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智取天下

章可 外文
出版时间:

2011-2  

出版社:

外文  

作者:

章可  

页数:

248  

前言

唐太宗李世民(598~649年),唐高祖李渊次子。李世民自幼聪明敏捷,胆识过人。作为世代显赫的将门之后,他从小就受到了家庭尚武习俗的熏陶,青少年时代的李世民就养成了“善于骑马,好弄弓矢”的习惯,练就了一身精湛的技艺。李世民不但喜爱骑射,还喜欢浏览兵书战策,在青少年时期就熟读了《孙子兵法》,并且能够用孙子之言与父亲李渊讲论用兵布阵的策略,深得父亲的喜爱。 隋末,李渊先后任山西河东慰抚大使、太原留守,负责镇压今山西地区的农民起义和防备突厥,李世民随父在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驻守。 李世民16岁那年,巧用疑兵,雁门解围,吓退突厥,初露峥嵘。他看到隋朝天下必定大乱,天下需要治世之主,开始树立平定天下、治理八荒的雄心壮志。同时,很多有识之士把天下重新统一的希望寄托在年轻的李世民身上。 由于当时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力量日益壮大的李渊、李世民父子看到隋朝将亡,乃于大业十三年(617年)在晋阳起兵,接着南攻霍邑(今山西霍县),西渡黄河,攻取长安(今陕西西安)。太原起兵之初,李渊以长子李建成为陇西公、左领军大都督,统左三军;李世民为敦煌公、右领军都督,统右三军。 攻克长安后,李渊立隋炀帝孙代王杨侑为帝,改元义宁,是为恭帝。恭帝封李渊为唐王,以李建成为唐王世子;李世民为京兆尹,改封秦国公;封李元吉为齐国公。义宁二年(618年),李世民徙封赵国公。三月,隋炀帝被杀。五月,李渊即位,国号唐,建元武德,是为唐高祖。李渊以李世民为尚书令。不久,又立李建成为皇太子,封李世民为秦王,李元吉为齐王。在唐朝统一全国的过程中,李世民军功甚多。他首先打败了据有金城(今甘肃兰州)一带的薛举,迫使举子薛仁杲降唐;接着又打退了倚仗突厥势力南攻河东的刘武周、宋金刚;武德四年(621年)又打败窦建德,消灭夏政权;同时迫使盘踞洛阳的王世充出降,郑随之灭亡,为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李世民在统一全国的过程中功业超过李建成和李元吉,但身为次子,不能继承皇位;太子李建成亦知李世民终不肯为人下,于是以李世民为一方,以李建成、李元吉为另一方,展开了争皇位继承权的斗争。武德九年六月四日,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李建成、李元吉,逼唐高祖李渊退位,自己称帝,是为唐太宗。次年(627年)改元贞观。唐太宗即位后,居安思危,任用贤良,虚怀纳谏,实行轻徭薄赋、疏缓刑罚的政策,并且进行了一系列政治、军事改革,终于促成了社会安定、生产发展的升平景象,史称贞观之治。贞观之治是中国封建时代最著名的“治世”。贞观四年(630年),唐太宗遣李靖平定东突厥,俘虏颉利可汗,解除了北边的威胁;九年,平定吐谷浑,俘其王慕容伏允;十四年,又派侯君集平定高昌氏,于其地置西州,并在交河城(今新疆吐鲁番西)置安西都护府。唐太宗对东突厥降众及依附于突厥的各族执行比较开明的政策,受到他们的拥戴.因而被尊为“天可汗”。十五年以江夏王李道宗送文成公主和亲于吐蕃的赞普松赞干布,发展了汉、藏两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但唐太宗亲征高句丽的战争给两国人民带来了灾难,最后无功而还。唐太宗最初立长子李承乾为太子,后来又爱重第四子魏王李泰,李承乾由此产生了夺嗣之惧,企图发动政变刺杀李泰,但没有成功,被废为庶人。唐太宗为防止身后发生兄弟仇杀的悲剧,贬魏王李泰,改立第九子晋王李治为太子,即以后的唐高宗。 唐太宗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和政治家,而是还是一位多才多艺的君主。他精于弓马,擅长诗书,成为唐代历史上一位文武全才的皇帝。 但是,在贞观盛世的巨大成功面前,唐太宗自认为武功、文治和怀远方面均超过了古人,骄傲自满情绪油然而生,思想和行为逐渐发生了变化,封建帝王的贪欲和专制本能越来越多地在他的统治中体现出来,最终使得太平盛世的贞观之治逐渐失去了光彩。不过,唐太宗毕竟不是昏君,在临终之前,他能够坦率地指出和承认自己的缺点。 唐太宗虽为一代英主,但在晚年,由于疾病缠身,久治不愈,他逐渐开始产生了对长生不老之说的迷恋。贞观二十三年(649年)五月,唐太宗因服用金石丹药过多,中毒身亡,享年52岁,葬于昭陵(今陕西醴泉县境内)。

