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智取天下

军川 军川 外文出版社 (2011-02出版)
出版时间:

2011-2  

出版社:

军川 外文出版社 (2011-02出版)  

作者:

军川  

页数:

269  

Tag标签:

无  

前言

雍正,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稹的年号,他是清代入关后的第三代皇帝。他生于1678年(康熙十七年),按皇室定制,排行第四。康熙四十八年封和硕雍亲王,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二十日(1722年12月27日)登基即皇帝位,年号雍正。于雍正十三年八月二十三日(1735年9月28日)去世,庙号世宗,葬易州泰陵,共在位十三年。 《清世宗实录》中称雍正:“天表奇伟,隆准颀身,双耳半垂,目光炯照,音吐洪亮,举止端疑,幼耽书诗,博览弗倦,精究理学之原,旁彻性宗之旨。天章溶发,立就万言。书法道雄,妙兼众体。每筹度来事理,评骘人才,因端竞委,烛照如神。韬略机宜,皆所洞悉。”其实雍正的一生充满着神秘色彩,他的继位及死亡都是清代历史上著名的宫廷疑案。 放眼历史,打开清朝的画卷,“康熙盛世”和“乾隆盛世”耀眼夺目,是所谓“双峰”现象。相比于前后两个超过60年的盛世王朝,雍正王朝只有短短的十三年时间,因而,雍正名声远不及自己的父亲,也不及自己的儿子。然而正是他,开创了一个过渡期,建立了一个政绩显著的雍正王朝。雍正对清朝的最大贡献就在于:使康熙开创的盛世由后期的停滞再度走上发展之路,并为乾隆鼎盛局面的到来奠定了雄厚的基础。所以“康乾盛世”的正确称谓应是“康雍乾盛世”。 雍正是一位权谋家,能隐能忍、能大能小,城府深厚,完全掩盖了自己,真是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正是凭着这些,在激烈的皇位角逐中,雍正最后一举成功。然而在其生前,大臣们秉承其意志,盛赞他有六个“自古未有”的君道,即“敬天之诚”、“孝德之隆”、“用人之当”、“莅位之勤”、“爱民之仁”、“求言之切”等前无古人。 雍正算得上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政治强人。他在即位时已是不惑之年,人生阅历和政治经验相当丰富。尤其是在藩邸时争夺储位的斗争中,他深切地感受到政治的险恶,体察到世情的炎凉冷暖,认识到现存制度和政治上的弊端。这种锻炼和经验在历代守成之君中是不多见的。“凡臣下之结党怀奸,夤缘请托,欺罔蒙蔽,阳奉阴违,假公济私,面从背非,种种恶劣之习,皆朕所深知灼见,可以屈指而数者。”“较之古来以藩王而入承大统,如汉文帝辈,朕之见闻,更远过之。”雍正资质聪颖,善于思考和观察,审时度势,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具有非凡的政治上的鉴别力、洞察力和敏锐性。他性格刚毅、果断,具有深远的政治抱负和强烈的历史责任感,是兴利除弊的创造性人物。他在执政期间实施了一些带有历史总结性的重大改革:确立秘密立储制度,解决了长期以来皇位继承惯例制度的弊端;创设军机处,理顺君相关系,标志着两千年传统君主专制制度的空前完备;实现“台省合一”,从律法上取消谏官制度,是对中国传统君主专制制度的补充形式和软制约制度的最后否定;首创“朝考”,重视解决现实生活的策论,实行重才能轻出身的用人政策,是对传统科举取仕的部分否定和修补;实行摊丁入亩,从法定意义上完全取消人头税,标志着中国传统的经济剥削制度由赋役制转向租税制,解放了社会生产力;实行“耗羡归公”和“养廉银”,变附加税为正税,普调官员薪俸;发布“除贱为良”政令,是宋元以来有功于社会平等与公正的可贵努力。雍正富有时代性、历史性的改革事业不但对清朝的稳定、发展、繁荣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亦占有重要的位置。 雍正的形象历来不佳。以往的历史资料和历史研究对雍正特别是对他的品德指斥较多。很长一段时期内,他是作为一个心胸狭窄、猜忌多疑、喜怒无常、刻薄寡恩、诡诈阴险的形象为世人所鄙夷、鞭挞,甚至为好事者所尽情演绎、戏说。雍正留下的骂名,主要不在他本身的过错,而是他的对立面所造的舆论和影响,也是后世与他持不同政治观点的人对他不断批评的结果。雍正脾气暴躁,待人处世有失宽容,往往给人一种不能容人的感觉。对心腹甜言蜜语,好话说得令人肉麻;对政敌和异己不免尖酸刻薄,报复心重。政治的险恶和特殊的人生阅历,铸就他动心忍性、城府高深的个性特点,其用人自有一套只可意会的权术,并应用特务和密折这样的双料监视工具。他虚荣心、自尊心很强,为政既讲求实际,同时又搞形式主义,口中不喜颂扬,心里却渴望得到一片喝彩。过于自信,好高己卑人,固执专断,刚愎自用。 雍正世事洞明,喜亲力而为,“夙夜祗惧,不惶寝食,天下几务,无分巨细,务期综理详明……为社稷之重,勤劳罔懈耳。”雍正可谓历史上最为勤政的帝王,日夜忙于御门听政,接见群僚,批阅奏章。雍正在位十三年,于日理万机之余,亲写朱谕、朱批,少则精简十字,多则上千言,用各种语调笔墨一挥而就,总字数达二百二十多万,可谓多产,亦是其勤政的有力旁证。雍正认为“国家设官分职,各有专司,而总揽万机,全在一人之裁决”。也正因雍正这种夙兴夜寐、朝乾夕惕的精神,方能够成功实行一系列政治经济变革,使大清王朝在历史的洪流中写下辉煌的篇章。 总之,雍正的一生,经天纬地,力挽狂澜,改革政治,积极进取,取得了非凡成绩,他如愿做了一个“千古榜样人物”。

