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智取天下

兆祥 外文
出版时间:

2011-2  

出版社:

外文  

作者:

兆祥  

页数:

274  

前言

宋太祖(927—976年),即赵匡胤,是宋代的开国之君。在历代史家的论著中,宋太祖获得的评价颇高。虽然他开创的宋代一直没有完成统一大业,但却能够与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和成吉思汗等雄君霸主并称于世,其影响可见一斑。 宋太祖出生之时,恰逢五代乱世。唐末以来的藩镇割据状态,已经发展成为诸多小国之间的纷争。连年的战乱,造成中原地区民不聊生,经济凋敝,社会动荡。乱世需要英雄,英雄出于乱世,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之下,宋太祖逐渐踏上政治舞台,一出好戏开始上演了。 出身于武将家庭的宋太祖深知,军功是乱世中崛起的最好工具。凭着卓越的战功,以及当权者的赏识,宋太祖迅速跻身权贵。当他主掌禁军大权后,便通过一次不流血的政变黄袍加身,登上皇帝宝座。 宋太祖最突出的贡献,应当归结于消除割据和富国强兵两个方面。经过东抚西讨、南征北战,中国由分裂基本上趋于统一。为避免重蹈覆辙,宋太祖在军事、吏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做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强化中央集权,将地方的军权、吏治和经济大权统统控制在皇帝一人手中,并重用文人,一改前代重武轻文的现象,开创了两宋灿烂的文化王朝。 人无完人,有得必有失。在宋太祖励精图治的过程中,积贫积弱的弊端已经发芽。面对北方异族的入侵,有宋一代历遭磨难,以致“靖康之耻”发生。但对一个历史人物的评价,要看他的功过是非孰轻孰重,他对社会的发展进步是推动还是阻碍。 纵观宋太祖的一生,可谓壮丽多彩。在他短暂的生命中,他孜孜不倦、殚精竭智,为社会发展、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写下了浓重的一笔。

内容概要

  仁义是权术的基石、居高位要有严手腕、主人不做奴才的事等。宋太祖(927—976年),即赵匡胤,是宋代的开国之君。在历代史家的论著中,宋太祖获得的评价颇高。虽然他开创的宋代一直没有完成统一大业,但却能够与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和成吉思汗等雄君霸主并称于世,其影响可见一斑。  宋太祖出生之时,恰逢五代乱世。唐末以来的藩镇割据状态,已经发展成为诸多小国之间的纷争。连年的战乱,造成中原地区民不聊生,经济凋敝,社会动荡。乱世需要英雄,英雄出于乱世,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之下,宋太祖逐渐踏上政治舞台,一出好戏开始上演了。  出身于武将家庭的宋太祖深知,军功是乱世中崛起的最好工具。凭着卓越的战功,以及当权者的赏识,宋太祖迅速跻身权贵。当他主掌禁军大权后,便通过一次不流血的政变黄袍加身,登上皇帝宝座。  宋太祖最突出的贡献,应当归结于消除割据和富国强兵两个方面。经过东抚西讨、南征北战,中国由分裂基本上趋于统一。为避免重蹈覆辙,宋太祖在军事、吏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做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强化中央集权,将地方的军权、吏治和经济大权统统控制在皇帝一人手中,并重用文人,一改前代重武?文的现象,开创了两宋灿烂的文化王朝。

书籍目录

第一章 仁义是权术的基石第二章 翅膀硬了才能高飞第三章 居高位要有严手腕第四章 创业难 守成更难第五章 不求虚名 求实效第六章 主人不做奴才的事第七章 不让权力之剑伤到自己第八章 靠制度来治理天下