内容概要

 
唐太宗李世民(598~649年),唐高祖李渊次子。李世民自幼聪明敏捷,胆识过人。作为世代显赫的将门之后,他从小就受到了家庭尚武习俗的熏陶,青少年时代的李世民就养成了“善于骑马,好弄弓矢”的习惯,练就了一身精湛的技艺。李世民不但喜爱骑射,还喜欢浏览兵书战策,在青少年时期就熟读了《孙子兵法》,并且能够用孙子之言与父亲李渊讲论用兵布阵的策略,深得父亲的喜爱。
隋末,李渊先后任山西河东慰抚大使、太原留守,负责镇压今山西地区的农民起义和防备突厥,?世民随父在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驻守。
 
李世民16岁那年,巧用疑兵,雁门解围,吓退突厥,初露峥嵘。他看到隋朝天下必定大乱,天下需要治世之主,开始树立平定天下、治理八荒的雄心壮志。同时,很多有识之士把天下重新统一的希望寄托在年轻的李世民身上。

书籍目录

第一章 运用好自己的优势
第二章 掌控大权易成事
第三章 把握民意导向
第四章 多方筹划谋发展
第五章 人才是第一生产力
第六章 时刻擦亮双眼
第七章 让权力正确发挥作用
第八章?铸就良好的预见力