内容概要

  至高无上的皇权学问,博大精深的官场智慧。雍正,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稹的年号,他是清代入关后的第三代皇帝。他生于1678年(康熙十七年),按皇室定制,排行第四。康熙四十八年封和硕雍亲王,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二十日(1722年12月27日)登基即皇帝位,年号雍正。于雍正十三年八月二十三日(1735年9月28日)去世,庙号世宗,葬易州泰陵,共在位十三年。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审时度势 不到时机不出头1 旁敲侧击 坐山观虎斗2 在聪明人面前装糊涂3 明面上不利 就在暗地里用劲儿4 戒急用忍 不妄逞匹夫之勇5 运筹帷幄 巧借天机第二章 成大事要有硬心肠6 化被动为主动7 利用耳目了解实情8 先要树立起自己的权威9 让别人围着自己转10 未雨绸缪 凡事想到前面第三章 用好手中的两把刀11 利用小事做大文章12 赏功罚过 双管齐下13 威以治世 变以临事14 以正人心 端风俗为首务15 威猛治世 仁德治民第四章 软硬兼施 两手都要硬16 绵里藏针 步步为营17 要除根柢 先从枝干开刀18 分化瓦解 各个击破19 给别人的毒药是自己的营养20 控制好舆论阵地第五章 用智慧驾驭权力第六章 危机意识不可无第七章 用人需知人 知人需善任第八章 目光远大 不图近利第九章 不给自己留遗憾

