生在每个王朝的中后期;二是通过战争流向暴力机器的掌握者,这主要发生在王朝末期或者军阀割据时期,所谓“天子宁有种耶?兵强马壮者为之耳”;三是通过商业贸易赚取巨额差价,这主要发生在比较开放的国家和地区之间,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不但打通了东西财富要道,而且使开封、洛阳、西安、德黑兰、罗马、君士坦丁堡等财富大都市。前两者财富流向都是基于非市场行为,其本质是对财富的转移和分配,但不增加任何财富,只有后者是一种基于市场意义上的财富分配,而商业资本的不断壮大,必然促进社会分工和技术进步,为新的技术革命和财富革命准备了物质条件。

以蒸汽机的发明应用为标志的第一次工业技术革命,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标志的第二次技术革命,以计算技术为标志的第三次技术革命不但大大拓宽了财富的来源和形式,而且使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而发明和掌握科学技术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则成为财富的智力源泉。在新的财富时代,传统的以家庭为单位的农业生产组织方式显然无法满足工业化生产的需要,也无法调动财富创造者的积极性。于是,以股份制为核心的公司成为创造财富的微观载体。为了激发创造财富的积极性,在宏观制度层面,自由竞争、市场调节这只“看不见的手”成为政策的基本选择。在微观层面,泰勒科学管理思想的应用大幅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率。市场竞争和科学管理不但是工业财富时代不同管理层面的制度选择,也比较公平的实现了财富的正向分配,因此,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人们创造


这本书全景式的描写了财富创造的历史,并用一个非常简洁的框架,在多要素供求动态结构下的财富主观价值理论,分析了历史上从生态财富、到制造业工业化的硬财富、到当今信息金融技术等等软财富的变迁过程,同时也给出对当前金融危机的清楚解释。其中关于财富聚集地各个阶段的分析,对中国如何应对软财富时代而崛起的战略,非常清楚;对于软财富时代的主要财富索取要素的分析,对企业、投资机构以及家庭和个人,我相信都有非常好的启发。非常好的一本书。很少看到全景度高但又能对现实情况进行分析的好书。分析框架一以贯之,是最大优点。关于财富价值的理论,与Fisher的广义资本理论暗示,有理论上的统一性;关于经济周期和财富阶段的理论,又与历史模式的识别为导向,使得概念可观察,有实践上的操作性。强烈推荐!!!


从阅读感觉来看,这不像是一本通俗读物了,因为作者理论功底相当扎实。
但是,书确实又通俗易懂。总之,就是,一本严谨的轻松的好看的关于财富的书。
看过之后,对于个人财富,国家财富,你都会有新的思考。


很好的一本书,从基本层面给大家一种关于财富的分析。


使我对财富的观点有了更加深刻理解和认识,虽然不知道对我致富有没有帮助,但是在思想上,对我是一次深刻的冲击。


是一本难得的好书,惊叹于作者雄厚的金融学功底,用浅显的文字阐述深邃的理论;只读到三分之一便有所感慨,给我一个全新认识世界金融史的平台;好书!


作者有很深厚的理论功底,能够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观点犀利,很有启发,比之一些财经评论人士时寒冰的次贷危机、宋鸿兵的货币战争,要深刻、理性的多。作者心态平和,娓娓道来,发人深思。不足之处是后半部略啰嗦了一些。


虎哥说这本书的很多观点都是东摘西抄的,但我觉得是大开眼界。
可能我读的书还不够多吧,我是觉得这本书把很多历史事件穿在一起来对比分析,思路连贯一致,读起来有打通任督二脉之感。
我是先从图书馆借了书看后,感觉非常好,又从网上买了书的,会永久珍藏。


催发我们活出精彩的勇气,非常值得一看。


她满喜欢的~


《财富的觉醒》是银河证券研究所所长滕泰的力作,开创了一个新的视觉,提出了软财富的概念。从参考文献可以发现,他一直对此都有思考,原来写过《新财富》。方向是对的,但是显然作者功力不够,许多问题都是隔靴挠痒,点到即止。对于多学科的认识没有同时到达巅峰,综合运用还没有到达炉火纯青的地步,大师不是垒的,还是要多磨练。无论如何,是一本值得一看的启迪性的书。


文字很简单、道理很明确,就是叫人梳理正确的财富观。看后是对拜金思想的一次触动。


开启未来财富思维的钥匙,做金融、证券的人应该人手一本。


作者构思严谨,笔法流畅,用独特的视角阐述了财富的意义,可谓独具匠心。只是重复的相关内容较多,读时稍感语言啰嗦。


对于财富的定义,有真知灼见;不过到最后的部分有些可能还需要更深刻的思考,方能触及本质


书写得不是太好懂,可是书的内容非常丰富,需静下心来,慢慢研学


内容不错,但内容多有重复:该书内部以及与《新财富论》之间都有重复,两本可以压缩到200页。


写的还不错,值得一看。但是很多都是前人的成果,只是罗列了而已,没有多大新意。不过对于一般人来说,看了会有帮助。


前面十章象金融史教科书,后面两章写的才见水平.


之前看报道之类的对这本书的评价很高,可是真正看了之后很一般


一般吧,没有想象中的好


帮同事买的,据说蛮畅销的,到处买不到才来当当网买的。


完全看不懂说些什么。。大概是文化程度不够吧。。。


看了没什么感觉,有些生硬


  以前总觉得“富人越富”这话有点不大对,因为读的不少书里都介绍到在资本较小时发展较快,而等到资本较大时就发展慢了。
  读了这本书,才发现理解这话的另一个角度,那就是富人的信用,在社会中一个人的信用其实可以快转换成财富,而且一个人越富有,这种转换杠杆可以越大。典型例子是商业银行,在准备金为10%时,理想情况下可以把10元上交1元准备金贷出去9元,然后民众把9元在存进银行,银行可以再贷出去8.1元……如此循环,10元就可以当做100元。这就是富人信用的价值,这就是为什么富人越富,穷人越穷。


  对财富的观点历来就有两种:一种是财富客观论,一种是财富主观论。财富客观论用了尽可能多的手段去计量经济,掩盖了财富主观论的本质:财富是由人定义、人创造、人消费、人毁灭的。作者系统化的梳理出了财富主观性的路径和演化方向,剖析了财富在不同层面的内生逻辑。通读之后一定会改变看待财富的视角,不是在道德视角,而是在实实在在的经济视角。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