章节摘录

1.得天下以仁则民无不从 史家笔下的宋太祖,是一个忠厚长者般的帝王。他起于乱世,而能以仁义创两宋三百年基业,繁荣经济,倡导文化,其功业当属不朽。后人评价宋太祖为:建邦立国,崇仁义之德;统一天下,兴仁义之师;安定乾坤,从仁义之政。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儒家学说统领中华民族风骚数千年,虽朝代更迭,天子皇帝走马灯似的换来换去,但历朝历代用以统治百姓的最重要的思想武器仍旧是儒家思想。在所有帝王中,将仁义挂在嘴边的无以计数,而将仁义铸于胸中者却寥寥无几。 仁,就是仁爱。历代统治者,常常标榜仁政,即使像夏桀、商纣这样的暴君,也常以仁政来欺骗百姓。作为儒家学说核心的“仁义”,是中华传统伦理道理的精髓,是历代名君圣主兴邦治国的思想基石。 《宋史·太祖本纪》记载:宋太祖的道德仁义之风淳厚,不在汉、唐名君贤主之下。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东坡也认为:我太祖,故天下一于宋。如果说苏学士是为宋太祖歌功颂德,是因为他是宋代官宦,而《宋史·太祖本纪》却是后代所撰,其客观性当属真实。 自古以来,朝代更替大多是以武力和血腥来完成的。有的是外族入侵,武力征服,如元、清两代;有的是百姓揭竿而起,推翻前朝的统治,另立国号,如汉、明;有的是朝廷内部的政变,地方势力崛起,取代先皇,如隋、唐等。但无论何种形式,都是靠众多士兵和百姓的尸骨作为代价的,对社会经济带来的更是负面的作用,百姓也会因战乱而流离失所。宋太祖之创宋代周,与历代开国皇帝相比,可以说是最具仁心的。 史载,陈桥兵变之时,宋太祖被部下黄袍加身。为制止部下滥杀劫掠,他约法三章:一,不得惊扰和伤害周太后、少帝及其家人;二,对文武百官,不得随意侵犯凌辱;三,部队进入京城后,不得劫掠民众,抢夺府库财物。正是因为这约法三章,兵变的乱军才有所约束,完成了一场不流血的政变,宋太祖的皇帝宝座也安稳了许多。 当上皇帝之后,急需考虑的是统一的问题。唐末以来,各地割据势力为争夺权力和领地,连年战争不断,造成大量土地荒芜,人口凋敝,经济几近崩溃。因此,统一是当务之急。然而,统一必须通过武力来解决,或者说以武力为后盾来解决。在大多数情况下,战争是统一的惟一方法,胜者为王败者寇。战争意味着大规模的杀戮,不仅使敌人血流成河,自己也避免不了伤亡惨重的后果。宋太祖在统一过程中,为尽量减少敌我双方的伤亡,且能够达到一统天下的目的,制定出比较周全的统一计划,采取先易后难,战抚并用的方针,逐步完成了设想。 作为带兵打仗的将领,能够披坚执锐,冲锋陷阵,百战百胜,当然属于勇猛的将才,但算不上最聪明的将才。因为他在取胜的同时,自己一方也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损失。真正聪明的将才应该是不战而屈人之兵,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胜利。在伐蜀一役中,宋太祖巧妙运用兵伐与怀柔之计,迅速完成灭蜀的任务。 乾德二年(964年),宋军伐蜀。太祖事先约束伐蜀将士:行营所到之处,不许焚烧房舍,不许殴打与劫掠吏民、开发坟丘、剪伐桑柘。违背者,以军法从事。与此同时,太祖还令掌管工匠制作的八作司在开封汴水沿岸为后蜀皇帝孟昶预建宫舍五百余间,室内床帐器物一应俱全,只待孟昶投降后便可久居于此。在这种情势下,宋军前锋甫一攻下后蜀门户剑门关,孟昶便急忙派人请降。宋太祖为安定民心,以仁爱宽容厚待孟昶及其家人,封官加爵,打消了后蜀君臣的顾虑。为安定后蜀百姓,宋太祖进一步下令,减免原有的苛捐杂税,取消不合理的制度,并严令地方官吏不得擅自苛害百姓,违者严办。对在平蜀中立下大功的主将王全斌,宋太祖对他的违法乱纪之事也亳不手软。王全斌是太祖义社十兄弟之一,能征善战,立下了汗马功劳。但在伐蜀时,他纵容部下劫掠财物,斩杀降卒,违背了太祖的初衷。结果,王全斌被罢官削职,闭居而死。 宋军以微薄的兵力,仅用两个月便灭掉广饶富庶的后蜀,其主要原因便是太祖制定的兵临城下,怀柔其后的战略。,加之战后太祖对蜀地实行仁政,有效地减少了后蜀官吏百姓的对立情绪,很快完成了对后蜀的统一。 在冷兵器年代,取得战争胜利的因素除了兵器精良,指挥得当之外,心理战也是一个制胜的法宝。对将领而言,要使他们忠心耿耿,有士为知己者死之信心;对士兵来说,要让他们义无反顾地冲锋陷阵;对敌方而言,则要瓦解其斗志,化敌为友。 俗话说: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更何况皇帝与臣子呢?王全斌率师伐蜀之时,正值严冬。一天,宋太祖因天气寒冷而在讲武殿中设置牦帐,虽然他身穿貂皮大衣,头戴裘皮帽,犹觉寒冷。抬头一看窗外,大雪纷飞。太祖静思片刻,忽然对侍臣说:我穿着这么厚重的衣服,都觉得身体寒冷。想到西征伐蜀的将士们,头顶霜雪,身冒严寒,还要在战场上与敌厮杀,怎么承受得了呢?于是,他脱下皮衣裘帽,派使者驰马飞骑赏赐给王全斌,并诏谕其他将士说:“不能遍赐各位寒衣为憾。”这件衣服与这句话,使王全斌与将士莫不感激涕零,并激励他们在战场上奋勇杀敌,迅速平定了后蜀。 在征蜀时,宋军中也出现过违背太祖命令而残暴虐民的将领。有一个军官,每攻下一城,便在降民中割女人的乳房为乐,致使许多妇女受虐而亡。太祖闻知大怒,立即下令将此人处死。许多将领为此人求情,说他对太祖忠心耿耿,只是出于对敌之恨才干出此事,如果因为这样就杀了这个良将,岂不是一个损失?太祖说:“兴师伐蜀,妇人何罪?怎能残忍到如此地步!应当绳之以法,以此为受害者偿冤。”太祖虽然失去了一名善于打仗的良将,却赢得后蜀百姓的拥戴,其利害得失显而易见。 贤能之人以仁义得天下,有识之士以仁义安天下。孔子强调“为政以德”,孟子要求以“不忍人之心”,为“不忍人之政”。 自古以来,皇帝被称为天子,代替上天来统治百姓。作为天子统治下的官员百姓,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在处理君与民的关系上,不同的帝王有不同的思想和措施,既有秦二世之类的暴政苦民的君主,也有唐太宗、宋太祖这样的仁政爱民的帝王,其结局自然是大相径庭。 宋初,经过唐末以来的连年战乱,河山一片苍凉,荒田万顷,流民遍野,社会处于急剧的动荡之中,对封建统治提出了严重的挑战。 P10-12


编辑推荐

至高无上的皇权学问,博大精深的官场智慧。 宋太祖(927—976年),即赵匡胤,是宋代的开国之君。在历代史家的论著中,宋太祖获得的评价颇高。虽然他开创的宋代一直没有完成统一大业,但却能够与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和成吉思汗等雄君霸主并称于世,其影响可见一斑。 兆祥编著的《宋太祖赵匡胤权智》讲述了宋太祖赵匡胤的生平故事及权谋战略。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智取天下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