章节摘录

2.在聪明人面前装糊涂 在逆境里锻炼意志,在聪明人面前装傻,在强者面前做弱者,这就是韬光养晦术。之所以要韬光养晦,是因为自己某一阶段处于弱势和不利地位,只能通过韬光养晦来积蓄力量。改变境遇。表面上糊里糊涂。心底却非常清楚,装出样子是给别人看的,其目的是让人信以为真,放松瞽惕,从而伺机改变不利地位。 康熙废黜允礽之后大病一场,身体更加虚弱。为后事计划,康熙想重新立一个太子,于是召集满朝文武商议:“朕躬近来虽照常安适,但渐觉虚弱。人生难料,托付无人,倘有不虞,此基业非朕所建立,关系甚大,因踌躇无代朕听理之人,送至心气不宁,精神恍惚……尔等皆朕所信任,荐擢大臣,行阵之间,尔等尚能听命,今令尔等与满汉大臣等会同详议,于诸阿哥中举奏一人。大阿哥所行甚谬,虐戾不堪,除他之外,于诸阿哥中众议属准,朕即从之。若议时互相瞻顾,别有探听,俱属不可。” 在这样的情况下,允禊及其党羽没有及时收敛,反而变本加厉暗中串联,公然悖逆康熙的指示。允禊的死党阿灵阿、鄂伦岱、揆叙、王鸿绪等私相密议,并与诸大臣暗通消息,在手心里写“八”字互相传看。至此,所有的大臣就尽皆公推允禊为皇太子了。 物极必反,太聪明了就是傻。八阿哥允禩的确有过人之处,那就是他善于笼络人心。他不但结交了朝中一大部分文武官员,而且还与九阿哥允禧、十四阿哥允褪、大阿哥允裎等人结成了死党。表面上他们这一帮人气势极大,但骨子里却犯了一个最大的错误。在废太子事件后,康熙已清醒地看到了皇子拉帮结派所产生的恶果。康熙看到众人皆推举允禩,当时非常震惊,他没想到在太子允扔之外,八阿哥允禊居然有这么庞大的势力。而皇子结党,必然会对他的皇权造成威胁。允禊的积极营求储位,恰恰触动了康熙的龙须,招致康熙的抵触情绪。因此,允误是聪明反被聪明误了。 正所谓大智若愚,大贤若怯。与允禊的锋芒毕露不同,雍正表现出一副与世无争的样子,终日里大谈禅定虚无。从这次斗争中,雍正发现储位虽贵,但不是可以硬抢的,因为父皇康熙过于精明,稍有风吹草动,必会疑心大起。允禔和允禩的教训深刻。既然不能霸王硬上弓,那只有攻心为上。雍正主要的策略是以退为进,韬光养晦。 受封雍亲王的时候,雍正就向康熙禀奏说:“我现在的爵位已经很高,现在又封亲王,可是弟弟允禟、允禵他们都还只是个贝子。同是兄弟,这样厚此薄彼,恐怕会有人说闲话。还是请父皇降低我的爵位和赏赐,分给兄弟们,以提高他们的地位,我的心里会好受一些。” 康熙本来正被储位的事情弄得焦头烂额,后来大病一场,看到儿子们仍然明争暗抢,心里正不是滋味。而雍正这番话;正符合康熙的心意,所以康熙表扬了他一番。 雍正的这种策略,不但麻痹了康熙,同时还避免了其他皇子的攻击诋毁。由此看来,韬光养晦之术有时比锋芒毕露更高一筹。正如古人所讲,刚则易折,柔则长存。在韬光养晦的日子里,雍正一方面写着像《国居》《山居偶成》、《一世歌》和《题布袋和尚》之类或陶情沉性,或愤世嫉俗,或嬉笑怒骂的文章,一方面却在哨悄培植着羽翼。 其间,《国居》写道:“懒问浮沉事,间娱花柳朝。吴儿掉风曲,越女按鸾箫。道许山僧访,棋将野叟招。漆园非所慕,适志即逍遥。”好个“懒问浮沉事”、“适志即逍遥”!从这首诗里,谁又能发现雍正的雄心大志呢?倒像是一个没有志向、贪图享乐的人。隐藏了他的目的,众人就不会把他当竞争对手来打击和落井下石了。其《山居偶成》则颇有陶潜诗风格:“山居且喜远纷华,俯仰乾坤野兴赊。千载勋名身外影,百年荣辱镜中花。金樽潦倒春将暮,惠径葳蕤日又斜。闻道五湖烟景好,何缘蓑笠钓汀沙。” 世事证明,人情练达,既然千秋功名都如身外影,百年荣辱都像镜中花,那世间还有什么更值得追求的呢?恬淡自然,与世无争的心境也在里面表达得十分明白。谁也不会猜想到他也是在深思熟虑谋取皇位却更是技高一筹的人。在《题布袋和尚》诗里面,他更是表达了这种与世无争、笑看红尘的胸襟:“笑呵呵,呵呵笑,笑世人,笑不了。笑他田地置方圆,笑他房屋嫌低小。笑他饮食羡膏粱,笑他衣服求精好。笑他妻妾恋如花,笑他性命轻如草。笑他名利认真求,笑他贪得生烦恼。不如看破笑呵呵,肚皮藏世界,布袋括山河。日月轮回眼,乾坤自在窝。开口笑时空色相,安心坐下念弥陀。世间真实见,此袋尽包罗。紧捏着,不为过。若还宽放些儿也,贫者无人富者多。呵呵复笑笑,笑笑复呵呵。” 把雄心壮志隐藏在胸中,外表一派平和安详、看破红尘的样子,这就是韬光养晦的智慧。雍正胸中甲兵百万、引而不发,比之其他兄弟的心气浮躁、蠢蠢欲动,实在堪称高绝。不同人有不同人的养晦之法,但其本质是一样的,表面上不动,而心下却在容忍盘算,想方设法,一旦迷住了对方,就算这套养晦之法成功了一半。正应了这样一句话:最危险的地方也就是最安全的地方,而最安全的人也就是最危险的人。雍正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正说明了这点。他更擅长于智谋,以屈取胜。 雍正与众皇子的争夺中,一直都是暗争而不明夺,也就是采取中立立场。其实,雍正不仅在动,而且八方活动,左右逢源,一方面谁也不介入,一方面谁也不得罪,另一方面又假装替他们考虑,处处关心他们,使得他们觉得这位四阿哥既不是对手…… P16-18


编辑推荐

至高无上的皇权学问,博大精深的官场智慧。 雍正是一位权谋家,能隐能忍、能大能小,城府深厚,完全掩盖了自己,真是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正是凭着这些,在激烈的皇位角逐中,雍正最后一举成功。然而在其生前,大臣们秉承其意志,盛赞他有六个“自古未有”的君道,即“敬天之诚”、“孝德之隆”、“用人之当”、“莅位之勤”、“爱民之仁”、“求言之切”等前无古人。 军川编著的《清世宗雍正权智》讲述了清世宗雍正的生平故事及权谋战略。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智取天下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