章节摘录

1.捕捉机会展示才能 机会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公平的,他只垂青那些有准备的人。绝大多数机会转瞬即逝,如果不善于把握,很多时候也只能是望洋兴叹。因此,我们要训练把握和利用机会的能力,只有抓住每一次机会,成功才会慢慢向你靠拢。 俗话说得好:“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活百岁。”李世民就是这样一个奇才,16岁那年,隋炀帝在雁门被围。当时李世民也在城中,在大家无计可施的时候,李世民献了一计,用疑兵退去始毕可汗数十万大军,真是一鸣惊人!他不仅救了皇帝,也救了中原人民,还让自己初露锋芒,从此之后,李世民可以说是战无不胜,也许就是这次机会给他带来了好运。 公元615年,隋炀帝大业十一年,16岁的李世民开始崭露头角。 公元615年,隋炀帝四处巡幸,来到现在的山西,突厥始毕可汗率领数十万大军准备袭击隋炀帝的车驾,幸得隋文帝的女儿、炀帝的姐姐义成公主通风报信(义成公主是隋文帝和突厥和亲嫁给启明可汗的)。大军团团围住雁门,雁门军队无法抵挡,炀帝准备突围,因寡不敌众,在大臣的劝导下,才固守不出。又命齐王保住崞县,并下诏天下各郡招募士兵前来救驾,各地守将纷纷赶到,终于解了雁门之围,回到了东都洛阳。 这是隋炀帝的传记,至于谁来勤王,用了多少人马,用了什么战略战术,还看不出来,但是,没有谙熟兵法、善于打仗的将军,要解雁门之围不是那么容易的。 这人到底是谁呢? 李世民应募,并为之出谋划策,用疑兵之计,在诸路人马的配合下,使始毕可汗撤军北去。 蔡东藩《唐史演义》这样写道: 冤冤相凑,来了一大队突厥兵,头目叫做始毕可汗,欲拦途掩击,劫夺乘舆。炀帝闻报,忙驰回雁门,据关自守。始毕可汗,竟调集番兵数十万,把雁门关围住,日夕攻打,弄得炀帝惶急万分,传檄天下,遍令勤王。 屯卫将军云定兴,应诏募兵,可巧有一将门种子,济世英雄,竟到定兴军营,报名入伍。看官道是何人?便是抚慰大使李渊的次子李世民,李世民才阅十余龄,已将古今兵法,揣摩纯熟,复生一副胆力,到处交游,轻财仗义,端的是天纵英姿,不同凡品。至炀帝被围雁门时,他已16岁了。 云定兴见了李世民,问过履历,已知是名家子弟,更因他相貌魅奇,格外加敬。 李世民即献计道:“始毕倾国前来,围攻天子,必谓我仓促不能赴援,因敢猖獗至此。为我军计,应大张军容,布设旌旗数十里,即使到了夜间,也必鸣金击鼓互相呼应。始毕闻我大举,必疑是援兵齐集,望风遁去了。” 定兴点首道:“这是一条疑兵计,今日正用得着哩!” 当下依计行事,逐队进行,果然始毕可汗遂人计中,即解围自去。炀帝得安返东都。 这段叙述与史书上的记载基本相符,而且描写得笔墨酣畅,栩栩如生。 这次雁门解围,16岁的李世民立了大功,更体现了他的军事才能。然而,在这一战中,不仅李世民没有被赏赐,连主将云定兴也未得半分功劳。按常理,这样的皇帝,真不该救他。但他毕竟是中国的皇帝啊,若被虏去,突厥乘势占领中原,南北朝的悲剧又会重演。 关于对这件事的描写,其他文艺作品更是大书而特书,电视剧本改编的小说《唐太宗李世民》用四章100多页的篇幅描写此事。可见对唐太宗初露锋芒的重视,一个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民间不是有“从小看大,三岁看老”的说法吗? 有人认为:“把解雁门之围说成是李世民的功劳,这显然是吏官的溢美之辞。事实上当时齐王以后军保于崞县,而云定兴隶于其下,仅能自保,未能赴援。由于其他原因,加上东都及诸郡援兵到达忏口,突厥始毕可汗于九月间撤兵后退了。这次战役中,李世民没有什么功劳,但他初次从军,展现了机智勇敢的才华。”(赵克尧、许道勋《唐太宗传》1984年1版) 这种说法也只是一种推测。既然云定兴没有赴援,何来李世民的疑兵之计,既然李世民没献疑兵之计?又没有什么功劳,何以展现机智灵活的才华?“自古英雄出少年”,李世民至少在20岁已是驰骋沙场的统帅了,他又于29岁继位当上了皇帝。 P10-12


编辑推荐

至高无上的皇权学问,博大精深的官场智慧。 唐太宗李世民(598~649年),唐高祖李渊次子。李世民自幼聪明敏捷,胆识过人。作为世代显赫的将门之后,他从小就受到了家庭尚武习俗的熏陶,青少年时代的李世民就养成了“善于骑马,好弄弓矢”的习惯,练就了一身精湛的技艺。唐太宗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和政治家,而是还是一位多才多艺的君主。他精于弓马,擅长诗书,成为唐代历史上一位文武全才的皇帝。 章可编著的《唐太宗李世民权智》讲述了唐太宗李世民的生平故事及权谋战略。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智取天下 PDF格式下载



智者风骚


是正品,别人推荐的一本书。


相关图书