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伤寒论疑难解读

李心机 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时间:

1999-3  

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作者:

李心机  

页数:

413  

Tag标签:

无  

前言

  《伤寒杂病论》是东汉末年张仲景根据《黄帝内经》、《难经》的理论,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撰写而成的。它是一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典籍,其伟大成就举世瞩目,为中医学树立了辨证论治的典范,对中医学的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在流传过程中该书被析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分。  《伤寒论》内涵丰富多彩,蕴藏着中医学理论瑰宝和方药精华,故历代医家多研究之。在诸多的古代医学论著中,各家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方法,探讨、阐发了《伤寒论》的奥理,弘扬了仲景学术思想,扩大了《伤寒论》方药的临床应用,积累了宝贵的资料。  李心机教授从事《伤寒论》的研究和教学20余年,宗成《伤寒论疑难解读》一书。是书运用考辨与阐释相结合的方法,对《伤寒论》的理论思路进行了研究。他对《伤寒论》的文化渊源和理论渊源进行了纵深求索,对哲学与医学两方面的气的理论作了比较;对人体的气和医学理论中的气分别进行了独特的阐发;对三阴三阳理论,挖掘出宝贵的学术资料,进行了深刻而全面的论证并得出了全新的结论。本书对《伤寒论》研究史上的“误读传统”做了深人的剖析,对《伤寒论》中的具体方证进行了理论上的还原分析。他独辟蹊径,提出并运用“让《伤寒论》自己诠解自己”的原则和方法,以寻绎仲景的理论思路,对后世的若干“误读现象”进行了驳正。

内容概要

李心机教授从事《伤寒论》的研究和教学20余年,宗成《伤寒论疑难解读》一书。本书对《伤寒论》研究史上的“误读传统”做了深入的剖析,对《伤寒论》中的具体方证进行了理论上的还原分析。他独辟蹊径,提出并运用“让《伤寒论》自己诠解自己”的原则和方法,以寻绎仲景的理论思路,对后世的若干“误读现象”进行了驳正,并作出了全新的、合理的、自然的解释。本书针对《伤寒论》中的句读和义理,进行了疏证,纠正了《伤寒论》研究史上,多遵汉唐义疏之例“注不破经,疏不破注”的随文敷饰之弊,提出了许多难能可贵的见解。

作者简介

李心机,1942年生,山东省蓬莱人,山东中医药大学教授。
  1962年考入山东中医学院,1968年毕业,从事医疗工作10年后于1978年考入山东中医学院,师从著名中医学家李克绍先生攻读硕十学位,1981年毕业后留校,从事教学与研究工作。曾任《伤寒论》教研室副主任,中医系副主任,中医药文献研究所所长。历任山东省七、八、九届政协委员。
他致力于《伤寒论》理论与临床思路研究,提出把《伤寒论》置于中国传统文化大背景和医学文献历史背景中研究的新思路,倡导“让张仲景自己为自己作注释”,“让《伤寒论》自己诠解自己”的学术主张,引入人类文化学研究方法对《伤寒论》进行深入的考辨与阐释,运用人类文化学考察资料在比较与对文化、学术背景的还原分析中,正本清源,寻求《伤寒论》的本义,“还《伤寒论》的本来面目”。1999年在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了《伤寒论疑难解读》,意在突显《伤寒论》的疑难,重心是“点”,力在深度.该书曾获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山东省教育厅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2003年在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了《伤寒论通释》,意在突显系统,重心是“面”,力在广度,该书曾获中华中医药学会学术著作优秀奖。2007年在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了《伤寒论图表解》,意在简明直观,重心是“简”,力在通俗。

书籍目录

上篇 理论探源与发微 气是物质与气是生命 整体观念与直觉思维 藏、藏府与藏象 哲学的阴阳与医学的阴阳 三与三阴三阳 伤寒发病与三阴三阳分证 “传”与“传经” “六经提纲”与“非纲” 合病与并病 发汗与汗法 厥阴病篇与《伤寒论》传本 《伤寒论》、“《伤寒论》学”与“伤寒学” 《伤寒论》方法与学习《伤寒论》的方法中篇 方证思路与辨疑 太阳伤寒与麻黄汤证 太阳中风与桂枝汤证 桂枝麻黄各半汤证 桂枝二麻黄一汤证 桂枝二越婢一汤证 大青龙汤证 小青龙汤证 葛根汤与桂枝加葛根汤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证 五苓散证 茯苓甘草汤证 大陷胸汤证与小陷胸汤证(膈内拒痛与疼痛拒按—— 十枣汤证 栀子豉汤 白虎汤证与白虎加人参汤证 大承气汤与小承气汤 少阳病与柴胡汤证 桂枝去芍药汤与桂枝加芍药汤 少阴病吴茱萸汤证(烦躁与躁烦—— 四逆散证治 大建中汤与小建中汤 大半夏汤与小半夏汤 甘草与甘草汤 一方与二法下篇 条文解读与义疏 伤寒与温病 寒在骨髓与热在骨髓 恶风与恶寒 桂枝不中与之也 先其时发汗则愈 疑非仲景意 昼日烦躁不得眠 麻黄“先煮去沫”与“沫令人烦” “主之”、“宜”、“与”及其他 “喘家作”与“喘家作桂枝汤” “呕吐”与“咳吐” “目瞑”与“瞑目” “渴”与“消渴” “虚烦”与“懊侬” “不可余药”与“余勿服” “潮热”与“海潮” “发黄”与“胆汁外溢” “半在里半在外”与“半表半里” “发热恶寒”与“往来寒热” “但见一症便是”与“不必悉具” “七八日续得寒热”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 “脾约”与“脾弱” “格阳”与“戴阳” “热多欲饮水”与“寒多不用水” “哕”与“干呕” 条文中自注例后记再版后记

章节摘录

  上篇 理论探源与发微  气是物质与气是生命  气是中医学的重要概念,也是中医学理论大厦的最重要的支柱之一。有研究者统计,一部《黄帝内经》,气字约三千余见。《伤寒论》主要讲的是辨证论治,辨证就是研究发病机制及其证候特点。要阐述发病机制,不仅离不开阴阳,也离不开气。如《平脉法》云:“趺阳脉浮而芤,浮者卫气虚,芤者营气伤,其身体瘦,肌肉甲错,浮芤相搏,宗气微衰,四属断绝。”一部《伤寒论》气字约40余见,如第15条“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第29条“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第40条“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第46条“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第48条“阳气怫郁不得越”;第50条“以营气不足,血少故也”;第54条“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第67条“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第111条“太阳病中风,以火劫发汗,邪风被火热,血气流溢”;第173条“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第337条“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等。特别是论中第97条:“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人,与正气相搏”。本条讲的虽然是小柴胡汤证的发病机制,但是通过这3个“气”字所编织出的,却是整个中医发病学图谱的缩影。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伤寒论疑难解读 PDF格式下载



希望学习伤寒论的人买来看看


李心机教授从临床出发。写的很好


比较好,适合研究用的书呀!


对学习伤寒大有帮助


此书的观点同胡老的类似


比较经典,值得拥有。


实际用途不大


不如借看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